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问答>> 佛教基础>> 佛教常识>>正文内容

真圆法师答:密宗为何能够即身成佛?

       

发布时间:2012年11月06日
来源:真圆法师--问答集锦   作者:真圆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问题补充:
定业不可转,密宗是如何灭定业的?(提问者:净莲善行)

真圆法师答:要明白“即身成佛”这个道理,首先要对大小乘、佛乘佛法有全面体悟。“佛一音声演说法,众生随类而得解”。佛法乃真如智慧,智慧焉有高低、大小之别?实乃应众生根基差别而方便说教,待机缘成熟方以佛乘开示,径入佛地。比如草木花卉与巍巍大树,云雨一味,着于草木雨水不必很多便得滋润,然于大树非充沛之雨水焉能滋润?再比如“聆听知音”和“对牛弹琴”是不是也有区别?

不解密法(佛乘)旨趣可以专念大小乘法门,千万别疑问,因为密法理趣非凡夫知见所能开解。在显教有三大阿僧祗劫精勤方得成佛,在密教一嗣发菩提心受菩提心戒即能通过三密相应而顿超三劫。

佛由人中修成,所以归根结底还是我们的肉身修行、我们的菩提心显现、我们本具的如来智藏开发,才堪成佛。

在显教尤其小乘有“定业不可转”之说,诚然如来真实知见,但今之有情偏执一见,不及其余。

反问既然定业不可转,那么修行有何意义?修了一生定业依然,乃至三大劫定业依然,哪个堪堪成佛?岂不是如来妄语?

大智度论卷九“如《毗摩罗诘经》中说:佛在毗耶离国,是时佛语阿难:“我身中热风气发,当用牛乳。汝持我钵乞牛乳来。”阿难持佛钵,晨朝入毗耶离,至一居士门立。是时,毗摩罗诘在是中行,见阿难持钵而立,问阿难:“汝何以晨朝持钵立此?”阿难答言:“佛身小疾,当用牛乳,故我到此。”

毗摩罗诘言:“止!止!阿难!勿谤如来!佛为世尊,已过一切诸不善法,当有何疾?勿使外道闻此粗语,彼当轻佛,便言:佛自疾不能救,安能救人?”

阿难言:“此非我意,面受佛敕当须牛乳。”

毗摩罗诘言:“此虽佛敕,是为方便,以今五恶之世故,以是像度脱一切。若未来世,有诸病比丘当从白衣求诸汤药。白衣言:‘汝自疾不能救,安能救余人?’诸比丘言:‘我等大师犹尚有病,况我等身如草芥能不病耶?’以是事故诸白衣等以诸汤药供给比丘,使得安隐,坐禅行道。有外道、仙人能以药草、咒术除他人病,何况如来一切智德,自身有病而不能除?汝且默然,持钵取乳,勿令余人异学得闻知也。”

以是故知佛为方便,非实病也。”

佛为觉行圆满者,然佛陀尚有九难或言九定业:

(1)六年苦行难。佛言往昔波罗柰城边,有婆罗门子,名火鬘;复有瓦师之子,名护喜。二子少小心相敬念。护喜谓火鬘曰:共见迦叶如来。火鬘答曰:何用见此髡道人。如是至三后日,护喜复曰:可共暂见。答曰:何用见此髡头道人。何有佛道。于是护喜捉火鬘头曰:为汝共见如来。火鬘惊怖,心念此非小缘,必有好事耳。即曰:今放我头,我共汝去。既至佛所,礼迦叶足。护喜白佛:火鬘不识三宝,愿佛开化。火鬘睹佛相好,心生欢喜,出家学道。时火鬘者,即我身是。护喜者,我为太子逾城出家时,作瓶天子导我者是。我往昔以恶言道迦叶佛,故受诸苦报。由此余殃,今欲临成佛时,复受六年苦行也。

(2)孙陀利谤难。佛言往昔波罗柰城,有博戏人,名净眼。时有淫女,名鹿相。净眼诱此女人,共车出城,至树园中,共相娱乐。时彼园中,有辟支佛修行道法。净眼待辟支佛入城乞食,遂杀鹿相,埋辟支佛庐中。后累辟支佛,将至死地。净眼见已,即起悲心,我所造作,自当受之。故自说罪因,国王即杀净眼。时彼净眼者,则我身是。彼鹿相者,孙陀利是。以是因缘,无数千岁,受无量苦。今虽得佛,由此余殃,故获孙陀利女谤也。

(3)木枪之难。佛在罗阅只竹园精舍,入城乞食。忽有木枪,迸在佛前。心自念言,此是宿缘,我当受之。众见惊愕。佛复心念:现偿宿缘,使众人见,不敢造恶。便踊身虚空,去地一仞。木枪逐佛,乃至七由延,枪亦随之。佛于空中化一青石。厚阔十二由延,佛立石上,枪即穿石出在佛前;又化地水火风,各厚阔十二由延,佛立其上,枪亦穿过。佛复上四天王宫,次第乃至梵天,枪亦次第而上,至于佛前。所过诸天,与说宿缘。佛复从梵天下,至罗阅只城,枪亦寻下。国人随从,看此因缘,佛恐众人见偿此缘,皆闷死。是故佛语众人,各自还归,亦敕诸比丘众,各还房已。佛便心念,当偿宿缘。遂叠大衣,敷座而坐。即展右足,木枪便从足趺彻过。舍利弗等,皆至佛所,礼拜慰问。为说宿缘:往昔有两部主贾客,入海取宝,后遇水涨争船。第二部主与第一部主格战。第二部主以镩矛,镩第一部主脚过,即便命终。佛告舍利弗,尔时第二部主者,即我身是。第一部主者,今提婆达兜是。我时镩彼脚,以是因缘,受诸苦报。今虽得佛,由此残缘,故受木枪刺脚也。

(4)马麦之难。佛言过去世时,有比婆叶如来,在盘头摩跋城中,与大比丘众俱。有盘头王与诸臣民请佛供养,及比丘僧,佛默然许之。王还,具馔已毕,即执香炉,启曰:唯愿屈尊来受我供。佛敕大众往诣王宫。食毕各还。时为病比丘取食而归。尔时城中有婆罗门,教五百童子。佛从婆罗门所过时,婆罗门见食香美,便起妒意。此髡沙门,正应食马麦,不应食甘馔。亦教童子言,此等师主,皆食马麦。时婆罗门者,即我身是。五百童子者,五百罗汉是。我时言他食马麦故,受诸苦报,今虽得佛,由此残缘,我及众等于毗兰邑食马麦九十日也。

(5)流离王杀释种之难,佛在世时,波斯匿王新绍王位,使臣求亲于迦毗罗国释种之家,时摩诃男婢生一女,颜貌端正,送与波斯匿王。后生一子,名曰流离。及年八岁,与梵志子好苦,诣摩诃男家。时迦毗罗国新起一讲堂,欲请如来于中供养。尔时流离太子往至讲堂,即升师子之座。时诸释种见之,骂言:此婢生物,敢入中坐。于是出语梵志子好苦曰:此诸释种,捉我毁辱,乃至于此。我后绍王位时,汝当告我此事。流离太子后绍王位,好苦以前事告之。流离集兵往伐释种。佛告比丘,往昔之时,此罗阅城有捕鱼村。时世饥俭,彼村有池多鱼。时城中人向于池中捕鱼食之。池中有二种鱼,一名麸,二名多舌,各怀报怨。时有一小儿在岸,见鱼跳而喜,以杖打彼鱼头。尔时罗阅人者,今释种是。麸鱼者,今流离王是。多舌鱼者,今梵志好苦是。小儿者,即我身是。以是因缘,故流离王杀释种也。

(6)乞食空钵之难。佛尝入婆罗门聚落中乞食不得,空钵而还。

(7)旃荼女谤难。佛言往昔有佛,名尽胜如来。会中有两种比丘,一名无胜,一名常欢。时波罗柰城有大爱长者妇,名善幻。两种比丘往来其家,以为檀越。无胜比丘为断漏故,供养无乏。常欢比丘结使未除,供养微薄。常欢比丘兴嫉妒心,诽谤无胜与善幻通,不以道法供养,乃恩爱耳。时常欢者,则我身是。善幻妇者,今旃荼是。我时谤无胜,故受诸苦报,今虽得佛,由此余殃,我为外道比丘王臣说法之时,却被多舌童女,系盂起腹,来至我前,谤曰:沙门何以不说家事?乃说他事。今汝自乐,不知我苦。汝先共我通,使我有身,今当临月。事须酥油以养小儿,尽当给我,尔时众会皆低头默然。时释提桓因化作一鼠,入其衣裹,啮盂系断,忽然落地。众等见已,皆大欢喜。

(8)调达推山之难。佛往昔于罗阅只城,有长者名须檀,家富多财,子名须摩提。其父须檀命终已后,摩提异母弟名修耶舍摩提,不欲与弟分财。一日与弟执手,共登耆阇崛山,将至高崖,便推置崖底,以石堆之,其弟命绝。佛告舍利弗:长者须檀者,我父王白净是也。须摩提者,则我身是。修耶舍者,今提婆达多是也。以是因缘,我于耆阇崛山经行,为提婆达多举崖石以掷我头,山神以手接石,石边小片,迸中我脚,拇指破而血出。

(9)寒风索衣之难。佛于阿罗婆伽林中,冬至前后,八夜寒风破竹,尝索三衣御寒。

由上面佛陀九难各位仔细阅读应该看到,“定业”是不可转。

然再仔细看,“定业的性量”是否改变了?故此知定业不可转乃因果关系不可改变,然“果”之大小因为福德、智慧缘故而发生巨大变化。

修行的意义正在此处。

这也就是密宗之地藏菩萨灭罪真言、清净三业真言等之妙用体现。欲了解密宗请浏览唐密梵音www.tmfy.net.cn 。(顾问团:真圆法师作答)

----------------------------------

扩展阅读:

真圆法师佛教文集

真圆法师佛教问答

----------------------------------

推荐访问:

佛教听书手机客户端下载 http://www.fjdh.cn/zhuanti/tsweb/

最新佛教音乐在线收听下载http://vod.fjdh.com/fjdh-vl/179/

佛教音乐台 佛教音乐大全 http://vod.fjdh.com/music/

佛教电影大全 http://vod.fjdh.com/fjdh-va/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