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问答>> 藏传佛法>> 道前基础>>正文内容

生西法师答:什么前提下的菩提心才是真实的?

       

发布时间:2016年02月22日
来源:   作者:生西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生西法师答:什么前提下的菩提心才是真实的?

 

  生西法师:发了菩提心之后,我们一起学习寂天菩萨所造的《入菩萨行论》。《入菩萨行论》所宣讲的是发菩提心,课前大家也是为了利益一切有情而发菩提心,如何发菩提心呢?这部论典就是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发菩提心。发菩提心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个方面是我们在内心中想一想也算是发菩提心;还有更深层次的意思,就是要在内心生起菩提心。怎样在内心中生起菩提心?必须要通过一系列的修持才可以。

  菩提心是以利他为核心,《入行论》也主要讲怎样打破自私自利心,生起殊胜的利他心态。我们学习《入菩萨行论》到现在,这个特点是很明显的,《入行论》就是想方设法地告诉我们:对于利他要产生殊胜的意乐。

  现在我们已经学习到了安忍品。我们要真正去利他的话,利他的思想就不能受到违缘的伤害,而安忍的敌对面或反面就是嗔恚,嗔恚和利益众生是直接矛盾的。如果我们对张三李四、对任何一个有情有嗔恚心,那么我们在这种心态中不可能有利益他的念头。所以为了让我们对每一个人、每一个有情,都能够生起而且保持这种利他的念头,我们必须要修持安忍。只有通过修持安忍、止息我们的嗔恚,这种伟大的、利他的菩提心善念,才可能真正从无到有在心中生起来,之后从浅到深,达到非常稳固乃至究竟圆满。安忍和修持利他的确是非常有关联的。

  在整个大乘菩萨道的过程中,在整个《入菩萨行论》中,贯穿始终的一个概念是利益众生。如果我们不深入分析观察、串修,利益一切众生非常容易变成一种总相、概念。我们好像是发起了利益众生的心,但是我们也会发现:一方面我们是发了利益众生的心,但在具体面对单个众生的时候,特别是不熟识的人,或者自己的怨敌时,我们很难真正生起利益对方的念头。

  我们发了菩提心之后,为什么会觉得发了菩提心好像无法落实到生活中、修行无法落实到实处呢?我们分析原因,会发现其实自己的发心只是一种总相、一种总体概念而已,并没有真正地落实到我们内心深处。所以我们现在必须要反复串习或刻意强调对单个有情、对眼前这个众生的利益之心。不管遇到任何众生:亲人也好,根本不认识的张三也好,怨敌也好。我们要从方方面面观察,引生对这个有情的慈爱和利益之心。如果我们对于单个的有情能够从内心深处产生利益他的心,那么我们就可以对一切有情生起利益之心。

  真正的修行并不是口号,而是要落实到非常具体的行为中,落实到针对非常具体的每一个有情上,尤其是我们的身边人,如果我们对身边的人无法产生利益之心,那么对于毫不认识的人,怎么可能真正产生利益之心呢?

  我们修行时,应该从身边的有情开始着手——不管遇到的是一只小虫子、同事,还是家庭成员。如果平时能多串习利他心,把身边人的关系都处理好,能产生利益他们的心,那么我们在面对其他众生时也能如此。

  我们接触的众生,最近的就是身边的人,他们很多时候对于我们的利益得失有直接关系。为什么我们容易对一切众生发起菩提心呢?其实一切众生是个整体概念,对我的利益关系不是特别大。“一切众生”感觉离我们很远,既然离我们很远,那么我们就可以发心利益他,因为彼此之间没有接触,他不会对我的现有利益产生影响,所以我们容易发起对总体众生的利他心。但是当我们接触到具体的张三李四时,虽然他们也属于一切众生,但是他对我的利益会直接造成损害,所以我在面对这些个体时,就很难产生利益之心。

  我们认为:我已经发了菩提心,我是有菩提心的人,我发了利益一切有情的菩提心。但是具体操作起来,似乎对每一个有情都很难生起切实的利他心。这就说明我们的认知方式、修行重点还没有完全确定。如果我们对于当前的每个众生都能生起利他心,那么在以后遇到任何一个人都能生起利他心。在这种前提下,我说我要利益一切有情、利益一切众生,这种菩提心、利他心才是非常真实的,可以在我们的修行、生活中发挥实际效用,这才叫生起了利他心,生起了菩提心。菩提心、利他心非常有含金量,而不是一种泛泛的、口号式的利他心。

  当然,这是我们要经历的一种过程:首先是泛泛地对一切众生生起利他之心,然后再把眼光落到当前的每一个众生、每一个有情上。我们能否从方方面面生起利益对方的念头呢?这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对方对我自己的实际利益可能有某种威胁或伤害,但就是要遇到这些对境,才能够让我们的心在这种实际的碰撞过程中,慢慢地和佛法相融,通过磨炼而逐渐成熟,令内心深处真正产生利他之心。这样我们修持佛法、修行《入行论》就有了最终成就的真实基础。所以观待单个有情、对单个有情发利他心是非常重要的。

---------------------------------------------------------

更多生西法师问答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