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问答>> 藏传佛法>> 实修指导>>正文内容

生西法师答:应当如何修持善法?

       

发布时间:2015年05月15日
来源:   作者:生西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生西法师答:应当如何修持善法?

 

  生西法师:修行方法。

  善巧具信已,即当常修善

  众善己应为,谁亦不仰仗

  这就是修行的方法。怎么样修行呢?我们懂得了善巧方便,也具有了信心,就应该常时间地修善。一切的善法,应该自己主动去做,不仰仗别人经常性地劝勉或者鞭策。我们分析这里讲到的修行方法,有三个要素和条件:第一是善巧;第二个是具信;第三是常修善。

  第一个条件是“善巧”,善巧就是说你要懂得方法,能够抓住它的扼要,能够抓住它的核心,这个方面叫善巧。比如说前面讲到了四个条件,能够掌握这四个条件去做。我们应该掌握善巧做事情,你在世间上做事情的时候,要掌握它的技巧,关键的东西你要掌握。如果主要的东西你不掌握,其他的你做很多不一定有效果。所以我们修法、学习也需要一种善巧方便,要掌握正确的方法,这是很重要的。

  第二是“具信”。具信就是我们做善法的时候要有信心。如果有了这样的自信心,就可以坚持下去;或者我们对上师三宝、对善恶因果有一种信心、有一种对境,这是会促进你修行的,就会有效果。所以要素当中,第一是要懂得正确的方法,第二是必须要有信心。

  信,一方面是自信,一方面是要对上师三宝有信心。因为我们修行不单单是通过自己的力量,而且还要借助他力,比如说对佛、对上师三宝经常做祈祷,通过上师三宝的力量加倍我们、加持我们。这个时候,我们里面有信心,外在有加持力,再去修行的话,可以让我们的心愿尽快地实现,所以“具信”也是非常重要的。

  然后就是“常修善”,“常”就是恒常,常时间地修持善法。经常性地去坚持,这样我们修持善法真正会有一个成果。“众善己应为,谁亦不仰仗”也很重要,就是我们修善法应该独立自主地去做、主动去做,谁也不要依靠。那么我们需要了知:比如说谁也不要仰仗,我们还需不需要依止上师啊?还需不需要依止这个团体?实际上是需要的,这是宣讲的层次或者侧面不一样。

  一方面来讲,我们在初学的时候,当然需要依靠上师善知识的指点,需要善知识给我们传授教法或者加持我们,还有我们需要团体的力量。经验说明,或者很多事例说明:如果一个人单打独斗成功的机率很低,而如果依靠团体的力量,他就很容易承担、很容易成就。即便是没有什么很明显的成就,如果是跟随团体修行佛法,也不至于掉队很厉害、退失得很厉害。

  我们有时总觉得在团体里和大家一起学习很不舒服,或者觉得是浪费时间、心很散乱等等,实际上不是这样的。有时我们想一个人修行,一个人看书,很多时候是这样的情况(但我不是百分之百决定):一个人单干的,他就是坚持两三个月之后,因为没有督促、缺少监督,所以两三个月之后可能就慢慢退失了修善法的意乐。

  所以如果和团体在一起,和上师在一起,就可以帮助我们在修法的路上走得更远,更加有效率,因为互相之间有监督、有鼓励等等,所以在修行佛法过程当中,团体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这方面我们要依靠。最后,我们要慢慢在团体中学会一种独立的智慧,要养成能够独自修行的一种素质和能力。

  在三皈依当中有依靠僧宝,皈依僧是修行的助伴,我们在修行过程当中需要助伴,修行才能圆满,所以我们依靠团体的原因是这样。但是我们在依靠团体的过程当中,也要注意慢慢养成能够独自修行的能力。因为一切万法无常,或者说到了一定的时候情况会改变,这个团体还存不存在也不好讲。或者团体存在,自己还有没有这种机缘再在这个团体当中继续修行也不好说。所以我们在团体的环境中时,要尽量使自己具有一种独立自主修行的能力。

  还有“众善己应为,谁也不仰仗”,意思就是说,我们对于修行善法应该有一个更加自主的、更加独立的修行态度,因为我们依靠团体,是依靠团体的压力,然后让我们去向善,但是我们还应该培养一种自己修行的能力。自己把修行的事情,修行的因果真正通过观察,已经非常明了、非常清楚了。

  我依靠团体也是这样,不依靠团体,我也有自己独自修行的一种动力或者能力,这是最好的。因为我们老是依靠其他人扶持的话,也没办法真正走得特别远。因为,一切聚会终究是会分散的,聚际必散,有这样一种道理。

  不管我们是依止上师也好,依止团体也好,总有一天要分离的,这就是一切万法的本性。那么我们如何做到——即便是离开了这种团体,离开了上师,我的修行也能够继续往前走?这就要求我们在共修的过程当中,逐渐要获得一种能力。

  我们并不是说一开始就要离开团体,刚开始修行的确是需要鞭策的,我们在依止上师的过程当中也非常了知这种方式。我们刚开始修法的时候,就是依靠一种对佛法的信心,其他的动力都是缺少的,这个时候就必须要有一位上师,要有一个善知识天天督促你。

  或者上师说:今天我讲的这堂课,明天要复述,明天要讲考,明天要抽到谁、点到谁,就要让他把今天的课讲一遍。上师给了我这个压力,然后我必须要回去看书去复习,因为如果我讲不好的话可能在其他道友面前丢脸,或者上师会不高兴,会责骂我,或者不让我学法等等,反正我想到这些后果之后,我就去很精进地看书。每天都是这样,我们就在上师的这种帮助下开始去看书了。

  或者说,要来考试了,前段时间好多道友参加了考试,参加考试实际上也有这样的作用。比如说安排什么时间要考试,大家为了要考得好,或者为了不至于考得太差,所以就开始把以前学的东西再来复习、再来串习。把以前所学习的东西再温习一下,这对自己增长智慧,或者提醒自己修行的方式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或者我们在依止上师的过程当中,有些时候上师以很严厉的方式来批评我们,指出我们的过失,这时依靠上师的加持,我们也会精进一段时间。有时上师会鼓励:这段时间你做得不错,表扬我们,我们内心当中很高兴,觉得我做对了,我如果这样做了上师会很高兴,会赞叹我,然后我又精进一段时间,那么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又不行了,之后上师又会用其他的方式,或者再用呵斥你的方式让你再精进。实际上慢慢这样过来,不知不觉当中几年就过去了,几十年就过去了,那么在这个环境当中,在这个时间段当中,我们的智慧就开始慢慢成熟,所以说基本上是上师扶着我们在走,团体扶着我们在走。

  我们刚开始的时候离开,就好像一个脚不好的人或者一个老年人必须要依靠拐杖走路,拐杖一扔他就会摔倒一样,所以这个时候,上师和团体就相当于我们的拐杖,我们必须要依赖这个拐杖才能走,当我们伤势复原了,我扔开拐杖也可以独立走了。所以我们在这个过程当中,是要依靠上师和团体的力量,然后让我们去精进。

  但是前面我们分析了,我们不能老是以为:反正上师在这儿,反正团体在这儿,我现在不学习以后再学。就是为了对治这种问题、这种惰性,显现上佛陀都示现了涅槃。佛陀示现涅槃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因为有一些比丘、一些人认为:反正佛陀会常住世间,我现在不学习也可以,不修法也可以,反正佛陀会常住。为了让当时和后代的很多修行者能够精进起来,所以佛陀示现了涅槃,上师也会示现涅槃,无常的本性就是这样的。

  如果我们总是有一种想要依赖他人才能修行的心态,总有一天我们会失败的,就像上师在讲记中讲的乌龟的比喻。所以对我们修行来讲,在依止上师的过程当中,应该培养一种自己能够独立修法的动力,不需要上师鞭策,不需要什么其他的压力,就说讲不讲考,我也要认真看书,考不考试,我也要看书。像这样就是有一种我自己学习的动力,修行的动力。我念咒不是为了去报数,而是考虑到我的确需要念佛,我的确需要念咒,因为念佛念咒能够帮助我调服我的心,或者能够帮助我累积很多资粮,我的确需要发愿,我的确需要做事,我的确需要放生,我的确需要去听课,因为我真的需要它,我真的确需要这个,我才去做的,我是很自主地主动去做的,而不是因为我害怕什么脸面保不住,害怕上师不高兴,害怕怎么怎么样。

  如果总是要有一个依靠,这个依靠的东西总有一天会失去的,我们在有压力的环境中可以修法,但假使有一天这个压力不存在了,谁又来扶着你走呢?没有人扶着我们走了。所以对我们的修行来讲,初学的时候我们需要有人来鞭策,经常有人来管我们,但这只是一个短暂的方法,只是一个不得已而为之的方法,因为众生就是有一种惰性,刚开始没人管,没人去引导的话,通过自己的力量很难做到。但是如果真正自己有了力量之后,上师在,非常好,上师不在了,自己也能够修行,这个能力我们必须要主动去达到。

  有时候看我们的修行,的确有点像挤牙膏,挤牙膏的时候,我们挤一下它就出来一点,不挤的时候它就不动弹了,再挤一下它又出来一点,不挤它就不动,所以有时我们的修行就是这样,给点压力我们就修一点,不给压力就不做了。有这个压力当然好,还是能够让我们去做,但是我们不能总是靠这种方法,我们学习菩萨道,就应该有一种自己很情愿的、独立自主的心态。

  还有一个比喻是捅青蛙,大家可能捅过青蛙,捅青蛙的时候,你捅一下它就跳一下,你不捅它就不跳了,所以有时我们修行心态也是这样,如果有点压力、有点鼓励,自己就愿意做。比如上师说要给大家发奖,谁达到标准每人发一个铜像,觉得有铜像、有奖品了,我赶快去考好点,那么这是通过奖励的方式、鼓励的方式来让我们做。

  真正严格意义上来讲,修行是自己的事情。就是说,每个众生、每个修行人都愿意自己好,都愿意自己解脱,真正严格来讲的话,修行的事情应该是自主地、非常主动地去做的,本来是这样。但是,众生之所以成为众生,就因为有惰性,就因为有很多缺陷,所以大部分众生就没办法自主去做,所以上师、佛菩萨只有用一些善巧的方法带着我们走。有时成立团体,跟着团体一起走,反正整个团体在往前走,我们就不由自主地往前走,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善巧方便。或者上师有时呵斥我们,有时奖励我们,有时鼓励我们,通过很多方法让我们保持一种修法的心,带着我们慢慢往前走,走到一定的时候我们智慧成熟了,之后我们就要独自去修行,不管有没有人来鼓励我们、鞭策我们,我们都愿意自己去修行。

  这里面的核心问题,就是因果的思维、因果的抉择。如果我们真正把这个缘起、因果的问题搞透了,我们真正自己很愿意主动去修行,不管鞭策与否,给奖不给奖,骂不骂,反正这个事情我自己很愿意去做。培养一种很愿意去做,很愿意去修行的心态很重要。念一句佛号,多念一句,从狭隘的角度来讲,多念一句是我自己得到利益了,多念一句我就多积了一分资粮,我多磕一个头,多听一堂课,多增长一分智慧,实际上这都是自己要做的,现在不做以后也要做,所以从这方面考虑清楚了,想透了之后,自己就会很愿意去做了。

  我们学习这种修行方法的时候,《入行论》给我们很多启发,这些很具有智慧的颂词、教言,我们应该反反复复去分析,放在我们的心里,经常性去思考,之后我们在修法念咒或者打坐、看书时,就会有一种自主的动力。

---------------------------------------------------------

更多生西法师问答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