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问答>> 佛教基础>> 佛门礼仪>>正文内容

佛学问题解答:佛学问题解答系列 16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01日
来源: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佛学问题解答:佛学问题解答系列 16

  问:已说菩萨护自善根,何者是修道胜义?

  答: 于三解脱门,应当善修习,初空次无相,第三是无愿。

  于中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时,应修三解脱门,最初应修空解脱门,为破散诸见故;第二无相解脱门,为不取诸分别攀缘意故;第三无愿解脱门,为超过欲界、色界、无色界故。

  问:已说诸菩萨得成大福方便,今欲护福用何方便?

  答:彼初发心已,于诸小菩萨,当起尊重爱,犹如师父母。

  彼初发心菩萨,若欲护自善根及自身者,于诸初发心菩萨当起至极尊重、爱敬之心,犹如世尊、一切智师及自所生父母。如是以初发心菩萨为首,于诸菩萨亦应如是 极作爱重。若异于此,则自身及善根皆悉灭尽。如世尊经中曾说:我不见余一法障碍菩萨及灭尽善根,如于菩萨起瞋心者。若菩萨虽于百劫积集善根,由此瞋菩萨心 故,皆悉灭尽。是故于诸菩萨应起尊重,犹如教师。

  菩萨虽有过,犹尚不应说,何况无实事!唯应如实赞。

  若菩萨毁呰行大乘人罪过,令得恶名,所有生生善法皆悉灭尽,不得增长白法。是故诸菩萨等虽有过恶,为护自善根命故,不应显说,何况无实!譬如王罪。如经中 说:「有菩萨清净活命,无可毁呰,而彼达摩比丘妄说其恶故,于七十劫中受泥犁报,又于六万生中为贫穷人,常受盲、癞病、恶疮。」是故于菩萨所,若有恶、若 无恶,皆不得说。彼有实德,唯应称扬,为自善根增长故,亦为余人生信故。

  若人愿作佛,欲使不退转,示现及炽盛,亦令生喜悦。

  若有众生已发愿求菩提,唯欲令其不退,而有人愚痴、瞋恚及贪自朋党故,作如是言:何用长行菩萨难行之行,其涅槃乐平等相似,行声闻行疾得涅槃,此等后当说 其果报。若以种种譬喻显佛功德令入其心,是为示现;令其具足精进诸菩萨行,是为炽盛;欲令精进更增疾利,为说正觉功德大神通事,是为喜悦;如是令彼不舍菩 提之心。

  未解甚深经,勿言非佛说,若作如是言,受最苦恶报。

  甚深经者,谓佛所说与空、无相、无愿相应,除无量断、常等边见,灭我、人、众生、寿者等自性,显如来大神通希有功德,于此经、律若未证知,勿以痴故言非佛说。何以故?佛世尊说:若谤如来所说之经,恶果最苦。

  无间等诸罪,悉以为一抟,比前二种罪,分数不能及。

  世尊于《不退轮经》中说:五无间业所有诸罪,若断三千大千世界中诸众生命所有罪报,若伽河沙等佛世尊灭度已所有支提或坏、或烧,若障碍过去、未来、现在诸 佛法眼所有罪报,如是等过,皆悉搏聚。若于未解深经而起执着言非佛说,及菩萨发菩提愿已而令退菩提心,此二种罪,彼前五无间等罪聚比之,百分不及,千分不 及,乃至数分、柯罗分、算分、譬喻分、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以是罪相故,为护自身及自善根,勿作此二种罪。

  问:又彼回向应云何作?

  答:右膝轮着地,一髆整上衣,昼夜各三时,合掌如是作。

  当自清净,着净洁服,澡洗手足,裙衣圆整。于一髆上整理上着衣已,用右膝轮安置于地,合掌一心,离分别意。若如来塔所、若像所、若于虚空攀缘诸佛如在前住,作是意已,如前所说,若昼、若夜各三时作。

  一时所作福,若有形色者,沙数大千,亦不能容受。

  于彼所说六时回向中,若分别一时所作于中福德,诸佛世尊如实见者所说,彼若有色如谷等聚者,其福积集无有限量。虽如伽沙等大三千界尽其边际,亦不能容受, 以彼回向福与虚空界等回向故,乃至一时回向犹有如是福聚,况多回向!虽是初发心菩萨,由回向力故亦成大福,还以如是相福聚故,渐次能得菩提。

  问:又彼回向应云何作?

  答:右膝轮着地,一髆整上衣,昼夜各三时,合掌如是作。

  当自清净,着净洁服,澡洗手足,裙衣圆整。于一髆上整理上着衣已,用右膝轮安置于地,合掌一心,离分别意。若如来塔所、若像所、若于虚空攀缘诸佛如在前住,作是意已,如前所说,若昼、若夜各三时作。

  一时所作福,若有形色者,沙数大千,亦不能容受。

  于彼所说六时回向中,若分别一时所作于中福德,诸佛世尊如实见者所说,彼若有色如谷等聚者,其福积集无有限量。虽如伽沙等大三千界尽其边际,亦不能容受, 以彼回向福与虚空界等回向故,乃至一时回向犹有如是福聚,况多回向!虽是初发心菩萨,由回向力故亦成大福,还以如是相福聚故,渐次能得菩提。

  问:已说修行及得忍菩萨积聚诸福田,此福聚能得菩提。云何初发心菩萨积聚诸福田,此福聚能得菩提?

  答:现在十方住,所有诸正觉,我悉在彼前,陈说我不善。

  若有现在诸佛世尊,于十方世间无所障碍,以本愿力为利众生故住,今于彼等实证者前,发露诸罪:「若我无始流转已来,于其前世及现在时,或自作恶业,或教他,或随喜,以贪、瞋、痴起身、口、意,我皆陈说,不敢覆藏,悉当永断,终不更作!」

  于彼十方界,若佛得菩提,而不演说法,我请转*轮。

  「若佛世尊满足大愿,于菩提树下证无上正觉已,少欲静住,不为世间转于*轮,我当劝请彼佛世尊转佛*轮,利益多人,安乐多人,怜愍世间,为于大众利乐天、人!」

  现在十方界,所有诸正觉,若欲舍命行,顶礼劝请住。

  「若佛世尊世间无碍,在于十方证菩提、转*轮、安住正法,所应化度众生化度已讫,欲舍命行,我当顶礼彼佛世尊请住久时,利益多人,安乐多人,怜愍世间,为于大众利乐天、人!」

  若诸众生等,从于身口意,所生施戒福,及以思惟修,圣人及凡夫,过现未来世,所有积聚福,我皆生随喜。

  「若诸众生施、戒、修等所作福事,从身、口、意之所出生,已聚、现聚及以当聚,声闻、独觉、诸佛、菩萨、诸圣人等,及以凡夫所有诸福,我皆随喜!」如是随喜,是先首者,胜住者,殊异者,最上者,胜摄者,美妙者,无上者,无等者,无等等者,如是随喜乃名随喜。

  若我所有福,悉以为一抟,回与诸众生,为令得正觉。

  「若我无始流转已来,于佛、法、僧及别人边所有福聚,乃至施与畜生一抟之食,若归依善根,若悔过善根,若劝请善根,若随喜善根,彼皆称量共为一抟,我为诸众生故回向菩提,皆悉舍与!以此善根令诸众生证无上正觉,得一切智智!」

  我如是悔过,劝请随喜福,及回向菩提,当知如诸佛。

  「若我为诸众生回向菩提善根,若悔过善根,若劝转*轮善根,若请长寿善根,若随喜善根,彼皆称量为一抟已,如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世尊,为菩萨时已作回向、当作回向,我亦如是以诸善根回向菩提。以此回向善根,令我及诸众生当证无上正觉!我今更略说:

  说悔我罪恶,请佛随喜福,及回向菩提,如最胜所说。

  自有罪恶尽皆说悔,及请佛转*轮、住寿长时、随喜诸福、回向福等,如前回向为菩提故,如最胜人所说如是回向!」

  问:前已解释陀那等诸波罗蜜,今复解释有何所为?

  答:前多为修行者解释,今为无所得忍智光者解释。以觉知一道相故,彼智远离戏论;以不舍轭故,彼精进远离懈怠;以除贪故,彼施远离悭惜。如是菩萨,当知菩提到其右手。

  无依无觉定,圆满无杂戒,无所从生忍,菩提在右手。

  若菩萨善成就禅那波罗蜜已,此定不依三界,其相寂静,无有思觉。又圆满尸罗无杂无浊,回向菩提无有磨灭。又善成就般若波罗蜜已,缘生法中住无生忍,根本胜故无有退转,当知菩提住其右掌。

  问:何故此福复是无量?

  答:不爱自亲属,及与身命财,不贪乐自在,梵世及余天,亦不贪涅槃,为于众生故,此唯念众生,其福谁能量?

  此中菩萨行六度行时,于己男女及与亲属,若金、银等财,若自寿命,若支节分,若具足身,若身、心乐,若天、人自在,若梵身天,若无色天,乃至涅槃,为众生 故皆亦不爱,唯于众生愍念不舍:「我当何为令此众生小儿凡夫无智翳膜所覆盲者,脱三界狱,安置常乐涅槃无畏城中?」如是菩萨行利乐事,于诸众生无因而爱, 所有福德何人能量?又偈言:

  无依护世间,救护其苦恼,起如是心行,其福谁能量?

  此菩萨常以大悲,作如是念:「今此世间无救无护,遍行六趣,入三苦火,无有归依,此彼驰走,身、心诸病常有苦恼。无依护者,我当与作依处,救其身、心所受诸苦!」起此心行,所有福德何人能量?

  智度习相应,如构牛乳顷,一月复多月,其福谁能量?

  此般若波罗蜜能生诸佛、菩萨,及成就诸佛、菩萨法。菩萨若于构牛乳顷思惟修习,彼之福聚尚无有量,何况若一日夜、二日夜、三日夜,乃至七日夜、半月、一月,若复多月修习相应,所有福聚何人能量?

  佛所赞深经,自诵亦教他,及为分别说,是名福德聚。

  甚深者,谓甚深经,与空相应,出于世间,彼是甚深。又复分别缘生故。缘生者,即是法;法者,即是如来身。彼与如来身相应者,是甚深经,诸佛世尊之所赞叹,若自诵、若教他诵,若为他解说无希望心,但欲不隐没如来身故。如来身者即是法身,欲令久住故,彼所有福谁能得量?

  令无量众生,发心为菩提,福藏更增胜,当得不动地。

  此有善巧方便菩萨,先以四摄事摄诸众生。知彼众生受我言已,然后教令发菩提心。如是具足善巧方便菩萨,令诸众生发菩提心,彼所有福无人能量。以无量故,又 令诸众生发菩提心故,福藏更为增胜。言福藏者,福无尽故,以能至无尽故不可尽。不动地者,以不可动故,名不动地。此中菩萨令他发菩提心故,于生生中菩提心 不动不失。以令他发菩提心故,此心即为不动地因。

  随转佛所转,最胜之*轮,寂灭诸恶刺,是菩萨福藏。

  如佛世尊于婆啰奈城仙人住处鹿林中,转*轮已,于彼最胜*轮随顺而转,亦为福藏。此随顺转有三种因缘,谓于如来所说深经与空相应,出于世间,若持、若说及 顺法、行法,若于如是等经持令不失,是为第一随顺转*轮;为有根器众生,分别演说,是为第二随顺转*轮;如彼经中所说,依法修行,是为第三随顺转*轮。寂 灭诸恶刺者:佛教恶刺,所谓外道邪见及以恶魔欲界自在,憎恶解脱。若四众中或有异人,非法说法,非律说律,非师教说师教,是为佛教内恶刺。应当如法折伏彼 等,摧慢破见,令法炽然,此名寂灭诸恶刺。以寂灭恶刺,故名为菩萨福藏。

  为利乐众生,忍地狱大苦,何况余小苦!菩提在右手。

  若菩萨着牢固铠,常为利乐众生,发精勤意,于一众生为令解脱故,虽住阿毘至大地狱中,经劫辛苦,堪忍不动,况余小苦!菩萨能忍如是等苦,当知菩提如住右掌。

  起作不自为,唯利乐众生,皆由大悲故,菩提在右手。

  菩萨诸所起作,若布施等,由大悲故,唯为利乐众生,亦为令众生得涅槃故,终不为身微少乐事,彼亦是大悲者。如是大人,当知菩提到其右手。

  智慧离戏论,精进离懈怠,舍施离悭惜,菩提在右手。

  问:若如是者,百须弥量福聚无有故,亦无一人能得菩提?

  答:虽作小福德,此亦有方便,于诸众生所,应悉起攀缘。

  若此菩萨虽作小福,以有方便成大福聚,或以饮食舍与众生,或以华、香、鬘等奉如来像。彼诸福德,于一切世界所摄诸众生所,悉作攀缘:「我以此福,令诸众生 皆得无上正觉!复以此福与诸众生共之!如是等福共诸众生回向菩提!」是名菩萨方便。如是回向,其福得成无量无数无边。以是故,彼一切智智虽是无边,还以此 相无边福故能得。复有别义:

  我有诸动作,常为利众生,如是等心行,谁能量其福?

  菩萨于昼及夜,常起如是心行:「若我所有动作善身、口、意,皆为度诸众生故,脱诸众生故,稣息诸众生故,寂灭诸众生故起,及为令众生满足一切智智、得至一切智智故!」彼如是具足大悲,安住善巧方便,所有福聚唯除诸佛,何人能量?是故具此福者能得菩提。

  问:菩萨以几许福能得菩提?

  答:少少积聚福,不能得菩提,百须弥量福,聚胜乃能得。

  菩提者,谓一切智智。彼智与应知等,应知与虚空等。虚空无边故,应知亦无边。以有边福不能得无边智,是故少少积聚福,不能得菩提。云何得百须弥量福?聚集乃能得。

  问:从住初地乃至七地诸菩萨,皆决定向三菩提。何故不说为不退转,唯说住不动地菩萨为不退转?

  答:已住不动诸菩萨,得于法尔不退智,彼智二乘不能转,是故独得不退名。

  此谓所有信等出世间善根,诸声闻、独觉乃至住第七地菩萨,不能障碍令其退转,故名不退转,非余十种菩萨为三菩提于诸法中不退转也。

  已说不退转因缘,此中又得殊胜授记。大乘中说四种授记,谓未发菩提心授记,共发菩提心授记,隐覆授记,现前授记。是为四种授记。

  于中未发菩提心授记者,其人利根,具增上信,诸佛世尊以无碍佛眼观已,而为授记。共发菩提心授记者,成熟善根,种菩提种,先已修习,其根猛利,得增上行, 但欲解脱诸众生故,即发心时入不退转,无堕落法,离八不闲(谓八难也)。此人或闻自授记,于六波罗蜜不发精进,如其不闻,更发精进;为令不闻,欲使他人闻 其授记断疑心故,佛以威神隐覆授记。若菩萨成熟出世五根,得无生忍,住菩萨不动地,彼即现前授记。是为四种授记。彼得无生忍菩萨已决定故,诸佛世尊现前授 记。又别有密意授记,以为第五。

  如《法华经》说:

  我等皆随喜,大仙密意语,如授记圣者,无畏舍利弗,我等亦当得,成佛世无上,复以密意语,说无上正觉。

  以何义故,说此别语授记?有论师说:为令未入决定声闻乘者发菩提心故。又已发菩提心初业菩萨等,畏流转苦,欲于声闻涅槃取灭度者,为令牢固菩提心故。又有异佛土菩萨于此聚集,授记时到,以相似名为彼授记故。诸师如是分别别语授记,于中实义唯佛世尊乃能知之。

  菩萨乃至得,诸佛现前住,牢固三摩提,不应起放逸。

  诸佛现前三摩提得已而住者,谓现在诸佛现其前住三摩提也。三摩提者,平等住故。菩萨乃至未得此三摩提,其间不应放逸,以未得三摩提,菩萨犹堕恶趣,未离不闲故。是故为得此三摩提,不应放逸。若得三摩提,彼诸怖畏皆得解脱。

  此三摩提有三种,谓色攀缘,法攀缘,无攀缘。于中若攀缘如来形色相好庄严身而念佛者,是色攀缘三摩提;若复攀缘十名号、身十力、无畏、不共佛法等无量色类 佛之功德而念佛者,是法攀缘三摩提;若复不攀缘色,不攀缘法,亦不作意念佛,亦无所得,远离诸相空三摩提,此名无攀缘三摩提。于中初发心菩萨,得色攀缘三 摩提;已入行者,法攀缘;得无生忍者,无攀缘。此等名得决定自在故。

  诸佛现前住,牢固三摩提,此为菩萨父,大悲忍为母。

  此所说三种现在佛现前住三摩提,摄诸菩萨功德及诸佛功德故,说名诸菩萨父。大悲者,于生死流转中,不生疲倦故。又于声闻、独觉地险岸,护令不堕故,说名为母。忍者,得忍菩萨于诸流转苦及诸恶众生中不厌流转,不舍众生及菩提;以不生厌,是故此忍又为诸菩萨母。更有别偈说:

  智度以为母,方便为父者,以生及持故,说菩萨父母。

  以般若波罗蜜生诸菩萨法故,佛说般若波罗蜜为菩萨母。诸菩萨法从般若波罗蜜生已,为巧方便所持,不令趣向声闻、独觉地险岸。以是持菩提故,说巧方便为菩萨父。

  问:已说未得无生忍诸菩萨障碍法,此菩萨云何得无生忍?

  答:不生亦不灭,非不生不灭,非俱不俱说,空不空亦尔。

  此中菩萨观缘生时作是念:有缘生法但施设,如无生中有生,是故生者自体不成;自体不成故,生则非有。如生,自体非有,彼灭为二,二俱无体;如生、灭,彼不 生、不灭为二,亦二俱无体;彼生、灭二种中,生不生、灭不灭亦不有互相违故。空亦如是,如有者无自体故,彼不空及空不空亦尔。

  问:若作是念「以缘生故诸法无自体者」,何故复作是念「亦无有缘生法」?

  答:随何所有法,于中观不动,彼是无生忍,断诸分别故。

  如是菩萨如实观缘生时,得离诸法自体见。离自体见故,即断取法自体。得断取法自体时作是念:「非无内外法,而无法自体。虽有缘生法,但如苇束、幻梦。若法 从缘生,彼自体不生。」作是观已,若沙门、若波罗门所不能动,而不取证。彼以乐观无生法,断诸分别故,说名无生忍。此菩萨即住菩萨不动地。偈言:

  既获此忍已,实时得授记,汝必当作佛,便得不退转。

  得此无生忍故,即于得时非前非后,诸佛现前,授记作佛:汝于来世,于尔所时某世界某劫中,当为某如来应正遍知。此名菩萨不退转。

  问:其怖如何?

  答:如说爱寿人,怖畏于斩首,声闻独觉地,应作如是怖。

  经中佛世尊作如是说:「如爱寿人怖畏斩首,菩萨欲求无上菩提,怖畏声闻、独觉地,亦应如此。」是故菩萨虽入泥犁,不比堕声闻、独觉地怖畏。

  问:此应思量菩萨,为畏住泥犁,为畏堕声闻、独觉地?

  答:假使堕泥犁,菩萨不生怖,声闻独觉地,便为大恐怖。

  菩萨设住泥犁,与无数百千苦俱,不比堕声闻、独觉地怖畏。

  问:菩萨复有何死?

  答:声闻独觉地,若入便为死,以断于菩萨,诸所解知根。

  如前所说四种因缘,随何因缘得不退转?此菩萨未有大悲,未得忍,未过声闻、独觉地,或以恶友力怖生死苦故,或受生中间故,或劫坏时间瞋嫌菩萨、毁谤正法 故,失菩提心,起声闻、独觉地心已,或于声闻解脱、若独觉解脱作证,彼断菩萨根──所谓大悲。是以诸菩萨及佛世尊,名为说解知死。

  问:何故于其中间精进不得休息?

  答:未生大悲忍,虽得不退转,菩萨犹有死,以起放逸故。

  于四因缘中随何因缘得不退转菩萨,彼未生大悲,乃至未得无生忍,于其中间受业力死生者,由入放逸故;是以菩萨应当勤行,如然头衣,为得无生忍故,于其中间精进不息。

  问:何故如此?

  答:非堕泥犁中,毕竟障菩提,声闻独觉地,则为毕竟障。

  设入泥犁,于正觉道不能作毕竟障碍,住泥犁时,乃至恶业尽边,于菩提道暂为障碍。菩萨若堕声闻、独觉地,则毕竟不生故,声闻、独觉地于正觉道乃为障碍。由是义故,菩萨入于泥犁,不比堕声闻、独觉地怖畏。

  问:若此四种因缘中,随以一因缘菩萨得不退转者,先说如然头衣,应当勤行彼云何成?

  答:然彼诸菩萨,为求菩提时,精进不应息,以荷重担故。

  虽复四因缘中,随一因缘菩萨皆得不退,而精进不应休息,由先作是言:「我当令诸众生皆得涅槃!」以荷如是重担故,于其中间精进不息。

  问:若菩萨于诸法中,作第一义舍者,为菩提故,如然头衣,如是勤行云何可得?

  答:菩萨为菩提,乃至未不退,譬如燃头衣,应作是勤行。

  虽于诸法应如是舍,而菩萨决定修行如然头衣,乃至未得不退转菩提菩萨,为菩提故应当勤行。于中菩萨有五种不退菩提因缘应知。何者为五?如《华聚》等经中 说:若闻具足大愿诸菩萨及佛世尊名号故,是为第一因缘;若愿生彼佛世尊国土故,是为第二种因缘;受持及说般若波罗蜜等深经故,是为第三因缘;修习现前住等 三摩提及随喜得者故,是为第四因缘;此四因缘说未得忍菩萨不退转,若此菩萨住菩萨不动地已,得无生忍,说为究竟决定不退转,是为第五因缘。

  问:已说菩萨常应利乐众生,不应行舍,于诸法中为舍、不舍?

  答:入甚深法界,灭离于分别,悉无有功用,诸处自然舍。

  法界者,即是缘生,是故先说:如来若出不出,此法界法性常住。所谓缘生,又如先说:阿难陀!缘生甚深,证亦甚深。是故入此甚深法界菩萨,灭一切有、无等二 边。摄取方便智已,即断诸动念戏论分别,离诸取相,诸心、意、识行处皆不复行,乃至行佛行、菩提行、菩萨行、涅槃处,皆亦不行,则于诸法无复功用,于诸法 中心得寂静、大寂静,无复分别。是名第一义舍。此即菩萨无分别也。

  已说出世间舍,我今当说世间舍。

  利名赞乐等,四处皆不着,反上亦无碍,此等名为舍。

  于利养、名闻、赞叹、安乐等中无所系着,与此相反,无利无名毁苦等中,亦不退碍,舍离爱、憎处中而住,无复分别。此名第二说世间舍。

  问:以如是等摄受方便,摄众生已成就何利?

  答:所作益众生,不倦不放逸,起愿为菩提,利世即自利。

  此中菩萨作愿利益世间者,发如是意:「凡利世间事,我皆应作!」立此誓已,于诸众生所作事中,不应疲倦,不应放逸。又当作是念:「若利世间即是自利。」是故菩萨于利乐众生因缘,不应弃舍。

  问:已说于众生中应须摄受,未知摄受方便云何?

  答:施摄及说法,复听闻说法,亦行利他事,此为摄方便。

  诸菩萨为摄受众生故,或以布施为摄方便,或受他所施,或为他说法,或听他说法,或行利他,或以爱语,或以同事,或说诸明处,或教以工巧,或示现作业,或令病者得愈,或救拔险难,如是等名为摄受众生方便,当以此诸方便摄受众生,不应弃舍。

  问:若菩萨于此似小儿相诸众生所,无有方便可得摄化,当于彼人应何所作?

  答:菩萨于众生,无缘能教化,当起大慈悲,不应便弃舍。

  若菩萨于喜乐罪恶可愍众生中,无有方便能行摄化,菩萨于彼当起子想,兴大慈悲,无有道理而得舍弃。

  问:若有众生喜乐世乐,于三福事无力能行,于彼人所当何所作?

  答:若人不堪受,天及解脱化,便以现世利,如力应当摄。

  若有众生,专求欲乐不观他世,趣向地狱、饿鬼、畜生,不可教化令生天解脱者,亦当愍彼智如小儿,如其所应,现世摄受,随己力能,以施等摄之,愍而不舍。

  问:若有众生不可以三乘化者,于彼应舍,为不舍也?

  答:声闻独觉乘,及以大乘中,不堪受化者,应置于福处。

  若有众生,喜乐生死,憎恶解脱,不堪以声闻、独觉及大乘化者,应当教化置于梵乘四梵行中;若复不堪梵乘化者,应当教化置于天乘十善业道及施等福事中,不应舍弃!

  问:诸摩诃萨岂唯以大乘教化众生,不以声闻、独觉乘耶?

  答:教以声闻乘,及独觉乘者,以彼少力故,不堪大乘化。

  若中、下意众生舍利他事,阙于大悲,不堪以大乘化者,乃以声闻、独觉乘而化度之。

  问:何故菩萨但以大乘教化众生,不以声闻、独觉乘也?

  答:化沙众生,令得罗汉果,化一入大乘,此福德为上。

  若教化河沙等众生,得阿罗汉果,此大乘福胜过彼声闻等乘教化福,以种子无尽故。此所有种子,能为余众生等,作菩提心方便,亦以出生声闻、独觉故,此福胜 彼。此福胜者,大乘于声闻、独觉乘为上故。又菩提心有无量无数福德故,又由大乘三宝种不断故,是故欲求大福,应以大乘教化众生,不以余乘。

  问:菩萨应舍众生,为不应舍?

  答:菩萨于众生,不应得舍弃,当随力所堪,一切时摄受。

  菩萨摩诃萨常念利乐诸众生等,若为贪、瞋、痴所恼,行于悭、破戒、恚恨、懈怠、乱心、恶智之道,入于异路,此等众生所不应舍,于一切时说施、戒修,随力所能应当摄受,不应舍弃。

  菩萨从初时,应随堪能力,方便化众生,令入于大乘。

  此登大乘菩萨于众生中随所堪能,从初应作,如前方便波罗蜜中所说方便,应当精勤以诸方便教化众生,置此大乘。

  问:如经说:以慈资粮得无碍心,以舍资粮得断憎爱。于中慈悲有何差别?

  答:大悲彻骨髓,为诸众生依,如父于一子,慈则遍一切。

  若入生死崄道,堕地狱、畜生、饿鬼诸趣,在恶邪见网,覆愚痴稠林,行邪径非道,犹如盲闇,非出离中见为出离,为老、病、死、忧、悲、苦、恼诸贼执持,入魔 意稠林,去佛意远者。菩萨大悲,穿于自身、皮、肉及筋,彻至骨髓,为诸众生而作依处,令此众生得度如是生死旷野、险难、恶路,置于一切智城、无畏之宫。譬 如长者唯一福子而遭病苦,爱彻皮肉入于骨髓,但念何时得其病愈?悲亦如是,唯于苦众生中起;慈者遍于一切众生中起。又复慈故,于诸众生得无碍心;悲故,于 生死中无有疲厌。又慈于善人中生,悲于不善人中生。又菩萨慈增长故,不着己乐,则生大慈;悲增长故,舍诸支节及命,则生大悲。

  若念佛功德,及闻佛神变,爱喜而受净,此名为大喜。

  若念佛功德者,于中何者是佛功德?谓诸佛世尊无量百千俱致劫中,聚集善根故,不护身、口、意业故,五种应知中断疑故,四种答难中无失故,三十七助菩提法教 授故,十二分缘生中因缘觉故,教九教故,四种住持具足故,得四无量故,满足六波罗蜜故,说菩萨十地故,出世五众成满故,四无畏、十力、十八不共佛法具足 故,无边境界故,自心自在转故,无厌足法故,得如金刚三摩地故,不虚说法故,无能坏法故,世间导师故,无能见顶故,无与等故,无能胜故,不可思议法故,得 大慈、大悲、大喜、大舍故,百福相故,无量善根故,无边功德故,无量功德故,无数功德故,不可分别功德故,希有功德故,不共功德故,如是等名念佛诸功德。 闻诸佛神变者,于中诸佛世尊为教化诸众生故,起神通变现,随所应度众生,随众生身,随其形量长短宽狭,随其色类种种差殊,随其音声清净分别,诸佛世尊以种 种希有神通,如其所行,如其信欲,以彼彼方便差别神变,而教化之。闻此事已,爱喜受净,名为大喜。于中若心勇悦名爱,爱心遍身名喜,喜心觉乐名受,于受乐 时念正觉者大神通德其心不浊名净。彼心净时喜意充满,名为大喜。彼登少分乘者虽亦有喜,以不共故得大喜名。

  问:所解释禅那波罗蜜者,略说已竟,今应次第说般若波罗蜜。

  答:般若波罗蜜者,如前解释,为初资粮中已说,我今更释其相。如先偈说:

  施戒忍进定,此五种之余,彼诸波罗蜜,智度之所摄。

  此余有四波罗蜜,谓善巧方便波罗蜜,愿波罗蜜,力波罗蜜,智波罗蜜等。此四波罗蜜,皆是般若波罗蜜所摄。般若波罗蜜者,若佛世尊于菩提树下,以一念相应智觉了诸法。

  是般若波罗蜜又是无碍相,以无身故;无边相,等虚空故;无等等相,诸法无所得故;远离相,毕竟空故;不可降伏相,无可得故;无句相,无名身故;无聚合相, 离来去故;无因相,离作者故;无生相,生无有故;无去至相,离流转故;无散坏相,离前后际故;无染相,不可取故;无戏论相,离诸戏论故;无动相,法界自体 故;无起相,不分别故;无量相,离量故;无依止相,依止无有故;无污相,不出生故;不可测相,无边际故;自然相,知诸法自性故。

  又般若波罗蜜是闻慧相,及正思惟入:彼闻慧相,有八十种,谓乐欲等;正思惟入,有三十二种,谓安住奢摩他等。又般若波罗蜜不与十六种宿住等无明俱。如是等般若波罗蜜相,随量已说,若具说者乃有无量。

  此般若波罗蜜所摄方便善巧波罗蜜中,有八种善巧:所谓众善巧,界善巧,入善巧,谛善巧,缘生善巧,三世善巧,诸乘善巧,诸法善巧。此中善巧波罗蜜无有边 际,又复随于何等生趣,以何等行相,为菩提故,得自增长善根及调伏众生,于彼彼生、于趣彼彼行中,此一切处凡所应作种种方便,诸大人等所分别说。我今说彼 经中微滴之分。若已作、今作微少之善,能令滋多,能令无量,此为方便;不自为己唯为众生,此为方便;唯以陀那令诸波罗蜜满足,此为方便。如是以尸罗摄诸生 处,以羼提庄严身、口、心为于菩提,以毘梨耶安住精进,以禅那不退于禅,以般若舍离无为,以慈为作依护,以悲不弃流转,以喜能忍不喜乐事,以舍发起诸善, 以天眼摄取佛眼,以天耳满足佛耳,以他心智知各各根,以宿住念知三世无碍,以自在通得如来自在通,以入众生心欲知诸行相。已度还入,无染而染,舍担更担, 无量示量,最胜现劣,以方便故涅槃相应而堕在流转。虽行涅槃不毕竟寂灭,现行四魔而超过诸魔,达四谛智及观无生,而不入正位,虽行愦而不行顺眠烦恼,虽行 远离而不依身心尽,虽行三界而于界中不行世谛,虽行于空而一切时求佛法,虽行无为而不于无为作证,虽行六通而不尽漏,虽现声闻、独觉威仪而不舍乐欲佛法; 如是等巧方便波罗蜜中所有教化众生方便,彼等方便,是菩萨教化巧方便住处应知。此中有输卢迦:

  畜生道中诸苦恼,地狱饿鬼生亦然,于流转中相应受,众生种种诸过恶。此等苦聚不能障,于众生处起哀愍,诸佛便说彼菩萨,一切世间无碍悲。论中若有善该综, 众多别人所作业,工巧等明及余事,皆以爱语授与之。戒财闻修寂调等,以此功德摄化他,摄已复令常相续,胜仙说为住善道。或现女身化男子,令其调伏而受教; 或现男身化女人,令其调伏而受教;若不厌于染境乐,愍其无道令入道,随众生门种种化,极逼恼处亦不舍。或有信解于无我,及知诸法离自性,是人未离世间法, 但作如此观察转。于业及果生信顺,而有无边诸苦事,当于受彼苦果时,不喜诸苦所逼切。若于声闻出家者,便置安隐寂静处,或复置于缘觉道,或置十种妙力乘, 令其当得正觉乘,或得寂静及天趣。若应观察现见果,如其所作正安置,如是从初至究竟,丈夫难事皆能为。依彼种种巧方便,舍离一切爱不爱,此乘诸佛所赞叹, 百千功德而庄严,能生世间极净信,以说胜妙善道故。于缘觉乘声闻乘,及以天世诸乘中,皆以十善而成熟,亦于人乘成熟人。

  已解释善巧方便波罗蜜,我今当说愿波罗蜜。

  诸菩萨最初有十大愿:

  所谓供养给侍诸佛无余,是第一大愿。

  于彼佛所持大正法,摄受正觉,普护正教,是第二大愿。

  诸世界中诸佛出兴,始从住兜率宫乃至退堕、入胎、住胎、初生、出家、证正觉、请转*轮、入大涅槃,皆往其所受行供养,初不舍离,是第三大愿。

  诸菩萨行旷大无量,不杂诸波罗蜜所摄善净诸地,出生总分、别分、同相、异相、共转、不共转等诸菩萨行。如实如十地道说,修治波罗蜜教诫教授,授已住持,发起出生如是等心,是第四大愿。

  无余众生界,有色、无色、有想、无想、卵生、胎生、湿生、化生,三界同入,六趣共居,诸生顺去,名色所摄,无余众生界皆悉成熟,令入佛法,断除诸趣,安立于一切智智,是第五大愿。

  无余诸世界旷大无量,若细、若、若横、若倒、若平住等,同入、共居、顺去,十方分分犹如帝网,入于分分以智顺行,是第六大愿。

  一切土即一土,一土即一切土,平等清净无量国土,普皆庄严,离诸烦恼,净道具足无量智相,众生充满入佛上妙境界,随众生心示现令其欢喜,是第七大愿。

  为与诸菩萨同一心故,为不共善根聚集故,为与诸菩萨同一攀缘常不离菩萨平等故,为发起自心入如来威神故,为得不退行神通故,为游行诸世界故,为影到诸大众论故,为自身顺入诸生处故,为具足不思议大乘故,为行菩萨行故,是第八大愿。

  为升不退转行菩萨行故,为身、口、意业不空故,即于见时令决定佛法故,为即出一音声时令入智慧故,为即于信时令转烦恼故,为得如大药王身故,为行诸菩萨行故,是第九大愿。

  为于诸世界中正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为于一毛道中及余一切毛道中皆现出生、坐道场、转*轮、大般涅槃故,为以智慧入佛大境界威神故,为于一切众生界如 其深心佛应出时开悟令得寂静而示现故,为正觉一法一切法悉涅槃相故,为出一音声令诸众生心欢喜故,为现大涅槃而不断行力故,为现大智能地安立诸法故,为以 佛境界法智神通普遍诸世界故,是第十大愿。

  如是等大欲大出生十大愿为首。满此十大愿已,建立菩萨阿僧祇百千余愿,得住菩萨欢喜地。此名愿波罗蜜。

  已解释愿波罗蜜,我今当说力波罗蜜。此中略说诸菩萨有七种力,谓福报生力,神通力,信力,精进力,念力,三摩提力,般若力。

  福报生力者,如十小象力当一龙象力,十龙象力当一香象力,十香象力当一大香象力,十大香象力当一大力士力,十大力士力当一半那罗延力,十半那罗延力当一那 罗延力,十那罗延力当一大那罗延力,十大那罗延力当一过百劫菩萨力,十过百劫菩萨力当一过百千劫菩萨力,十过百千劫菩萨力当一得忍菩萨力,十得忍菩萨力当 一最后生菩萨力。住此力已,菩萨即于生时能行七步。十最后生菩萨生时力,乃当菩萨少年时力。菩萨住此力已,趣菩提场成等正觉。得正觉已,以过百千功德力 故,成就如来正遍知一种处非处力。如是等十力成就,此名诸佛、菩萨及余少分众生福报生力。

  神通力者,谓四神足善修多作已,以此希有神通力故,得调伏诸众生等,彼以希有神力,显现若色、若力、若住持等,若诸众生应以此色像得调伏者,即以此色像于 彼彼众生所,示现或佛色像,或独觉色像,或声闻色像,如是或释、梵、护世、转轮王等色像,若复诸余色像,乃至畜生色像,为调伏众生故,示现如是色像。若有 多力、憍慢、瞋怒、凶恶、自高众生,应以此力得调伏者,即现此力,或大力士力,或四分那罗延力,或半那罗延力,或一那罗延力。以此力故,须弥山王高十六万 八千踰阇那,宽八万四千踰阇那,以三指举取,如举庵摩勒果掷置他方世界,而四天王天及三十三天等无所娆恼,于菩萨力亦不减损。

  又此三千大千世界虽复宽旷,从于水界乃至有顶,置之手掌,经劫而住,于诸神通道具足、示现如是等力。若有憍慢、增上慢、瞋怒、凶恶、自高众生,说法调伏, 令离憍慢、增上慢、瞋怒、凶恶等。彼得如是神足住持智已,以此住持智有所住持,随意皆得。若以大海为牛,即成牛;若以牛为大海,即成大海;若以劫烧为水聚 者,即成水聚;若以水聚为火聚者,即成火聚;若以火聚为风聚者,即成风聚;若以风聚为火聚者,即成火聚。如是若以此住持,随所住持下、中、上法,既住持 已,无有人能震动、隐没,所谓若释、若梵、若魔及余世间同法者,除佛世尊,于众生类中,无有众生于菩萨所住持法震动、隐没,以住持力故,为彼种种胜上喜踊 尊敬众生说法,彼神足力高出自在,过魔烦恼,入佛境界,觉诸众生,聚集宿世善根资粮,魔及魔身天等不能障碍。此名菩萨神通力。

  信力者,于佛、法、僧及菩萨行中,信解一向不可沮坏。若恶魔作佛身来,随于何法欲坏其信,菩萨以信解力故,彼不能动菩萨信力。此名信力。

  精进力者,菩萨若发起精进,与彼彼善法相应时,于彼彼处得牢固力,随所受行若天、若人不能动坏令其中止。此名精进力。

  念力者,住彼彼法处其心安止,诸余烦恼不能散乱,以念力持故破诸烦恼,彼诸烦恼不能破坏菩萨所念。此名念力。

  三摩提力者,于愦中行远离行,诸有音声及语道所出,不为声刺障碍初禅,行善觉观不碍二禅,生于爱喜不碍三禅,成熟众生摄受诸法未曾舍废不碍四禅。如是游四种禅,诸禅恶对不能破坏,虽游诸禅,而不随禅生。此名菩萨三摩提力。

  般若力者,谓世、出世法中不可坏智,于生生中不由师教,诸所作业工巧明处,乃至世间最胜难作难忍,菩萨皆得现前。若出世法救度于世,菩萨智慧随顺入已,彼天、人、阿修罗众不能破坏。此名般若力。

  如是等菩萨七力已略解说,若欲具演,无有边际。此名菩萨力波罗蜜。

  已解释力波罗蜜,我今当说智波罗蜜。

  此中若世间所行书论、印、算数等,及界论(谓风黄、痰、等性)、方论(谓医方论)──治诸干痟、颠狂、鬼持等病,破诸蛊毒,又作戏笑所摄、文章谈谑等,令 生欢喜,出生村城、园苑、陂湖、池井、华果、药物及林丛等,示现金、银、摩尼、琉璃、贝(石白如贝)、玉、珊瑚等宝性,入于日月薄蚀、星宿地动、梦怪等 事,建立相诸身分支节等。知于禁戒行处、禅那神通、无量无色处,及余正觉相应、利乐众生等彼岸。

  又复知诸世界成、坏,随世界成,随世界坏,皆悉了知。又知业集故世界成,业尽故世界坏。知世界若干时成住,知世界若干时坏住。知诸地界、水界、风界、火 界,若大、若小、若无量等差别,知极细微尘,亦知所有微尘聚集、微尘分散,知世界中所有地微尘数,如是亦知水、火、风等微尘数,知所有众生身微尘数、国土 身微尘数,知诸众生身、细身差别,乃至亦知微尘合成地狱、畜生、饿鬼、阿修罗、天、人等身,知欲、色、无色界成坏,及知彼小大无量等差别。

  知众生身中业身、报身、色身;知国土身中小大、染净,及撗住、倒住、平住等方网差别;知业报身中差别名字身;知声闻、独觉、菩萨身中差别名字身;知如来身 中正觉身、愿身、化身、住持身、形色相好庄严身、威光身、意念身、福身、法身;知智身中若善分别、若如理思惟、若果相应摄、若世、出世、若安立三乘、若共 法不共法、若出世道非出世道、若学无学;知法身中平等不动,安立世谛处所名字,安立众生非众生法,安立佛、法、圣众;知虚空身中无量身入,一切处非身真实 无边无色身差别,得出生如是等身智。

  又得命自在心自在、众具自在、业自在、愿自在、信解自在、神通自在、智自在、生自在、法自在。得如是等十自在已,为不思议智者、无量智者、不退智者。

  如是等智,有八万四千行相,是菩萨所知智波罗蜜。

  如是随分解释智波罗蜜,若欲具演,唯佛世尊乃能解说。

  此六波罗蜜,总菩提资粮,犹如虚空中,尽摄于诸物。

  如所解释六波罗蜜中,总摄一切菩提资粮。譬如虚空,行住诸物,有识、无识悉摄在中。如是其余闻资粮等,诸资粮摄在六波罗蜜中,同相无异应知。

  复有余师意,诸觉资粮者,实舍及寂智,四处之所摄。

  又一论师作是念:一切菩提资粮皆实处、舍处、寂处、智处所摄。实者,不虚诳相,实即是戒,是故实为尸罗波罗蜜。舍即布施,是故舍处为陀那波罗蜜。寂者,即 心不浊,若心不浊,爱、不爱事所不能动,是故寂处为羼提波罗蜜及禅那波罗蜜。智处还为般若波罗蜜。毘梨耶波罗蜜遍入诸处,以无精进则于诸处无所成就,是故 毘梨耶波罗蜜成就诸事。是故一切资粮皆入四处摄。

  问:已略解释精进波罗蜜,今应说禅那波罗蜜。

  答:禅那者,有四种禅那,谓有觉有观,离生喜乐,游于初禅;无觉无观,定生喜乐,游第二禅;离喜行舍,念慧受乐,游第三禅;灭于苦乐,舍念清净,不苦不乐,游第四禅。于此四种禅那中,离证声闻、独觉地,回向佛地已,得名禅那波罗蜜。

  诸菩萨有十六种禅那波罗蜜,诸声闻、独觉之所无有。何者十六种?谓不取实禅,不着味禅,大悲攀缘禅,三摩地回转禅,起作神通禅,心堪能禅,诸三摩帝禅,寂 静复寂静禅,不可动禅,离恶对禅,入智慧禅,随众生心行禅,三宝种不断禅,不退堕禅,一切法自在禅,破散禅。如是等十六种,是为禅那波罗蜜。

  不取实禅者,为满足如来禅故;不着味禅者,不贪自乐故;大悲攀缘禅者,示现断诸众生烦恼方便故;三摩地回转禅者,攀缘欲界为缘故;起作神通禅者,欲知一切 众生心行故;心堪能禅者,成就心自在智故;诸三摩帝禅者,胜出诸色无色界故;寂静复寂静禅者,胜出诸声闻、独觉三摩帝故;不可动禅者,究竟后边故;离恶对 禅者,害诸熏习相续故;入智慧禅者,出诸世间故;随众生心行禅者,度诸众生故;三宝种不断禅者,如来禅无尽故;不退堕禅者,常入定故;一切法自在禅者,诸 业满足故(第十六破散禅本阙,不解)。

  又念净、慧净、趣净、惭净、持心希望净、回向菩提净、根净、无依净、不取实净、起作神通净、心堪能净、身远离净、内寂静净、外不行净、有所得见净、无众生 无命无人净、三界中不住净、觉分门净、离翳光明净、入智慧净、因果不相违净、业思惟忍净、开胞藏相智净、摄方便前巧净、菩提场障碍净、不着声闻独觉净、安 住禅那出生光明净、佛三摩地不散乱净、观自心行净、知诸众生各各根如应说法净(本阙二净)。彼十六种禅那波罗蜜由此三十二净故得清净,得入如来地。此中有 输卢迦:

  若彼十六种,及三十二净,与禅度相应,是为求菩提。到禅那彼岸,善知禅那业,智者五神通,出生不退堕。诸色无有尽,通达其实性,亦以胜天眼,普见诸色相。 虽以净天耳,远闻诸音声,智者通达知,声非可言说。所有众生心,观其各各相,诸心犹如幻,了知其自性。众生宿世住,如实能念知,诸法无过去,亦知其自性。 往诣俱知土,见土具庄严,土相如虚空,了知其实性。众生诸烦恼,皆以乱心生,是故胜智者,广修诸禅定。

  问:已解释忍波罗蜜,今应说精进波罗蜜。

  答:勇健体相,勇健作业等,是为精进。于中诸菩萨等,从初发心乃至究竟觉场,建立一切菩提分,相应身、口、意善 业,此名精进波罗蜜。又复若与诸凡夫及学无学声闻、独觉等,不共精进,此名精进波罗蜜。精进有三种,谓身、口、意。彼身、口精进,以心精进而为前行,略说 有三种福事:若身与福事相应,是身精进;若口与相应,是口精进;若意与相应,是意精进。又于若自利、若利他善中身健行,是身精进;口健行,是口精进;意健 行,是心精进。

  复有三十二种菩萨精进,谓不断三宝种精进,成熟无量众生精进,摄受无量流转精进,无量供养给侍精进,聚集无量善根精进,出生无量精进精进,善说令众生欢喜 精进,安隐一切众生精进,随诸众生所作精进,于诸众生中行舍精进,受诸戒学精进,忍力调柔精进,出生诸禅那三摩提三摩帝精进,满足无着智慧精进,成就四梵 行精进,出生五神通精进,以一切佛土功德成已佛土精进,降伏诸魔精进,如法降伏诸外论师精进,满足十力、无畏等佛法精进,庄严身、口、意精进,得度诸有所 作精进,害诸烦恼精进,未度者令度、未脱者令脱、未稣息者令稣息、未涅槃者令涅槃精进,聚集百福相资粮精进,摄受一切佛法精进,游无边佛土精进,见无量诸 佛精进。此诸精进从大悲出,离身、口、意故,住不取不舍故,得不举不下故,摄不生不起故。如是等三十二法具足已,精进波罗蜜当得清净满足。此中亦有圣颂:

  彼诸施等波罗蜜,精进之力所成就,是故精进为根本,诸菩萨等得佛身。精进方便求菩提,我念精进胜方便,以其舍离精进已,方便不能作所作。若唯独有一方便, 则无策勤作事业,所作皆是精进作,是故精进胜方便。心有巧力为方便,此心从于精进生,是故诸有所作事,皆以精进为根本。诸论及以工巧等,具精进故到彼岸, 是故于诸所作中,精进最为成就者。所有自在及财物,精进之人则能得,是故诸有安乐事,皆以精进为得因。以有殊胜精进故,佛于声闻为上首,是故此之精进力, 最为胜因非余行。胜上精进勇健者,于地地中虽同地,而彼得最胜上,是故常应起精进。佛在菩提树下时,以精进故觉菩提,是故精进为根本,得佛身因前已说。

  问:已解释尸罗波罗蜜,今应说羼提波罗蜜。

  答:此中羼提者,若身、若心受诸苦乐,其志堪忍,不高不下,心无染浊,此名略说羼提。若自在说,则施设为三,谓身住持、心住持、法住持。

  于中身住持忍者,谓身所遭苦,若外有心、无心不爱之触,所生身苦堪忍不计,此名身住持忍。外所生者,谓以食因缘故,起怖、瞋、痴,及蚊虻、蛇、虎、师子、 熊等二足、四足、多足,诸有心物无量因缘逼恼于身,或复来乞手、足、耳、鼻、头、目、支节而割截之,于此恶事,心无闷乱亦无动异,此名身住持忍。又暴风、 盛日、寒热、雨雹击触因缘,诸无心物来逼恼时,遍身苦切而能安受,此亦名忍。又内身所起界动因缘故,风黄、痰及起所生四百四病,极为身苦,于逼恼时能忍不 计,亦名身住持忍。

  于中心住持忍者,若有骂詈、瞋嫌、呵责、毁谤、挫辱、欺诳等不爱语道,来逼恼时,其心不动亦无浊乱,此名心住持忍。又八种世法所触,谓得利、失利、好名、 恶名、讥、誉、苦、乐中,心无高下,不动如山,是名心住持忍。又断顺眠瞋故,无杀害心,无结恨心,无诤心,无诉讼心,自护护他,于众生中慈心相应,与悲共 行起欢喜意,作舍心,此等亦名心住持忍。

  于中法住持忍者,于内、于外如实观察故。外者,谓骂詈、杀害等。骂詈者,声字和合同时不散,以剎那故,字空故,声如响故,不可说次第相应义此中无有骂詈, 但诸余凡夫虚妄分别而生瞋怒,若字与声自性义中知不可得,心则随顺不相违背,平等忍受,此名法住持忍。又于杀害者所,当作是念:『身非害者,身若无心,则 如草、木、壁影等故;心亦非害者,以心非色,无所触碍故,于第一义中无杀害者。』作是观时,不见杀害,堪能忍之,此名法住持忍。内者,谓观内法时,作如是 念:『色如聚沫,从缘而起,无动作故,不自生故,空故,离我、我所故。受如泡;想如阳焰;行如芭蕉;识如幻,从缘而起,无动作故,不自生故,剎那生灭故, 空故,离我、我所故。于中色非我,色非我所;如是受、想、行、识,识非我识,非我所,此等诸法从缘而生,若从缘生则自性无生,若自性无生则无能害者。』如 是观时,若内、若外诸法自性,皆不可得,此名法住持忍。若于身、心法中,作自性观时,即是顺无生忍。

  此名略说羼提波罗蜜,如修多罗中具说。此中有圣者颂:

  怨亲及中人,悲念常平等,瞋因尚无有,何得瞋众生?善修习常慈,众生同己体,平等无有二,云何怒众生?心常舍离瞋,多生于爱喜,健者既无碍,云何与世违? 于诸众生所,常求作利佑,云何起瞋恚,得加众生恶?世间八法触,其心不动摇,譬如口吹山,应知彼得忍。深心离诸垢,碍事不能污,如泥泥虚空,应知彼得忍。 于身无所爱,于命不亦贪,诸怨悉不能,动其相续志。于非可爱声,安心犹如响,诸言亦如化,忍心便在手。不于五众中,取我及命相,身亦非我所,应知彼得忍。 若不见于我,及我所自性,便得无生忍,佛子最安隐。

  问:已解释陀那波罗蜜,今应说尸罗波罗蜜。

  答:波罗蜜义如前解释,尸罗义今当说。以尸罗故,说为尸罗。言尸罗者,谓习近也,此是体相。又本性义,如世间有乐 戒、苦戒等;又清凉义,为不悔因,离心热忧恼故;又安隐义,能为他世乐因故;又安静义,能建立止观故;又寂灭义,得涅槃乐因故;又端严义,以能庄饰故;又 净洁义,能洗恶戒垢故;又头首义,能为入众无怯弱因故;又赞叹义,能生名称故。

  此戒是身、口、意善行所转生,于中远离杀生、不与取、欲邪行等,是三种身戒;远离妄语、破坏语、恶语、杂戏语等,是四种口戒;远离贪、瞋、邪见等,是三种 意戒。如是等身、口、意善行所转生十种戒,与贪、瞋、痴所生十种恶行为对治。彼十种恶行,下、中、上常习近故,堕于地狱、畜生、阎摩世等。如前数十种善行 戒,若不与觉分相应,下、中、上常习近故,随福上上差别,当得天、人差别;若与觉分相应十种善行戒,上上常习近、多作故,当得声闻地及菩萨地中转胜差别。

  又此菩萨戒聚,有六十五种无尽,如《无尽意经》中说当知。

  又略说有二种戒,谓平等种莳戒、不平等种莳戒。平等种莳戒者,以此善身、口、意积聚故,于生生中种莳,若界、若富乐、若声闻、独觉、若相报、若净土、若成熟众生、若正遍觉等,彼皆说名平等种莳戒;与此相违,名不平等种莳戒。

  复有二种戒,谓有作戒、无作戒。若于有作中有所作者,名有作戒;与此相违名无作戒。

  复有九种戒,谓凡夫戒、外道五通戒、人戒、欲界天子戒、色界天子戒、无色界天子戒、诸学无学声闻戒、独觉戒、菩萨戒。凡夫戒者,入生处故尽;外道五通戒 者,神通退故尽;人戒者,十善业道尽故尽;欲界天子戒者,福尽故尽;色界天子戒者,禅那尽故尽;无色界天子戒者,三摩帝尽故尽;诸学无学声闻戒者,究竟涅 盘故尽;独觉戒者,阙大悲故尽;菩萨戒者,则无有尽。以此戒能显明诸戒故,种子相续无尽故,菩萨相续无尽故,如来戒无尽故,以此因缘,菩萨戒者说名无尽。 诸菩萨戒,回向菩提故,说名戒波罗蜜。此中有输卢迦:

  犹如父爱功力子,亦如自身爱寿命,出离有爱戒亦尔,大心健者之所爱。此戒牟尼习近已,解脱于欲离有爱,似乌凡人所弃舍,智者常当爱此戒。此戒利益于自他, 令身端严离忧乏,此世他世胜庄严,是戒智者当所爱。此戒不由于他力,非不可得非乞求,皆因自力而得之,是故上人爱此戒。财物国境并土地,自身肌肉及以头, 皆能舍之不舍戒,为欲净彼胜菩提。假使从天坠于地,设令自地升于天,为满离垢无染地,应当决定不移动。若已满足戒方便,此时即得第二地,既得离垢清净地, 是时成就心所欲。若复天人修罗世,及畜生中可化者,善知教化方便已,随念往彼利益之。或以布施摄众生,或以爱语入其意,或复与其安隐利,或与同事助其力, 或在人中为其主,或居天众而自在,彼彼方便引导之,悉当安置于白法。具足实戒神通故,便能干竭于大海,世间尽时火增盛,于剎那顷悉能灭,观于世间种种恼, 恼而生病由离亲,智者有戒通方便,为世亲依示胜道。

  问:已略说菩提初资粮,第二资粮今应说。

  施戒忍进定,及此五之余,皆由智度故,波罗蜜所摄。

  此中陀那波罗蜜,为第二菩提资粮,以般若前行故,菩萨为菩提而行布施,是故施为第二资粮。于中生他身意乐,因名布施,非为作苦。彼有二种,谓财施、法施。 财施亦有二种,谓共识、不共识。共识亦有二种,谓内及外。若施自身支节,若全身施,是为内施;若施男女、妻妾及二足、四足等,是为外施。不共识亦有二种, 谓可食、不可食。此有多种,若施身内受用饮食等物,是为可食;若施身外受用香鬘所摄金银、珍宝、衣服、土田、财物、园池游戏处等,是为不可食。然可受用法 施,亦有二种,谓世间、出世间。若因法施,于流转中(旧云生死者非正翻名,今改为流转也。已后诸云流转者,皆是此义)出生可爱身根境界,是为世间;若因法 施果报,越度流转,是为出世间。彼财施、法施各有二种,谓有着、无着。若为自身,若为资生,若为胜果,悕望相续,以财、法施,是为有着;若为利益安乐一切 众生,若为无障碍智,是为无着。其余更有无畏施等,亦随顺入财施中。彼二种施果及余气(谓津液也),具如大乘经说,此中当略说偈:

  饮食及被服,随须皆布施,亦施花鬘灯,末香与音乐,或施诸美味,药物及猗枕,养病之所须,并医人给侍,男女与妻妾,奴婢及仓库,庄饰诸婇女,随须皆布施。 所有诸宝物,种种庄严具,象马车乘等,妙物尽施之。园林修道处,池井集会堂,土田并杂物,客舍等皆施。若二足四足,若复一洲渚,村落与国都,及王境悉施, 施所玩好物,利乐悕须者,为诸众生依,怖者施无畏,施其所难舍,手足眼耳鼻,亦施心与头,举身悉能舍。修行布施时,常于受者所,应生福田想,亦如善眷属, 布施诸果报,具足善聚集,回向为自他,成佛及净土。菩萨所行施,正回向佛体,此菩萨陀那,得名波罗蜜。若彼若此岸,亦无能说者,施果到于彼,说为施彼岸。

  今说施主差别:

  不贪于爱果,悲故三轮净,正觉说彼施,是为求菩提。我已作此事,正作当亦作,若作如是舍,佣赁非布施。贪增施果故,随须即能舍,说为息利人,智念非施主。 不贪增益果,唯以悲心施,此名真施主,余皆是商贩。如大云遍雨,诸处等心施,此名大施主,余皆是少分。施及施果报,哀愍与须者,施主于众人,犹如其父母。 不念所施物,受者及施者,而常乐布施,此名为施主。若不分别佛,菩提与菩萨,而为菩提施,彼当速成佛。

  问:何故般若波罗蜜亦为诸佛母?

  答:以能生故。方便所摄般若,生诸菩萨,令求无上菩提,不求声闻、独觉。以是生佛体因故,般若波罗蜜为菩萨母。又 置于五波罗蜜中故,如言「冥啰腻波低」也。冥为性,啰腻波低为诵,即此性相是为摩多(摩多翻为母,于字声论中摩多字从冥啰腻波低语中出。冥是摩多体性,啰 腻波低是诵摩多义,啰腻波低正翻为置故,以置为母义)。

  譬如母生子时,或置床敷,或置地上。般若波罗蜜亦如是,生彼求菩提菩萨时,置于施等五波罗蜜中,以能置求菩提菩萨故,说般若波罗蜜为菩萨母。又以量故,如 言茫摩泥也,茫为性,摩泥为诵,即此性相是为摩多(于字声论中摩多字又从茫摩泥语中出,茫亦是体性,摩泥是诵其义,摩泥正翻为量,故以量为母义)。譬如母 生子已,随时筹量,如是我子,以此食故身增,以此故损减。菩萨亦如是,以般若波罗蜜自量其身,我应如是布施,我应如是持戒等;以是自量因缘故,说般若波罗 蜜为菩萨母。又以斟量故,譬如量物有逻萨他,有阿宅迦,有突嚧挐,有佉梨底等(如此间合、升、斗斛之类)斟量诸菩萨亦如是,此初发心,此修行,此得忍等, 以斟量因缘故,说般若波罗蜜为菩萨母。又以修多罗中诵故,所谓于诸经中作母名诵,彼等经中有名称遍诸佛国菩萨,名毘摩罗吉利帝,说伽他言(旧云维摩诘者不 正):

  般若波罗蜜,菩萨仁者母,善方便为父,慈悲以为女。

  复有余经,亦如是诵,以修多罗量故说般若波罗蜜为菩萨母。

  问:何故般若波罗蜜得为菩萨母?

  答:以能生故。方便所摄般若,生诸菩萨,令求无上菩提,不求声闻、独觉。以是生佛体因故,般若波罗蜜为菩萨母。又 置于五波罗蜜中故,如言「冥啰腻波低」也。冥为性,啰腻波低为诵,即此性相是为摩多(摩多翻为母,于字声论中摩多字从冥啰腻波低语中出。冥是摩多体性,啰 腻波低是诵摩多义,啰腻波低正翻为置故,以置为母义)。

  譬如母生子时,或置床敷,或置地上。般若波罗蜜亦如是,生彼求菩提菩萨时,置于施等五波罗蜜中,以能置求菩提菩萨故,说般若波罗蜜为菩萨母。又以量故,如 言茫摩泥也,茫为性,摩泥为诵,即此性相是为摩多(于字声论中摩多字又从茫摩泥语中出,茫亦是体性,摩泥是诵其义,摩泥正翻为量,故以量为母义)。譬如母 生子已,随时筹量,如是我子,以此食故身增,以此故损减。菩萨亦如是,以般若波罗蜜自量其身,我应如是布施,我应如是持戒等;以是自量因缘故,说般若波罗 蜜为菩萨母。又以斟量故,譬如量物有逻萨他,有阿宅迦,有突嚧挐,有佉梨底等(如此间合、升、斗斛之类)斟量诸菩萨亦如是,此初发心,此修行,此得忍等, 以斟量因缘故,说般若波罗蜜为菩萨母。又以修多罗中诵故,所谓于诸经中作母名诵,彼等经中有名称遍诸佛国菩萨,名毘摩罗吉利帝,说伽他言(旧云维摩诘者不 正):

  般若波罗蜜,菩萨仁者母,善方便为父,慈悲以为女。

  复有余经,亦如是诵,以修多罗量故说般若波罗蜜为菩萨母。

  问:尊者已正说资粮教缘起,今应说资粮体。

  答:既为菩萨母,亦为诸佛母,般若波罗蜜,是觉初资粮。

  以般若波罗蜜是诸菩萨母故,为菩提初资粮。何以故?以最胜故,如诸身根中眼根最胜,诸身分中头为最胜,诸波罗蜜中般若波罗蜜最胜亦如是。以般若波罗蜜最胜 故,为初资粮。又前行故,如诸法中信为前行,诸波罗蜜中般若波罗蜜前行亦如是,以彼陀那若不回向菩提,则非陀那波罗蜜,如是尸罗等不回向菩提亦非尸罗等波 罗蜜,回向菩提即是般若,由般若前行故能回向,以是前行故,诸波罗蜜中般若波罗蜜为菩提初资粮,又是诸波罗蜜三轮净因体故,以般若波罗蜜为诸波罗蜜三轮净 因体,是故般若波罗蜜为菩提初资粮。三轮净者,菩萨于般若波罗蜜中行布施时,不念自身,以离取自身故;不念受者差别,以断一切处分别故;不念施果,以诸法 不来不出相故;如是菩萨得三轮净施。如净施,净戒等亦如是,以此般若波罗蜜是彼诸波罗蜜三轮净因体故,般若波罗蜜为菩提初资粮。又大果故,般若波罗蜜大果 胜诸波罗蜜,如经说:

  菩提心福德,及以摄受法,于空若信解,价胜十六分。

  《鞞罗摩经》中大果因缘,此中应说。以是大果故,般若波罗蜜为菩提初资粮。

  问:应礼佛,以一切众生中最胜故。何义此中亦礼菩萨?

  答:是诸菩萨等次佛应供养故,诸菩萨等从初发心乃至觉场,皆应供养。菩萨有七种:一、初发心;二、正修行;三、得 无生忍;四、灌顶;五、一生所系;六、最后生;七、诣觉场。此等菩萨于诸佛后次应供养,以身、口、意及外物等而供养之。初发心者未得地,正修行者乃至七 地,得无生忍者住第八地,灌顶者住第十地,一生所系者方入兜率陀,最后生者兜率陀处住,诣觉场者欲受用一切智智。于七种菩萨中,初发心菩萨一切众生皆应礼 敬,何况余者!何以故?深心宽大故,如来教量故。初发心菩萨发菩提心时,于十方分无减,诸佛土无减,诸众生无减,以慈遍满发菩提心,若未度众生我当度之, 未解脱者我当解脱,未稣息者我当苏息,未寂灭者我当寂灭,应声闻者我当令入声闻乘中,应独觉者我当令入独觉乘中,应大乘者我当令入大乘之中,欲令众生悉得 寂灭,非为寂灭少分众生。以是深心宽大故,一切众生皆应礼敬。何者为如来教量?如世尊说:「迦叶!譬如新月,便应作礼,非为满月。如是,迦叶!若信我者, 应当礼敬诸菩萨等,非为如来。何以故?从于菩萨出如来故。」又声闻乘中亦说:

  于彼知法者,若老若年少,应供养恭敬,如梵志事火。

  以是故,诸菩萨等次于佛后,皆应供养。如偈说:

  绍持佛种者,胜余少分行,是故诸菩萨,次佛后供养。

  慈与虚空等,普遍诸众生,是故最胜子,次佛后供养。于诸众生类,大悲犹如子,是故此佛子,次佛后供养。悲心利众生,无二似虚空,是故无畏者,次佛后供养。 一切时如父,增长诸众生,是故诸菩萨,次佛后供养。犹如地水火,众生常受用,是故施乐者,次佛后供养。唯为利众生,舍离自乐因,是故彼一切,次佛后供养。 佛及佛之余,皆从初心出,是故诸菩萨,次佛后供养。

  问:何故资粮唯佛能说,余人不能答?

  佛体无边德,觉资粮为根,是故觉资粮,亦无有边际。

  佛体者,即佛身也,以彼佛体具足无边功德故,说佛体无边德。功德者,谓可称赞义,若可称赞则名功德;又是数数作义,譬如数数诵习经书,彼则说名作功德者; 又是牢固义,譬如作绳,或合二为功,或合三为功;又是增长义,譬如息利,或增二为功,或增三为功;又是依止义,譬如诸物各以依止为功,如是佛体为戒、定等 无边差别功德依止故,说佛体有无边功德。觉资粮为根者,彼菩提资粮,与佛体无边功德为根本故。根者,建立义。菩提者,智也。根即资粮,以彼资粮能建立一切 智智,是故资粮为佛体根本,良由佛体有无边功德,须以无边功德成彼佛体,是故资粮亦无边际。

  当说彼少分,敬礼佛菩萨,是诸菩萨等,次佛应供养。

  彼诸资粮无边而智有边,是以说彼资粮不能无阙,故言当说彼少分敬礼佛、菩萨。

  问:曾经有人教我,为家人回向或写消灾牌位的时候,只限于自家人,尽量不帮别人写,免得冤亲债主找上门,请问这观念正确吗?

  答:非常错误,不慈悲,跟你讲的那个叫恶友,恶知识,你赶快离开他。有些人说在家人不能作回向,说你的功德力不大,回向给别人会损害自己,那都是错误的观念。

  最后,我希望各位都能找到自性的佛陀,他在哪里?在你心中,不管你在哪里,下地狱或做畜生,心中的佛陀不生不灭,永远存在,在圣不增,在凡不减。若是找到 自性佛陀,就有生命的目标,才是真正的爱护自己,再也不愿意去污染自己。外在的佛陀只是示现让我们知道众生都可以成佛,让我们知道人人有佛性,希望大家都 能听闻佛陀的教法,智慧如海,大爱无边,广度众生,共成佛道。

  问:他说妹妹已经往生一年多了,虽然她走得很平静,可是对她的思念一直没有减少,我还能见到她吗?

  答:你太执着了,这对任何人都没有帮助。老实 讲,我出家以后,妈妈想到我就哭,你看我会不会难过?太太想到我也会哭,你看这对我有没有帮助?所以不能这样。我必须做得更好,引导他们生起正念才对,所 以应该断除对妹妹的这种感情的思念,对她才有利益。我常讲,你要把对家人的爱用于爱一切受苦的生命,事实上她做过你的妹妹,也曾做过你的子女,不要以为眼 前的这种关系才算数。

  问:狗狗可以安乐死吗?

  答:那我要问,你可不可以安乐死?当然不行, 安乐死是要下地狱的,安乐死就是杀生,安乐死就是自杀,都是不正确的做法。佛教讲因缘,生命有各自的因缘,若因缘还没结束,不能随便放弃生命。若是一只狗 牠真的很痛苦,你要祈请佛菩萨帮牠消业障,不能帮他安乐死。任何人都不能主宰别人的生命,要随顺因缘,我们是帮牠度过苦难的因缘,不是帮牠结束生命,不要 颠倒了。

  问:听师父说喂流浪狗很幸福,但我却很苦,因为必须经历牠们的老病死,很难承受。

  答:错在哪里,知道吗?你爱上了狗,不行的, 各位帮助牠,但是不要用感情执着牠。所以佛陀告诫弟子不能养宠物,但没有告诉你不能救流浪狗,这个重点必须把握。有的居士养狗养到最后,没有牠不行,没有 看到牠受不了,我说你糟了,可怜啊!做狗奴才了,也变成感情的奴隶,这不行。各位发心救流浪狗,发心救人,很好,但不能用世俗的感情,这会失去佛法的力 量。

  问:如果一个人一直觉得痛苦,该怎么办?该怎么让自己快乐?

  答:没关系,来佛陀这边,佛陀的正法中没有迫 害,没有痛苦。要是了解佛法,才知道真正的快乐是什么。我们以前知道的快乐是别人爱我,别人升我官,别人替我鼓掌,那是乞丐的快乐,乞求别人给我快乐;真 正的快乐是征服自己的欲望,真正的快乐是一切受苦的众生愿意接受我的奉献。所以感到不快乐是因为不了解快乐的真实原因,而我们有义务告诉他正确的方法。

  问:施食给鬼道众生可以用荤食吗?

  答:当然可以,但最好不要,你把人家的肉拿去供养鬼道,虽然鬼道吃到了,但那一只鸡也与你结了恶缘,所以最好用素菜。

  问:发愿往生极乐世界跟发愿往生弥勒净土,两者有冲突吗?

  答:完全没有,这是个人的心愿,若是你发的愿 如此,弥勒菩萨就来接引你;发愿往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就来接引你,但必须了解往生的条件是什么?诸佛菩萨都有净土,他们一定大慈大悲,打开大门等你来, 问题是你有没有条件进来,若是没有,那你必须创造那个因。往生弥勒净土的因是什么?皈依三宝,修十善法,弥勒净土是欲界的第四天,那你至少要有第二三层天 的功德力才行,五戒十善必须做好。就像你想去澳洲,澳洲欢迎你来,但你必须自己买机票。弥勒净土有许多的不退转菩萨,祂们都将在五十六亿年以后,跟着弥勒 菩萨来到娑婆世界参加龙华三会,证得不退菩提。极乐世界呢?极乐世界分了比较多的层次,所谓四土、三辈、九品。阿弥陀佛的伟大在于,即使罪大恶极,只要想 去西方净土,只要对阿弥陀佛有信心,念祂的名号,一念乃至十念,净念相继,就可以到祂的世界去,一个阶段以后,阿弥陀佛亲自教你,让你圆满证得空性,所谓 「花开见佛悟无生」。所以两个净土都好,全凭个人愿力,不要有比较心,佛菩萨大慈大悲,没有分别心,可是我们凡夫的烦恼多,一天到晚都是我执我见在作祟。

  问:扫墓的时候能不能施食?

  答:施食就是布施食物给一些无形的鬼道众生, 包括树神、土地神,所以施食没有问题,拜好兄弟基本上也是施食的观念,但我们以前的施食观念是有条件的。自己的祖先才拜,自家的地基主才拜,我们这一区的 城隍爷才拜,这都是以自私为动机,不是佛教的修行。佛教的观念是:相信世间有六道轮回,也相信有很苦的鬼道众生,千万年来一直处于饥饿的状态,但施食不是 给祂吃就算了,那等于喂流浪狗一样,不行,你今天施食了,祂明天还会饥饿,所以除了布施吃的以外,藉这个机会以佛号及咒语与祂结缘,希望牠种下离苦得乐的 善根。那一天在台北,一些居士一起到杀鸡的地方,里面都是鸡骨头、鸡皮,整条水沟都是鸡血,外面有五个大桶塞着满满的死鸡,他们就在那边作施食,我内心很 感动。

  问:人总有很多习性,该如何做到不抱怨?如何做到冤亲平等呢?

  答:这点各位必须要修观,首先要有惭愧心,问 自己怎么会起不平等心呢?怎么会抱怨?一旦没有惭愧心,不懂得自我审查,那就不用谈了。第二,心中要有爱,方法很简单,不要听我讲而不做,看见你最爱的 人,最尊敬的人,要想着如何关怀他,希望他离苦得乐。再来,也开始对不认识的人起这种心,因为你对自己所爱的人一定会付出,没什么稀奇,必须进一步把这种 付出用在不认识的人身上。修行最忌讳漠不关心,不管别人死活。如果你能做到,久了以后,内心自然冤亲平等,所以说「他非即我非,同体名大悲」。各位,我们 都深爱自己的父母,如果父母亲做坏事,你敢到处乱讲吗?你一定不希望家丑外扬,尽量掩盖,不让别人知道他的不好,而我们对待别人也用相同的态度就对了。

  问:如果皈依很多师父,可以吗?

  答:当然可以,我师父如虚长老,师公真华长 老,这一点最慈悲了。真华长老帮我剃度,是我的剃度和尚,但他总是说,老和尚虽然给你们一些行为模范,但你们还是要多参访善知识,多多学习,不分哪一个国 家,哪一个教派。很多人知道我拜了很多师父,他们的优点全值得我终身学习,师父曾经叫我参访一个娶了两个老婆的韩国和尚,我起初有些犹豫,但亲近之后,发 现真是个善知识,他改变了我许多观念,他的慈悲心超过常人好多倍。师父为了让我亲近他,故意称病,他说海涛啊!你代替我参加他的法会,去随喜,住他家里。 回来以后,师父一直跟我要他的相片,他一看到相片好欢喜啊。从那次以后我的观念改变了,我们凡夫总是以最高标准要求别人,我吃素,你也该吃素;我怎么样, 你也该怎么样⋯。我看过许多国外的法师、仁波切曾经结过婚,但是修得很好,很值得赞叹。虽然他们结过婚,有小孩,但那种利益众生的慈悲心非常坚定,所谓 「观德不观失」,这一点很重要。

  问:佛教说有上一世,下一世,这是真的吗?要是死了之后什么都没有,那我们修行不都白费了吗?

  答:好,谢谢,生命真的有轮回,所以你上一世 所做的,正在影响你现在,而你现在所做的,也保证影响未来,这叫因果不爽,功不唐捐,所以各位必须有生命的计划,不要一直把幸福建立在这一世,这是最可怕 的。世间人的观念,女人希望嫁个好先生,男人希望娶个好老婆,生个好儿子,事业顺利,这就算成功了。佛教的观念是,世间没有一丝毫可以追求快乐之处,因为 一切的拥有无法永恒,一切的感受变化无常,偏偏我们一天到晚告诉自己,我得到什么,得到什么,这是最痛苦的地方,为什么?当人临死之前,那种爱别离苦,那 种身心分裂乃至对未来的恐惧,一丝一毫都无法解决,也就是说,世间的这些东西不能帮助你获得真实的自在与快乐。但各位也不能说,那我不用努力了,放弃了, 不是,我们必须为未来的生命努力,从今开始讲好话,赞叹父母,尊敬师长,乃至于进一步深入经藏,受持三皈五戒,种下出世的善根。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