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址大全 | 佛教音乐大全 | 佛教电影大全 | 讲经法师大全 | 佛教专题 | 佛教导航首页
中国佛教宗派理论(上)
::下载地址::
::图书简介::

  中国佛教宗派理论(上)
  顾 问:刀述仁 传 印 吴立民 黄心川 方立天 楼宇烈
  主 编:净 慧
  副主编:明 海 黄夏年
  编 委:(按姓氏笔划) 华方田 宋立道 吕建福 陈 兵 洪修平 孙昌武 业露华 明 奘 黄春和 班班多杰
  目 录
  总 序……………………………………净慧(1)
  前 言…………………………………………(1)
  一、两汉魏晋南北朝佛教理论的引进与消化……(1)
  二、隋唐中国化佛教理论的形成与发展…………(5)
  三、宋元明清佛教理论的内外融和之思潮……(13)
  四、学习本书的目的与意义、方法……………(19)
  第一章 三论宗理论………………………(24)
  一、概论………………………………………(24)
  1、六家七宗的般若学…………………………(26)
  2、以鸠摩罗什和僧肇为代表的三论学………(32)
  3、摄岭相承…………………………………(37)
  二、“无得正观”的基本精神…………………(41)
  1、“无得正观”的传统精神…………………(41)
  2、“无得正观”的精义……………………(43)
  3、“无得正观”的总纲………………………(45)
  三、二藏三轮的判教理论………………………(51)
  1、判教的标准…………………………………(51)
  2、二藏与三轮…………………………………(53)
  四、“破 邪显正”、“道非邪正”的方法论与真理观…(60)
  1、破邪与显正………………………………(60)
  2、至道无邪正…………………………………(62)
  五、重重否定的四重二谛说……………………(64)
  1、二谛是教……………………………………(64)
  2、两种二谛……………………………………(66)
  3、四重二谛……………………………………(69)
  六、不落两边的中道正观………………………(73)
  1、理论的渊源…………………………………(73)
  2、吉藏与八不………………………………(75)
  3、中道的界定………………………………(78)
  4、三种中道…………………………………(81)
  七、非真非俗的中道佛性……………………(87)
  1、正因佛性……………………………………(88)
  2、非因亦非果…………………………………(93)
  3、本有与始有…………………………………(97)
  八、结语…………………………………………(99)
  第二章 天台宗理论……………………(101)
  一、概论………………………………………(101)
  二、“五时八教”的判教学说…………………(108)
  1、教相判释………………………………(108)
  2、五时八教………………………………(112)
  3、“法华三教相”的殊胜判释………………(120)
  三、“性具实相”的圆教义理…………………(124)
  1、“诸法”与“实相”………………………(126)
  2、三千互具…………………………………(131)
  3、三谛圆融……………………………(135)
  4、性具善恶…………………………………(141)
  四、“止观双修”的实践原则…………………(148)
  1、“六即行位”的开立………………………(149)
  2、“止观双修”的基本原则…………………(154)
  3、“一心三观”的圆顿止观行法……………(158)
  4、“观心为本”的修习,人手处………………(167)
  五、结语…………………………………………(178)
  第三章 华严宗理论……………………(180)
  一、概论………………………………………·(180)
  二、判教说………………………………………(182)
  1、判教学说的批判与继承…………………(183)
  2、五教说…………………………………(185)
  3、十宗说……………………………………(187)
  4、“五教”和“十宗”的关系及意义………(190)
  三、法界缘起……………………………………(191)
  1、“法”与“法界”…………………………(191)
  2、法藏的法界分类观……………………(193)
  3、法界缘起…………………………………(196)
  四、四法界………………………………………(201)
  1、事法界……………………………………(201)
  2、理法界……………………………………(202)
  3、理事无碍法界……………………………(203)
  4、事事无碍法界……………………………(205)
  五、十玄门………………………………………(208)
  六、六相圆融……………………………………(213)
  七、观法实践…………………………………(216)
  八、结语………………………………………(224)
  第四章 唯识宗理论………………………(225)
  一、概论…………………………………………(225)
  二、判教…………………………………………(228)
  三、法相判析….………………………………(232)
  1、法的概念…………………………………(234)
  2、“五位百法”的提出………………(235)
  3、“五位百法”的名称与内容……………(236)
  4、“五位百法”的思想意义………………(247)
  5、“五位百法”与“三科”…………………(249)
  四、唯识所现…………………………………(253)
  1、八识的称呼………………………………(255)
  2、八识与三能变……………………………(256)
  3、八识的关系………………………………(262)
  4、八识的意义………………………………(265)
  5、种子………………………………………(266)
  6、种子缘起…………………………………(269)
  五、唯识观法……………………………………(273)
  1、三性与三无性……………………………(273)
  2、四分……………………………………(276)
  3、转依………………………………………(276)
  4、唯识三性观………………………………(280)
  5、五重唯识观………………………………(280)
  6、唯识五位…………………………………(282)
  7、五性各别…………………………………(283)
  六、因明学说……………………………………(285)
  七、“法相”与“唯识” ………………………(287)
  总 序
  1992年1月中国佛教协会在上海召开了全国汉传佛教教育工作座谈会。会议分析了佛教僧伽人才严重不足的情况,强调指出:“当前和今后相当时期内佛教工作最重要、最紧迫的事情第一是培养人才,第二是培养人才,第三还是培养人才。”会议要求全国佛教界积极动员、行动起来,齐心协力,集中主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把培养大批合格佛教人才这一当务之急的千秋大业办好。河北省佛学院正是在中国佛协的这一召唤下,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护法长者的护持下应运而生的。佛学院办起来了,一般的设施都有了,其中,佛教专业课教材的编选就成为教学工作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为了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除了要有正确的办学方针、切实可行的教学大纲、良好的师资力量、健全的管理制度外,完善而系统的教材是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佛教专业课教材尤其如此。
  如何编写一套具有较高质量又有自己特色的佛教专业课教材,是办好佛学院必须面对的一个严肃的历史责任。
  河北省佛学院是在2000年5月15日正式挂牌成立的,相对各兄弟院校来说,她还是一个初生的婴儿。为了使河北省佛学院的教学活动能够尽快地走上正轨,在筹备期间,我们即邀请了几位在佛学研究上很有造诣和成就的专家学者,如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黄心川教授、北京大学的楼宇烈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的方立天教授、四川联合大学的陈兵教授、上海复旦大学的王雷泉教授等,围绕教理、教史、教制、佛教文化等四个大的方面着手编写河北省佛学院佛教专业课教材,并力求使其规范化、系列化。
  我们知道,佛学院的授课不同于社会上的普通学校,它不仅要传授佛教专业知识和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它还要按照佛陀提出的僧伽理念,通过教学的方式来促进学僧实现人格的转换,成就法的人格,也就是僧格,它的最终目的是培养有学有修有证、有管理能力、能够有效接引信众的合格的高素质僧才。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佛教基础教育,中级佛学院承担着主要的责任。一个出家人在接受佛学院的教育之后,他应当首先是一个合格的僧人。中级佛学院的任务就是帮助新出家的人成为一个信戒具足、有学有修的僧人。河北省佛学院是一所中级佛学院,它的主要责任是帮助学僧“养成僧格、融人僧团”。为了有效地实现这一教育目标,我们河北省佛学院提出“信、戒、学、修”四个字作为院训,以期在巩固、提升信仰和勤修三学方面培养学僧的僧格和作为僧人的基本素质。 “信”的要求是:以三宝为信仰的核心,以因果为信仰的准绳,以般若为信仰的眼目,以解脱为信仰的归宿;“戒”的要求是:爱国以守法为根本,做事以慈济为根本;“学”的要求是:授课以信、戒、学、修为基本内容,学习以闻、思、读、写为基本方法,老师以言传身教为根本职责,学僧以尊师重教为根本态度; “修”的要求是:以禅观礼诵为修持的内容,以丛林生活为修持的依托,以养成僧格为修持的目标,以观照生活为修持的要求。佛教强调信为人道之门,戒、定、慧三学是佛法的总纲。所谓信、戒、学、修其实就是信与三学在僧伽教育中的具体落实,也是佛教教育的根本理念。四者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互即互入,环环相扣,任何一环都不能缺少。我们编写的这套教材自然要体现和服务于上述办学理念和宗旨。
  这套教材总的要求是以佛教历史为主线,佛学概论为基础。在内容安排上做到:戒、定、慧三学并重,佛教理论与佛教实践并重,传统佛教与现代佛教并重,汉、藏、巴三大语系佛教并重;并有专册介绍佛教仪制、佛教文化和“法难”的历史,力求在突出重点的同时,照顾全面。
  我们在编写这套教材时,还考虑到中国佛教未来发展的走向。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给佛教的生存和发展既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佛教能不能成功地适应现代社会和化导现代人群,有效地发挥其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社会价值和净化人类心灵的潜在功能,是与佛教兴衰存亡攸关的大问题。中国近代佛教衰败和没落的惨痛教训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佛教的未来发展给我们培养僧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所培养出来的僧才不仅要有坚定的信愿,扎实的修证,丰富的佛学知识,还必须具有一定的世间知识和良好的交流能力,必须具有圆融世出世法的智慧。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充分地体现中国佛教协会所提倡的“人间佛教”精神。人间佛教既是佛教的真精神所在,同时也是我们佛教事业的目标所在。这个目标不会自动实现,它需要一大批具有高素质的僧才不懈地为之作出努力。承担这一使命的僧人,他不仅必须是一位优秀的出家人,还必须是一个成功的“社会的人”。他不仅要在思想上认同人间佛教,同时还必须在言行举止上完好地体现人间佛教“即世而出世、人世而济世”的特色。我们这套教材中的《人间佛教》专册,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而编写的。’当然,其它各册也都或直接或间接地体现了这一精神。
  这套教材虽然陆续编完了,但是严格地来说,这还不是终点(它也没有终点),而仅仅是一个开始。它需要在今后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修改、丰富和完善,不断地吸收新的研究成果和新的实践经验。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好的教材总是处于不断地修订过程中,没有一个定本。我们河北省佛学院的这套教材也同样如此。
  最后,如果说我们河北省佛学院的这套佛教专业课教材系列还有某些可取之处的话,我们将乐意将其奉献给教界作教学参考,以期实现资源共享的一贯理念。当然,也恳切希望参考这套教材的兄弟院校提出修改意见,使其不断完善。
  感谢各位专家、学者密切协作,奉献智慧,作法布施;感谢各位护法居士喜舍净资,作财布施。
  净 慧

添加时间: 2009年04月21日
下载次数: 本日:    本周: 本月::  总计: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沪ICP备05002419号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在线投稿 | 护持网站 | 报恩斋 | 功德榜|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8175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