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五福文摘>> 人文杂话>>正文内容

从碗筷细味中华文化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24日
来源:中国文化网   作者:中国文化部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外国人进餐,凡事都讲究礼仪,进餐分先后,就连餐具的摆放亦有规有矩,缺一不可。中国人吃饭却简单得多,台面只要配备碗、箸、匙三宝,即能成事,把外国人的一句话“less is more(简单就是美)”套用于中国传统的餐具上,更见当中精粹。要把吃这回事升华成为生活艺术的一部分,可先从餐具入手。



碗中的优雅女子,外貌及服饰均是参考中国唐代背景而细致描绘,将红白两种色彩配合得天衣无缝。

中国以农立国,早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已开始懂得使用碗来进食,而中国人所使用的碗,以骨瓷为多,其中红色“万寿无疆”及蓝白米通花纹瓷碗更是家传户晓、你我皆可能拥有一只的传统款式。

碗作为人们日常必需的饮食器皿,碗的起源目前不可考,不过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泥质陶制的碗,其形状与当今无多大区别,即口大底小,碗口宽而碗底窄,下有碗足,高度一般为口沿直径的二分之一,多为圆形,极少方形。上万年来,碗的形状几近不变,变化的只是质料,工艺水平和装饰手段。一般用途是盛装食物,碗因为其体积较锅、盂小而可用手端盛。上阔下窄的形态,放在平地上是不稳定的,据此考古学家推测,古人对碗的使用,可能是最初是放在地上挖出的坑之内的。

最早的碗是陶制的,有泥质和沙质两种,这种碗的烧制温度比较低,只要六七百度。据考古发现和史料记载,在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最早的瓷碗,是原始的青瓷制品,介于陶与瓷之间。后随着时代的演进,制瓷工艺的逐步改善以及人们的审美和实用要求的提高,碗的形状、纹饰、质量也越来越精巧,使用分工也越来越具体多样,如饭碗、汤碗、菜碗、茶碗、酒碗等。

汉朝的文化水平达到了一定的程度,碗的使用有了不少讲究。祭祀用具也是碗的一大功用,原始社会到秦朝一般都使用陶鼎或青铜鼎,到汉朝就开始用比较大的敞口碗来盛放祭祀用的全牛、全鸡、全鸭等。目前,德化县发现的最大的青花瓷碗,就是用来盛放祭祀供品的。

中国瓷都德化,现存的碗都是瓷制品。德化陶瓷博物馆收藏最早的碗是唐代的,唐宋时期的碗都以白瓷为主。后来出现了青花瓷碗,该品种瓷碗工艺水平至清代达到高峰。1999年5月在南中国海海域附近打捞出水的“泰兴号”沉船,船上载着价值连城的中国陶瓷,这些陶瓷大都产自德化,主要品种就是青花瓷。2000年,打捞者将这些瓷器悉数拍卖,总成交额高达3000多万德国马克,成为世界考古史上最大的一次拍卖会。德化县也委托他人拍回部分青花瓷器(以瓷碗为主),并将这批陶瓷在德化陶瓷博物馆展示。


不论喝汤或盛饭,碗的功能就是这般万能。

明代碗多鸡心式、墩子式及口沿外向平折式,圈足较为窄细,大多采用画花装饰。画花装饰技法用于碗上,自唐长沙窑起始,至宋磁州窑过渡,经元青花激发,到明代才真正兴盛起来。明代最多的就是胎体轻薄、白底青花的饮食用碗。清代碗无论在哪一方面均胜过前朝,形状、釉色、纹饰更为丰富多样,工艺制作更为精巧细腻,素三彩、五彩、粉彩装饰的宫廷皇家用碗更让人叹为观止。

制碗的材料有陶瓷、木材、玉石、玻璃、琉璃、金属等;制作精美的骨董碗常常是收藏家的最爱。瓷碗较之金碗、银碗、木碗等而言,使用得更广泛、更普遍。是人们生活中须臾不可离开的必需品。久而久之,人们常以“金饭碗”、“铁饭碗”等来形容自己的生存状况。

酒与碗也结下了不解之缘。自古以来用碗喝酒成为传统,至今内蒙、西藏等地仍保留着用碗喝酒的习俗。原创御酒碗,更加完美地将酒文化与碗文化结合在了一起。

一双筷,显露东方智慧精髓

筷子智慧,是中国独特的文化,象征着古老而悠久的中国文明,浓缩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筷子,古称箸,它是当今世界上公认的独特餐具,对使用刀叉的欧美人士来说,学会用筷箸确有一定的难度,可一旦能熟练地操纵这两根小玩意,使用起来却是灵巧无比,所以西方有学者赞扬筷箸是吉老的东方文明代表,是华夏民族聪明和智慧的结晶。


竹筷更是中国人一向喜欢使用的。

中国是筷箸的发源地,朝鲜、韩国、越南等国的用箸习俗皆由中国传入,我国乃世界用箸进餐国家和民族的母国,可是千百年来一日三餐筷不离手,习以为常,如今人们仅把它当成吃饭的工具,并未把这小小的筷子看做是我国四大发明之外的又一大发明。

事实上,筷子的发明使用,对中华民族智能的开发是有一定联系的。尽管是一双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筷子,但它能同时具有夹、拨、挑、扒、撮、撕等多种功能;而与看上去“动刀动枪”式的西方餐具相比,成双成对的筷子又多一份“和为贵”的意蕴。在民间,筷子被视为吉祥之物,出现在各民族的婚庆、丧葬等礼仪中。当我们仔细品味筷子的妙用时,更增添对祖先的崇拜之情。

  “箸”变成为今日的“筷”,有个说法是可能与江南沿海的船民有关,他们对一切妨碍行船的字眼亦特别显得忌讳,因为“箸”与“住”同音,水上人为免因一日三餐“箸”不离口,对船民而言便有不吉利之意,故反其意称“箸”为“快儿” 。又因为大多数“快儿”是用竹子所做,于是在“快”字上加了竹字头,成为“筷子”。

中国人何时开始以筷子吃饭,史无记载,但从史书片言只语,毕竟有蛛丝马迹可寻。传说发明箸的是大禹,但查无实证。箸的诞生相信是先民的集体智慧,但可能起源于大禹时代,故归功大禹,到商代时,食器除了箸之外,还有匙、鼎、簋等。司马迁的《史记·宋微子世家》谓“纣始为象箸,箕子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杯’”。纣王为商代末期的君主,可见早在公元前11世纪我国已出现象牙精工制造的筷子。本是预言纣王生活奢侈,但也说明“箸”的称呼始自商代,也就是说,我国有史记载的用筷历史已有3000多年。

此外,民间关于筷子的传说也不少,一说姜子牙受神鸟启示发明丝竹筷,一说妲己为讨纣王欢心而发明用玉簪作筷,还有大禹治水时为节约时间以树枝捞取热食而发明筷子的传说。

  《礼记》有所谓“饭黍毋从箸”,先秦时人们吃饭用手抓食,箸只用于夹菜。筷子在那时被称为“梜”,是木字旁,不是“挟”。《礼记·曲礼上》提及“羹之有菜者用梜”,郑玄的注释是“梜,犹箸也”。从饮食进化推想,原始社会以手抓食可谓自然不过,其后的食器发展为“匕”,曲柄浅斗,很像今天的羹匙。《说文·匕部》谓“匕,亦所以用比取饭”。今天的“匙”相信是由“匕”发展而来,但总不及用箸夹菜更为方便。

  理论上,促成“箸”的诞生,契机应是熟食烫手。先民发明钻木取火,将食物煮熟后,随手用树枝捞取是合理推测,因为原始人类生活在森林和洞穴,最方便的材料是树枝。从现在筷子的形体来看,它还带有原始竹木棍棒的特征。

  

  一九七三年在湖南马王堆一号汉墓有“彩绘云龙纹漆案”出土,有趣的是,这漆案上面还摆放了五个写有“君奉食”的小盘、两个酒卮、一个耳杯,杯上还放有一双竹筷,足证汉代时已使用竹筷。

  古代用筷子的情况也可参考画像砖。汉代盛行厚葬,墓室中大量使用精美画像砖,以反映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场景,因而留给后人丰富的形象数据。其中在四川出土的东汉画像砖《宴饮图》,图中有七人,正面三人,左、右各二人,座次井然有序,席前樽爵并列,碟碗横陈,除了案前放有筷子,也有碗中插着筷子的。

  汉代画像砖有很多使用筷子的场面,在汉代人的饭桌上、盘子和碗里,都放有筷子,其中有幅《孝子图》,看到一个儿子拿?筷子,夹一块食物放在父亲的嘴里,以表示其孝心。另外,在敦煌一幅壁画上,也是男男女女围坐一起吃饭,每人面前除了一个小勺子,还有一双筷子。


清代龙纹刀箸

  现今的筷子种类五花八门,除竹筷及木筷,还有象牙筷、胶筷或以金属所做成的金筷、铜筷、银筷,要数中国当今最矜贵兼具历史价值的筷子,便是慈禧太后曾使用过的御箸--翡翠镶金箸、金镶汉玉箸。现在不少外国人更为品尝中国菜而专门学习用筷子,可见这件具三千年历史、由人手概念伸延出来的餐具,在国际舞台所占的地位。

  中国人喜欢使用方头圆身的筷子,寓意天圆地方、天长地久;而日本筷子则是尖头方尾,使用时更轻巧灵活,亦方便刺食,日本人更会以一尺半作为筷子的长度标准,一尺是指拇指与食指张开时,两指之间的长度,恰巧这个长度正是人体身高的十分之一,计算起来,相当有趣,日本人亦因此把易用筷子的长度定为一尺半。

  筷子虽小,但在人类文明史上,却是一项了不起的科学发明。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 博士指出:筷子“如此简单的两根东西,却精妙绝伦地应用了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一位外国学者从研究筷子的力学结构中发现,人们使用筷子,至少可牵动30多个关节和50多条肌肉运动,还能激发大脑,阻止和延缓脑细胞的退化,也就是说能够促进大脑功能的发挥。科学家们认为,长期使用筷子,可以使手指灵活,脑子聪明,有益于身心健康。由此可见中国的筷子在世界餐具中独树一帜。

  风格独具的中国筷子,已成了国际友人来华访问前的“必修课”。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期间,其用筷的娴熟,成为记者的一个热门新闻。里根和夫人访华前,尽管花功夫练习用筷,但在国宴上,仍被鱼丸子给难住了。世界拳王阿里1985年5月访华时,因不会用筷子,显得尴尬而又好笑。现在,全世界有15亿以上的人使用筷子,足见中国人发明的筷子,已成了当今世界风格独具的重要餐具。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八字算命术解析
下一篇:善生风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