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宗教比较>>正文内容

普陀山观音生殖崇拜与儒家孝治思想的对话

       

发布时间:2009年06月10日
来源:不详   作者:古风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普陀山观音生殖崇拜与儒家孝治思想的对话

  古风

  普陀山观音生殖崇拜与儒家孝治思想的对话主要体现在孝道和子嗣观念等方面,它是通过不同于正统佛教领域的许多不同方式,诸如《二十四孝图》孝行故事的宣讲和“以莲喻女”莲花石刻的美术表达来进行的。极度膨胀了儒家孝治思想,补充了印度佛教文化在这一方面的不足。

  印度观音生殖崇拜

  观音生殖崇拜源于印度教神妃派(Snktism)。①公元一世纪,印度教神妃派大盛。观音是该派最胜三尊之一湿缚的配偶,最受信仰。她是毁灭与再造之神,隐为弥陀,为无量光;显为观音,为有限光。印度古文献《梨俱吠陀》中也有观音能使“不孕者生子”的记载。现在,在印度教的庙宇里随处可见具有生殖器的神像,人们以为是非常猥亵的,其实,阴阳性器不过是生命的象征,是印度教生殖崇拜文化的艺术凸现。在印度古文化中,充满了生殖崇拜意识。黑格尔说:“在讨论象征型艺术时我们早已提到,东方所强调和崇敬的往往是自然界的普遍的生命力,不是思想意识的精神性和威力,而是生殖方面的创造力,特别是在印度,这种宗教崇拜是普遍的,它也影响到佛里基亚和叙利亚,表现为巨大的生殖女神的像,后来连希腊人也接受这种概念。更具体的说,是对自然界普遍的生殖力的看法是用雌雄生殖器的形状来表现和崇拜的。”②

  民间送子观音信仰

  中国民间观音生殖崇拜,首先证之于佛教经典,其次得益于古籍和文献中许许多多相关的应验和灵异故事的记叙。

  鸠摩罗什译《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载:“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众人爱敬。”《楞严经》也谓:“念观世音菩萨者,求妻得妻,求子得子。”

  刘宋益州孙道德,素为奉道祭酒,年逾五十,未有子。居近精舍,景平(423-424)中,有僧谓曰:“能至心礼诵《观世音经》,子可冀也。”孙从之,一日得异梦,妇果有孕,产男。 [1]

  刘宋卞悦之,济阴人,作朝请,年五十未有子。妇为娶妾,复积载不孕。祈求继嗣,发愿诵《观音经》千遍。其数垂竟,妾即有娠,遂生男,时元嘉十四年(437)。[2]

  唐万回师,阌乡人,俗姓张。初,母祈于观音像而娠回。[3]

  唐衡阳一士人,年高无子,祈嗣靡所不至。忽遇老僧,持《白衣观音经》授之,曰:“佛说此经有能受持,随心所愿,获福无量。若欲求子,即生智慧之男,有白衣重包之异。”于是夫妇竭诚诵满一藏,数年遂生三子,果有白衣重包。衡阳太守亲睹其事,重为印施,亦以祈嗣,不逾年生一子。[4]

  宋释遵式,台州叶氏,其母虔祷于古观音而生师。?[5]

  宋京师人翟楫,居湖州四安镇,五十无子,绘观音像虔祷。其妻方娠,梦白衣妇人,以盘送一儿,姿甚韶秀。欲抱取之,一牛横隔其中,竟不可得。既生男,弥月不育。又祷加虔,有闻其梦者告楫曰:“子嗜牛肉,岂为是欤?”楫悚然,遂誓举家不复食。仍梦前妇人送儿至,果生男,后贵显。[6]

  相传元代南京大宁坊有个叫王玉的人,年过四十无子。至元二年(1336),于友人马公酌家神前,见到一部《白衣观音经》,便专心致志地念起来。以后每天都念,从不懈怠。次年四月十四夜他的岳母刘氏梦见一个白衣人,头戴金冠,抱着一个婴儿,对她说:“我给你送圣奴来。”刘氏接过婴儿,抱在怀里。第二天,她女儿即生下一个儿子,模样和梦中白衣人送来的婴孩一样,于是就为这个孩子取名“圣僧奴”。?[7]

  明洪武(1368-1398)间,吉安庐陵县龙子翚,同室萧氏,笃于伉俪,求子甚艰。己卯(1399)十月,其妹淑柔,得《白衣观音经》,与嫂同览,见卷末祈嗣事迹,种种灵验。萧氏悚然敬信,发愿持斋诵经,并许施《白衣经》千卷。次年八月十六日举一子,形容清秀,名“桂生”,果符所祷。[8]

  明宣德四年(1429),彰德府张贵,随淮王之国,于广东得《白衣经》。六年(1431)归里,偕妻田氏,发心施经求嗣,未几得男。经愿未酬,十二岁忽病故。夫妇痛心追悔,焚香虔祷,施经一千五百卷。丁卯(1447)二月,复生一子。持验彰彰如是。[9]

  明常熟严尚宝征,字道彻,文靖公仲子。年三十无子,日者推为艰嗣。置两妾,俱不选色,容质朴陋,人争笑之。偶过姻家,见一侍女,年及笄,未蓄发。问其主,云以喑故,终成废人。道彻恻然曰:“第令蓄发,吾将娶之。”其姻家未敢信,道彻即为申约,逾年果纳焉。文靖闻之,喜云:“吾儿所行,允合天道,必有后继。”三妾皆生子。道彻素诵《白衣陀罗尼》,且坚持不杀戒,凡举子,多重胞之异。后子姓繁昌,青云接踵,诚厚德所培也。[10]

  大清秣陵黄土山刘某,母四十八岁,求子得之。出胎即吃素,以母尚茹荤,不食母乳,粥汤、糕粉喂长耳。又十年,父妾亦生一子。己丑(1649),刘年二十九,弟年十九,同朝南海。舟中,刘发愿求见观世音菩萨,忽海水面先现二莲花,如车轮大,一花中立一童,一花中立一女,随见观音坐大莲花之上。刘因礼拜,拜起仰视,菩萨与花俱不见。俄顷风浪大作,舟覆,同行六人及其弟偕没。独刘甫入水,觉眼前通红,有一僧携之同行,顷刻间忽到门,衣衫不湿,僧即失所在。入门母出,刘尚如醉如梦,母以茶汤饮之乃醒。为母备述其事,方知观音救拔之力。[11]

  如此种种,说明送子观音信仰在民间由来已久,根深蒂固。我国之所以信奉送子观音,产生对观音的生殖崇拜,无非是基于下述原因:

  一、受儒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思想的影响,认为婚后没有孩子,断绝香火,是对祖宗最大的不孝。所以产生对观音的生殖崇拜,使之成为没有孩子的夫妇叩拜、供养的主要神灵。

  二、受封建伦理“多子多福”思想的影响,认为子孙满堂、香火旺盛,是最大的“福气”。所以产生对观音的生殖崇拜,使之成为新婚夫妇祈求生儿育女的主要神灵。

  三、受中国传统“母以子贵”思想的影响,认为“养儿可以防老”,没有儿女老了就没有依靠;儿子升官发财,父母也能富贵、享福。所以产生对观音的生殖崇拜,使之成为天下母亲祈请保佑早生贵子的主要神灵。

  由此可见,民间对观音生殖崇拜的信仰是基于我国儒家子嗣观念的影响。

  普陀山《二十四孝图》

  普陀山《二十四孝图》隐含着观音生殖崇拜的宗教机理,突显了儒家孝治思想的宣教功能。《二十四孝图》雕饰在法雨寺九龙殿前月台石栏板上,浮雕系清雍正九年(1731)重修九龙殿增建月台时雕刻,青石质地,每幅图宽127厘米,高65.5厘米。现将这些图式表现内容简述如下:

  《大舜耕田》

  大舜驭大象耕田,众鸟帮种。帝尧亲率臣僚来到田头,拉揖拜贤。民谣说:“大象来耕田,众鸟帮下种。舜帝登宝位,孝心动天心。”

  《曾参负薪》

  曾子(曾参)背着柴禾,急急赶回家中。民谣说:“为母咬手指,儿心痛不禁。负薪归未晚,至深骨肉情。”

  《闵损御单》

  身着破衣的闵子骞,跪在父亲面前为后继母求饶。民谣说:“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继母多良善,不孝闵子骞。”

  《戏彩娱翁》

  老莱子白发长须,着彩衣担水跌倒于堂前,学小儿哭,堂上老母甚喜。民谣说:“身穿小儿衣,佯作小儿啼。老母开口笑,大孝老莱子。”

  《鹿乳奉亲》

  周剡子身披鹿皮,将山中取来的鹿乳奉献父母,父母皆有喜色。民谣说:“高堂思鹿乳,剡子披鹿皮。取乳为奉亲,险些带箭回。”

  《姜诗妻孝》

  姜诗之母轻信谗言将其媳庞氏赶出门去,寄居别家。但庞氏思念婆母并知婆母喜食鲤鱼,便每日去涌泉求鲤,得之作鱼羹使亲儿安安送于婆母。日久,孝心感动婆母,才得一家团圆。民谣说:“婆母听谗言,赶走姜诗妻。孝心感母心,终归是好媳。”

  《子路负米》

  子路负米归来,急急走向老母床前。民谣说:“负米为奉母,不辞百里苦。身荣亲已殁,大孝美名留。”

  《董永卖身》

  董永家贫,贷钱葬父,打工还债。一日路遇一妇,结为夫妻,妻主家织缣三百匹代夫还债。民谣说:“为君还借贷,织缣三百匹。孝心感仙女,槐阴乃作媒。”

  《丁兰祀亲》

  丁兰幼丧父母,悔于生前未能尽孝而思念父母之恩,遂刻木为父母像,敬奉如亲。民谣说:“刻木为双亲,奉死如奉生。寄言后来人,末忘父母恩。”

  《天赐黄金》

  郭巨家贫,有子三岁,因其常分母食,夫妻相商,欲埋亲子,挖地忽见黄金一釜,上有丹书。民谣说:“亲子分母食,埋了还可得。谁知有黄金,官家不可取。”

  《蔡顺采椹》

  蔡顺年幼,荒年无食,拾桑椹养母。路遇赤眉军问由,蔡顺说:“黑(成熟)者奉母,赤(不成熟)者自食。”赤眉军受到感动,遂赠蔡顺白米二斗,并牛蹄一只。民谣说:“天荒地无食,拾椹充母饥。赤眉知孝顺,牛米赠君回。”

  《陆积怀桔》

  陆积六岁,见袁术。袁术用鲜桔招待,陆积偷怀二枚。辞别时不慎堕地,遂跪答说:“家母爱食桔,欲归以奉母。”袁术被陆积孝心所动。民谣说:“人小知大德,袖里怀鲜桔。奉母报乳恩,千古一陆积。”

  《江革逃难》

  天下大乱,江革负母逃难。数遇贼寇劫身,江革泣诉有老母在,贼不忍杀。民谣说:“大孝数江革,背母逃危难。行佣供至亲,天下美名传。”

  《黄香扇枕》

  九岁黄香,事父尽孝。夏天扇凉父亲的枕席,冬天以自身为父母暖被。民谣说:“冬日暖席被,暑夏扇枕凉。世间有美名,大孝是黄香。”

  《孟宗哭竹》

  孟宗母冬天思食竹笋,孟宗跪竹林,孝心感动天地,雪地长出新笋。民谣说:“泣竹为母亲,大孝一孟宗。孝心感天地,寒土生竹笋。”

  《闻雷泣墓》

  王裒事亲至孝。因其母生前怕雷声,故每遇雷雨来临,即去母墓地伏冢以护。民谣说:“慈母怕雷声,常忧在儿心。有儿母勿惧,风雨且安身。”

  《杨香打虎》

  杨香十四岁,随父往田收获,父亲遭虎击,杨香踊跃向前,扼虎致死,父免于害。民谣说:“打虎救父身,杨香一好汉。知父不知己,大孝美名传。”

  《文帝尝药》

  文帝煎好药汤正在舔尝,其母身卧病榻。民谣说:“仁义临天下,大孝冠百王。事亲茹辛苦,汤药必亲尝。”

  《王祥卧冰》

  王祥继母朱氏,冬天思食鲤鱼,王祥赤身卧冰上,冰自解,双鲤跃出。民谣说:“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少。不愁无双鲤,孝心化冰河。”

  《唐氏乳姑》

  崔妇唐西媳,因其婆母年高无齿,天天乳母不怠,令其小儿持小咕咚鼓儿玩耍。民谣说:“女中有孝贤,当数唐家媳。有乳不怜儿,乳母积大德。”

  《黔娄尝粪》

  孱陵县令庚黔娄,弃官事亲。遵医嘱尝父粪味甜,知父危在旦夕,遂祈拜北斗,求以己身代父死。民谣说:“尝粪庚黔娄,千年美名留。愿将身代死,忧心望北斗。”

  《涤亲溺器》

  黄庭坚身虽显贵,奉母尽诚。常亲自为母亲洗溺器。民谣说:“显贵闻天下,平生孝事亲。亲自洗溺器,不用婢妾人。”

  《吴猛饱蚊》

  吴猛八岁,家贫,每遇夏天,赤身让室内蚊子叮咬,以求母亲安眠。民谣说:“无帐因家贫,大孝在吴猛。恣蚊为亲眠,身不怕蚊叮。”

  《弃官寻母》

  朱寿昌七岁时,因生母被嫡母所妒而出嫁。母子不相见五十年。后来做了官,但弃官发誓:不见母面不复还。民谣说:“七岁离生母,一别五十年。弃官到同州,母子得团圆。”

  《二十四孝》始于元代,但早在东汉的墓葬中已出现这种宣教图。③“孝”乃儒家之根本。孔子高徒曾子把孝道推至无以复加的地步,他在《礼记?祭义》中说:“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溥之而横乎四海。施诸后世而无朝夕。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他认为孝道可以占据一切空间和时间。横则置之而塞乎天地;放之而皆准于四海;竖则可以行于万世,是人们早晚都不能离开的不衰真理。这种把孝道加以无限膨胀的说法,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中说《二十四孝》那里面的故事,似乎是谁都知道的,便是不识字的,例如阿长,也只要一看图画便能滔滔不绝地讲出这一段的事迹。可见《二十四孝》的故事在中华大地上家喻户晓的程度了。曾子的孝治思想,追本溯源乃与中国古老的生殖崇拜文化有关。④从他和他的追随者的言论中可以理出两层意思:第一,人的生命本体都来源于父母(祖先)的生殖功能,因此被称为“父母之遗体”[12]或“亲之枝也”。[13]基于此,一方面必须孝敬父母,另一方面必须保全自身。因为如果损伤自身,便等于损伤父母;损伤父母便等于损伤根本;损伤根本,便要终断生命链;生命链的终断,就是所谓“枝从而亡”,[14]此为最大的不孝。第二,万物是天地所生,人是父母所生;万物的生命链是天地的功德,人的生命链是祖先的功德。“筑宫室”、“设宗桃”[15],进行祭祀,是不忘天地和祖先的繁衍功德。祭祀的目的是为了报答这种功劳和祈祷生命链的继续延长,即所谓“报本反始”[16]或“反古复始”。[17]

  普陀山《二十四孝图》画面主题鲜明,构图完整,刀法简练,线条流畅,画中人物的面部、须发、乃至衣褶都刻画得栩栩如生。浮雕以艺术的手段唤起人们的孝感,泄露了儒家孝治思想所赖以建立和膨胀的人性基础,也泄露了儒家伦理学所以能够全面掌握社会的活生生的人情通道。

  普陀山莲花石刻

  在普陀山还随处可见莲花石刻。从短姑道头直抵普济寺的妙庄严路,长达2.5公里的石板路上,每隔几步便有一方刻着莲花图案的青石板。有叶子细长的金钱莲,有叶茂花繁的马蹄莲,有柄长叶疏的虞美人莲,有蔓藤叶旺的含金莲,更多的是形如蒲墩的菩提莲,情态千钟,风姿绰约。其年代大多为明代修筑妙庄严路时所刻,清代、民国时期和当、现代也有些许增刻。

  一般学者认为,印度先民是以莲花象征女阴的。红莲的花瓣与女阴的外形相似。莲蓬作为莲的子房,在梵文中与“子宫”恰好共用一个字眼。因为莲也是多子植物,所以用来表达子孙繁多的愿望。莲花喻女似与佛教美术有关。在佛教的经典和普及读物中,莲花经常出现。一般所见到的佛教神尊多数都立足莲台。据佛经记载,佛陀化作一头六牙白象“入胎”于净饭王的王后摩耶夫人,当时在王宫的池沼内突然盛开大如车盖的奇妙莲花。佛教艺术即以象征的手法,将摩耶夫人的造像置于莲花之上,周围有代表“入胎”的六牙白象向她喷水。在大法师的疏文中常常语及莲花,如“法开念佛人人上莲花”、“接引众生上莲台”、“九品莲花化生”等等。

  佛经说观音是“九品莲花化生”,印度的婆罗门教也崇尚莲花。在婆罗门教的《梨俱吠陀经》中,观音以一对孪生小马驹的形象出现,能使朽木开花、盲者复明、不孕者生子。充分说明观音具备赐人子嗣,赋予生命的特殊的机能和效果。⑤观音有三十二应身。大梵天、毗沙门即是观音三十二应身中的形象。⑥相传大梵天就是坐在莲花上出生的。在我国有个哪吒的少年英雄的故事家喻户晓,他的原型就是四大天王中北方毗沙门天王的三太子“哪吒”。《封神演义》的作者效颦佛教的生人法式,描述了哪吒折肉还母、折骨还父之后魂魄借莲花化生的复生过程,接着作者以带科幻意味的想象,塑造了哪吒的形象。他脚踩风火轮,手拿乾坤圈;浑天绫护着他,轩辕箭满弓拉;两眼是照妖镜,双腿是追风马;上天下海使各种妖魔鬼怪为之丧胆,而且自身断而速合,伤而即愈,真是天生的无所畏惧。《封神演义》是明代的著作,据此可见莲的象征意义逐步深化的轨迹。

  如上所论,民间对于莲的观念与中国古代的爱莲之风并不十分相干。他(她)们在心理深处不是很在乎莲花亭亭玉立、笑靥迎人的风姿,而是在佛教中国化的文化环境下,受一种感悟力的支配,看中了莲花的特殊化育机能和神话般的化育效果(如莲花化生哪吒)。显见普陀山莲花石刻除了象征佛门清净以外,兼有以莲喻女或者直接指代女阴的含义,是观音生殖崇拜文化的一种显现。看来,它并不属于古代文人逸士的审美意识;而是属于中国图腾艺术发展中的容纳与同化现象,还可以认为其中有印度古代生殖崇拜文化侨迁的因素。普陀山莲花石刻美术中的许多文化因子的聚合、同化、为我所用,是千百年来观音生殖崇拜文化与儒家子嗣观念的融合。

  总之,普陀山《二十四孝图》和莲花石刻蕴涵着古老的、朴素的、深层的文化意义,再现了外来观音生殖崇拜与本土儒家孝治思想完美结合的生动画卷。是佛教名山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

  注释

  ①《观音崇拜之由来》1934年11月19日、20日天津《大公报》。

  ②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上册第40页,商务印书馆,1979年。

  ③④李辛儒:《民俗美术与儒学文化》,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2年。

  ⑤贝逸文:《观音造像艺术》,甘肃民族出版社,2001年。

  ⑥贝逸文:《观音宝相缘》,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

  参考文献:

  [1][2]演《冥祥记》

  [3]《宋高僧传》

  [4][9]《白衣经纪验》

  [5]《莲宗宝鉴》

  [6]《转劫轮》

  [7][8][11]《观音持验记》

  [10]《感应篇增注》

  [12][15][17]《礼记?祭义》

  [13][14]《礼记?哀公问》

  [16]《礼记?郊特牲》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