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414篇,用时125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浩瀚师恩,无以为报

    得一闻佛法。弘一大师传曾载:“人身难得,是万古一瞬的因缘。佛法难闻,是历劫不遇的际会。错过了,没有人能承担这一份过失。”今者,我们访谈的这一位居士,就是在医学上束手无策,依佛法起死回生的实案。不止一次,居士以自身为例,劝人念佛放生,谈及师恩,不禁潸然泪下,泪眼婆娑,令人动容。   居士,未学佛前,染习甚重,性烈如火。业报现前,八十一年末,因小便困难出血,经三所...

    居士/中兴新村

    放生|戒杀

    http://www.fjdh.cn/article/2005/09/1438291332.html
  • 心中不存敌意

      1989年4月5日,当昂山素季和同伴行走在缅甸一个城镇的街道上时,这位杰出的女政治家,看到了正瞄准自己的一排整齐的枪口——她们遭遇了缅甸政府一队荷枪实弹的士兵——昂山素季正是政府通缉的要犯。 ...

    佚名

    |慈悲||

    http://www.fjdh.cn/article/2009/10/20382717572.html
  • 入行论释·善说海 讲记(80)

    空谷音,如此则自心不会因之而不乐;没有不乐,就不会有嗔恼;没有心烦恼,我们就有成就的机会。”世间上也有这种说法:“谣言总是有,不听自然。”假如为了博得他人赞叹,从而失坏自己的道业,或者为了让世人...回答? 506、邪命分为哪五种?你有几种?今后该怎么做? 507、请具体分析:利养有实质。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

    著菩萨[著] 索达吉堪布[译讲]

    |入行论|忍辱||

    http://www.fjdh.cn/article/2007/06/1258579519.html
  • 上惟下觉大和尚开示忍恶

    降伏魔军,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所以,“忍辱”之法,殊胜难伦。   汝自禁息,当嗔责   明白“忍辱”的重要与殊胜,在日常生活中,当他人给自己境界时,又该如何面对?“汝自禁息,当嗔责。”此时,就要...一定要禁息,否则就容易被影响,乃至退失菩提心。   禁息之后,还要“当嗔责”──不起嗔心。责,就是责备、责骂对方为何对自己无理?非要与对方讲出个是非、公道,如此就不是忍。因为与对方谈判、论是非,就...

    惟觉和尚

    |嗔心|烦恼|忍辱|

    http://www.fjdh.cn/article/2006/06/2315354636.html
  • 的慈悲(海涛法师)

    http://www.fjdh.cn/Item/33116.aspx
  • 慈愿

    【慈愿】   愿我怨、、无忧、守住自己的幸福,   愿我脱离痛苦,我不失去已得的,作自己的业的主人。   父、母、阿阇梨、亲戚、不痴的朋友,愿他们怨、、无忧、守住自己的幸福,愿他们...怨、、无忧、守住自己的幸福,愿他们脱离痛苦、愿他们不失去已得的,作自己的业的主人。   东方、西方、北方、南方、东北方、西北方、东南方、西南方,最深处,最高处,所有有情,所有生物,所有生命,...

    明法比丘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42152514.html
  • 忍辱行与社会责任

    rdquo;。   由此可见,传统佛教的特征,主要是致力于改变个人自己,改变自己的心行(去除贪、、痴等烦恼),清除始来的恶业,而不是改变他人和社会。因为从根本上说,解脱只能是个体的解脱,而社会总是...应”一本作“夜”)因此,佛教中除了有提倡彻底自我牺牲的菩萨行精神外,还有提倡斗争的金刚力士精神。当然,这种斗争,按大乘教义,应是内心无我的。无我,就是这种斗争...

    林国良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85060210.html
  • 十行

    十行(一)大乘菩萨的修行阶位︰与十住、十回向,合称为三贤位。指菩萨于地前所修的十种行,居菩萨五十二修行位次的第二十一位到第三十位。即欢喜行、饶益行、恨行、无尽行、离痴乱行、善现行、著行、尊重行...立无上戒,得不退地,饶益自他。(3)恨行︰又名恚恨行或违逆行,谓修忍辱离嗔,谦卑恭敬,不害自他,对怨能忍。(4)无尽行︰又名屈挠行,谓多劫受诸剧苦,仍勤修精进,求法济生,广摄善法。(5)离痴...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15045708.html
  • 如本法师答:为何有些人听闻到佛法即能善根流露,但有些人善根却无法流露,何以故?

    成就见,得正见,于法得不坏净,入于正法中。贪、痴三者为善根之体,合称为三善根。   不善根(梵语akusala—mula)则为善根之相反,贪嗔痴等,即称三不善根,或称三毒。...过,毫无相应之念,错过机缘不得自觉,更不得珍惜正法之意,何以如此心态呢?因为此辈之流,始劫来尚未种下菩提圣因,或善根种子未现前之故,所以听到佛法不能自觉,善根当然不能流露而出哩! ...

    如本法师

    佛学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17440512622.html
  • 问:佛教中的“”是什么意思?

    嗔又作嗔怒、嗔恚等,指仇视、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大乘五蕴论》中说:“云何为?谓于有情乐作损害为性。”《成唯识论》中则说:“嗔者,于苦、苦具,憎恚为性,能障,不安稳性,恶行所依为业。”是佛教所说的根本烦恼之一,与贪和痴一起被称为“三毒”。 的产生与作用与贪正好相反。贪是由对事物的喜好而产生厌足地追求、...

    佚名

    佛教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9/05/101442781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