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问答>> 藏传佛法>> 道前基础>>正文内容

生西法师答:对于菩提心来说最大的过患是什么?

       

发布时间:2016年06月20日
来源:   作者:生西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生西法师答:对于菩提心来说最大的过患是什么?

 

  生西法师:汝愿纵得偿,他苦有何乐。

  若谓满我愿,招祸岂过此。

  若为嗔渔夫,利钩所钩执。

  陷我入狱篓,定受狱卒煎。

  首先看颂词的意思,“汝愿纵得偿”,就算是你愿对方受苦的心如愿以偿了,他真正痛苦了,那么你又有什么可以欢喜的呢?如果因为满足了我愿他受苦的心愿的话,“招祸岂过此”,寂天菩萨说:那么你这种心愿所招致的过患“岂过此”,还有比这更大的过患吗?

  打个比喻讲,如果一条鱼被渔夫的利钩所钩执,它一定会被这个渔夫暂时放在鱼篓当中,究竟肯定会在厨房当中被煎炸,受极大的痛苦。同样的道理,如果众生被嗔心的利钩所钩执,一定会在地狱当中遭受狱卒的兵器伤害,感受很长时间的痛苦,字面上的意思就这样理解。

  对“汝愿纵得偿,他苦汝何乐”和前面的“唯盼敌受苦,不成损他因”做一个连接。因为前面我们盼着敌人受苦,寂天菩萨说了“唯盼敌受苦,不成损他因”,你只是盼着敌人受苦,也不成为损害他的因缘。因为他没有这种痛苦的因,没有造恶业的话,你怎么盼他受苦,他也不会受苦。比如佛陀,他已经完全断除了导致痛苦的恶业,所以即使整个三千大千世界的人天天盼着佛受苦,但佛的相续中根本没有受苦的因缘,因此,再多人盼着他受苦,也不会成为损害佛的因。如果怨敌相续中以前造过恶业,在你盼着他受苦的时候,他的确也因为恶因成熟而受苦了,“汝愿纵得偿”——你盼他受苦的愿望得以实现了。即便他受了痛苦,“汝何乐”,你又有什么快乐的呢?他受到很大的苦和你自己快乐之间,并没有什么直接的因果关系。所以“他苦汝何乐”?有什么让你值得高兴的?没有。

  “若谓满我愿”,就是跟着前面两句话的问答而来。其实对我而言,并没有因为敌人受苦,我就马上能感受到快乐,这个直接的因果关系是没有的。但是,因为我盼他受苦,他一受苦之后好像满足了我的愿望,我是因为心愿满足了而快乐,关键问题在这儿。

  为什么说看到怨敌受苦的时候我快乐呢?其实我们前面分析了,怨敌痛苦和我快乐之间没有因果关系。那么没有因果关系表明,并不是他一痛苦,我自然而然就产生一种快乐,这种因果关系是没有的。

  既然没有这个因果关系,为什么看到怨敌受苦的时候,我就真正感受到快乐呢?的的确确在现实当中,当我们看到不喜欢的人、不喜欢的国家民族,他们在遭受痛苦的时候,我们内心当中觉得好像有点舒服。既然没有因果关系,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其实这个地方回答了:“满我愿”。并不是说敌人的痛苦和我的安乐之间有什么直接的因果关系,这个因果关系是不存在的。那么,我的快乐来自哪里呢?因为我盼着对方受苦,现在我看到对方苦了,我内心当中得到满足。这种所谓的“快乐”是来自我的愿望的满足。有的时候在我内心深处,可能多多少少盼着敌人不舒服、盼着敌人受苦等等,当我看到这个怨敌受苦的时候,我的这种愿望得到满足了。

  这是一种满足的快乐,而不是由真正的因果关系产生的快乐。敌人痛苦我就乐,这种因果关系没有,而是我愿他苦,他现在苦了,我感觉我满足了。这种满我愿的快乐,其实是不善的一种恶心。这种所谓快乐是恶因带来的,夹杂痛苦之因,夹杂恶业。所以,寂天论师马上讲“招祸岂过此”。如果是因为满足了我的愿望,所以我高兴,那么这种幸灾乐祸的心态所招致的祸,那是非常大的。“招祸岂过此”,难道还有比这更大的祸患吗?

  上师在讲记当中也提到,以前有两个修行者——两个格西。这两个修行者相互之间有矛盾,相互敌对,内心当中都盼着对方受苦,盼着对方身败名裂等等……有一次,其中一个修行者从外面回来,很高兴地吩咐小徒弟去烧一壶好茶,因为听到了一个好消息。侍者把茶烧好问:“上师有什么好消息?”“告诉你,我们对手有女人了,他破戒了。”言下之意就是,对手破戒之后,紧接着就是身败名裂。他看到这种情况时,就判断他的对手要受苦了。现在他的对手果然就出现了身败名裂的因,所以他就觉得很高兴很欢喜。

  这个故事有两种版本。前一个版本是,结束之后有另外一个大德评价说,这两个人谁的过失大呢?其实都差不多,或者后面的人过失更大。前面那个人因为破了戒律,当然有很大过失。但是后面那个人随喜而且宣扬它,这样他的过失应该更胜一筹。大德评价的时候也很不高兴,所以“招祸岂过此”,他所招的过失,其实是很大的。还有另外一种版本:这个格西讲完之后,小侍者还有点正念,他说:“上师,我还以为你见了本尊了呢!你见本尊了,我们要煮个好茶来庆祝,这哪是什么好消息呢?”小侍者觉得这不是好消息。

  总而言之,“招祸岂过此”。我们平常也经常盼着我们的竞争对手受苦,比如在工作单位里、公司里有个竞争对手,我很愿意对方倒霉、或者做错事情被批评、被革职、降工资、扣奖金,乃至被开除,或者怎么怎么样。平时两个竞争对手之间,很容易发生这样的事情。或者修行人对修行人之间也是这样,比如,这个人很有福德有智慧有口才,然后自己似乎也觉得对他有些看不惯……诸如此类,世间出世间都会有。

  如果我们平时经常有这样的心态,盼着对方受苦,盼着怨敌受苦,对方受苦了,我自己觉得很高兴的话,那么寂天菩萨就送我们一句话,我们要记住“招祸岂过此”。

  我们觉得没什么,但是寂天菩萨就说,这是很大的过患,所能招致的过患当中没有超过这样的,没有比这更严重的过患。一方面是因为随喜别人过失的过患很大;另一方面,作为一个修菩萨道的人,这种心态的生起标志着菩提心已经严重退失、亏损了,过患太大了。

  本来发菩提心的时候,是愿一切众生都能够获得利益,但是现在呢?我们第一是盼着敌人受苦,盼着对方受苦。第二对方受苦之后,我居然很高兴。那我们的菩提心到底在哪?我们还算是发了菩提心的菩萨吗?根本不算一个真正发菩提心的菩萨。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招祸岂过此”,过患真的是太大了。因为离菩提心的正道,已经偏得太远太远了,应该回头。再不回头的话,自己会彻底失去菩提心的。这个方面我们一定要好好去思考。

  当然,作为内心的习气,我们有一个固有的思维模式,就是盼着怨敌受苦。如果让自己改变这个心态,就觉得很痛苦。但是不管怎样,这种心态是非常不好的,尤其是对于修菩提心的人来讲。再痛苦再难以改正,我们都要去尝试慢慢改正它。如果不改正,我们永远是一个凡夫众生。改正之后,我们就会相应于菩提道、相应于圣者,才有希望获得真正的圣者果位,才有希望真正地远离一切轮回的思维和轮回的果。

  下面讲这个例子:嗔心就像一个渔夫,他下了诱饵把我们钩上来,之后装进鱼篓拿回家,把鱼杀死拿去烹调。诱饵可以说是我们贪执的东西,或者就是我们当前遇到的事情。我们很容易因为当前遇到的一些事情或人产生嗔恨心,这就是渔夫抛出的诱饵。比如,遇到别人打我或者欺负我,其实这个就是诱饵。如果我遇到的时候拒绝了,那么藏在诱饵后面的渔夫,也就没办法得逞。如果我没有拒绝诱惑,遇到诱饵就吞钩了,这个嗔恨心的渔夫就容易控制我们了。

  所以我们遇到某些人和事本身是个诱饵,鱼直接接触的首先是鱼饵,我们首先直接接触的是什么?就是人和事。比如自己的家人或者同事、顶头上司,或者外面的任何一个人,就相当于鱼饵。遇到鱼饵的时候,这个鱼它是吞饵,还是拒绝、游走,就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

  我们如果是选择吞饵,就相当于我采取强烈反应,他伤害我我就伤害他。如果遇到事情这个“鱼饵”的时候,我采取安忍,就相当于鱼抵制住了诱惑,游走了。我们一旦生了嗔心,就会被嗔心的渔夫的利钩所钩执,我们就会堕入地狱,受到狱卒的折磨。如果我们选择安忍,就不会被嗔心的铁钩钩住,然后被钩到鱼篓中受到煎炸的痛苦。因此如果修安忍,就能避免后面这一系列的痛苦。如果遇到鱼饵的时候,我们没有抵制,那么就会感受到一系列痛苦。

  实际上,鱼是游走在很多饵之间,因为渔夫不只一个。河边很多渔夫都在拿钓竿钓鱼,他们下了很多饵。我们在生活和修法当中,也会遇到很多饵,遇到很多人和事。这时如果我们选择了安忍,很多痛苦的事情就不会发生。如果我们以牙还牙,别人欺负我我就欺负回去,或者别人伤害我,我就生嗔心等等,这样的话我们就会不断地吞钩,一次又一次地被抛到地狱受苦。每生一次嗔心,就是一次堕地狱的因缘,所以我们不注意的话,每天都会造很多堕恶趣的因缘。

  因此我们要小心翼翼的。第一,每天遇到人和事的时候,要用佛法的智慧去观察。第二,每天我们要在事后,或者在睡前,对一天的罪业做一个忏悔,尽量不要让它过夜。这样就可以减少罪业带来的不好影响。

  这个比喻是很形象的,我们应该好好思维。否则,如果我们经常遇到事情就发火的话,其实在不知不觉当中,就已经上了嗔恨心渔夫的铁钩了,后果是非常悲惨的,所以我们要好好地去思维。

---------------------------------------------------------

更多生西法师问答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