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1297篇,用时55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佛说法经略释

    佛说法经略释  洪文亮医师讲于高雄妙光禅堂,朱信德记录  各位先生、女士晚安,今天是妙光禅堂的第一次开堂,刚刚林教授也跟大众说明了,这座禅堂是由蔡三桂夫妇同时发心完成的,在此向他们二位感谢、也谢谢大家的莅临。今天想为大众介绍的一部经是:“佛说法经”。这部经较特殊,我们一边介绍、一边解说。  闻如是,一时佛在拘夷那竭国,如  来三月当般涅槃,与诸比丘及诸菩  萨、无央数众来诣佛所,稽首于地...

    洪文亮医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421464624.html
  • 四禅八定与

    我们这个世间可分成三界:欲界、色界和无色界。欲界有种种欲望,且没有定心;色界和无色界都要依靠定力进入。我们在欲界里修禅定,其中一个目的就是要离欲界而进入四禅八定,乃至进入定。   我们要进入四禅...我们的前六识是可以停顿的,在还未解脱之前,末那识却一直在作用,所以称为恒行,依司机是永恒的造作,念念生灭不已。)。如果他能使恒行的心识暂时不生,就能进入定,弃除了“我执”。“”之意既是了...

    妙音一叶

    |止观|定慧|禅定|

    http://www.fjdh.cn/article/2007/03/1420588294.html
  • 四禅八定与

    色界和无色界。欲界有种种欲望,且没有定心;色界和无色界都要依靠定力进入。我们在欲界里修禅定,其中一个目的就是要离欲界而进入四禅八定,乃至进入定。  我们要进入四禅八定之前,必须先修习一些在欲界里的...舌、身识,并没把它们灭掉,而是进入那个定境时,粗重的烦恼当时不生罢了。  定:  修行者继续修下去,会发现已经没有心识生起,但是还有“我”的存在,因此想舍弃这个我,那就是说,他想舍弃第七识的恒行心...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021942351.html
  • 死的次第与识的

      死的次第与识的   法增比丘撰   凡夫的死   凡是生下来的都将会死,死后随其所造业,各自受生去。佛说:“业是土地,心是种子,渴爱是水分;有情为无明所矇蔽,为渴爱所缚,将会导至投生到...,强大的倾向于该所缘;依随这些所缘而使新的业,如重新造作般出现在他的意门。   临终之人,在他的心路(dvāravithi)之末,或在有分(bhavanga)(有bhava生命。分,成分。)之时...

    法增比丘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6/05373585057.html
  • 四禅八定与定禅学基础知识

    四禅八定与定禅学基础知识 一、各种禅定的差别: 佛教很注重戒、定、慧三无漏学。任何人若想修行,首先必须持戒。如果连戒律都不愿意守持的话,要想解脱是很困难的。持了戒后要修定,因为平时我们的...偏向外道。 佛陀说我们这个世间可分成三界:欲界、色界和无色界。欲界有种种欲望,且没有定心;色界和无色界都要依靠定力进入。我们在欲界里修禅定,其中一个目的就是要离欲界而进入四禅八定,乃至进入定。 ...

    佚名

    |论坛精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7/07513787504.html
  • 月溪禅师答:将一切思想了不起,如明镜现前,是佛性否?

     问:将一切思想了不起,如明镜现前,是佛性否?(南京法一和尚)   月溪禅师答:非佛性,当知真性非从思想而有,非从起思想而无。思想一起,真心变为妄念,思想一,妄念复为真心,是有轮回相对的,佛性是绝对的,无轮回。

    月溪禅师

    月溪禅师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13270110929.html
  • 世尊对众生的教导——怎样才是法师?

    所谓法师,是指那些能够引导众生如实地认知五蕴是生灭法,是忧患法,是有漏法,是无常,是苦,是非我。从而使众生升起缘起无我的正见,远离对五蕴的贪爱、执取、玩味、贪、嗔、痴等烦恼习性,获得究竟的解脱。佛陀说:这样的人“是名法师,是名如来所说法师。” 有一次,佛陀对一位比丘说道:“谛听,善思,当为汝说。”佛告比丘:“若于色说是生厌、离欲、、寂静法者,是名法师,若于受、想、行、识,说是生厌、...

    佚名

    |论坛精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424475054.html
  • 范古农答:‘识’居于何处。身外乎。身内乎。其静时之状态如何。其动时之状态又如何。圣人一念之起,起于何处。又灭于何处。

    问:‘识’居于何处。身外乎。身内乎。其静时之状态如何。其动时之状态又如何。圣人一念之起,起于何处。又灭于何处。   范古农答:万法唯识,法处即识处也。识即是动的作用。经云当处出生,随处。念之起,如是而已。

    范古农

    |范古农|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06583412722.html
  • 无常观

    、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悉皆无常。”过去的色在过去,不会来到现在才,所以说是无常,未来(或来世)的色在未来(或来世),不会到更未来,所以说是无常,现在的色,也必于该处,不会到未来,所以说是无常。至于内色也必于内处灭,不会到外处才,外色也必于外处灭,不会到内处才。粗细、好丑、远近等,也必于彼处彼状态,所以说是无常。这是由...

    张慈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74551738.html
  • 略谈灭

      大  纲  一、前 言  二、定之思想背景  三、定与死亡的差别  四、有心与无心之诤  五、定与无想定之差别  六、定与解脱之关系  七、菩萨能否入定  (一)菩萨的特色  (二)能入与否之问题  八、结 论  【参考书目】  一、 前 言  “定”是建立在四禅八定之上,经典记载为无心定,但它真的是完全“无心”吗?它的思想演变过程如何?有关这些问题,在部派中有著不同...

    释印融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837452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