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五福文摘>> 人文杂话>>正文内容

儒家文化:慈善的涌泉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24日
来源:《国际服装动态》2006年10期   作者:赵健雄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汉语中“慈善”这个词就出自《论语•为政》:子曰:“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与慈善有关的内容与思想,在传统儒家典籍中可以说比比皆是,根深蒂固。所有这些言论与行动,均表明儒家文化是中国慈善事业的一个源泉。

世界上凡是传之久远的文明无不包含了慈善的因子,儒家文化也是如此。《礼记》中说“以保息养万民一曰慈幼, 二曰养老,三曰振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又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孟子》中说“人饥己饥,人溺己溺” ,又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还有“出入相友守望相助, 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的说法, 并把这么一种理想的状态称之为“大同”。

至于人人耳熟能详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患寡而患不均”、“有教无类”、“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等,都包含并透露出与慈善有关的思想。

这并不是只停留在口头上的,除了呼吁政府实行仁政之外,早在宋朝年间,就出现了完全由民间乃至个人兴办,而没有宗教背景的慈善事业。最著名的有范仲淹的“义田”和刘宰的“粥局”。前者是以庇护和造福宗族为旨意的“家庭扩大化”模式的慈善事业,后者则以社区居民为对象,以社区组织的方式进行慈善活动。到明朝年间, 更出现了最早的民间互助慈替社团——同善会。

所有这些言论与行动, 均表明儒家文化是中国慈善事业的一个源泉。值得注意的是,儒家尤其注重社会效果。

下面两个和孔子有关的故事,就都颇有意味。其一讲当时鲁国有一种法律,凡是鲁人被别的国家抓去做奴隶,如果有人肯出钱把这些人赎回来,就可以向官府领取赏金。子贡是孔子的学生,有钱,经常救赎那些被抓去的人,却不肯接受鲁国的赏金,本意在表明自己纯粹是帮助他人,并无私念。但孔子听到后却很不高兴地说:“这件事你做错了。现在鲁国富人少,穷人多。如果大家都学习你,以清高为风尚,那么那些不愿意让别人说自己贪财的人和钱不多的人,就都不会去赎人了。”

其二讲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子路有次救了个落水者, 那人送了头牛答谢他, 子路接受了。孔子知道后很欣慰地说:“从今以后鲁国就会有很多人自动到深水大河中去救人了。”

孔子的弟子中,子贡是个品味极高的人,非常在意个人形象,不屑于名利。子路接受礼物出于什么具体原因不那么好揣测,但决不会想到以此来提供让人学习的榜样。孔子的说法表明儒家不但看重个人修养,更看重建立一个务实的社会管理体系与一种激励机制来扩展慈善的风气。

当下中国慈善事业不发达,当然与上世纪以来对传统文化的扫荡有力打击了慈善观念有关,使如今新富起来的人往往缺少从前一些富人的那种慈悲心肠。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合理的制度建设, 至今中国善款都还得交税,而除官方背景的慈善组织(往往由退休的老干部来主持经营,因此不十分得力)之外,民间的慈善组织通常得不到支持与承认。诸如此类原因都使一些心存善念的人不知道如何行善才好,甚至导致有些人心灰意冷。

难道我们不能从两千年前孔子的教导中得到一些启发吗?

建设和谐社会,政府的作用当然不可或缺,民间慈善组织与个人慈善行为的功效也决不可小视。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