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问答>> 汉传佛法>> 教理释疑>>正文内容

陈兵教授答疑解惑(一)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22日
来源:   作者:陈兵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陈兵教授答疑解惑(一)

 

  (一)佛教心理学与西方心理学之间有什么关系?

  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因为心理学非常复杂,它作为一门科学,被认为是最不成熟的科学,却又说是20世纪最发达的一个人文社会科学。现在它的主学科有200多种,心理学的大家、大的流派也有很多。所以要拿佛教的心理学跟西方的心理学去相比的话,不大好比较,互相之间也互不相认。比如说,心理学大致分为自然科学心理学与人文科学心理学。人文科学心理学在我们国家高考里面属于文科,自然科学心理学是属于理工科,这两家到现在也不能坐在一起。因为自然科学是在实验室里进行研究的,用研究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所以它不能承认精神分析或者佛教的心理学,它根本就不能承认这种东西是科学。

  如果要勉强比较,只好跟心理学里的一些流派,就是现在一般所说的第二心理学跟第三心理学、第四心理学。第二心理学就是精神分析,第三心理学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第四心理学是超个人心理学。这几种心理学与佛教中关于心识的分析、修行的体证共同点相当多。这三个派别的西方心理学家对佛教都是极为感兴趣——不是一般的感兴趣,甚至比佛教徒更感兴趣。

  我在2005年参加过荣格这一派心理学的年会,这些心理学家几乎都认为自己是禅师,都在参禅。我们学校每年都有法国精神分析派的心理学家来交流,大概有一、二十个,他们也全都认为自己是禅师,他们最感兴趣的就是禅宗。荣格心理学会会长论文的题目就是《我是一个禅师吗?》。最后他的结论就是“够不上一个禅师”,就说在禅师面前,他们是非常谦虚的。他们对禅师接人的教学方法最感兴趣。因为禅师可以在刹那之间,在很短的时间内解决一个人的心理问题,甚至让他开悟,心理学家最需要的就是这种技术。

  我认为心理学的方法是科学的,宗教与科学的本质是不同的。“佛教心理学”是否有将宗教学与心理学强加在一起的嫌疑?

  现在一般研究宗教与科学关系的人,都知道科学是从宗教里面分化出来的,它不是截然对立的。宗教信仰跟科学研究也不是截然对立的东西。有一组统计数字,从有诺贝尔奖以来,得诺贝尔奖的人一共是500多个,95%以上都有宗教信仰,只有前苏联不多的几个科学家没有宗教信仰。就说明宗教信仰并不妨碍他的科学研究。反倒是没有宗教信仰的人得诺贝尔奖的很少。再者,两者也不一定完全对立。比如佛教,它研究心就用“解行相应”的方法。解行相应,就是我提出一个理论,然后去实践。实践了以后,再对这个理论进行修改,那跟科学的方法有什么两样呢?那也是一种研究心的非常科学的方法。解放以前的太虚大师对整个科学有一个评价,就是科学的方法是科学的,但也是片面的。因为理论方法是有局限性的,你用来研究物质世界,分门别类去研究的时候是可以的。但是你研究世界的整体、研究微观层次及精神心理等问题时,这种方法是不够的。他认为完全科学的方法,就是科学的方法再加某些宗教所用的瑜伽实证的方法,就是通过禅定、通过治理自心这种实验开发出一种智慧,去直观自己以及整个世界的实相。我觉得这个说法是非常好的。

  (二)“六道轮回”在心理学中怎么解释?

  要说服一个完全不相信佛教的人相信六道轮回,确实不太容易。因为这件事情虽然有很多的证据,但在关系到自己最切身的问题上,都是要眼见为实。毕竟能够亲身有这种体验的人并不多。所以,要很多的人相信这件事情是比较困难的。但是,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或者是从佛教教义的角度来讲的话,六道轮回是非常容易理解的。

  什么叫做生死?从圆教的角度来看,念头的起灭就是生死。人不但到一定的时候要死,每个时刻都在生都在死。庄子就认为,念头一生一灭,这就是一期生死。佛教讲我们每个人每天有两万多个念头,这两万多个念头都不出六道轮回。从当下的一念,就可以看见自己现在在哪一道里。比如说:我当下这一念考虑的问题,是想净化社会,普度众生。这时候你的心跟菩萨没有区别,那你就是菩萨。如果说我的心非常安静,没有任何欲望,非常平静,也没有自我感,这时候你就是罗汉了,因为罗汉的心理状态就是这样,不过我们不能念念做到这一点。如果说我这当下一念只知道吃饭、睡觉、性交这三件事情的话,那你当下就是畜生。因为在这件事情上,人跟畜生没有什么本质性的区别。所有动物,无非就是吃饭、睡觉、性交跟玩耍四件事情。人很多时候也是处在这种状态。如果在你一天的心理过程中,这些念头占了主导,那么,死了以后堕入畜生道是必然的(如果死了以后有延续的话)。

  按照心理学的发展规律推下去。如果说你心地阴暗,只知道向别人、向社会索取,你当下就是饿鬼,不要说死后了。因为饿鬼的定义就是“多怀希望”,饿鬼自己不能生产财富,必须要靠别人供养。如果一个人的一生以这种心理状态为主导,死后必堕饿鬼无疑。如果说你心理非常阴暗,堕入自己心灵的地狱,作错了事非常痛苦,或者损害了别人非常痛苦,或者是身患重病、卧在病床上,比如癌症患者,要呼天喊地——那不是地狱是什么?地狱就是一天受极重的痛苦,而且没有休息的时候,当下就是地狱。可以说,实际上有很多人当下就处在人间地狱里面。如果你是个道德非常高尚,有向上的情绪,非常恬淡、恬静,没有欲望,也非常善良,那你跟天神没有什么区别,那你这一念那就是天神。如果你念念都如此的话,死了以后升天无疑。如果说有延续,肯定就是这样的。如果说没有延续,那你当下就是。当代西方心理学家都是这样解释六道轮回。

  佛教里面的祖师也这样解释。实际上也没有多大的必要去考虑死了以后怎么样,最切实的就是当下一念,去反省我自己现在是处在哪一道。如果是处在畜生、地狱、饿鬼,最好能够反省,提升到天道、人道,甚至菩萨、罗汉,这样念念都是处在天神、菩萨、罗汉的心理状况里,就形成习惯性的心理结构了,那你当然就是成为菩萨、成为罗汉了。从心理学角度看,这是一件非常切实的事情,一点神秘也没有。无非就是一种功夫、一种智慧而已。

  (三)阿赖耶识与第六意识的区别是什么?

  阿赖耶识与第六意识完全是两码事。第六意识是自主的,我要思考什么问题、我想要怎么样——这些都是第六意识主管的。当然我们也可以反省到阿赖耶识。阿赖耶识与现代心理学讲的“无意识”有相似之处。但是,我们一般人看不见它,只有圣者才能看见。但它起着最重要的作用。

  我们的意识是能自主的,是有自我意识的;阿赖耶识完全没有自我意识,它就是一个机器,一个心灵电脑。它在我们心灵的底层,默默地做着处理信息、储藏信息的工作。它是无情的,我们的第六意识是有情的——我们想要达到什么目的,怎么去做。但是,阿赖耶识不是这样。它就像一个机器一样,第六意识储藏了什么,它就保存了。保存以后,它就会很公正地按照因果律处理。

  比如说我们想要发财,这是第六意识管的。想要发财的这个愿望阿赖耶识储藏了,只能说使你以后继续保持着想要发财的心愿。但能不能发财,第六意识也不能保证,阿赖耶识更不能保证。它只能是按照你的所作所为处理你的信息,如果你的所作所为符合于发财的规律——佛教讲发财是布施的果报,它处理这个果报,将来到一定的时候,它就会处理成能够发财。如果你没有能够按照发财的规律,没有布施的福报,不管第六意识怎么想发财,阿赖耶识也处理不出能够使你实际发财的结果。所以说它完全是无私的,很客观、很公正的一个机器。就是我们看不到它,但是它又能决定我们的思想,能决定我们的感情。最能决定的就是一些我们不由自主的事情。

  比如说在年青的时候爱上一个人是不由自主的。谁管的呢?阿赖耶识管的。因为你的阿赖耶识中有你现在必须要爱上那个人的种子,所以,这是一种业报。你要跟哪一个人结婚,多一半也是不大自主的。一般人反省到这个事情的时候都是糊里糊涂,觉得好像没有什么规律可寻,也不是自主的。还有其他一些事情,比如说你碰到一些事情要发脾气,发脾气的根源在哪儿呢?必须要有一个因、一个缘。别人触怒了你,这仅仅是一个外在的缘。光凭一个外在的缘,是不可能发脾气的,它必须要有一个内在的种子,这个种子就在阿赖耶识里。各人的种子不一样,有些人阿赖耶识里的种子在处理这种事情的时候,就不发脾气,有些人不由自主就要发脾气。凡是不由自主的东西都属于阿赖耶识。

  (四)有时候在禅定中会看到一个星球,该如何处理?

  禅定是要分层次的,看你处在哪一种定。如果是初期的坐禅,入的定不深,在欲界定、或者初禅未到地定这种浅的定里面,或者根本就没有入定时,所看到的这些东西一般来说都是幻象,都是储藏在你无意识里边的信息,它现成相让你能够看见,或者是各种信息组合而成,就像做梦一样。跟梦实质上没有多大的区别。所以,佛教处理它的方法,都是就认作是幻象,不去理它。如果是在第四禅,发了天眼通,他看见外星球的话,那可能就是真的。但是能够坐到第四禅的人、能够发天眼通的人是极少的,这个时代更少。

  <摘自慧恩期刊 第十二期 佛法与心理>

-----------------------------------------------------------------------------------------------------------------

更多陈兵居士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