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五福文摘>> 人文杂话>>正文内容

试论《道德经》中“道”的意蕴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24日
来源:《唐都学刊》   作者:李建明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道德经》是一部有着宏伟完整思想体系的智慧之作,它以其特有的视角,探究了宇宙的形成、万物的本源、国家的治理等一系列重大的哲学和政治问题。“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概念,也是老子哲学中最根本的概念。就整个中国古代哲学而言,对于“道”的解释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哲学特质。

 《道德经》,又称《老子》,成书于我国春秋末期,它博大精深、言简意赅,包括了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自然观、历史观等等丰富内容。“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概念,是宇宙万物产生和存在的基础,没有“道”也就没有了宇宙万物乃至人类的一切。整个《道德经》都在谈“道”,自始至终贯穿的核心是“道”。它包含了“道”的各个层面、各个层次。我们只有对它的各个层面、各个层次进行剖析,才能揭示出老子的“道”的丰富内涵。

一、老子“道”的思想渊源

对于“道”这个哲学范畴的产生,向来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以为,“道”作为抽象的形而上的概念出现在哲学史上,是老子的一大发明。冯友兰先生过去曾说:“古时所谓道,均谓人道,至《老子》乃予道以形而上学的意义。以为天地万物之生,必有其所以生之总原理,此总原理名之曰道。”陈鼓应先生也认为,老子哲学的基础概念“道”的问题,事实上只是一个虚拟的问题:“‘道’所具有的种种特性和作用,都是老子所预设的。”在《老子》全书中,有许多与“道”有关的概念在成书之前就有人提出或已有雏形。譬如:“天”、“天道”等。在老子之前,传统的宗教思想认为“天”是世界的主宰者,这个主宰者称之为“帝”或“上帝”。

西周时期,作为哲学范畴的“天”主要指天意、天命,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变化都是由天命和天意决定。西周晚期以后,在旧文化崩溃的同时,“天”的地位也逐渐低落,于是在春秋时期出现了“天道”的观念。在这一时期,“天道”指的是人体运行和时序变化的规律。传统的人命神学认为,人体运行和时序变化等自然现象体现了人神的旨意,预示着人事的吉凶。为了从这种自然现象中去领会天神的旨意,春秋时期各国普遍设置了专门的神职人员去观察天道。可见,传统的天道观源于占星术,它把人们从观察自然中所积累的科学知识用来说明天意对人事的干预。

在春秋后期,出现了一股要求按照自然和社会本来面貌认识自然和社会的思潮。如《左传》昭公十八年记载:“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灶焉知天道? 是亦多言矣,岂不或信?”。这表明,传统天道观中蕴含的天神观念开始动摇。随后,出现了富有哲学含义的天道观念,“盈必毁,天之道也”。(《左传》哀公十一年) 这里所说的“天道”已经不是预示人事吉凶的天意,而是指自然现象本身的规律了。老子的天道观是春秋后期以来这种自然天道观的发展。在老子哲学里,人没有意志,不具有人格的意义,人只是一种状态;天道运行的规律是“无为”而化、自然而然。可以说,老子的天道观是无为自化的天道观。与这种天道观紧密联系的是老子对宇宙的看法,即老子的宇宙论。由于天道具有自然无为的特质,它排除了上帝鬼神的作用,并把宇宙的创造力归之于宇宙本身。因此,当对这种创造力的生物、成物而又非物的性能作理论抽象时,便形成了老子的宇宙本体论。我们可以看到,老子的宇宙本体论和宇宙生成论都贯穿着天道自然无为的思想。天道自然无为,是老子对天道特质的根本规定。

老子第一个把“道”改造为一个具有哲学形而上学意义的概念,并围绕这一概念构建起了一个完整的哲学思想体系。以下就对老子之“道”论所包含的本体论、生成论、无为论进行分析。

二、“道”的本体论

老子的哲学体系是从“道”发端的,是以“道”作为中心或最高的范畴建立起来的。老子认为,“道”是宇宙的本体。《老子》曰:“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若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第4章) 老子认为,大道是冲虚的,没有任何实体,但运作起来却永远不会停止,永远不会完竭。它渊博无极,可以成为天地万物的宗主;它清湛无比,好像又有东西存在。老子看不出它是由谁生出来的,它的存在好像比所谓的天帝还要早。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第21章) 他认为大道如果是实体的话,那就是一种恍恍惚惚的状态或者境界。但这恍惚的状态之中,却有着一种形象,有着一种事物。再透过这种形象或者事物,可以看到其中的精髓或者精神。这种精神非常真实,有着自己不变的规律和信条。从古到今,总是这样地支配着天地万物。从今上溯到远古,它的名字永远不能除去,依据它才能认识万物的开端。

“道”照应的是人类的足迹和轨道、法则,“大”乃是表示其规模与性质,远远超越了人类所能够认识的范围。大道是广泛无边际的,什么力量也不可能左右它。天地万物仗恃着它而存在,它也不会放弃对于任何事物的滋生和养育;天地万物得到了成功,但它却丝毫不加占有,没有成功与否的概念与名相。它热爱养护了天下万物,但却不曾奴役万物而自做主人,可以看出它的谦卑微小来;天地万物顺从回归于它的怀抱,但它还是不把自己看成是主人,这正说明了它的伟大无穷。无论说它是大是小,都是从我们人类自己的认识角度来看待的。对于“道”本身来说,它是什么概念与名相也没有的,所以“道常无名”。因为“道”本身没有任何概念或者偏好,所以要表示真正的大道的时候,是没有什么可以执著的。

据此,老子本体之“道”有以下种种特征:“道”在存在上不是人们经验世界中的存在形态,它的存在形态是抽象的存在。它充盈于宇宙之间,但又是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的。它不能被描述,所以“道可道,非常道”,说它是“道”不过是强为之名而已。但“道”的存在不是空无一切的“空无”的存在,而是一种真实的或者说是“纯有”的存在,“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它“先天地生”,即先于整个经验世界之“有”而存在。它“独立不改”,不依赖任何一存在物而生,也没有任何一存在物能够影响它、改变它。它变动不居,“周行而不殆”。它是天地万物的总根源,“似万物之宗”,“为天下母”。它是宇宙万物运行的总原理,规范着宇宙万物的运行,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三、“道”的生成论

在“道”的生成论上,老子认为经验世界的万物生于“有”,而“有”又为更原始的状态“无”所生。那么,这种最原始的存在状态的根本构成元素是什么呢? 老子认为是“气”。《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第42章) 老子认为,充盈宇宙的“道”分成阴阳二气,在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下产生出天下万物。老子还用数字“一、二、三”建构了一个非常抽象的宇宙生成模式。

在“道”的运动规律上,老子认为“道”不是不运动的,向相反的方向运动(或转化)是“道”的运动法则。“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40章)“道”的作用或者说道的功能是柔弱的,然而道由于它的柔弱却能战胜一切最坚强的东西。水的性质与“道”的性质相似,虽说它柔弱,但一旦爆发起来却有无穷的力量。

在具体事物的运动规律中,老子对对立统一规律的论述是比较多的。《老子》曰:“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第2章)“曲则全,枉则直,注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第22章) 但是,老子对对立统一的认识,还停留在浅层次上,不能深层次地把握对立统一的内涵。老子搞不清楚矛盾双方为什么会转移,怎样转化,不懂得条件的重要性,不懂得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才能转化,由于条件的不同,转化的形式、转化的方向就不同。关于质量互变规律,《老子》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但他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的阶段,只是一种直觉和对这种直觉的揣摩和描述。就量变与质变的关系看,老子看重量变;相比之下,质变被忽略了。关于否定之否定规律,《老子》曰:“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第25章) 老子认为,广大无边的道运行不息,运行不息伸向遥远,伸向遥远又返回本原。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老子似乎看到了这一点,但看得并不清楚。他强调的是循环。相比之下,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就被忽略了。

四、“道”的无为论

《老子》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第37章)“道”常常看似无为,实际上却能无所不为。“无为”,就是“无不为”,就是把一切都想到了,解决了,未雨绸缪,从而从容应对各种复杂情况,胜似闲庭信步。无为、不为、有为三者构成了对处理事物的三分法,即:“无为——有为——不为”。其中,“无为”处在顶端,是一种理想状态。孔子认为,事事无为,只有圣人才做得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事事不为,亦是一端;现今有人戏以“有所为,有所不为”为无为之始,亦是有些牵强。其实,“无为”和“不为”是两个极端。无为是处理一切事物的原则和追求,只要按照自然的法则办事情,就是“无为”。真能“无为”,则能“无不为”。治理天下国家,要经常保持清静无为的态度,绝不可违反规律办事,绝不可盲目蛮干。否则,政事紊乱,何以治理天下。“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第48 章)

况且,“无为”决不是“不为”。“不为”是什么都不做。“无为而治”是指不要违背自然规律乱干、蛮干、瞎干。所谓“治大国,若烹小鲜”, (第60章) 即治理大国,就像是家庭中烹煎小鱼一样。烹煎小鱼若是反复地翻弄,就会把小鱼弄碎,搞得一团糟。老子认为,如果治理天下,而用“有为”之政,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他说:“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第29章) 所以圣人并不强为,而是遵循和运用自然规律,顺其自然,而不采取极端的、奢侈的、过度的措施。老子告诫弟子:“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第64章);“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第29章)具体措施是“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故能成器长”。(第67 章)无为也是一种天下和谐的境界。君主无为、万物自化和天下自定。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第37章)老子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道”是世界的最高存在的哲学,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推翻了上帝、天神创造万物、主宰万物的神话,显示了无神论的旨趣。它突破了把天作为最高实在的思维局限,体现了较高的思维水平。它在中国文化中建构了一座高高的“道”的丰碑,从而使“道”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崇高的概念。“道”蕴涵着丰富的科学和社会人生价值,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至今仍使我们获得有益的启迪。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