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17897篇,用时16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等诸供养具而为供养。     麦彭仁波切云:“等持供者,以信心与恭敬心为基,由等持幻变无边之供云,以智慧了知彼无自性者也。”     由此可见,与其为供养上师、佛陀而以欺骗手段造作恶业,还不如以清净...

    索达吉堪布

    |供|供养|

    http://www.fjdh.cn/article/2007/01/1740137753.html
  • 悲智双运──维摩诘居士

    悲智双运──维摩诘居士  去  《维摩诘经》是大乘佛教经典中非常殊胜的一部经,对佛教的流传及中国的文学与艺术,具有相当的影响力。研读此经,可深入了解为何这部经对中国影响如此之深,亦可一探此经的奥妙。研读过程中,经中人物生动的对话,深深吸引我,看到维摩诘居士示现在家人的身分,说法度人,对他高深的智慧和辩才无碍,生起敬佩景仰之心。维摩诘居士身处红尘,于外,以出世心行入世的菩萨道;于己,持守清净戒行...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513857973.html
  • 供:方便且能获大功德的妙法

    如是等诸供养具而为供养。     麦彭仁波切云:“等持供者,以信心与恭敬心为基,由等持幻变无边之供云,以智慧了知彼无自性者也。”     由此可见,与其为供养上师、佛陀而以欺骗手段造作恶业,还不如以...

    索达吉堪布

    |供|索达吉堪布|

    http://www.fjdh.cn/article/2005/11/2334252168.html
  • 帕奥禅师答:注释把如理作定义为视无常为无常、视苦为苦、视无我为无我、视不净为不净。这是否表示那些无法观照诸行法为无常、苦、无我、不净的人就完全没有如理作

    问:注释把如理作定义为视无常为无常、视苦为苦、视无我为无我、视不净为不净。这是否表示那些无法观照诸行法为无常、苦、无我、不净的人就完全没有如理作?如果还是有的话,他们是如何运用如理作的呢? 帕奥禅师答:视诸行法为无常、苦、无我、不净是观禅的如理作,这是高层次的如理作。也有一些较低层次的如理作,例如布施、持戒与止禅的如理作。相信业力果报也拥有如理作。 返回帕奥禅师问答专题 -...

    帕奥禅师

    帕奥禅师如理做

    http://www.fjdh.cn/fjask/2010/01/09201296956.html
  • 闻思修与成佛

    闻思修与成佛   净   学佛人的最终目的是要成佛,究竟怎样才能成佛呢?这是每个学佛的人都关心的课题,也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在此我们用唯识的原理分析一下成佛的途径,究竟怎样才是最易最快的捷径?   唯识认为:众生轮于生死苦海的根本原因则是二障,若能尽除二障,其佛果必成。而二障的根源却在第七染污,但此染污的行相极其微细,不为凡情所觉知。所以便使人无法下手,那怎么办呢?...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283456534.html
  • 略论泛佛、一佛与多佛

    略论泛佛、一佛与多佛  ——喜见内明于印大图书馆,为此文聊以志鸿爪  无   我在印地安那大学图书馆八楼东方藏书部门为博士论文找材料,看到放置图书目录卡的柜台上有一个纸盒,盒外写着:—丢弃,请...君子,能使忍和”;“人人臣中,正群臣,为作端首,使人正道;入帝王子,能正其薏,以孝宽仁,率化薄俗;人贵人中,能正为雅乐,化正宫女;人庶人中,软意愍伤,为兴福力。”且看这些“不信仰佛教”的人们,读了...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114765668.html
  • 从辩证观点看日本佛教的发展

    从辩证观点看日本佛教的发展  无   (续二八七期)  三、平安佛教  ——最澄与空海  上期说到的成实与俱舍两个小乘宗派,其影响仅限于科学和哲学思考的领域;真正支配日本信仰及生活的终属大乘。  西元七九四年日本从奈良迁都平安(今京都),这是日本政治革新的一个重要步骤。政府既迁离奈良,则在奈良生根立足的南都六宗自然失去其旧日左右政教的力量,而使新的宗教体系和宗教理想得以孕育滋长,由是日本产生...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315764080.html
  • 元代西藏史研究

    ]伯戴克(著),张云(译)  《元代西藏史研究》  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版  目 录  译者的话 (1)  前 言 (1)  第一章 导论:史料 (1)  第二章 元朝-萨迦合作关系的建立 (5)  第一节 发端时期(1260年以前) (5)  第二节 蒙古统治权的提高与实现 (15)  第三章 制度结构 (36)  第一节...

    ]伯戴克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491373653.html
  • 从出世与入世的背景谈廿一世纪的佛教

    从出世与入世的背景谈廿一世纪的佛教  了法师  (2000年7月24日 )  很高兴在这里跟大家分享我学佛的一些经验。来之前,我比较惶恐,不知道在台湾学习的佛教文化,会不会对大家有帮助。这两天通过与大家一起学习,我认为我们的思想、对学习的内在渴求以及对佛法的信念是非常一致的,因而我很有信心坐在这里与大家一起来谈论佛法。   我们走进山门,都会看到生活禅夏令营的宗旨是提倡“觉悟人生,奉献人生”...

    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022963227.html
  • 济群法师答:何为心、、识?

    济群法师答:   这属于佛教心理学的内容。小乘佛教讲六识,分别是眼、耳、鼻、舌、身、。大乘佛教则讲八识,在六识外增加第七末那识和第八阿赖耶识。前六识属于意识范畴,第七识和第八识则属于潜意识范畴。   心、、识三个概念,虽名称不同,有时也会通用。当它们分别使用时,心是指第八阿赖耶识,为积集义,储藏有情生命中曾有的一切知识和经验。是指第七末那识,为思量义,人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即根源于第七识...

    济群法师答

    何为心、、识?|济群法师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9/05/101313780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