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综合专题>> 佛教机构>> 内地寺院介绍>>正文内容

罗定龙龛岩摩崖石刻—云浮—广州寺院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14日
来源:宝华寺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龙龛岩摩崖石刻护廊

  罗定龙龛岩摩崖石刻

  “龙龛道场”位于现在的罗定市苹塘镇谈礼村境内,“道场”是佛教徒诵经礼佛的场所,隋朝大业九年(613年),全国统一改寺院称“道场”。“龙龛道场”是罗定市的一处重要文化与自然遗产,1989年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龙龛道场”所处的龙龛岩是在一座孤峰下,据传有老龙蜕骨于岩洞中,故名龙龛。岩洞南北走向,卷曲百米,如巨龙穿山而过,留下龙身的印模,绝无人工斧凿的痕迹,真是巧夺天工,人们称谓“龙龛脱骨”。这实为岭南一绝。道场建于唐高祖李渊武德四年(621年),由时任泷州永宁县令的陈普光与僧人惠积主持建造。道场位置在龙龛岩洞的洞口石室前,东南方向,一座两进。在道场正殿神龛的北壁画有一幅“当阳像”,即当朝皇帝李渊的画像。左右两旁厢房,绘有飞仙、宝塔、罗汉、圣僧的壁画。道场众僧礼佛,“洪钟一扣,响彻三十三天,石磬再鸣,还闻十八地狱,红幡外飓,彩影乱于云霓,香烟内腾,素气通于迥就。”为此,道场成为岭南一著名佛教圣地。道场的第一、二代主僧分别为本地人惠积和宝亮。在唐高宗李治上元年间(674—676年),当地人陈普光的长子陈叔琼,在神龛中建造“当阳连地尊像”一座,即唐高宗李治的立地像。公元690—698年之间,有效趾郡(即现越南)僧人宝聪,来龙龛道场顶礼膜拜,并与陈叔琼一道,对道场作了进一步的修建,宝聪并作主持。陈普光死后,陈叔琼的三位胞递陈叔、陈叔玮、陈叔便令其门宗于道场之南(正门内)建造释迦牟尼尊像一座。该道场曾于唐高宗李治上元元年(674年)进行过第一次重修。到武则天年代,尤其崇尚佛教。武则天自号“金轮圣神皇帝”(“金轮圣神”是佛教名词)。至武则天圣历二年(699年),在全国上下一片崇佛的环境影响下,由陈普光的孙辈主办,对道场进行第二次重修。这是大规模的重修,其时请当朝位列公聊、且在国都长安供职的泷州(现罗定市)人陈集原撰文以纪念此盛事。于是,陈集原便写下了流传千古的《龙龛道场铭并序》。这是《龙龛道场铭并序》的来由。陈集原,时官拜“冠军大将军行使左豹韬卫将军”,授予“上柱国颖川郡开国公”等勋位、爵位,且“世为岭表酋长”。其祖父佛智,南朝陈初为南靖太守,历任罗州及西衡州刺史,封安靖郡公,父龙树仕唐,历任泷、南扶、建、万、普、南施六州刺史,封鄱阳县开国男,子仁谦,仕至知兵马使。自佛智以下四世乡贤,均是岭南地方上赫赫有名的人物。

  陈集原所撰写的“铭序”,镌刻于岩洞西侧石壁靠洞顶处。“铭序”文楷书阴刻,高0.8米,宽1.1米,共1238字,分41行,每行字数从20余字到40余字不等,字方寸大小,带北碑风格,间有行体,镌刻技艺精湛,字迹清晰可辨,内有武则天时代创制新字12个,是我国石刻与文字史上不可多得的文化遗迹。《龙龛道场铭并序》无书者与刻者姓名,石刻内容叙述了龙龛道场修建演变的历史以及对佛教思想的颂扬。该石刻以其年代早、刻字多、保存好、价值高而著称于世,被誉为岭财第一唐刻,不少文人、学者、金石家对“铭序”及石刻称颂有加。清代西江名士彭泰来写有“岭南唐刻今在世,屈指最古龙龛铭”诗句;清时才子叶恭绰赞其文章及石刻之佳“为岭南诸碑之冠”;清代金石家欧阳廉称其刻文为“粤中第一古碑”;旅港著名学者吴天任更誉其“文章优美,骈词工丽,和唐太宗撰《三藏圣教序》风格略同。”其后,“铭序”收录入《全唐文》和《广东文征》中。

  龙龛道场的建立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八十多年的历史,龙龛石刻所记录的岭南佛教盛况,是可证岭南之文化亦同臻发展。《龙龛道场铭并序》的研究价值,不单是石刻、书法与文字,所涉及的还包括岭南隋唐史、宗教史、文学史以及盛唐时期西江地区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民俗、地方史志等诸多方面,而且对武则天主政期间朝廷与岭南民族的良好关系等等均有体现,这些都有其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唐 罗定 龙龛道场铭并序摩崖石刻 位于罗定市苹塘镇谭礼村龙龛岩石室内,刻于距地面高2.5米凹凸不平的岩壁上,宽1.13米至1.15米,高0.76米至0.8米,面积约0.9平方米。共刻1238字,分41行,每行字数20多至30多字不等,正楷,字方寸大小,镌刻精湛娴熟。武则天圣历二年(699年)刻,冠军大将军行左豹韬卫将军陈集原撰文。除二、三字外,余皆清晰可辨,内有武则天创制新字10多个,六朝碑版别字百多个,以六朝骈体文写序。《龙龛道场铭并序》是广东现存最古的摩崖石刻,也是岭南现存最早的唐刻,历代金石家对龙龛岩石刻给予极高评价。由于石刻涉及隋唐史、宗教史、文学史、民族、民俗和地方史志、书法等多方面,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研究价值。该石刻文字先后被收入《全唐文》、《广东文征》、民国《罗定州志》和阮元主编的《广东通志·金石略》。1993年香港三昧出版社出版,陈大远、郭兴富主编《岭南第一唐刻——龙龛道场铭》一书有详细的介绍。《龙龛道场铭并序》的作者陈集原,泷州(今罗定)开阳人。“代为岭表酋长”。曾祖父陈法念、祖父陈佛智、父陈龙树,俱为地方大官,陈集原于圣历二年撰此铭时官冠军大将军行左豹韬卫将军。新旧《唐书》有传。陈集原全家信佛,撰此铭时使用了许多佛教名词。
  1989年6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龙龛岩
  龙龛岩位于广东罗定市苹塘镇谈礼村境内,据传有老龙蜕骨岩中,故名。岩内有岭南第一唐刻《龙龛道场铭并序》。由唐代大将军陈集源撰写,镌刻于洞壁,距今1300余年。该铭序引用很多佛教用语和武则天创制新字十余个,是广东现存年代最早、保留文字最多的初唐摩岩石刻,历来被称为“粤之瑰宝”,有着珍贵的史料价值。

  龙龛岩摩崖石刻

  唐武德四年(621),永县令陈普光在洞中辟立道场,“于龛北壁画当阳像,左右两厢飞仙、宝塔、罗汉圣僧”,“洪钟一扣,响彻三十三天;石磬再鸣,还闻十八地狱,虹蟠外飏,彩影乱于云霓;香烟内腾,素通于迥(汉字左“山”右“就”)”,名著岭南。岩内有唐及清代石刻9题,其中唐代1题、清代8题。最著名的为唐刻《龙龛道场铭并序》,其余为访碑而题刻。《龙龛道场铭并序》刻在西壁靠洞顶处,镌于圣历二年(699),楷书阴刻,高0.8米,宽1.1米,1238字,分41行,每行字数从20余字到30余字不等。字方寸大小,带古朴而富有豪气的北碑风格,间有逸气的行体。 镌刻技技艺精湛娴熟。无书者和镌刻人姓名。石刻至今除三两个字漫漶不清外,余皆可辨认,内有武则天创制新字10多个,六朝碑版别字百多个。内容叙述龙龛道场演变情况。该刻以年代早、刻字多、保存好而称著于世,历来为金石家所重视,誉为岭南第一唐刻。清代西江名士彭泰来已有“岭南唐刻在世,屈指最古龙龛铭”的诗句。清代以来对其进行著录和考析的学者甚众,对其价值也有精辟评价。清代罗定学者黄权称其为“粤之至宝”,又谓“将军能文,无一字一句不无来历”。清代金石家欧家廉谓之“实粤中第一古碑”。叶恭绰先生赞其文章之佳“为岭南诸碑之冠”。旅港学者吴天任先生誉其“文章优美,骈词工丽,和唐太宗撰《三藏圣教序》风格略同”,并指其“字体有隋《龙藏寺碑》及唐欧阳询、虞世南书体的风格”,“由此也可证当时岭南文化已经非常进步了”。

 

  龙龛道场

  “道场”是佛教徒诵经礼佛的场所,隋朝大业九年(613年),全国统一改寺院称“道场”。“龙龛道场”是罗定市的一处重要文化与自然遗产,1989年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龙龛道场”所处的龙龛岩是在一座孤峰下,岩洞南北走向,卷曲百米,如巨龙穿山而过,留下龙身的印模,绝无人工斧凿的痕迹,巧夺天工,人们称谓“龙龛脱骨”。这实为岭南一绝。道场建于唐高祖李渊武德四年(621年),由时任泷州永宁县令的陈普光与僧人惠积主持建造。道场位置在龙龛岩洞的洞口石室前,东南方向,一座两进。在道场正殿神龛的北壁画有一幅“当阳像”,即当朝皇帝李渊的画像。左右两旁厢房,绘有飞仙、宝塔、罗汉、圣僧的壁画。道场众僧礼佛,“洪钟一扣,响彻三十三天,石磬再鸣,还闻十八地狱,红幡外飓,彩影乱于云霓,香烟内腾,素气通于迥就。”为此,道场成为岭南一著名佛教圣地。道场的第一、二代主僧分别为本地人惠积和宝亮。在唐高宗李治上元年间(674—676年),当地人陈普光的长子陈叔琼,在神龛中建造“当阳连地尊像”一座,即唐高宗李治的立地像。公元690—698年之间,有效趾郡(即现越南)僧人宝聪,来龙龛道场顶礼膜拜,并与陈叔琼一道,对道场作了进一步的修建,宝聪并作主持。陈普光死后,陈叔琼的三位胞递陈叔、陈叔玮、陈叔便令其门宗于道场之南(正门内)建造释迦牟尼尊像一座。该道场曾于唐高宗李治上元元年(674年)进行过第一次重修。到武则天年代,尤其崇尚佛教。武则天自号“金轮圣神皇帝”(“金轮圣神”是佛教名词)。至武则天圣历二年(699年),在全国上下一片崇佛的环境影响下,由陈普光的孙辈主办,对道场进行第二次重修。这是大规模的重修,其时请当朝位列公聊、且在国都长安供职的泷州(现罗定市)人陈集原撰文以纪念此盛事。于是,陈集原便写下了流传千古的《龙龛道场铭并序》。这是《龙龛道场铭并序》的来由。陈集原,时官拜“冠军大将军行使左豹韬卫将军”,授予“上柱国颖川郡开国公”等勋位、爵位,且“世为岭表酋长”。其祖父佛智,南朝陈初为南靖太守,历任罗州及西衡州刺史,封安靖郡公,父龙树仕唐,历任泷、南扶、建、万、普、南施六州刺史,封鄱阳县开国男,子仁谦,仕至知兵马使。自佛智以下四世乡贤,均是岭南地方上赫赫有名的人物。
  陈集原所撰写的“铭序”,镌刻于岩洞西侧石壁靠洞顶处。“铭序”文楷书阴刻,高0.8米,宽1.1米,共1238字,分41行,每行字数从20余字到40余字不等,字方寸大小,带北碑风格,间有行体,镌刻技艺精湛,字迹清晰可辨,内有武则天时代创制新字12个,是我国石刻与文字史上不可多得的文化遗迹。《龙龛道场铭并序》无书者与刻者姓名,石刻内容叙述了龙龛道场修建演变的历史以及对佛教思想的颂扬。该石刻以其年代早、刻字多、保存好、价值高而著称于世,被誉为岭财第一唐刻,不少文人、学者、金石家对“铭序”及石刻称颂有加。清代西江名士彭泰来写有“岭南唐刻今在世,屈指最古龙龛铭”诗句;清时才子叶恭绰赞其文章及石刻之佳“为岭南诸碑之冠”;清代金石家欧阳廉称其刻文为“粤中第一古碑”;旅港著名学者吴天任更誉其“文章优美,骈词工丽,和唐太宗撰《三藏圣教序》风格略同。”其后,“铭序”收录入《全唐文》和《广东文征》中。
  龙龛道场的建立距今已有1380多年的历史,龙龛石刻所记录的岭南佛教盛况,是可证岭南之文化亦同臻发展。《龙龛道场铭并序》的研究价值,不单是石刻、书法与文字,所涉及的还包括岭南隋唐史、宗教史、文学史以及盛唐时期西江地区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民俗、地方史志等诸多方面,而且对武则天主政期间朝廷与岭南民族的良好关系等等均有体现,这些都有其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龙龛道场铭并序》作者陈集原,泷州人,官为“冠军大将军行左豹韬卫将军、上柱国、颖川郡开国公”,“世为岭表酋长”,又以孝友著名,新旧《唐书》均有传。其曾祖法念,南朝梁时驸马,为新、石二州刺史,以孝义训溪峒蛮族;祖父佛智,南朝陈初为南靖太守,历罗州及西衡州刺史,封安靖郡公;父龙树仕唐,历泷、南扶、建、万、普、南施六州刺史,封鄱阳县开国男;子仁谦,仕至知兵马使。自佛智以下四世祀乡贤。

  《龙龛道场铭并序》石刻的研究价值,涉及隋唐史、宗教史、文学史以及盛唐时期罗定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民俗和地方志诸多方面。岩中还有清代冯龙官、仪克中、何仁镜、何惠祁、陈士彬、湾溪菊主人等访碑时的石刻题记、题泳。

  龙龛道场,1989年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龙龛岩摩崖石刻《龙龛道场铭》所在位置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龙龛岩摩崖石刻所在的石山——龙龛卧佛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龙龛岩摩崖石刻拓片

标签:广州寺院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香港,澳门,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