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问答>> 佛教基础>> 佛门礼仪>>正文内容

佛学问题解答:佛学问题解答系列 11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01日
来源: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佛学问题解答:佛学问题解答系列 11

  问:佛法Q&A -诵念佛经的仪轨为何?

  若你想读诵一切诸佛的佛语,观想霎时你的舌头化空,从空中显出吽字,并化现出单钴金刚杵,观想诵念声自金刚杵之杵内吽字所发出。你的无数化身遍满于十亿宇宙,每位化身的口中皆有金刚杵。观想诵念声被一切众生所听闻而从轮回中解脱。这即是诵念佛经的仪轨。

  问:佛法Q&A -本尊的修持为何重要?

  修本尊法是必要的,原因有:

  1.藉此可以获得成就,你的障碍可以移除,你会获得能力、得到加持、并生起证悟。

  2.因所有功德皆来自本尊的修法,此若无本尊,你就会只是个凡夫。借着修本尊法,你可获得成就,所以本尊是必要的。

  3.修本尊所得的功德,是清净罪障和累积资粮。

  4.除非你在正见上已具信心,那即是本尊。不要认为本尊是某个色身,一旦你了悟法身的自性,即是成就了本尊。

  问:佛法Q&A -修行的因与果

  当如法修持佛法时(因),有些事是必然会召感的(果)。

  1.当你了悟本具的俱生智时,必然会证得正觉。

  2.当你了悟轮回的特征是持续的悲苦并转心出离时,必然会从轮回中解脱。

  3.当你对任何宗派都不抱持偏见时,必然会通达无量所学。

  4.当你了悟轮回的特征是持续的痛苦且避之唯恐不及时,必然会从轮回中解脱。

  5.当你尚未离于抓取和拘泥时,必然会落入轮回中。

  6.因为智能并不具任何实体,当你明白如何任运地清除五毒时,必然会免入地狱。

  问:佛法Q&A -如何供养上师?

  在所有的经、续中都提到,当你历经无数劫的漂泊后终于获得此珍贵人身的此时,你应当:三轮体空地将身体、生命和伴侣,供养给指引你无上正觉之道的上师。

  问:佛法Q&A -如果没有从上师处领受灌顶,是否能得到成就?

  灌顶对密乘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因为:

  1.灌顶是密咒乘的入门,进入密咒乘却未接受灌顶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将一无所获且会毁掉你的心续。

  2.若没有侍奉上师和接受灌顶,即便你努力研学等等,也无法得到成果,且所有辛劳终究白费。

  问:佛法Q&A -何谓密皈依的实修

  分以下几点叙述

  1.「见」,自然安住,应离于攀缘和远离偏颇与诸边。

  2.「修」,应离于任何执实和参照,不落任何言诠。即是勿将心外求,也不要把心往内缩,应安住在离于任何参照的自然境中。

  3.于行、住、坐、卧的任何时刻,皆不散乱地安住在无竭的禅境中。

  4.有成就或开心的觉受,或是空、乐、明的觉受,都是暂时的禅境,不应认为这些有何了不起。

  5.当心烦躁、昏沉或呆滞时,把这些禅境当成修学。不管任何事,诸如此类的,都不要认为是缺失。

  问:佛法Q&A -当进入密咒乘法教之门后,上师与导师是最为重要的。我们所追随的上师特质应当为何?

  上师的特质如下:

  1.他应当已调伏其心;

  2.他应具有许多口诀;

  3.他应当学识渊博且具实修与禅修的经验;

  4.他应具稳定的心性且具转变他人之心的善巧方便;

  5.他应当才智绝顶且具悲心关怀他人;

  6.他应对佛法具有强烈信心和虔诚心。

  ◎若你追随这样的上师,就像觅得如意宝一般,你的一切所需和所愿皆会实现。

  问:断除我爱执

  (1.)我们之所以爱护身体,是要借用它行持有意义的善法。尽管身体是由三十六种不净物组成,但诚如《中观四百论》所言:「虽见身如怨,然应保护身,具戒久存活,能作大福德。」

  (2.)作为一个修行人,不要过于贪执自己的身体,如果总是把厕所里的不净粪一直当黄金来对待,实在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3.)龙猛菩萨也说:「美女的身体再诱人,也像不净粪一样肮脏不堪。不净粪的形状再好、再新鲜,实际上也没有任何价值。」

  (4.)密勒日巴尊者说过:「见而生畏之尸体,本为现在之身体。」现在的身体只不过有一口气而已,除此以外跟死尸没有两样。

  (5.)所以,不管是男人的身体、女人的身体,在修过白骨观、不净观的人眼里都是非常可怕,死后的身体如是,活着的身体也不例外。

  (6.)知道了身体的本质后,平时就不要把所有的精力和财物都花在这上面。索甲仁波切有一句话说得好:「有些人把所有的精力、财产都用来装饰身体,这是非常愚笨的行为。就像路人只在旅馆中住一夜,却将全部钱财用来装饰旅店一样。」

  (7.)众生之所以生死流转、忧苦不断,是因为有贪爱。贪爱缘于我执,我执即无明,不知不明生命的实相,而执着于有实质不变的「我」或「我的」,所以贪着身心现象。贪着身心,所以执着于生死;执着生死,所以贪生畏死。

  (8.)贪爱与我执是修行人最大的障碍之一,若能认清实相,便能渐渐舍离烦恼,得到正确的知见。

  (9.)《前行》中也有教言说:「此身行善即是解脱舟,此身造恶便是轮回锚,此身一切善恶之奴仆。」有鉴于此,我们也不能随便糟蹋这个身体。

  (10.)如果利用这个身体守持净戒、行持布施等六度万行、发起殊胜的菩提心,虽然它是非常不清净的东西,却也能依靠它让心得到永恒的解脱、永恒的快乐。

  问:行禅指南—六

  (1.)当艺术家或雕刻家完成一幅或一尊佛陀端坐在莲花上的佛相时,它不仅表达了他对佛陀的敬仰,同时还尽其所能来表达佛陀端坐时的内心状态:一种完全平和、无上幸福的状态。

  (2.)我们一天要坐禅好几次,但是我们当中却很少有人能够坐得平和、自在,很少有人能够像佛陀那样庄严地端坐着。我们大多数人坐过一段时间之后便不耐烦起来,就宛如坐在热毡上一般。佛陀不管是坐在草地上或岩石上,他看起来总像是安坐在莲花上一样宁静。

  (3.)初入修行之门时,师父会教导禅坐之前首先如此思惟:「正身端坐!当愿众生,坐菩提座,心无所著」。诵完上述偈语之后,才缓缓坐下。这便是学习像佛陀一样端坐的方法。

  (4.)有个忠告要给净土宗的信徒,那就是:当下此刻就要端坐在莲花宝座上,而不要等到往生净土时。每时每刻你就要在莲花中重生,而不要等到濒临死亡时。

  (5.)如果你能体会到此刻就在莲花中重生,此刻能端坐在莲花上,那么净土的存在对你来说将不再怀疑。

  (6.)步行也是相同的!佛陀的诞生经常被描绘成这样的情景:在他踩在地上的最初七步,每一步他的足下都生起一朵莲花。我们也应该让我们平和的步伐引生朵朵莲花的开放。

  (7.)下次,当你行禅时,请试着看清你踩在地面上的每一个脚步所引生的莲花,一如佛陀刚诞生时那般!

  (8.)别以为这种观想是无益的,如果你的脚步是宁静的,那么这些莲花的绽放便是具有价值的。你便是佛陀,并且其它的每个人也都是佛陀。

  (9.)这不是凭空捏造出来的,而是佛陀亲口所说。他说众生皆有觉悟的可能性(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练习行禅便是练习生活在正念中。正念(定)与觉悟(慧)是一体的,觉悟(慧)引生正念(定),而且正念(定)也引生觉悟(慧)。

  以上讲义内容整理自一行禅师《行禅》

  问:行禅指南—五

  (1.)我们的生命系缚着忧悲苦恼,而我们也想要摆脱它们。然而该如何做呢?要明觉且意坚志强——清楚觉知忧悲苦恼之重担,并对于你要舍放这些重担之决心应意坚志强。问问自己:「为何自愿在肩上置放这些重量?」

  (2.)要明白你确实携着忧悲苦恼的重担,而且要对自己慈悲。当你看到自己正朝向忧悲苦恼的一端前去时,便要感觉到这份慈悲。要了解忧悲苦恼无法帮你解决任何问题,而反将障碍了你的平和与喜乐。

  (3.)有了这样的觉知,便要决心让忧悲苦恼逝去。只要你想要,你便能做到,就如脱去雨衣并甩去贴缚其上的雨滴一般。

  (4.)当你挥别忧悲苦恼,脸上将会带来微笑。这或许只是微笑的开端,但让它保持在你的唇上,像佛陀那般的含笑吧!学着如佛陀那般的步行,如佛陀那般的微笑。这你就能做到的,何必等到成佛呢?要在当下便是佛!

  (5.)在「正念的奥妙」一书中谈到含笑及其效用。这样的含笑是觉知及平和法喜之果实,并且也滋养、维护这些觉知及平和法喜。它不仅带给你平和及喜悦,也带给你周遭的人平和及喜悦。它将娑婆转化成净土。

  (6.)在你行禅时,别忘了保持你的微笑。它将使你的脚步保持在轻安之中,并给予你更多的觉知与平和喜悦。

  (7.)要了了分明于你的呼吸,它将滋养你的每一个脚步。对呼吸的明觉是维持你的正念及平静的妙方。如能察觉你的呼吸,那么你行禅的果实将是丰盛的!

  (8.)行住坐卧了了分明。建议大家要像佛陀一样走路,每一步都像佛陀所踏出的一般清楚、沉稳。如果每一步都能在地面上留下平和、喜乐和无邪的印记,那么这世间便是净土了!

  (9.)要实现觉他,不能只是通过对经论的说教或阐扬,还要通过你的行走、站立、坐下、观看等日常行为之方式。

  问:行禅指南—四

  (3.)第一种情形是出入息均等,第二种情形是入息较出息短些。如果你是出息三步而入息两步的话,那就要记住2-3是你呼吸韵动的类型。以这种方式来呼吸对你的肺是舒服的,而且可以走上一段长时间而不觉得疲累。

  (4.)当上坡或下坡时,你的呼吸可能会变得不规律,此时,则要配合当时你肺部的需要来调整呼吸的韵动。

  (5.)经过几天的练习之后,试试做这样的改变:步行时,在每一次出息中多走一步,例如,你原来正常呼吸之律动是2-2,那么换成2-3走走看,并且重复四、五次,然后再回到原来2-2类型。

  (6.)当你出入肺部的空气较平常多的话,这会使你觉得更健康。在平常的呼吸中,你从未完全地将肺部中的空气排出,总会有一些积囤的空气遗留在肺的底部,而当你在出息时,能多走上一步,那么这些空气则会被排挤出去。

  (7.)但也不要超量地来做这种动作,四至五次就够了,再多了便会使你感到疲劳。因此四、五次之后,便要回复正常的呼吸律动。过了大约五分种之后,再重来一次。请记住,是在出息时多走一步,而不是在入息时。

  (8.)这样练习几天之后,你会想要在入息时也增加一步。试着采取3-3的呼吸律动来取代2-3的律动。试着这样去做做看,但必须在那种意愿很明显时去做。

  (9.)这样的改变将使你感觉很好。然而,要记住只能做四、五次,就得回复2-2的律动。几分钟后,先从2-3律动开始,然后再做3-3之律动。

  (10.)数月之后,你的肺部将会变得更为健康,而且你的血液循环将会变得更为顺畅。昔日的那种呼吸习惯将会改观。例如,从2-2律动变成3-3律动,并成为你行禅时新的正常呼吸律动了!

  问:行禅指南—(三)

  ◎学习在走路时数息。

  (1.)有觉知的呼吸不同于无觉知的呼吸。你也许会问:「我怎么有办法同时注意到呼吸和走路呢?」可以的,只要你将呼吸调成与步伐一致便可以。

  (2.)你可以透过数你的步伐而不是呼吸的方式来做到。也就是说,在一次呼吸之间以计算你共走几步来估算你呼吸的长度。数数看每一次出息,你走了几步,每一次入息,你又走了几步。这是刚开始行禅所使用的基本方法。

  (3.)当正常呼吸时,以比你平常走路更慢的速度来走,但也不能太过于慢。不要想要掌握你的呼吸,以这样的方式走个几分钟,然后注意当你肺部充满气时共走了多少步,当你肺部的气全消时又走了多少步。

  (4.)如此,你的注意力将同时包括呼吸与步伐,你也同时觉知两者,其间之连结正是「数」,而你的微笑则会为你的步伐与呼吸带来平静与喜悦。

  (5.)它将协助你保持你的注意力,且它本身也是注意的一个对象,经过几个钟头认真的练习后,你将发现呼吸、数、步伐及微笑这四者将融合在巨大且均衡的正念中。这正是实行行禅将四者合而为一所制造出来的定静。

  ◎有关「数」的窍门。

  (1.)如果调整一下你的步行速度,你数的功夫会变得较为容易。你的呼吸或许无法长过三个步伐,或许仅能维持两步半而已。碰到这种情形,你可以稍稍加快步行速度让一次呼吸能包含三步;也可以放慢速度,让一次呼吸内只走两步。如此之后,便以这种新的速度来呼吸及数。

  (2.)出息或许会比入息还长,尤其是新的练习者。但经过几次的观察,你将能决定配合脚步之平常呼吸韵动。它可以是入息三步出息也三步(3-3),或是入息两步而出息三步(2-3)。

  问:行禅指南—(二)

  (1.)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步伐荷担着很多的焦虑不安与忧惧。生命宛若一串连续不断不安感受之锁链,并因此而使得我们的步伐失掉了其原本的泰然。

  (2.)如果因为我们的心无法无忧无虑,导致我们的步伐无法轻松自在,我们便无法来享用行禅的自在。

  (3.)行禅便是学习回归于安然悠闲地走路。记得当你一岁大时,是以蹒跚摇摆的步伐走路吧!现在,学习行禅正是要你再次地学习走路。然而,经过几个星期的实践,你将能平和舒适地踏出一步步坚实稳重的步伐。

  (4.)如果你能以平和且无忧无虑的脚步行走于这世间,那么对你而言你将无须到所谓的净土或天堂上去。这其中的理由很简单,因为娑婆与净土都是来自于心。当你处于平和、喜悦与自在之中,娑婆则转为净土,而实际上你那儿也不用去。

  (5.)要获得内心的平和、喜悦与自在,你必须学习如何舍放掉那些造成你不快乐的忧悲苦恼。首先,你应知道所有你期盼在佛土上所能找到的华妙庄严,这世间都已含摄了。只因被我们的忧悲苦恼所掩蔽,以致于我们总是无法看见它们。

  (6.)选一条良好的路来练习行禅,像沿着河畔、在公园中、在屋子顶楼的平台上、在树林中或沿着一道竹篱,这些地方都很理想,但却并非绝对必须。我知道有许多人在劳改营中,甚至在监狱的牢笼中行禅。

  (7.)如果路不会太粗劣或太陡,那是最好的。调慢步伐并专注在你的脚步,并清楚觉知其中每一个动作。以尊贵、平静与安适的心情向前直行,踩在地上的每一个印记都要了了分明。

  (8.)生命中最重要的事就是去发掘平和的心、喜悦及幸福等这项宝藏,然后与他人或所有众生共同分享这份宝藏。为了拥有平和及喜悦,你必须在你的每一步之中能真正成功地拥有平和。你的脚步最为重要,因为它们决定了一切。

  问:行禅指南—(一)

  (1.)如果你能以平和、无忧无虑的脚步行走于这世间,那么对你而言,你将无需到所谓的净土或天堂上去。这其中的理由很简单,因为娑婆与净土都是来自于心。

  (2.)当你处于平和、喜悦与自在之中,娑婆就变成了净土,而实际上你哪儿也不用去。

  (3.)当下此刻你就要端坐在莲花宝座上,而不要等到往生净土时。每时每刻你都要从莲花中重生,而不要等到濒临死亡时。如果你能体会到此刻就在莲花中重生,此刻就端坐在莲花上,那么净土的存在对你来说将不再怀疑。

  (4.)当你行禅之际,你是以漫游的心态来走路的,并没有时间与空间上特定的目的和方向。行禅的目的就是行本身,重要的是步行,而非到达什么目的地。

  (5.)行禅也不是为了某种特定目的,其本身即是目的。每一步都是生命,每一步都是平和与欢乐。这就是为何我们无须急忙匆促的原因,这就是为何我们要放慢脚步的原因。

  (6.)行禅就是在你行走之际来实行禅定(修)。当你实践行禅时,它将带给你喜乐与平和。以全然放松的状态小步行走,在唇边带着微笑缓步前行,打开心门来体会平和的觉受。你将可以真正感受到自我所处的泰然状态。

  (7.)这样的脚步将可是世上最健康、最无忧的人的脚步。所有的烦恼忧虑可在你步行之中脱落。学习以平和的心来到达自我解脱的方式走路。这并不难,你就可以做到。只要有些许程度的专注及向于愉悦的意念,任何人都可以做到!

  (8.)所有事物皆随因缘聚合,终究会消散。我们会慢慢地找回自己的洞察力、平静、稳定与尊严,看清当中并无愤怒、欲望或执着。心感到更轻松了,于是我们便又能将心放在呼吸上。

  (9.)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常经常感到处处都是压力,总是行色匆匆,然而却极少问自己:为何我们一定得如此呢?

  问:正命与正业—(二)

  (1.)何谓正业?有些人开公司、办工厂、办企业时,首先应该观察做这些事情会不会造恶业?是不是对众生的生命有害?如果对众生的生命有害、对自己来世也不利,那最好不要做。

  (2.)毕竟世上的行业那么多,难道非要以杀害众生来养活自己吗?我们的生命是无常的。《中观庄严论》中说,就像为风所吹的水泡一样极易破碎,人生短短几十年,造恶业来养活自己是非常可悲的一件事。

  (3.)人在此世之间,杀害其它生物,即使会招来幸福,这种幸福也不是有慈悲的贤者所该要的。

  (4.)唐代有位智舜禅师,他一向在外行脚参禅。有一天,他在山林中打坐,有个猎人射中一只野鸡,野鸡受伤后逃到禅师面前,禅师以衣袖掩护着这只小生命。 不一会儿,猎人沿着血迹找到这里,索讨那只野鸡。禅师慈悲地开导猎人:「牠也是一条生命,放过它吧!」「不!你要知道,那只野鸡可以当我的一盘菜!」

  (5.)禅师用佛理再三劝解,但猎人仍一直和禅师纠缠。禅师没办法,只得拿起行脚时防身的戒刀,把自己的耳朵割下来,送给贪婪的猎人:「这两只耳朵够不够抵你的野鸡?你可以拿去做一盘菜了。」猎人大惊,终于觉悟到杀生乃最残忍之事,从此放下屠刀,不再打猎。

  (6.)有人可能想:「我好心好意作一些恶业应该可以吧,我的心是很纯的。」但「心纯」并非是口头上说的。按照正理来观察,心很纯的话,绝不会掺杂自私自利,只要是为了众生,哪怕冒生命危险也可以。

  (7.)以前永明延寿禅师挪用国库的钱来放生,被发现后判处死刑,刑场上他泰然自若,认为救了那么多的众生,赔上性命也值得。此举感动了国王,不仅释放他,同意他出家,最后还将其封为国师。

  问:正命与正业—(一)

  (1.)佛陀所提出的「正命」大约有三个依据的标准:

  一、谋生的方法应符合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上述五项行为很明显地会给他人带来伤害;更进一步来说,与这五项有关的行业也容易使他人犯五戒,伤害自己。所以无论直接或间接,我们的谋生方法都不该伤害到众生。

  (一) 例如:任何牵涉到杀戮的行业,无论是杀人或动物,毫无疑问的,绝对都不是正命。即使自己不杀生,但是贩卖被屠宰的动物的皮、毛、骨、肉等,也不是正命,因为如此一来,等于是靠他人制造的恶业来谋生。

  (二) 所以制毒、制酒、制造武器与贩毒、贩酒、贩卖武器都不是正命。另外,从事色情行业与依靠欺骗、施展神通、或是谎称自已达到某种境界等方式,也都不是正命。

  二、即使所做的工作不会真正伤害自、他,但心存恶念,希望别人受到伤害,从中获取财物,那也绝对不是正命。例如:藉由灾难、疾病来赚钱的医生,利用饥荒、战争带来生意的商人。这种负面心态的谋生方式就不能称为正命。

  三、即使所做的工作不会明显地伤害自、他,也不心存恶念,但是仍会使人受到伤害的职业。例如:从事娱乐活动的演员、艺人,包括马戏团表演,因为观赏的大众会因为这样的演出,失去正念,增长无明,或者以伤害动物的表演为乐,这都不是正命。

  (2.)我们工作所得的报酬,是用来维持自己以及家人的生活。若是行有余力,至少应将其中一部份回馈社会,为众生谋福利。

  (3.)避免制造恶业是维持生计最重要的考虑。但是不造恶仍属消极,如果我们从事帮助别人、可以行善的行业,不仅为自己带来福德,也可以利益他人。

  (4.)无论你做什么工作,都必须学习两件事。首先是如何做好份内的工作;其次是忆念菩提心的发心,那么无论从事任何工作,都将变成一切有情成佛的安乐因。

  问: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善根回向,菩萨由此能以一切善根悉皆回向。何等为十?所谓:

  一曰、清和其性。二曰、愍哀哀诸有形。

  三曰、等心欲济众生。四曰、好喜布施,救诸穷乏。

  五曰、亲近善友,谘启不逮。六曰、习求经典,开化所疑。

  七曰、数念舍家,不慕居业。八曰、志求佛身,达之无形。

  九曰、开阐法施,以示不及。十日、蠲除自大,常奉诚信。是为初发意菩萨所行十法。《诸佛要集经》

  问: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善根回向,菩萨由此能以一切善根悉皆回向。何等为十?所谓:

  一、以我善根同善知识愿,如是成就,莫别成就;

  二、以我善根同善知识心,如是成就,莫别成就;

  三、以我善根同善知识行,如是成就,莫别成就;

  四、以我善根同善知识善根,如是成就,莫别成就;

  五、以我善根同善知识平等,如是成就,莫别成就;

  六、以我善根同善知识念,如是成就,莫别成就;

  七、以我善根同善知识清净,如是成就,莫别成就;

  八、以我善根同善知识所住,如是成就,莫别成就;

  九、以我善根同善知识成满,如是成就,莫别成就;

  十、以我善根同善知识不坏,如是成就,莫别成就。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无上善根回向。

  问: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宫殿。何等为十?所谓:

  一、菩提心是菩萨宫殿,恒不忘失故;

  二、十善业道福德智慧是菩萨宫殿,教化欲界众生故;

  三、四梵住禅定是菩萨宫殿,教化色界众生故;

  四、生净居天是菩萨宫殿,一切烦恼不染故;

  五、生无色界是菩萨宫殿,令诸众生离难处故;

  六、生杂染世界是菩萨宫殿,令一切众生断烦恼故;

  七、现处内宫妻子、眷属是菩萨宫殿,成就往昔同行众生故;

  八、现居轮王、护世、释、梵是菩萨宫殿,为调伏自在心众生故;

  九、住一切菩萨行游戏神通皆得自在是菩萨宫殿,善游戏诸禅解脱三昧智慧故;

  十、一切佛所受无上自在、一切智王灌顶记是菩萨宫殿,住十力庄严作一切法王自在事故。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其中,则得法灌顶,于一切世间神力自在。

  问: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发无畏心。何等为十?所谓:

  一、灭一切障碍业,发无畏心;

  二、于佛灭后护持正法,发无畏心;

  三、降伏一切魔,发无畏心;

  四、不惜身命,发无畏心;

  五、摧破一切外道邪论,发无畏心;

  六、令一切众生欢喜,发无畏心;

  七、令一切众会皆悉欢喜,发无畏心;

  八、调伏一切天、龙、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发无畏心;

  九、离二乘地,入甚深法,发无畏心;

  十、于不可说不可说劫行菩萨行,心无疲厌,发无畏心。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如来无上大智无所畏心。

  问: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依止,菩萨依此行菩萨行。何等为十?所谓:

  一、依止供养一切诸佛,行菩萨行;

  二、依止调伏一切众生,行菩萨行;

  三、依止亲近一切善友,行菩萨行;

  四、依止积集一切善根,行菩萨行;

  五、依止严净一切佛土,行菩萨行;

  六、依止不舍一切众生,行菩萨行;

  七、依止深入一切波罗蜜,行菩萨行;

  八、依止满足一切菩萨愿,行菩萨行;

  九、依止无量菩提心,行菩萨行;

  十、依止一切佛菩提,行菩萨行。是为十。菩萨依此行菩萨行。

  问: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发菩提心因缘。何等为十?所谓:

  一、为教化调伏一切众生故,发菩提心;

  二、为除灭一切众生苦聚故,发菩提心;

  三、为与一切众生具足安乐故,发菩提心;

  四、为断一切众生愚痴故,发菩提心;

  五、为与一切众生佛智故,发菩提心;

  六、为恭敬供养一切诸佛故,发菩提心;

  七、为随如来教,令佛欢喜故,发菩提心;

  八、为见一切佛色身相好故,发菩提心;

  九、为入一切佛广大智慧故,发菩提心;

  十、为显现诸佛力、无所畏故,发菩提心。是为十。

  问:佛子!菩萨摩诃萨发十种普贤心。何等为十?所谓:

  一、发大慈心,救护一切众生故;

  二、发大悲心,代一切众生受苦故;

  三、发一切施心,悉舍所有故;

  四、发念一切智为首心,乐求一切佛法故;

  五、发功德庄严心,学一切菩萨行故;

  六、发如金刚心,一切处受生不忘失故;

  七、发如海心,一切白净法悉流入故;

  八、发如大山王心,一切恶言皆忍受故;

  九、发安隐心,施一切众生无怖畏故;

  十、发般若波罗蜜究竟心,巧观一切法无所有故。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心,疾得成就普贤善巧智。

  问: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自在。何等为十?所谓:

  一、教化调伏一切众生自在;

  二、普照一切法自在;

  三、修一切善根行自在;

  四、广大智自在;

  五、无所依戒自在;

  六、一切善根回向菩提自在;

  七、精进不退转自在;

  八、智慧摧破一切众魔自在;

  九、随所乐欲令发菩提心自在;

  十、随所应化现成正觉自在。

  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如来无上大智自在。

  问: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佛法实义句。何等为十?所谓:

  一、一切法但有名;

  二、一切法犹如幻;

  三、一切法犹如影;

  四、一切法但缘起;

  五、一切法业清净;

  六、一切法但文字所作;

  七、一切法实际;

  八、一切法无相;

  九、一切法第一义;

  十、一切法法界。

  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善入一切智智无上真实义。

  问: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心得安隐。何等为十?所谓:

  一、自住菩提心,亦当令他住菩提心,心得安隐;

  二、自究竟离忿诤,亦当令他离忿诤,心得安隐;

  三、自离凡愚法,亦令他离凡愚法,心得安隐;

  四、自勤修善根,亦令他勤修善根,心得安隐;

  五、自住波罗蜜道,亦令他住波罗蜜道,心得安隐;

  六、自生在佛家,亦当令他生于佛家,心得安隐;

  七、自深入无自性真实法,亦令他入无自性真实法,心得安隐;

  八、自不诽谤一切佛法,亦令他不诽谤一切佛法,心得安隐;

  九、自满一切智菩提愿,亦令他满一切智菩提愿,心得安隐;

  十、自深入一切如来无尽智藏,亦令他入一切如来无尽智藏,心得安隐。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如来无上大智安隐。

  问:佛子!若菩萨发无上菩提心,为悟入一切智智故,亲近供养善知识时,应起十种心。何等为十?所谓:

  一、起给侍心;

  二、欢喜心;

  三、无违心;

  四、随顺心;

  五、无异求心;

  六、一向心;

  七、同善根心;

  八、同愿心;

  九、如来心;

  十、同圆满行心。是为十。

  问: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善知识。何等为十?所谓:

  一、令住菩提心善知识;

  二、令生善根善知识;

  三、令行诸波罗蜜善知识;

  四、令解说一切法善知识;

  五、令成熟一切众生善知识;

  六、令得决定辩才善知识;

  七、令不着一切世间善知识;

  八、令于一切劫修行无厌倦善知识;

  九、令安住普贤行善知识;

  十、令入一切佛智所入善知识。是为十。

  问: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依。何等为十?所谓:

  一、以菩提心为依,恒不忘失故;

  二、以善知识为依,和合如一故;

  三、以善根为依,修集增长故;

  四、以波罗蜜为依,具足修行故;

  五、以一切法为依,究竟出离故;

  六、以大愿为依,增长菩提故;

  七、以诸行为依,普皆成就故;

  八、以一切菩萨为依,同一智慧故;

  九、以供养诸佛为依,信心清净故;

  十、以一切如来为依,如慈父教诲不断故。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为如来无上大智所依处。

  问:《十善业道经》辑要—(四)

  1.尔时世尊复告龙王言:「若有菩萨,依此善业于修道时:

  一、能离杀害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长寿无夭,不为一切怨贼损害。

  二、离不与取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最胜无比,悉能备集诸佛法藏。

  三、离非梵行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其家直顺,母及妻、子无有能以欲心视者。

  四、离虚诳语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离众毁谤,摄持正法;如其誓愿所作必果。

  五、离离间语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眷属和睦,同一志乐,恒无乖诤。

  六、离麁恶语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一切众会欢喜归依,言皆信受,无违拒者。

  七、离无义语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言不虚设,人皆敬受;能善方便断诸疑惑。

  八、离贪求心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一切所有悉以慧舍;信解坚固,具大威力。

  九、离忿怒心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速自成就无碍心智;诸根严好,见皆敬爱。

  十、离邪倒心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恒生正见敬信之家;见佛、闻法、供养众僧;常不忘失大菩提心。是为大士修菩萨道时,行十善业,以施庄严,所获大利如是。

  2.龙王!举要言之:行十善道,

  一、以戒庄严故,能生一切佛法义利,满足大愿;

  二、忍辱庄严故,得佛圆音,具众相好;

  三、精进庄严故,能破魔怨,入佛法藏;

  四、定庄严故,能生念、慧、惭、愧、轻安;

  五、慧庄严故,能断一切分别妄见;

  六、慈庄严故,于诸众生不起恼害;

  七、悲庄严故,愍诸众生,常不厌舍;

  八、喜庄严故,见修善者,心无嫌嫉;

  九、舍庄严故,于顺违境,无爱恚心;

  十、四摄庄严故,常劝摄化一切众生;

  十一、念处庄严故,善能修习四念处观;

  十二、正勤庄严故,悉能断除一切不善法,成一切善法;

  十三、神足庄严故,恒令身心轻安、快乐;

  十四、五根庄严故,深信坚固,精勤匪懈,常无迷妄,寂然调顺,断诸烦恼;

  十五、力庄严故,众怨尽灭,无能坏者;

  十六、觉支庄严故,常善觉悟一切诸法;

  十七、正道庄严故,得正智慧,常现在前;

  十八、正庄严故,悉能涤除一切结使;

  十九、观庄严故,能如实知诸法自性;

  二十、方便庄严故,速得成满为、无为乐。

  3.龙王!当知此十善业,乃至能令十力、无畏、十八不共、一切佛法,皆得圆满。是故汝等应勤修学!龙王!譬如一切城邑、聚落,皆依大地而得安住;一切药草、卉木、丛林,亦皆依地而得生长。

  4.此十善道亦复如是:一切人、天依之而立。一切声闻、独觉、菩提、诸菩萨行、一切佛法,咸共依此十善大地而得成就。

  ◎附录:受持十善戒功德

  1.《大宝积经》云:「持十善业戒者,有五事利益:

  一、能制恶行;

  二、能作善心;

  三、能遮烦恼;

  四、成就净心;

  五、能增长戒。

  若人善修不放逸,八万四千无量戒品皆悉在十善戒中。」

  2.《月灯三昧经》云:「佛言:若有菩萨能净持戒有十种利益。何等为十?

  一、满足一切智;

  二、如佛所学而学;

  三、智者不毁;

  四、不违誓愿;

  五、安住于行;

  六、弃舍生死;

  七、慕乐涅槃;

  八、得无缠心;

  九、得胜三昧;

  十、不乏信财。」

  问:《十善业道经》辑要—(三)

  1.复次龙王!若离绮语,即得成就三种决定。何等为三?

  一、定为智人所爱;

  二、定能以智如实答问;

  三、定于人、天威德最胜,无有虚妄。是为三。

  ◎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即得如来诸所授记,皆不唐捐。

  2.复次龙王!若离贪欲,即得成就五种自在。何等为五?

  一、三业自在,诸根具足故;

  二、财物自在,一切怨贼不能夺故;

  三、福德自在,随心所欲,物皆备故;

  四、王位自在,珍奇妙物皆奉献故;

  五、所获之物,过本所求,百倍殊胜,由于昔时不悭嫉故。

  ◎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三界特尊,皆共敬养。

  3.复次龙王!若离瞋恚,即得八种喜悦心法。何等为八?

  一、无损恼心;

  二、无瞋恚心;

  三、无诤讼心;

  四、柔和质直心;

  五、得圣者慈心;

  六、常作利益,安众生心;

  七、身相端严,众共尊敬;

  八、以和忍故,速生梵世。

  ◎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无碍心,观者无厌。

  4.复次龙王!若离邪见,即得成就十功德法。何等为十?

  一、得真善意乐、真善等侣;

  二、深信因果,宁殒身命,终不作恶;

  三、唯归依佛,非余天等;

  四、直心正见,永离一切吉凶疑网;

  五、常生人、天,不更恶道;

  六、无量福、慧,转转增胜;

  七、永离邪道,行于圣道;

  八、不起身见,舍诸恶业;

  九、住无碍见,

  十、不堕诸难;是为十。

  ◎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速证一切佛法,成就自在神通。

  问:《十善业道经》辑要—(二)

  1.复次龙王!若离偷盗,即得十种可保信法。何等为十?

  一、资财盈积,王、贼、水、火及非爱子,不能散灭;

  二、多人爱念;

  三、人不欺负;

  四、十方赞美;

  五、不忧损害;

  六、善名流布;

  七、处众无畏;

  八、财、命、色、力安乐,辩才具足无缺;

  九、常怀施意;

  十、命终生天。

  ◎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证清净大菩提智。

  2.复次龙王!若离邪行,即得四种智所赞法。何等为四?

  一、诸根调顺;

  二、永离諠掉;

  三、世所称叹;

  四、妻莫能侵。

  ◎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佛丈夫隐密藏相。

  3.复次龙王!若离妄语,即得八种天所赞法。何等为八?

  一、口常清净,优钵华香;

  二、为诸世间之所信伏;

  三、发言成证,人、天敬爱;

  四、常以爱语安慰众生;

  五、得胜意乐,三业清净;

  六、言无误失,心常欢喜;

  七、发言尊重,人、天奉行;

  八、智慧殊胜,无能制伏。

  ◎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即得如来真实语。

  4.复次龙王!若离两舌,即得五种不可坏法。何等为五?

  一、得不坏身,无能害故;

  二、得不坏眷属,无能破故;

  三、得不坏信,顺本业故;

  四、得不坏法行,所修坚固故;

  五、得不坏善知识,不诳惑故。

  ◎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正眷属,诸魔、外道不能沮坏。

  5.复次龙王!若离恶口,即得成就八种净业。何等为八?

  一、言不乖度;

  二、言皆利益;

  三、言必契理;

  四、言词美妙;

  五、言可承领;

  六、言则信用;

  七、言无可讥;

  八、言尽爱乐。

  ◎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具足如来梵音声相。

  问:菩提心犹如摩尼宝

  1.菩提心者,犹如种子,能生一切诸佛法故;

  2.菩提心者,犹如良田,能长众生白净法故;

  3.菩提心者,犹如大地,能持一切诸世间故;

  4.菩提心者,犹如净水,能洗一切烦恼垢故;

  5.菩提心者,犹如大风,普于世间无所碍故;

  6.菩提心者,犹如盛火,能烧一切诸见薪故;

  7.菩提心者,犹如净日,普照一切诸世间故;

  8.菩提心者,犹如盛月,诸白净法悉圆满故;

  9.菩提心者,犹如明灯,能放种种法光明故;

  10.菩提心者,犹如净目,普见一切安危处故;

  11.菩提心者,犹如大道,普令得入大智城故;

  12.菩提心者,犹如正济,令其得离诸邪法故;

  13.菩提心者,犹如大车,普能运载诸菩萨故;

  14.菩提心者,犹如门户,开示一切菩萨行故;

  15.菩提心者,犹如宫殿,安住修习三昧法故;

  16.菩提心者,犹如园苑,于中游戏受法乐故;

  17.菩提心者,犹如舍宅,安隐一切诸众生故;

  18.菩提心者,则为所归,利益一切诸世间故;

  19.菩提心者,则为所依,诸菩萨行所依处故;

  20.菩提心者,犹如慈父,训导一切诸菩萨故;

  21.菩提心者,犹如慈母,生长一切诸菩萨故;

  22.菩提心者,犹如乳母,养育一切诸菩萨故;

  23.菩提心者,犹如善友,成益一切诸菩萨故;

  24.菩提心者,犹如君主,胜出一切二乘人故;

  25.菩提心者,犹如帝王,一切愿中得自在故;

  26.菩提心者,犹如大海,一切功德悉入中故;

  27.菩提心者,如须弥山,于诸众生心平等故;

  28.菩提心者,如铁围山,摄持一切诸世间故;

  29.菩提心者,犹如雪山,长养一切智慧药故;

  30.菩提心者,犹如香山,出生一切功德香故;

  31.菩提心者,犹如虚空,诸妙功德广无边故;

  32.菩提心者,犹如莲华,不染一切世间法故;

  33.菩提心者,如调慧象,其心善顺不犷戾故;

  34.菩提心者,如良善马,远离一切诸恶性故;

  35.菩提心者,如调御师,守护大乘一切法故;

  36.菩提心者,犹如良药,能治一切烦恼病故;

  37.菩提心者,犹如坑穽,陷没一切诸恶法故;

  38.菩提心者,犹如金刚,悉能穿彻一切法故;

  39.菩提心者,犹如香箧,能贮一切功德香故;

  40.菩提心者,犹如妙华,一切世间所乐见故;

  41.菩提心者,如白栴檀,除众欲热使清凉故;

  42.菩提心者,如黑沈香,能熏法界悉周遍故;

  43.菩提心者,如善见药王,能破一切烦恼病故;

  44.菩提心者,犹如帝释,一切主中最为尊故;

  45.菩提心者,如毘沙门,能断一切贫穷苦故;

  46.菩提心者,如功德天,一切功德所庄严故;

  47.菩提心者,如庄严具,庄严一切诸菩萨故;

  48.菩提心者,如劫烧火,能烧一切诸有为故;

  49.菩提心者,如无生根药,长养一切诸佛法故;

  50.菩提心者,犹如龙珠,能消一切烦恼毒故;

  51.菩提心者,如水清珠,能清一切烦恼浊故;

  52.菩提心者,如如意珠,周给一切诸贫乏故;

  53.菩提心者,如功德瓶,满足一切众生心故;

  54.菩提心者,如如意树,能雨一切庄严具故;

  55.菩提心者,如鹅羽衣,不受一切生死垢故;

  56.菩提心者,如白迭毛线,从本已来性清净故;

  57.菩提心者,如快利犁,能治一切众生田故;

  58.菩提心者,犹如快箭,能破一切诸苦的故;

  59.菩提心者,犹如利矛,能穿一切烦恼甲故;

  60.菩提心者,犹如坚甲,能护一切如理心故;

  61.菩提心者,犹如利刀,能斩一切烦恼首故;

  62.菩提心者,犹如利剑,能断一切憍慢铠故;

  63.菩提心者,如勇将幢,能伏一切诸魔军故;

  64.菩提心者,犹如利锯,能截一切无明树故;

  65.菩提心者,犹如利斧,能伐一切诸苦树故;

  66.菩提心者,犹如兵仗,能防一切诸苦难故;

  67.菩提心者,犹如善手,防护一切诸度身故;

  68.菩提心者,犹如好足,安立一切诸功德故;

  69.菩提心者,犹如眼药,灭除一切无明翳故;

  70.菩提心者,犹如钳镊,能拔一切身见刺故;

  71.菩提心者,犹如卧具,息除生死诸劳苦故;

  72.菩提心者,如善知识,能解一切生死缚故;

  73.菩提心者,如好珍财,能除一切贫穷事故;

  74.菩提心者,如大导师,善知菩萨出要道故;

  75.菩提心者,犹如伏藏,出功德财,无匮乏故;

  76.菩提心者,犹如涌泉,生智慧水,无穷尽故;

  77.菩提心者,犹如明镜,普现一切法门像故;

  78.菩提心者,犹如莲华,不染一切诸罪垢故;

  79.菩提心者,犹如大河,流引一切度摄法故;

  80.菩提心者,如大龙王,能雨一切妙法雨故;

  81.菩提心者,犹如命根,任持菩萨大悲身故;

  82.菩提心者,犹如甘露,能令安住不死界故;

  23.菩提心者,犹如大网,普摄一切诸众生故;

  84.菩提心者,犹如羂索,摄取一切所应化故;

  85.菩提心者,犹如钩饵,出有渊中所居者故;

  86.菩提心者,如阿伽陀药,能令无病永安隐故;

  87.菩提心者,如除毒药,悉能消歇贪爱毒故;

  88.菩提心者,如善持呪,能除一切颠倒毒故;

  89.菩提心者,犹如疾风,能卷一切诸障雾故;

  90.菩提心者,如大宝洲,出生一切觉分宝故;

  91.菩提心者,如好种性,出生一切白净法故;

  92.菩提心者,犹如住宅,诸功德法所依处故;

  93.菩提心者,犹如市肆,菩萨商人贸易处故;

  94.菩提心者,如炼金药,能治一切烦恼垢故;

  95.菩提心者,犹如好蜜,圆满一切功德味故;

  96.菩提心者,犹如正道,令诸菩萨入智城故;

  97.菩提心者,犹如好器,能持一切白净法故;

  98.菩提心者,犹如时雨,能灭一切烦恼尘故;

  99.菩提心者,则为住处,一切菩萨所住处故;

  100.菩提心者,则为寿行,不取声闻解脱果故;

  101.菩提心者,如净瑠璃,自性明洁无诸垢故;

  102.菩提心者,如帝青宝,出过世间二乘智故;

  103.菩提心者,如更漏鼓,觉诸众生烦恼睡故;

  104.菩提心者,如清净水,性本澄洁无垢浊故;

  105.菩提心者,如阎浮金,映夺一切有为善故;

  106.菩提心者,如大山王,超出一切诸世间故;

  107.菩提心者,则为所归,不拒一切诸来者故;

  108.菩提心者,则为义利,能除一切衰恼事故;

  109.菩提心者,则为妙宝,能令一切心欢喜故;

  110.菩提心者,如大施会,充满一切众生心故;

  111.菩提心者,则为尊胜,诸众生心无与等故;

  112.菩提心者,犹如伏藏,能摄一切诸佛法故;

  113.菩提心者,如因陀罗网,能伏烦恼阿修罗故;

  114.菩提心者,如因陀罗火,能烧一切诸惑习故;

  115.菩提心者,如佛支提,一切世间应供养故。

  ◎善男子!菩提心者,成就如是无量功德。举要言之,应知悉与一切佛法诸功德等。何以故?因菩提心出生一切诸菩萨行,三世如来从菩提心而出生故。是故,善男子!若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则已出生无量功德,普能摄取一切智道。

  以上讲义内容摘录自《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

  问:云何修学菩萨善法

  ◎尔时善财童子合掌恭敬,重白弥勒菩萨摩诃萨言:大圣!我已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我未知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云何修菩萨道?

  1.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观察一切道场众会,指示善财,而作是言:诸仁者!汝等见此长者子,今于我所问菩萨行诸功德不?诸仁者!此长者子,勇猛精进,志愿无杂,深心坚固,恒不退转;具胜希望,如救头然,无有厌足;乐善知识,亲近供养,处处寻求,承事请法。

  2.诸仁者!此长者子甚为难有,趣向大乘,乘于大慧,发大勇猛,擐大悲甲;以大慈心救护众生,起大精进波罗蜜行;作大商主,护诸众生;为大法船,度诸有海;住于大道,集大法宝,修诸广大助道之法。如是之人,难可得闻,难可得见,难得亲近、同居、共行。何以故?

  3.此长者子发心救护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解脱诸苦,超诸恶趣,离诸险难,破无明闇,出生死野,息诸趣轮,度魔境界,不着世法,出欲淤泥,断贪鞅,解见缚,坏想宅,绝迷道,摧慢幢,拔惑箭,撤睡盖,裂爱网,灭无明,度有流,离谄幻,净心垢,断痴惑,出生死!

  4.诸仁者!此长者子,

  一、为被四流漂泊者,造大法船;

  二、为被见泥没溺者,立大法桥;

  三、为被痴暗昏迷者,然大智灯;

  四、为行生死旷野者,开示圣道;

  五、为婴烦恼重病者,调和法药;

  六、为遭生、老、死苦者,饮以甘露,令其安隐;

  七、为入贪、恚、痴火者,沃以定水,使得清凉;

  八、多忧恼者,慰喻使安;

  九、系有狱者,晓诲令出;

  十、入见网者,开以智剑;

  十一、住界城者,示诸脱门;

  十二、在险难者,导安隐处;

  十三、惧结贼者,与无畏法;

  十四、堕恶趣者,授慈悲手;

  十五、拘害蕴者,示涅槃城;

  十六、界蛇所缠,解以圣道;

  十七、着于六处空聚落者,以智慧光引之令出;

  十八、住邪济者,令入正济;

  十九、近恶友者,示其善友;

  二十、乐凡法者,诲以圣法;

  二十一、着生死者,令其趣入一切智城。

  5.诸仁者!此长者子,恒以此行救护众生。

  一、发菩提心,未尝休息;

  二、求大乘道,曾无懈倦;

  三、饮诸法水,不生厌足;

  四、恒勤积集助道之行;

  五、常乐清净一切法门;

  六、修菩萨行,不舍精进;

  七、成满诸愿善行方便;

  八、见善知识情无厌足;

  九、事善知识身不疲懈;

  十、闻善知识所有教诲,常乐顺行,未曾违逆。

  6.诸仁者!若有众生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为希有;若发心已,又能如是精进方便集诸佛法,倍为希有。……又能如是坚固修行,又能如是集菩提分,又 能如是不求一切名、闻、利、养,又能如是不舍菩萨纯一之心,又能如是不乐家宅,不着欲乐,不恋父母、亲戚、知识,但乐追求菩萨伴侣,又能如是不顾身命,唯 愿勤修一切智道,应知展转倍更难得!

  7.诸仁者!余诸菩萨经于无量百千万亿那由他劫,乃能满足菩萨愿行,乃能亲近诸佛菩提。此长者子,于一生内,则能净佛剎,则能化众生,则能以智慧深入法 界,则能成就诸波罗蜜,则能增广一切诸行,则能圆满一切大愿,则能超出一切魔业,则能承事一切善友,则能清净诸菩萨道,则能具足普贤诸行。」

  8.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如是称叹善财童子种种功德,令无量百千众生发菩提心已,告善财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为饶益一切世间,汝为救护一切众生,汝为勤求一切佛法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以上讲义内容摘录自《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

  问:众生无边誓愿度

  1.菩萨施于一切,要当兴意愍慈一切,视怨家如赤子。除弃怨憎恨心,慈愍一切众生之类。慈心为众生,视己如彼身而无有异。若闻好语、丑语,不经心怀,无有怨恨,无复害意,向一切众生战战兢兢,终不舍离。

  2.若有人施一切众生,加以慈心施一人者,其福何者为多?

  答曰:行慈之人愍念众生者,其福甚多。是故说曰慈心愍一人便获诸善本也。

  3.若以慈心惠施一人其福难量,况以慈心施一切众生之类乎?

  其福无限无量,不可称计;巨亿万倍,不可以譬喻为比!

  4.慈心愍一人,便获诸善本;尽当为一切,贤圣称福上。

  5.普慈于一切,愍念众生类;修行于慈心,后受无极乐!——《出曜经》

  ◎菩萨渡化众生(以下内容出自《菩萨善戒经》)

  1.菩萨如何教化众生?教有八种。菩萨摩诃萨成就三昧,欲教众生先当入定,或与共住,然后能以八事教化。何等为八?

  一者、知心,

  二者、知根,

  三者、善根,

  四者、烦恼,

  五者、对治。对治者,有贪心者教观不净,

  六、有恚心者教修慈心,

  七、有痴心者教观因缘,

  八、恶觉观者教令数息。是名为八。

  2.以如是等诸善方便教化众生,破断常心,说于中道,实无作相而作作相,真实不得而作得想,真实无触而作触想,真实无证而作证想。是八种事能破如是妄想、憍慢。

  3.复有三事:一者、心若不住,能令住缘;二者、住已,能观正法;三者、知善方便。

  4.若知善方便,若知众生心、根、善根及以烦恼,以是四事能令散心住于缘中,破断常见而说法者。是名能观正法。

  5.破贪心故,说观不净;破瞋恚心,说慈心观;破愚痴故,说因缘观;破恶觉观,说于数息。是名知善方便。

  6.若菩萨摩诃萨自于佛所、若菩萨所学是八事,复以是法教化众生,是名菩萨摩诃萨净八种力。何等为八?

  一者、知诸禅定解脱力, 二者、知根力,

  三者、解力, 四者、世界力,

  五者、知至处道力, 六者、宿命智力,

  七者、生死智力, 八者、漏尽智力。是名为八。

  7.菩萨摩诃萨以是五事教化众生,以怜愍心故、清净心故:

  一者、教令远恶; 二者、教修善法;

  三者、教犯戒者发露忏悔; 四者、教作忆念羯磨;

  五者、教不受语者作摈出羯磨。

  8.菩萨摩诃萨若以瞋心教化众生,则不能得菩萨禁戒。若受教者如法而受,应当恭敬、至心、瞻视、供养、尊重如父、如母、如佛、菩萨。

  何以故?

  9.以如法受教故,则能疾得声闻菩提、缘觉菩提,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菩萨教也。

  10.善方便者,菩萨摩诃萨一切所有身、口、意业,悉为调伏一切众生。

  是名善方便。

  11.善方便者有四种:

  一者、惠施,二者、软语,三者、利益,四者、同义。

  12.菩萨摩诃萨能施众生衣服、饮食、房舍、卧具、病瘦医药。受施之人既受施已,于菩萨所生爱念心,至心听说,闻已受持。以受持故,菩萨则以软语赞叹。

  13.以赞叹故,受者欢喜。以欢喜故,能坏恶心,受持善法。坏恶心故,菩萨复言:「我已具信、戒、闻、施、慧,汝亦当具!菩萨若不具足五事,则不能教一切众生。」众生亦言:「汝自不具,云何教他令具足那?」是故菩萨具足五事,是名菩萨以善方便教化众生。

  14.方便者,所谓善调伏。善调伏者,所谓不弃、不转、不退,是名善方便。

  问:清净三业

  1.佛语:「人间微火,盖不足言;地狱火然,痛苦无量;

  畜生愚惑,怀痴为苦;饿鬼福,以饥为苦。

  能自利者,乃得行道,修诸善本——分檀、布施、持戒、忍辱,不生地狱、畜生、饿鬼,受诸苦恼,受天、人福,渐近泥洹。」

  2.如来见诸比丘各获道迹,叹说:「善哉!为大族姓子行应真正。所以族姓子剃除须发,被三法衣,出家学道,修无上梵行,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受有,如实知之。受人信施,不唐其功,堪能为人福田。

  3.不但我今赞叹汝身,诸得道者皆赞叹之。

  亦能自利,复能利人;展转相利,则佛种不断,正法亦久存于世。

  4.若有众生以其衣被、饮食、床卧具、病瘦医药,时惠施者获福无量,不可称计!」

  5.身弃恶行,及口恶行;意弃恶行,及诸秽恶。

  身修善行,口善亦尔;意修善行,无欲尽漏。

  6.身修善行,口意亦尔;于今后世,永生善处。

  身弃恶行者,舍身恶行,永灭无余。是故说曰弃身恶行也。

  7.及口恶行者,口所宣说不陈恶法,亦莫布现恶事。是故说曰及口恶行也。

  8.意弃恶行者,意不念诸不善法,不生害心于众生类。是故说曰意弃恶行也。

  9.及诸秽恶者,诸外不善法与意并者,既不自利,又不利人,尽当求灭,不令使生。是故说曰及诸秽恶也。

  10.身修善行者,身不造恶行。身行有三:

  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淫。

  修此三业,正其身行,供养佛、法及众僧,扫洒补治故坏塔寺。

  是故说曰身修善行也。

  11.口意亦尔者,口有四过:

  一、不妄语,二、不麤言,三、不乱彼此,四、不绮语。

  赞叹说佛功德,叹法及比丘僧,承事父母、师友、长者。

  是故说曰口善亦尔也。

  12.意修善行者,意有三过:不生嫉、恚痴、邪见,但生众善功德,不随倒见,堕邪部界。是故说曰意修善行也。

  13.无欲尽漏者,无欲之人无量旷大,无限之用。

  尽漏者,诸阴盖持入不复,兴起是故。说曰无欲尽漏也。

  14.明人所习,当究本行,如佛所说,不能自利,焉能利人!

  15.菩萨若修十种法者,能于一切有情住平等心。何等为十?

  一、于一切有情起平等方便; 二、于一切有情起无障碍心;

  三、于一切有情起无瞋恼心; 四、为一切有情广行布施;

  五、守护戒行; 六、修持忍辱; 七、发勤精进;

  八、安住禅定; 九、修习胜慧; 十、积集彼一切智。

  16.如来.世尊出现于世,正欲降伏人心,去秽恶行。修行之人自思惟,所谓:心者,招致众祸,使人入地狱、饿鬼、畜生之道。是故说是心难护持也!

  17.心之为物,犹豫不定,着色、声、香、味、细滑法。

  犹如猴,贪着蓏,舍一取一,意不专定。

  心亦如是:横生万端,造作众患,不能舍离。

  18.如彼日光,初出之时,悉照四方,靡不通达;心亦如是:奔趣色、声、香、味、细滑之法,不能自制,使不流驰。

  如彼恶象,凶暴难御,以得钢钩,然后乃制。

  19.心之本轻躁速疾,一日一夜有九百九十九亿念,念念异想,造行不同。

  20.心无住息,亦不知法者;心如驰流,难可制还。

  水出泉源,昼夜下流。欲使还入泉源者,斯难获也!

  21.观身犹如朽故之瓶,内外不牢。虽可受盛,亦不久停。

  此四大身亦复如是:苦败坏,不得久停;如彼朽弊,亦盛于好,亦盛于丑,会归磨灭。

  22.心为行道,造作无端;常当摄意,使不有失。

  犹彼牦牛,昼夜护尾,恐有断绝;宁丧命根,失其妻息,不使尾毛坠落于地。

  比丘学道亦复如是:宁丧身命,不犯于戒。——(本文出自《出曜经》)

  问:自利、利他.菩萨善行

  1.菩萨摩诃萨初发三菩提心时,立大誓愿,作如是言:「若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当大利益一切众生,要当安置一切众生大涅槃中!复当教化一切众生,悉令具足般若波罗蜜,是则名为自利,亦名利他。」

  2.是故初发菩提心者,则得名为菩提因缘、众生因缘、正义因缘、三十七助道法因缘,摄取一切善法根本,是故菩萨名为大善,亦名一切众生善根,能破一切众生身口意等三业诸恶。

  3.一切世间所有誓愿,及出世间所有誓愿,无有能胜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誓愿无胜、无上。

  4.父母、众僧,宜应赞叹、软语,常念其恩。

  众僧者,出三界之福田;父母者,三界内最胜福田。

  何以故?众僧之中有四双、八辈、十二贤士,供之得福,进可成道;父母者,十月怀抱,推干去湿,乳哺长大,教诲技艺,随时将养,及其出家修得解脱,度生死海,自利、兼利一切众生。

  5.菩萨常勤求善知识,为闻佛法乃至一句、一偈、一义,三界烦恼皆悉萎悴。菩萨至心求佛语时,渴法情重,不惜身命,设践热铁猛火之地,不以为患。菩萨为一偈故尚不惜命,况十二部经!为一偈故,尚不惜身命,况余财物!

  6.菩萨闻法利故,身得安乐,深生信心、直心、正见。

  见说法者如见父母,心无憍慢。为众生故,至心听法,不为利养;为众生故,不为自利;为正法故,不畏王难、饥渴、寒热、虎狼恶兽、盗贼等事。先自调伏烦恼诸根,然后听法,非时不听。至心听法,恭敬说者,尊重于法。是名菩萨知恩报恩。

  7.菩萨精进之相:勤修精进,破坏懈怠,庄严菩提,摄取众生。为菩提道令修精进,卧安、觉安,离诸烦恼,增长善法,身受安乐,是名自利;菩萨精进,不恼众生,打掷、呵,是名利他。舍是身已,受人、天乐,身得大力,获菩提道,是名大果。——《大方便佛报恩经》

  8.菩萨智慧之相:知恩、报恩,成就智慧,破坏无明,庄严菩提。以四摄法摄取众生,为菩提道修行智慧,以知法界故受身安乐,是名自利;能发众生世间之事及出世事,是名利他。能坏烦恼、智慧二障,是名大果。——《大方便佛报恩经》

  9.时摩诃男复白佛言:「世尊!云何优婆塞具足几支,自利未利于他?」

  佛告摩诃男:「具足八支,能自利益未利于他。何等为八?

  一、自己有信,不能教他。

  二、自持净戒,不能教人令持禁戒。

  三、自修于舍,不能教人令行布施。

  四、自往诣塔寺、亲近比丘,不能教人往诣塔寺、亲近比丘。

  五、自能听法,不能教人令听正法。

  六、自能受持,不能教人受持。

  七、自能解义,不能教人令解其义。

  八、自能如说修行,不教他人如说修行。

  是名具足八支,唯能自利,不能利他。」——《别译杂阿含经》

  10.时摩诃男复白佛言:「具足几法,能自利益,亦利于他?」佛告之曰:「若能具足十六支者,如是之人能自他利。

  一、自生信心,教人令得;

  二、自行受持,教人受持;

  三、自行舍心,亦复教人令行舍心;

  四、身自往诣僧坊、塔寺,亦复教人往诣僧坊、塔寺,亲近比丘;

  五、自能听法,亦复教人令听正法;

  六、自能受持,亦复教人令受持法;

  七、自解义趣,亦复教人解其义味;

  八、自如说行,亦复教人如说修行。

  11.若能具足十六支,此则名为自利、利他。如斯之人若在剎利众,若婆罗门众,若居士众,若沙门众,随所至处,能为此众作大照明,犹如日光,除诸闇冥。当知是人甚为希有!」——《阿含经》

  问:佛说业报差别经-若有众生,奉施衣服,得十种功德:何等为十?

  一者:面目端严。       二者:肌肤细滑。

  三者:尘垢不着。       四者:生便具足,上妙衣服。

  五者:微妙卧具,覆盖其身。  六者:具惭愧服。

  七者:见者爱敬。       八者:具大财宝。

  九者:命终生天。       十者:速证涅槃。

  是名奉施衣服,得十种功德。

  问:佛说业报差别经-若有众生,奉施饮食,得十种功德:何等为十?

  一者:得命。    二者:得色。

  三者:得力。    四者:获得安无碍辩。

  五者:得无所畏。  六者:无诸懈怠,为众敬仰。

  七者:众人爱乐。  八者:具大福报。

  九者:命终生天。  十者:速证涅槃。

  是名奉施饮食,得十种功德。

  问:佛说业报差别经-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正智报:何等为十?

  一者:善能谘问,智慧沙门,及婆罗门。

  二者:显说善法。       三者:闻持弘护正法。

  四者:见说定法,叹言善哉。  五者:乐说真正法要。

  六者:亲近正智慧人。     七者:守摄护持正法。

  八者:精勤修习多闻。     九者:远离邪见恶人。

  十者:见痴恶人,不生轻贱。

  以是十业,得正智报。

  问:佛说业报差别经-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多资生报:何等为十?

  一者:自离偷盗。        二者:劝他不盗。

  三者:赞叹不盗。        四者:见他不盗,心生欢喜。

  五者:于父母所,供奉生业。   六者:于贤圣尊长,给施所须。

  七者:见他得利,心生欢喜。   八者:见求利者,方便佐助。

  九者:见乐施者,心生忻悦。   十者:若见世饥馑时,心生怜愍。

  以是十业,得多资生报。

  问:佛说业报差别经-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上族姓报:何等为十?

  一者:善知敬父。        二者:善知敬母。

  三者:善知敬沙门。       四者:善知敬婆罗门。

  五者:敬护尊长。        六者:奉迎师长。

  七者:见诸尊长,迎逆请坐。   八者:于父母所,敬受教诲。

  九者:于贤圣所,尊敬受教。   十者:不轻下族。

  以是十业,得上族姓报。

  问:佛说业报差别经-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大威势报:何等为十?

  一者:于诸众生,心无嫉妬。二者:见他得利,心生欢喜。

  三者:见他失利,起怜愍心。四者:见他得好名誉,心生忻悦。

  五者:见失名誉,助怀忧恼。六者:发菩提心,造佛形像,奉施宝盖。

  七者:于己父母,及贤圣所,恭敬奉迎。

  八者:劝人弃舍,少威德业。九者:劝人修行,大威德业。

  十者:见无威德,不生轻贱。

  以是十业,得大威势报。

  问:佛说业报差别经-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端正报:何等为十?

  一者:不瞋。         二者:施衣。

  三者:爱敬父母尊长。     四者:尊重贤圣道德。

  五者:恒常涂饰佛塔精舍。   六者:清净泥涂堂宇。

  七者:平治僧伽蓝地。     八者:扫洒佛塔。

  九者:见丑陋者,不生轻贱,起恭敬心。

  十者:见端正者晓悟宿因,知福德感。

  以是十业,得端正报。

  问:佛说业报差别经-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少病报:何等为十?

  一者:不喜打拍一切众生。    二者:劝他人不令鞭杖。

  三者:赞叹不鞭打法。      四者:见不打者,心生欢喜。

  五者:供养父母,及诸病人。   六者:见贤圣有病患者,瞻视供养。

  七者:见怨病愈,心生欢喜。   八者:见病苦者,施与良药,亦劝他施。

  九者:于病苦众生,起慈愍心。  十者:于诸饮食,能自节量。

  以是十业,得少病报。

  问:佛说业报差别经-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长命报:何等为十业?

  一者:自不杀生。        二者:劝他不杀。

  三者:赞叹不杀。        四者:见他不杀,心生欢喜。

  五者:见彼杀者,方便救免。   六者:见死怖者,安慰其心。

  七者:见恐怖者,施与无畏。   八者:见诸患苦,起慈愍心。

  九者:见诸急难,起大悲心。   十者:以诸饮食,惠施众生。

  以是十业,得长命报。

  问:佛说业报差别经-若有众生,恭敬合掌,得十种功德:何等为十?

  一者:得胜福报。   二者:生于上族。   三者:得胜妙色。

  四者:得胜妙声。   五者:得胜妙盖。   六者:得胜妙辩。

  七者:得胜妙信。   八者:得胜妙戒。   九者:得胜妙多闻。

  十者:得胜妙智。

  是名恭敬合掌,得十种功德。

  问:佛说业报差别经-若有众生,奉施灯明,得十种功德:何等为十?

  一者:照世如灯。          二者:随所生处,肉眼不坏。

  三者:人中得于天眼。        四者:于诸善恶之法,智慧明了。

  五者:随处除灭大闇。        六者:得智慧明。

  七者:流转世间,常不入于黑闇之处。 八者:具大福报。

  九者:命终生天。          十者:速证涅槃。

  是名奉施灯明,得十种功德。

  问:佛说业报差别经-若有众生,奉施香华,得十种功德:何等为十?

  一者:处世净妙如华。    二者:身无臭秽。

  三者:福香戒香,遍诸方所。 四者:随所生处,鼻根不坏。

  五者:超胜世间,为众归仰。 六者:身常清净香洁。

  七者:爱乐正法,受持读诵。 八者:具大福报。

  九者:命终生天。      十者:速证涅槃。

  是名奉施香华,得十种功德。

  问:佛说业报差别经-若有众生,恭敬礼拜,诸佛塔庙,得十种功德:何等为十?

  一者:得妙色好声。     二者:有所发吐言辞,人皆信伏。

  三者:堂堂处众无畏。    四者:天人世间爱护。

  五者:具足威势。      六者:威势众生,皆来亲附。

  七者:常得亲近,诸佛菩萨。 八者:具大福报。

  九者:命终生天。      十者:速证涅槃。

  是名礼拜诸佛塔庙,得十种功德。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