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综合专题>> 佛教机构>> 内地寺院介绍>>正文内容

五阳山庙群—淄博—山东寺院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31日
来源:宝华寺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五阳山庙群

  五阳山庙群位于石马镇东石村村北五阳山的山腰间,距东石村约一公里。据史料记载:五阳山原称石马山。因其五峰向阳,即称之为“五阳山”。当地人有“三台四顶五阳山”之说,三台指的是天台、凤凰台、擂鼓台;四顶是指蛟龙寨、大钟顶、凤凰寨、碧霞寨。大钟顶为五阳山之主峰,海拔688.5米。

  沿着村北的石径小路拾级而上,穿过枝叶覆盖的“柏洞”,步行约二十分钟,便来到五阳山庙群山门。大门门楼雄踞于大钟顶腰间,左依悬崖陡壁,右临百丈深渊,地势非常险峻,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门楣上方,正中有一匾牌,上书“小蓬莱”三个鎏金大字。迸山门左侧有石碑数十通,大多是记叙山上建筑修建经历及捐资情况的。距山门40余米,便是吕祖阁。此阁建在一个石砌洞璇门之上,坐北面南,砖石结构,前出厦,上覆黑瓦,建筑面积约18平方米左右。墙壁上有一篆书对联,上联:“三醉岳旧人不识”;下联:“一声长笛鹤飞来”阁前有一石砌平台,平台上建有“望月亭”。亭四周有石栏杆护围。望月亭木柱上原有一楹联:小亭有竹春常在,深山无人仙自由。日暮月出之时,若登亭远眺,天上星汉灿烂,月如金钩,地下奇峰争雄,淄水如练,天上地下,浑然一色,是一幅绝妙的风景画。

  在吕祖阁璇门北侧有一石碑,名曰:“封山碑”。因立于藏龙隙旁,又称”藏龙碑”。字迹虽模糊难辩,但细看仍能认出“明万历三年杨九龄封山”等字样。这是五阳山上最早的碑刻。也是淄博市发现最早记载封山适林内容的石碑。由此碑可证明,明代对封山造林己经非常重视。由地方官员、乡绅、道人共同制订封山护林公约并刻于石碑之上,要求民众共同遵守,确实罕见。碑身左侧有一斜向崖缝,为五阳山八景之一的卧石龙,又名藏龙隙。若探身向崖缝观望,可见一“龙尾”鳞甲参差,凸现于石壁上,像玉龙飞去留下的印记,栩栩如生,天然形成,非常逼真。据此,民间还演绎出一段传说:在很早以前,玉皇大帝养了十条龙,专为民间治水,并且为他们规定了时间和地点,如果出现差错,将按天条处罚。有一年,其中一条龙玩忽职守,夏季万物生长急需雨水时,它却故意刁难农民,不及时下雨,致使大片禾苗枯死。农民迫于生计,只好违心地置办供品,祈求龙神下雨。这龙看到人们不但无法整治它,还如此敬奉,更加肆无忌惮,早把天条律令忘得一干二净。为了得到更多的供品,它还根据人们供献的祭品、银钱多少来下雨。老百姓为此怨声载道。这事很快传到玉皇大帝耳朵里,玉帝大怒,下令天兵天将下界捉拿罪龙。这条龙得知消息后,便偷偷藏到了五阳山的一条石缝中。天兵天将追到五阳山,其中一名天兵抓住龙脖子就要将其带走。这龙自知罪重,如被抓回天宫,必死无疑,便死命抓住崖缝不放。天兵手上一用力,早把这龙揪为两截。天兵天将把龙头一截带回天宫交差。余下的一截龙尾,便永远留在了五阳山的石缝之中。传说总归是传说,但由此也表现出人们的一种心愿。

  穿过吕祖阁下洞璇门,就来到“会仙桥”。桥面平坦开阔。传说这里曾是群仙聚会的场所。桥北绝壁高耸,陡崖之上,有四块摩崖石刻。正中上方有“五峰向阳”4个阳刻正楷大字,挺拔隽秀。右侧一摩崖石刻高约4.5米,宽2米,为清乾隆二十八年 (1764)所刻,虽经风吹雨淋,但尚能隐约看出是为重修志公祠撰刻。书法潇洒。记载了石马地区属“常熟川”

  之地名,对石马的地域沿革提供了资料。另两块石刻,一刻“道统三三”,笔力深厚,洒脱大度,由此可看出道教对此山的影响。在此四字的东侧,有一摩崖碑,由洪山海印子撰文,王峥书丹。

  细读碑文,有耐人寻味之处。

  在“五峰向阳”刻石的西侧还有一刻石“惠洽邻里”,字体酣畅而饱满,此刻石为清末进士张新曾所书,是为记念松鹤道人张毓明而刻。张毓明,字旭东,道号松鹤道人,博山城里人,清末秀才。知识渊博,精通医术,心胸坦荡,因厌恶官场黑暗,故到五阳山出家。他

  主持庙事30余年。在此期间,千方百计筹集资金,建修庙宇,雕塑神像。他一生勤奋好学,除日常颂经祈祷外,主要精力用于炼制丹丸、膏药。他利用山中的中草药制丹、熬膏,义务为百姓治病。其最拿手的医术是医治恶疮、毒瘤。最有名的药有红降丹、白降丹、拔毒膏、桃花散等。他对登门求医者,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皆一视同仁,有求必应。不管病人多少,都能一一细心诊治。病人用药,一概不收钱物。因其医德高尚,且能妙手回春,慕名求医者络绎不绝。30多年来,经他亲手治愈的病人可达数万。周围百姓为了表达对张道人的感激之情,特意在五阳山会仙桥北的悬崖之上镌刻了”惠洽邻里”四个大字,旁边还刻有”妙哉旭东,道骨仙风,忠厚处世,大论全行,颂歌赐叙,德及群生”诗句赞语,从而充分表达出当地群众对他的高度评价。张道人不仅自己热心医术,为民治病,还把自己多年积累的宝贵经验传给别人。当年在东石村里有一位姓陈的中医,经常上山与张道人切磋医术,一起炮制中药,天长日久,两人之间的友情不断加深,张道人便把制丹熬膏的密方绝技传给了陈姓中医。张道人仙逝后,陈中医便承担起了为乡邻治疗疗毒之类疾病的重任。陈中医的后人也从祖辈那里学到了部分技艺,继续为人治病。至今,张道人的医德、医术仍在本地流传。

  刻石悬崖经山洪瀑布常年冲刷,崖面光洁,纹如流水。每逢雨汛,汇山上三叠之流形成一挂瀑布,飞泻而下,注入崖下一水池之中,然后穿过会仙桥流向山下。即使在晴日 也能使人领略到它那势如野马奔腾不止的壮观景象。近年来,东石村为了发展旅游事业,不仅整理、新建了众多景点,而且利用机械将水抽到山崖之上,人工造出一挂瀑布,使游客在枯水季节也能欣赏到飞流直下的壮丽景观。

  会仙桥下有“会仙洞”,长约三十余米,是夏日纳凉听泉的洞天佳地。桥南深谷幽幽,在涵洞上端有正楷石刻“会仙”二字,劲峭而工整。

  过会仙桥向东,进入一个名叫”入胜门”的月亮门,便至仙景院。这里是五阳山古建筑群的中心。其中,三官殿是五阳山中最大的建筑,面积约80平方米,明代初建,1986年重修。内有天官、地官、水官彩塑神像,另有四尊武神站班。据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门前红膝木柱上有一抱柱楹联:为善必昌为善不昌祖宗必有余殃殃尽必昌,作恶必灭作恶不灭祖宗必有余德德尽必灭。在三官殿东面,建有“三霄祠”。祠内塑云霄、璧霄、琼霄三位娘娘神像。诸神像两侧有童子站班。

  四面墙壁上均有彩绘。“三霄祠”南面,有一临时钟棚,木杆上悬挂一铸铁大钟。说起五阳山的大钟,据管理人员讲,原有一钟挂于钟楼之上,高1.3米、下口直径0.9米,重达吨余,是过去道士作道场或举行重大活动时用的。撞击时声音浑厚而宏亮,余音袅袅,方圆五里内可听到钟声。只可惜这钟毁于动乱年代。东石村为恢复古迹,又按原样新铸一口。

  过仙景院继续向东行,穿过书房下的璇洞,便来到书房院中。书房左靠绝壁,右临深壑,地势险峻。书房左侧高崖之中,有一石室,名“三大士庙”。石室面积约4平方米,呈长方形,由石壁凹进。室檐与石壁垂直,石级、石槛、石门、石窗,正面雕石座。石室之上有“仙班列伍”大草石刻,每字有一平方米,一气呵成,如飞龙走蛇,是五阳山的书法艺术珍品。距石室东十几米处,又有一天然石室,巨石拱出,阔20余平方米,室内置石鼓,石桌,可对弈品茗,别具洞天。百室内有一水池,这便是“伏龙池”。此池约6平方米,水深约1米许。在东南百壁上方有两个孔,雨后泉水注入池中,常流不溢,大旱不涸。在书房院南侧有三间瓦房是过去庙中道人的住所。

  经“伏龙池”向南过钟楼,出小山门,约行10余米,便是“佛阁”,“佛阁”又名“雷音阁”,是五阳山上唯一的佛教遗迹。佛阁分上下两层。上层为佛阁,阁门西南向,面阔进深各一间,前有悬崖,背依绝壁,阁前有一石台,高数十米,三面环铺条石,有青砖砌成的花墙。墙上覆青条石。佛阁前拱出厦,廊檐重昂。前厦左右各立两浮雕。左是“凤串牡丹”,右为“鸳鸯戏水”,是五阳山少有的花卉虫鸟浮雕佳作。佛阁下层为洞璇式过道,长约5.5米,拱形洞门上方各有一草书石刻。东为“天台” 西为“方丈”,字体老辣隽永。登阁远眺,淄河如带,如一抹银 练。山村田园尽收眼底。

  由佛阁东行30余米,即“石佛崖”。在悬崖绝壁之上,有 一块天然生就的怪石,从西面顺着石崖侧望,此石宛如一尊石 佛立于绝壁,栩栩如生,故称之为“石佛崖”。崖下有一石室 名为“老君庙”。高2米,长4米许。呈长方形,由石壁凹入, 檐与石壁垂直。石级、石门、石檐、石窗。石窗为圆孔,状如 古钱。室内迎面雕有石座、神龛。为民国16年(1927)年所凿。

  从石室向东,相隔10余米处,有一石洞,名叫“龙泉洞” 洞高l米许,深30余米。泉水从壁隙流出,注入洞内,水清甘 冽,终年不枯。

  龙泉洞旁,有一不人被人注意的陡壁夹角,这就是“杨家 楼”遗址。据传说,明正德年间,杨九龄老小一家,被官府所 迫,从外地来到石马山谋生,凿石架木,居住其中。杨九龄率 妻儿老小,垦荒植树,千辛万苦,经营几十年,给后人留下了 一座青山。后人为了纪念他,将此处称为“杨家楼”。

  从会仙桥东,向北沿“十八盘”拾级而上,便到“志公 殿”。大殿坐北朝南,雄踞绝岩。殿前墙缝隙中生一侧柏,盘根 错节,状若龙爪。树身纽节上耸,冠如华盖。浓荫蔽日,宛如

  殿前一天然屏风,人称“志公屏”。

  传说志公殿初建之时,殿前因未建影壁墙,太阳光可照 射到志公塑像。于是,志公乃发神功,使殿前一株小柏树在一 夜之间长成为一棵参天大树,挡住了阳光。志公殿初建于明万 历八年,几经沧桑,可惜毁于文革期间。现在的志公殿是前些 年在原基上重修的。

  从志公殿再往东行约50米,便是玉皇宫。此宫建于清雍 正七年(1729),座北朝南,立于青石台上。宫为三间,藏于柏 林之中,幽雅别致。宫前有棵奇特的古柏,它的东南一枝下垂 后又向上伸展,似胳膊屈肘状,又酷似风头,远望宛若风凰栖 枝。因而被列为五阳山八景之一,名曰“风凰树”。相传此树有 600多年历史。

  从玉皇宫向东行,沿着“欲仙路”攀登数百级石阶,可 到“醉酒台”。它位于大钟顶下左侧的高崖绝壁之上,是唯一一处不在庙群之内的景点。台前有一古桧,主干不高,直径近80 厘米,五枝分生,各枝干直径在五六十厘米不等。据传,早在唐贞观年间就有此树,距今已有1300多年。

标签:山东寺院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香港,澳门,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