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五福文摘>> 人文杂话>>正文内容

心的第一觉悟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24日
来源:《八大人觉经十讲》   作者:星云大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星云大师《八大人觉经十讲》第二讲 佛教的世间观

【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这是《八大人觉经》说明修学菩萨道、办了生脱死事业的人,应有的第一觉悟。

在这一段经文里,也可以说,就是总指佛教的“世间观”。

经文里,“世间无常,国土危脆”说的是“无常观”,“四大苦空”说的是“苦空观”,“五阴无我”说的是“无我观”,“心是恶源,形为罪薮”说的是“不净观”,我先来讲说“世间的无常观”。

世间,就是时间和空间之谓。说明过去、现在、未来等三世的时间叫做“世”;指出东、西、南、北、上、下等十方的空间叫做“间”。

所谓世间,就是宇宙的意思。古往今来的时间是“宇”,上下四方的空间是“宙”。我人生存在这无限的时间、无边的空间之中,实有对世间认识的必要。

世间,不光是指森罗万象的大地,在佛教里,宇宙和人生,统名之为世间;众生所依靠的宇宙国土,叫做“器世间”;众生由惑造业所感的有生死存亡的色身,叫做“有情世间”。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因为我们不知道世间是无常的,而引发对世间错误的认识,把世间的一切执为实有,贪恋、执着,但谁又能战胜无常呢?

《金刚经》上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大智度论》也说:“世间无常,如水月芭蕉,所作满三界,无常风所坏。”世间上的富贵荣华,固然像是三更大梦,就是我们每天盥洗珍惜的身体,究竟又能活上多少年?世间、身体、心理都在活动,都在变化,都在不停的迁流,“桑田沧海、沧海桑田”,这世间上的一切,哪一样有永恒性?哪一样有实在性?

“无常”就是世间的真实,一切都好像空中的浮云,水上的泡影,镜里的空花,水中的明月。世间既是无常的,国土是危脆的当然不用再说。国土不安曰“危”,不实曰“脆”,别项不说,就拿台湾及日本的地震来说,每一次大地震,财产的损失,生命的死亡,都难以数计,像这样的国土不就是危脆的吗?

我们把世间的无常观解说清楚了,现在再解说四大的苦空观。

我们常听到一些不了解佛教的人,也会说一句“四大皆空”的话,不过这四大,不是一般人所误解的“酒色财气”叫四大,不是说一个人不贪酒色财气,就叫做四大皆空了。其实,四大苦空,是佛教对世界本质上的说明。

所谓“四大”,就是指结合物体的四种原素,大至世界、人生,小至一花一草,莫不由四大种的原素结合而成的。这四大原素就是地、水、火、风。地是以坚硬为性,水是以潮湿为性,火是以温暖为性,风是以流动为性。宇宙间的森罗万象,哪一项不是仰赖地水火风四大原素所结合而成的?拿人来说,人体的毛发爪牙、皮骨筋肉是坚硬性的地大;唾涕脓血、痰泪便溺是潮湿性的水大;体温暖气是温暖性的火大;一呼一吸是流动性的风大。人所以能生存,就是因为四大和合,若是四大不调,那就要病了,甚至四大分散,那就是死亡了。人是如此,花草也是如此,比方说,一朵花的成长,一定要有肥沃的土“地”,要有适宜的“水”分,要有温暖如“火”的阳光,要有流动的空气和徐“风”,若是缺少一大,花儿就不能成长开放了。

以四大原素和合的我人身体,为什么要说是苦空的呢?哲学家老聃说:“吾之大患,为吾有身。”我人的身体,实在就是众苦积聚而成,在我们的心里上有贪瞋痴烦恼的痛苦,在我们身体上有老病死的痛苦,在家庭里有愁衣愁食及恩爱别离的痛苦,在社会上有是非斗争、怨憎相会的痛苦,在世间上有风灾、水灾、震灾、兵灾等等的痛苦。苦,紧紧跟随着我们;苦,紧紧的控制着我们,我们就是在苦中讨生活。

有些人常听到佛教说苦呀苦呀的话,以为学佛就是学吃苦的,或者学佛就非要受苦不可。其实这是错误的说法,佛教是快乐幸福之教,我们是为了离苦得乐才信奉佛教。

信奉佛教的人,应该先要认识苦,知道苦,才懂得要追求快乐。如果在苦中不以为苦,或是在苦中还以为是乐,这样的人,怎么肯修学佛法呢?

知苦,就是入道之门。

过去在一个偏僻的乡村中,住着一对年老的夫妇,他俩辛苦经营生意,攒了不少积蓄,只是膝下犹虚,一个儿女也没有。东边拜,西边求,都未能如愿。年老的夫妇求子心切,想要知道无子的原因,但乡村之中,没有有道行的人可问。一天,有一个出家未久的人游方经过此地,老夫妇一见大喜,请他回去供养,饱餐以后,请他说法,求其开示无子的原因,这位出家未久尚不懂得说法的人,心中很焦急,他真不知道要说些什么才好。

老夫妇诚心诚意,跪在他的面前,俯伏于地,头也不抬。这位初出家的人心急如焚,因为自己是一个出家人,也不好说他不会说法,不懂这些道理,这时他忽然觉得做一个出家人真是很难,不觉就脱口说道:

“真难呀﹗”

跪在地上的老夫妇一听,这话说中了他们的心坎,他们觉得这句开示,真是至理名言,他俩为了求一个儿子,怎么也求不到,“真难呀﹗”这句话让他俩很有同感,赶紧又叩头如捣蒜的不住礼拜起来。

这位初出家的人一看这对老夫妇如此虔诚,真没有办法可想,他如坐针毡,满身大汗直流,当他难受到极点的时候,不觉又脱口说道:

“苦呀﹗”

这句话在老夫妇听来,好像暮鼓晨钟,他俩觉得一点不错,自己这么大的年纪,连一个儿女都没有,苦呀﹗人生真苦呀﹗

老夫妇听了深受感动,跪在地上痛哭流涕起来,初出家的人一看,急得没有办法,三十六计,走为上策,还是溜之大吉吧﹗这老夫妇哭了好久,再静聆开示,没有声音,抬头一看,出家师父已走了,他们觉得这一定是活佛现世,来指点他们迷津,使他们知道人生是苦,从此他俩成为佛法虔诚的奉行者,认真修道,他们终于解脱人生的枷锁了。

知道苦,才知道求解脱;苦,也是学道的增上缘﹗

把四大说为苦空观,这是因为四大所合成的有情生命,以及世间的一切,都是因缘和合,幻而不实,在一切虚假之中,还要受着八苦交煎,所以说“四大苦空”。

“五阴无我”的这句经文,是佛教的“无我观”。

五阴是什么?五阴就是“我”的代名词。五阴即指色、受、想、行、识。我人是由物质和精神聚集的和合体;所谓物质,在佛法里叫做“色”;所谓精神,在佛法里是指受、想、行、识而言。

色,是变碍的意思。因为有形的物体,都是变化无常而有所障碍的,物和物之间遇到有和合性的便相吸,有抵逆性的便相拒,相吸便成,相拒便坏。

受,是领纳的意思。知道苦,叫苦受:知道乐,叫乐受;不苦不乐的时候,叫不苦不乐受。

想,是取像的意思。攀缘外境,回忆往事,幻想将来,都是想。

行,是造作的意思。由取像而有造作的行动,有时作善,有时作恶,这都是行的力量。

识,是了别的意思。如眼能了别认识青黄白黑,耳能了别认识好恶音声,鼻能了别认识香臭之味,舌能了别认识酸甜苦辣,身能了别认识冷暖软硬。

我人业报所集的色身,在时间之流中生生死死,就是这五阴之我。阴是遮盖的意思,色受想行识的五阴遮盖了我们本来面目的真如佛性,众生沉沦苦海就是执着这五阴之我为实有。

五阴无我,就是《心经》里说的:”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这五蕴指的就是五阴,能照见五蕴皆空,就能知道五阴无我的意思。

现在五阴所集合的我人身心,明明是真实不过的,我们色心所合的身体,行动自如,要东就东,要西就西,所受的苦乐也是实实在在的,为什么要说五阴无我呢?

原来,五阴之我,不过是假因缘暂时的和合,不能常住,没有自体,所以说“无我”。

一说到“无我”,大家总是很害怕,“无我”之声,像是一个空空的原子弹,要把有情所执的“我”炸得粉身碎骨,无影无踪,大家对这种大乘无我之理,怎不恐怖呢?

其实,我们若不能照空虚妄的五阴之我,真心之我又怎么能显现呢?把虚妄的去除了,真实的就会显现出来。乌云消了,朗朗的晴空才会出现。

就是学道多年的人,如不能了知五阴无我,仍然无法获得解脱,仍然会被世间的一切虚假所囚。

宋朝时,有一位金山的佛印禅师正在讲经,听众把道场挤得满满的,这时官封大学士的苏东坡居士也光临听经,禅师对他打着禅风机语说道:

“此间无学士坐处﹗”

苏东坡也是一个学佛参禅多年的人,听了以后回道:

“何不暂借禅师的四大之身为座?”

“学士﹗你既要老僧四大之身为座,老僧有个问题,你若回答得出,即将身子给你坐,你若回答不出,请将玉带解下来留在此间永镇山门?”

“好的﹗好的﹗请你问吧?”

“佛法讲四大本空,五阴无我,请问学士以什么为座?”

满腹经论的大学士苏东坡,给佛印禅师这么一问,问得哑口无言,只得留下身上的玉带。直到今日,金山江天寺所收藏的苏东坡玉带,成了稀世价值连城的古物﹗

本经说“五阴无我”,最好的解释还是本经的经文,为什么说“五阴无我”?因为“生灭变异,虚伪无主”。

前面我们曾讲过,我人身体是由因缘和合而“生”的,因缘离散也就“灭”了;有情的身心,在迁流不息的“变”化着,在昔此今彼的迁“异”着。这五蕴和合的我,是“虚”而不实的,是“伪”而不真的,不能自由,不能自在,“无”有“主”宰。

讲过了世间的无常观、四大的苦空观、五阴的无我观,最后应该讲到“心是恶源,形为罪薮”的不净观。

良心﹗良心﹗虽然大家高叫着人要有良心,但没有良心的人仍然很多。那些身犯的奸淫,手犯的窃盗,口犯的恶言,主宰着身、手、口去犯罪的,就是心﹗

那些手拿着硫酸,把自己曾经爱过的人浇毁得面目全非;亲身用刀把他曾深夜谈心的朋友分尸灭迹,这些惨绝人寰的罪恶,不就是导源于心吗?

一个人因为有自私的心,所以光明的本性被私心蒙蔽了,私心的气焰高了,什么义理人情可以不讲,什么损人利己的事情都可以做出。在这个世间上,小如家庭的人我是非,大至社会国家的战争,莫不由于私心的蛊惑﹗

现在的社会,倡导科学的发明,鼓励艺术的进步,目的不外是增进人类的快乐幸福,但这仍然只是治标,因为科学、艺术并不能完全制止人类的犯罪,所以在科学、艺术之后,若能发扬佛教,用治本的方法,把每个人的良知发掘出来,去除造罪的私心之源,使心不攀缘外境,这才能使世界获得安宁和平,使人类获得真正福祉﹗

世间的人,平常最爱的是美好的身体,最关心的是众多的财富,但到人生最后的时候,身体、财富却无法带走;人在生之日最不关心的是“心”,但到告别世间时,紧紧跟随我们而去的却是“心”﹗

为身体享受忙碌的人多,为自心净化修持的人少,难怪世间的缺陷是如此之多﹗身体、财富不是我们的,心才是我们的主人翁﹗

《华严经》云:“心如工画师,能画种种物;”又云:“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心是恶源”,但心也是善源,所谓善恶,只在我们的一念之间罢了。

因为心易造恶,所以招感这有为的身形。假若易恶为善,虽有身体,当下就清净解脱了。

能照上面说的道理观想、反省、察看,那就能逐渐脱离生死的苦海﹗所以第一觉悟的经文结尾说:“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上面所讲的是《八大人觉经》中的第一觉悟,综合这一段经文是说,要学菩萨了生脱死、广度众生的人,第一应该觉悟的是,人生和宇宙都是不能常住的,这个世间到处都是不安不实,因缘和合的四大五蕴的我,实在说来是苦的、空的、无我的、生灭的、变异的、虚伪的、没有主宰的。执着的妄心,是罪恶的源流;幻现的色身,是罪业集聚的处所。能懂得这以上的道理,常常思维观察,就可以渐渐的远离生死众苦的轮回。

把上面的第一觉悟,用表说明如下:(表二)

【链接:星云大师专栏】:http://www.longquanzs.org/columndetail.php?id=55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