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问答>> 汉传佛法>> 止观禅修>>正文内容

空海法师:“四念处修行法要”问答(四)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05日
来源:   作者:空海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空海法师:“四念处修行法要”问答(四)

 

  25.问:法流脉动好像就是身心脉相的放大,对吗?

  从一个角度说,这是对的,如果我们从点、线、面、空,这样逐步扩大来讲是正确的,一个人你从丹田的收缩膨胀,然后再慢慢地觉察到全身的随着呼吸在收缩膨胀,慢慢再觉察到整个全身的波动、脉动,随着心脏在跳动、脉动,慢慢地你会感觉到全身好像熔化掉了,这时候也是进入法流,但是这只是一种进入法流的一种叙述之一,并不是说出了定、下了打坐,你就不在法流里面。平常无所不在,不管你在哪里,不管你到哪里,你都是处在这法流里面。

  就像海中的鱼,不管什么时候,它都是跟大海一起在脉动,不是我这个身体脉动,海水才动,不是我这个身体脉动,而溶入海水里面海水才跟着我这个身体一起流动、一起脉动,不是这样。而是海水它在流动、脉动,我们这个小宇宙跟着这个大宇宙一起在流动、脉动,所以那一种流体流动脉动的清况,要逐渐的深入而且遍及一切,而且要不管是打坐或是平时,你就是浸泡在法流里面。这是属于实修的一种情况,必须要有相当的深入用功。

  《阿含经》所有讲的入流、入法流,含意都很深,如果你光只是停留在闻思的阶段,没有实修实证,是不可能入流的,都只是头脑的观念知见,你一定要实修实证,身心全然的放松,安住在每一个当下,你才能够入流,当你能够入流,要见法就很快。

  26.问:内心深层不安,一个人面对空的时候,那一种孤寂感很害怕,如何对治?

  这个问题很好,是很深入的问题。你要能够来到面对“空”、孤寂感消失,你要深刻的去了解“空”的特征、特性,以及“空”对我们的重要。但是你要真正了解“空”之前,因为那是涅槃智,你必须先从“世俗谛”方面下手,先从“有为法”下手,如果能够深入的去体证世俗谛,你就能够体证到第一义谛;如果能够先知法住智,你就能够知涅槃智。

  你真的能够来到面对“空”,把你丢入到“空”里面,你能够很安详自在,那是来到涅槃智的世界。但是你要先知法住智,而你要能够来到安详自在、面对一切境界,一样要有深厚的闻思跟实修实证,你一定要亲证到,你内心的害怕才会消失。为什么一个人面对“空”的时候,他会有所孤寂感呢?因为众生习惯抓取有,就好像一个习惯很热闹这一种环境的人,你叫他到山中来,住在一个很宁静的地方,他觉得很孤单、很不安全、很害怕。

  像前几天我住的地方,为了安全,在旁边屋顶上做一些栏杆,那个工人来做,他看我周遭的情况说:喔!你这里这么安静,叫我一个人住在这里,我不敢住、不敢住。我们是觉得很难得宁静的地方,觉得这是很殊胜,像天堂、像净土,对空海来讲是天堂、是净土,但是对不适应的众生,他却是不敢住。

  讲到这里,我们要引申出来一个问题,净土是来自于心的清净,心净佛土净,你真的了悟真理实相,你的心清净了,不管你到哪里都是净土啊!所以你要面对空,然后那一种孤独感要能够完全消失,你必须要了悟真理实相、了悟整个法界大自然,跟我们的密切关系。如果你知道什么叫做天地父母恩,如果你能够体会到整个大自然,包括虚空,就像天地父母这样的在养育我们、爱护我们,你还会害怕吗?

  如果你了解这个虚空就是我们的家,我们无边无际的家,我们的最广大的舞台,任我们翱翔、任我们发挥,你感恩都来不及了,你怎么还会怕?所以那种孤寂感那种怕,是来自于我们不了解,不了解,就是因为无明。今天修行就是要把这些无明一一的破除,为什么要闻思?就是让你去了解什么叫做究竟归依处?什么叫做涅槃彼岸?所以大家逐渐的深入,你就可以来到大安心、大自在。如果你没有深入的闻思修证,把你带到净土的地方,你会很怕的。大家要一步一脚印的用功,你就可以体证到什么叫做心净佛土净。

  问:如何让身心安住,能够觉知持续?

  一般人因为妄念纷飞,我们这一匹心猿意马奔跑习惯了,安不下来、停不下来,所以在打坐的时候,人在禅堂内但是这一匹心猿意马,却到处在外面游荡、游晃,有时候跑到后山去,很不容易找回来,所以在寻寻觅觅的过程。但是,请你有爱心、有耐心的,一次一次的用慈悲心把它呼唤回来,在这个过程一定是有进有出、有进有出,你只要有耐心一次一次的练习,从以前你的觉知力很少停留在当下,以前是很少停留在当下,我现在用功的时候,能够停留几分钟,停留几分钟之后它跑掉了,没关系!又耐心的把它拉回来,再停个几分钟之后,它又跑掉了,没关系!你要给自己鼓励。以前它连几秒钟都停不住,我现在能够停几分钟,已经不错了啦!当你给自己鼓励的时候,你会对自己越有信心,不要订太高的标准。当你订太高标准的时候,你会修得很挫折,我们把标准订低一点,然后你能够达到标准,又超过的时候,你就会越有信心。

  在你的爱心跟耐心的呼唤之下,慢慢你的觉察力就会越来越稳定,而且你那种觉知力,会越来越深、越稳定,这没有什么快速的秘方,再什么加持、灌顶那些,都是比不上我们一次一次的用爱心耐心呼唤回来,然后有毅力的、有恒心的做下去,不怕挫折、不怕失败,失败了再从头来。所以说随时归零,让自己每次都重新开始,让自己能够每一天都是一个新的生命、新的开始。

  问:在观呼吸久了之后,心胸会闷,甚至呼吸停止,请问如何化解?

  如果你呼吸停止、不呼吸、忘了呼吸的时候,你就提醒自己不要忘掉。观呼吸的时候久了,心胸会闷,这是初学者很正常的现象,也是在打坐的过程之中很常有的现象,为什么会闷呢?打坐的姿势不正确有关系,你弯腰驼背、胸部被压着,这也会容易胸闷。因为你不是自自然然的呼吸,你在呼吸的当下,本来是请你来当一位如实的观察而已,但是你那个“自我”不甘寂寞,要当起导演来,他要去指挥。本来只是要请你来当观众,本来别人导演是做得好好的,但是你看不惯。原来导演的作为,你要去干涉他、你要去指挥,本来呼吸是自主神经,很自然地随着我们身体的需要量自然在调整,自然在吸、自然在呼啊!你不看的时候,还会呼吸啊!但是一观呼吸的时候,糟糕啦!就不会呼吸,呼吸得这样不顺畅,这是因为你本来是要如实观、要很客观啊!嘴巴说客观,但是你却是变成很主观的要去主宰,很无意中就会进入。

  连这个都是要让大家去看到我们那个“自我”,常常是不甘寂寞,就是闲不下来,它不搅局,就不甘心啦!不能够保持客观、不能够保持如实观,它就是要去干涉、要去引导,但是你这个引导又是外行来指挥内行,人家身体本来就是自然在呼吸,进行得很好,你这个自我是外行,就是要操控它,所以导致呼吸不顺畅,就会产生胸闷。这个胸闷就是告诉你,你那个“自我”哦!拜托!不要干涉我啦!这样知道吗?拜托你饶了我啦!放了我!让我自由自在的呼吸好了。所以胸闷的时候,也是众生在告诉我们,这时候检查一下坐姿,有没有坐得放松?有没有坐正?如果放松坐正,然后再检查我们自己有没有在用力?有没有在干扰?通常你检查之后,胸部再稍微活动一下,再动一下,这现象就会消失。

  27.问:经行的提、移、落、触,有何意义呢?

  本来你每个脚步都是在提、移、落、触,我们只是把这个过程分解动作进行,只是分解开来把它扩大,像平常连贯这样过来,你看不清楚。我们现在把它分片段片段这样,让大家可以看得清楚,如果你没有把动作慢下来,你的行走都是无明行,是在冲动啊!你能够这样从慢动作开始,清清楚楚的觉察、觉察,在慢动作觉察到之后,再把动作慢慢地加快、慢慢加快,你加快的速度要多快呢?只要在你能够清楚觉察的范围,你能够渐渐地加快,然后能够多快都可以。

  当你慢慢地熟练、慢慢稳定之后,你平常在工作、历缘对境之中,你的走路快速,一样都可以保持清醒明觉。有一次禅修的时候,一位学员很率直问我,老师你教我们走路要慢一点,但是我怎么有一次看你走路很快呢?刚好那一次我是有些急事要去办啦!有事要去办,难道我脚步就不可以快吗?只要你能够保持清醒明觉,可以快的,甚至你也可以跑步,你跑步的当下,我一样很轻松、清醒明觉,但因为快动作,你不清楚,所以要让你从慢动作开始、从分解动作开始。就像要打太极拳,你从分解动作把要领、诀窍抓到之后,再来就可以行云流水的打出来。

  28.问:为什么要打坐?

  为什么要打坐?我要解脱难道不打坐不可以吗?打坐就是帮助我们把躁动不安的身心,能够让渐渐地宁静、沉淀下来,你的身心能够宁静、沉淀下来,才能够渐渐地来到止观,才有观察能力。你的心宁静下来之后,才有反观以及深观的能力,这时候才能够看到真理实相,众生是习惯一直冲动、一直冲动,你停不下来,然后忙忙碌碌的一直追、一直追寻,追寻一个崇高的理想目标,追寻一个遥远的未来的理想。但是,佛陀呼唤我们,请你停下来,停下来!停下来!因为你一直急急忙忙要找的最终目标就在当下、就在眼前、就在这里。打坐,不只是让身宁静下来、稳定下来,是让你这个一直往前冲的心,能够停下来。只要你能够停得下来,就有深观的能力,就能够看清楚你以前一直在追的,原来是追个梦幻世界;你以前一直在逃跑、一直在抗拒的,原来是梦幻泡影。这时候你认清了实相,就会远离颠倒梦想,这样请劳驾你来这里打坐,可以吗?

  29.问:打坐的时候,上身保持挺直,这样就必须用力、出力,以致於呼吸急促,无法觉知丹田的收缩、伸缩,对初学者如何修正呢?

  上身保持挺直,我讲的是自然的正直,我们的脊椎是有自然的一个稍微曲线,并不是说像笔这样一个笔直,如果你要让它笔直、很挺直的话,变成你是矫枉过正,脊椎是有一个自然稍微自然弯曲,但是坐得弯腰驼背,是不正确的;如果你这样抬头挺胸、腰都很直,这样也不正确的,这个不是自然的直,你要自己要去拿捏,要去找那个角度出来,很放松情况之下,身体不会向前倾,也不会向后仰。

  当你自己上坐的时候,可以前后左右自己稍微调整一下,等于说对焦、对一下角度,然后调一下,慢慢地调到你觉得一个很适中、很舒服的一个角度,所以这个挺直不是用力,唯有你坐到自然的那一种直的情况之下,才能够全然的放松。如果你没有坐到自然那一种直的清况,你的挺直里面会用力,用力呢?你的肌肉就会容易僵化、会酸痛,而且呼吸也会不顺畅。所以你打坐调整好姿势,又掌握到放松的要领,当然你必须要自己琢磨过好多次,才能够拿捏到那个分寸,拿捏到放松的要领,当你能够放松、姿势又坐正,很快的你就可以觉察到丹田的起伏。

  所以,要觉察到全身的收缩膨胀跟全身的脉动,记得一个要诀就是要全然的放松,我们全身的脉动,是本来就存在,只是我们因为平常身心绷得太紧,身心太粗糙,在紧的情况之下,肌肉都比较僵化、欠缺弹性,气血的循环脉动不是很通畅,只要你放松,气血就很自然的在循环。当你一放松的时候,气血它自然的畅通,呼吸收缩膨胀以及脉动,它都自然在运作,这时候你就可以清楚的感觉到,这不是修出来的,而你只是还原,回到它本来该有的现象这样而已。

  这个波动脉动不是我修炼出来的,而是它本来就有,只是因为你的身心太迟钝,而没有觉察到,只是因为你的身体、心理太僵化,所以它不容易波动而已,只要放松,那个自主神经,那个“自我”不要去干扰它,不要去紧绷、不要去操控它,自然就会在波动、脉动、流动,所以真正到后来最高级的修行方法是什么方法?无为法。真正最高级的修行方法是“无为法”,这时候你才会来到“无修之修”。

  但是要来到这种情况、这种境界,必须经历过“有为法”,如果你不经历过“有为法”,你想直接契入“无为”,只是空谈、空论而已,或是在展现我慢而已。所以,从“有为”到“无为 ”、从“方便”到“究竟”,但不要错把“方便”认为就是“究竟”。

  30.问:当进入细的禅相时,这时候要进入起观之际,往往观不起来,或被腿的酸拉着走,不易起观,怎么办呢?

  这是在打坐方面下比较多的功夫之后,所产生的一些问题,每当进入比较细的禅相,你的打坐渐渐的比较深入了,然后要起观之际,往往观不起来,这有一种情况,如果你没有正确的闻思基础,你的打坐有时候很容易变成是一种枯木禅,你只是定在那里、静在那里、停在那里,你的身心未必能够柔软。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你打坐比较偏好禅定,在比较喜好禅定的情况之下,你没有善用当下止观双运,所以你会比较容易进入深的那一种定,在深的定的情况之下,你要起观就变成比较困难。如果以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来讲,当初禅的五禅支具足的时候,能够有觉、观、喜、乐、一心,在初禅的情况之下,这是对于止观双运、开智慧最有益助的阶段。如果你到第二禅,觉观停止、寻伺停止,这时候要你起观,有时候会觉得不容易起来,如果在你见法力道还没有很深之前,禅定有适当的经历过就好,但是不要一直在禅定。

  喜好禅定或是偏好禅定,当下我们要维持止观双运,这样你才能够不断的见法、处处见法。再来,要想起观的时候,有时候观不起来或是被腿酸拉着走,腿的酸、痛、胀、麻,让你不容易进入深观,这也是打坐常有的现象,但是你这时候一样,如果腿、酸、痛、胀、麻,这时候酸,你也可以去观察那个酸,一方面去体会那个觉受。酸,你不要光是说:酸ㄙㄨㄢ,我知道啊!问题是,什么叫做真正的酸?你要用你的心灵去感受,这样知道吗?不是光懂一些名相啊!痛,你也一样啊!不是光会写一个名相,光知道一个名相啊!你要用心灵去品尝、去感受痛,到底是怎么样?它有时候抽痛,这个抽痛它从哪里来?往哪里去?你把它看清楚,一样啊!酸、胀、痛、麻,都是你可以观的对象,你这个不观,不然你要观什么?那也是“受念住”的开发,而且里面一样有“法念住”,里面一样在告诉你什么叫做无常?什么叫做无我?什么叫做缘起?所以只要你有深厚的闻思基础,你当下都可以止观双运进行的。

返回目录

---------------------------------------------------------------------------------------------------------------

更多空海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