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综合专题>> 佛教机构>> 内地寺院介绍>>正文内容

莒县善寂寺遗址—日照—山东寺院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05日
来源:宝华寺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善寂寺,又称佛爷庙,因雪山顶有上寺,习惯上对称下寺。周兴南《游檀特山记》记载:“越东皋十余里,行抵山麓,幽谷深邃,大树盘屈,藤萝凌霄,含苞欲吐。岩之阿,涧之曲,石磴荦确,松柏蓊郁。就中佛殿数楹,清敝绝俗。乡人顾余曰:此善寂寺之故址也。”东皋为沂水县城区最高点,县人民医院北邻,今建为东皋公园,园内有标志性建筑文峰塔。由东皋往东,大约十里路程,即到位于雪山南麓的东院村善寂寺旧址。雪山白丁《浅说檀特山》文中说:“下寺应为善寂寺,其地理方位与周兴南描述的相吻合,由此可以断定今雪山山脉主峰大山即为檀特山。檀特山善寂寺旧址现属沂水界,原址在东院村修的水库堤坝之南角。”水库位于东院村东略偏南,水库北山路对过即为雪山梅园,附近有多家农家饭店,特色菜为木柴炖鸡、红烧兔子头等。据一位村民讲,下寺旧址在水库大坝西侧下方的一大块平地处。水库南、东、北三面环山,据周围地形和大坝修筑前的地势看,村民所说可信度极大。水库北岸有一民间自发修建的小型庙宇,称下寺,旁边有多处土地庙类建筑,香火很盛。
  《檀特山善寂寺新塑三世化佛大像记》载:“魏永熙中□炎刺史所建也。”据此可知善寂寺创建于北魏永熙(532—534)年间,距今已有近1480年的历史了。善寂寺中原有金代所立的二块石碑:一曰新塑三世化佛大像记,著名的古文学家、滕州军事判官孙复撰文,时任御前碑额官的辽阳人高尚谦篆额并书丹;一曰释迦殿记,金代文坛盟主、书法家党怀英撰文并篆额,高尚谦书丹。可见檀特山善寂寺曾名重一时。如今二碑不知所踪,幸释迦殿记拓片尚存。党怀英(1134年—1211年),字世杰,号竹溪,金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祖籍冯翊(今陕西大荔),其父纯睦为泰安军录事参军,因家奉符(今山东泰安市),遂为奉符人。大定十年(1170年)中进士,调任莒州军事判官。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工诗文,擅书法,篆籀当时推为第一。今除山东曲阜孔庙《杏坛碑》、《重修至圣文宣王庙碑》、《十方灵岩寺记》由其撰文并书碑外,金代传世的《大金得胜陀碑》、《荣国公时立爰神道碑》、《博州重修庙学记》、《重修中岳庙记》、《灵岩寺田园记》等均由其篆额③。檀特山善寂寺建释迦殿,党氏为其撰文并留下了八个大篆碑额。

  檀特山善寂寺大事记:
  ◆北魏永熙年间(532—534)某刺史创建善寂寺。“魏永熙中□炎刺史所建也。”(《檀特山善寂寺新塑三世化佛大像记》)
  ◆1164年(大定四年),沙门善惠开始来此住持善寂寺并加以扩修,“堂殿廊庑,斋厨库厩”俱备。后来善惠年老,将寺事托付惠显。“大定四年(1164)春,沙门善惠,始来住持,然有□□之志,□□□□□□□□□□□□□,故富者输财,□□□力,破悭勖惰,助作大缘,自堂殿廊庑,斋厨库厩,各立□□,□□□□□一新,□□□□□方矣。既而惠以年老□事,付其嗣宗显者,使毕其志。”(《檀特山善寂寺新塑三世化佛大像记》)
  ◆1172年夏始建释迦殿,1175年秋落成。“殿之役,始于大定壬辰(1172)之夏,落成于乙未(1175)之秋云。”(檀特山建善寂寺释迦殿记》)
  ◆1181~1184年左右,惠显四处化缘,塑成“三世化佛大像”三龛。“投试有司遂中,己亥(1179)秋选,既祝发具,戒受嘱嗣事,协师夙愿,偏走城邑,乃至聚落无空过者,以所得信财,□□□工,创塑化佛大像凡三龛,法从俨侍,天神翼卫,金珠彩色,备极庄严,阅四寒暑而功毕。”(《檀特山善寂寺新塑三世化佛大像记》)
  ◆1185年4月6日(大定乙巳年),时任滕州军事判官的孙复撰成《檀特山善寂寺新塑三世化佛大像记》碑文,由御前书写碑额官内供奉班祗候敦武校尉柏文酒政辽阳高尚谦书丹并篆额。
  ◆1187年,党怀英撰成《檀特山建善寂寺释迦殿记》,党怀英撰文并篆额,高尚谦书丹。“主缘者寺僧善惠,作记者竹溪党怀英也。大定二十七年(1187)十二月望日。”(《檀特山建善寂寺释迦殿记》)
  ◆现今,在下寺遗址附近仍有一民间自发修建的小型建筑,该寺庙引来沂南、莒县及周围香客朝拜,在民间影响较大,有较高的修复价值。
  檀特山山顶有老母殿,据中华民国四年(1915)所立“大仙山重修老母殿碑”载:“莒西北大仙山,旧有老母殿,风雨倒塌。后因壬子年间(1911)秋旱,乡民上山祈祷,果蒙时雨之化,遂捐资重修老母殿。”老母殿西南有一道士冢,由冢前民国23年(1934)所立的石碑得知,这位长眠山顶的人是老母殿的住持佟法师,道号圆来,字翛然,1914年自海外归来,托体山下,村人察其“吉行纯如”,招其为大仙山老母殿住持,这位法师遂在此构筑茅屋静居,“耕田而食”,直到1933年底仙逝,并葬身于此,与青松白云为伴。
  檀特山佛、道皆盛,因佛教名檀特山,因道教名大仙山,今人多称大山。诸名中我认为还是以檀特山为佳,既见于正式记载,又易于与它山区别。
  2012年3月31日
  注:
  ①《齐鲁文化志》,王恩田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②《齐鲁文化通史③:秦汉卷》,安国璋、王志民主编,孟祥才、王克奇著,中华书局2004年版。
  ③《中国碑文化》,金其桢著,重庆出版社2001年版;《碑帖鉴定》,马子云、施安昌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标签:山东寺院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香港,澳门,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