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907篇,用时23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不减

    不减   黄国达   学佛修行的中心课题在于心灵的解脱自在,而要解脱就必须断除烦恼。以佛法的修行来说,戒律可以防非止恶,禅定可以收摄心念,但唯有智能照见实相,真实如理的悟入三法印,才能断除...心经云:「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净,不减。」   印顺导师在《般若经讲记》之〈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中解说:「生灭,是就事物的自体存在与存在上说的:生是生起,是有,灭是灭却,是无。垢净,...

    黄国达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15549581.html
  • 徐恒志答:“不生不灭,净,不减”说的是什么?

    问:“不生不灭,净,不减”说的是什么?  徐恒志答:说明自性的本觉理体,是本来无生,故亦无灭;本来垢,故亦净;在圣,在凡不减,这正显示人人本具的绝对心体。这心体离一切人我、是非、顺逆、得失等等虚妄对待诸法;非空非有,无实无虚,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湛寂灵明,假名本觉。

    徐恒志

    |佛|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14092611319.html
  • 如本法师答:成佛后的佛性,与凡夫的本性,有何差别?

      如本法师答:佛性与凡夫性并无差别,只是迷悟染净有别。性在迷染时,说是凡夫性;性在觉悟时,说是佛性。佛性在圣,在凡不减不减是佛性(梵语buddha-dhatu)。佛性轮回六道,迷失穷劫,未曾有减,佛性觉悟彰显,未曾有

    如本法师

    佛学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13404612442.html
  • 李炳南答:往生西方是幻生,还是真生?

    问: 往生西方是幻生,还是真生? 李炳南答:  真如本体,无始无终,不减,离此生彼,实际上并没有生灭,说幻幻,说实不实。从色身来说,如果怀疑西方极乐世界是假的,那么我们生活在这个娑婆世界,四大假合的身体,哪一处是自己呢?难道这皮包骨头的臭皮囊就是自己吗?

    李炳南

    往生

    http://www.fjdh.cn/fjask/2007/10/13085918663.html
  • 如本法师答:佛性,与凡夫的本性,有何差别?

    佛性与凡夫性并无差别,只是迷悟染净有别。性在迷染时,说是凡夫性;性在觉悟时,说是佛性。佛性在圣,在凡不减不减是佛性(梵语buddha-dhatu)。佛性轮回六道,迷失穷劫,未曾有减,佛性觉悟彰显,未曾有。 华严经云:“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如本法师著《佛学问答》)

    如本法师

    佛教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9/05/07034578245.html
  • 色即是空

    , 诸法空相, 不生不灭, 净, 不减.  甚么是不生不灭, 净, 不减呢?  诸法了无自性, 不生不灭, 净, 不减.  空亦了无自性, 不生不灭, 净, 不减.  相亦了无自性, 不生不灭, 净, 不减.  色受想行识亦了无自性, 不生不灭, 净, 不减.  苦集灭道亦了无自性亦, 不生不灭, 净, 不减…  非法亦了无自性...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485353627.html
  • 问:既然“心即是佛”,为何还要学佛?

    虽然“心即是佛”,但我们目前的生命现状是不是佛?佛陀已彻底断除一切无明烦恼,我们断除了吗?佛陀已通达宇宙人生一切真理,我们通达了吗?“心即是佛”是代表生命某个层面所具有的内涵,并非一切。现实中,我们仍是不折不扣的凡夫,充满贪嗔痴,充满无明烦恼。所以,还应以佛法为指导,不断消除烦恼,使心的本来面目逐渐显现。 那个不减净的心,那个

    佚名

    佛教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9/05/10075677816.html
  • “如来常安住”的修学义理

     四、原典概述   五、《佛说不减经》的“如来常安住”   六、结语   一、研究构想摘要   本研究构想主要在于探讨《佛说不减经》“如来常安住”的修学义理,进而希望在未来做二方面的延伸:一方面,从《佛说不减经》延伸到以如来藏或佛性为核心课题的经典,包括《如来藏经》、《无上依经》、《大法鼓经》、《华严经.贤首菩萨品》;另一方面,则从“如来常安住”的修学义理,延伸到如来...

    蔡耀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82351797.html
  • 《宝性论》及相关论典论佛性与信

    ”之殊义  导 论  《宝性论》总结了早期如来藏说《如来藏经》、《不减经》、《胜鬘经》之理论。《如来藏经》用九譬显示了如来藏的密义,九譬为《宝性论》引用并论述。《不减经》将如来藏的密意显示为“...用来阐明“法身遍在”的平等的中介性格,继承了《不减经》关于“众生界”的论述,并发挥于真谛译《佛性论》的“所摄藏”的论义,从而具体论述了如来藏三义的关系,解明了佛性的胜义实体之存有构成。本论文第一节...

    赖贤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134270581.html
  • 如本法师答:阿弥陀佛是法界藏身,就是法身充满虚空宇宙,又说六方有恒河沙诸佛那么多,弥陀法身已经塞满整个虚空法界,那么六方恒河沙数诸佛,坐在何处?岂非无容身之处吗?

    与法身之间相互无碍,相互包容之美德,亦复如是。   又如众流百川流入大海,大海嫌一切川流,川流之水与大海之水相排斥,反而相互包容,相互无碍,打成一片,大海之雅量,能纵容百川众流,而不减,始终是大海一片,容多容少自在!诸佛法身充塞虚空,未曾增多,亦未曾减少;又如虚空,挖一个洞,未曾减少一空间,虚空添塞一个空间,亦未曾增加一个空间,虚空终不减,虚空与虚空相互阻碍,而能相互包容;无量诸佛...

    如本法师

    佛学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145507125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