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综合专题>> 佛教机构>> 内地寺院介绍>>正文内容

信宜石印庙—茂名—广州寺院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15日
来源:宝华寺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石印庙位于信宜平塘镇平塘圩。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原名“文武帝庙”。咸丰六年(1856)重建于如印玺的大石上,故易为今名。
  庙坐西北向东南,面积270平方米。庙深2进,门楼作石砌4柱3间3楼牌坊式建筑,楼为歇山顶。后座为拜堂,分3厢供奉神像。庙正门左右分设虚门。有当地清末秀才张善芳撰写3门的对联,其中正门:“石镇波心,文握灵符归静穆;印浮水面,武昭法象寓威严”。庙底座的大石面积760多平方米,横跨东西狮山与象山对峙而形成的峡谷中,其间怪石林立,大石半腰又有一石洞,乳石悬空,宛如天然石屋,洞路迂迴通庙底,河水从庙底石罅穿过,汇成湍流,沿着倾斜的河床倒泻而下,飞流成瀑,响声如雷。
  清未文人罗泽棠在“石印庙”诗中写道:“庙貌巍峨印石巅,林溪选胜记当年。岸通行客重门路,河伏奔流万壑泉。旗鼓叠陈芳涧上,象狮并立碧云边。窦州自古称荒僻,毕竟钟灵别有天”。对石印庙的描写韵味深厚,独臻妙境。现庙保存完好。

 


 

  石印庙位于广东信宜市平塘镇林垌与平塘村交界处,距市区97公里,距镇政府1.5公里。在林垌河口有一个大石横跨河中,形似印玺,大石高约23米,石面长36米,宽21米,面积约765平方米。石上建有一座寺庙,始建于清朝乾隆五十七年(公元I792年),为林垌村张大成公捐建,内设北帝菩萨,初名“大成祖庙”,到清咸丰六年(公元1864年)又重新修缮,则以大石名改称为“石印祖庙”。 至今保存完好。庙高7米,占地面积270平方米。坐西北向东南,土木结构,二进格局,前座为门楼,后座为拜堂,分三厢供奉神像,庙门为三山门,巧设四假柱两虚门。
  古庙大门联:石镇波心,文握灵符归静穆;印浮水面,武昭法象寓威严。庙两侧虚设两个小门,左侧门对联:无极已高恩远照,重门虽设日常关。右侧门对联:神存缥缈云封径,德驻穹窿昼掩门。
  上寺庙只有一条唯一的小石径,径中有一个小石门,可并排走过两个人,入了石门,是一叠蜿蜒的石阶,拾级而上。小径中对面有一个50多米高的大石,中段一部分与庙下大石接连,两石间下面是一个深潭,叫做“响水潭”,水流滚滚,湍急咆哮。河水从石底暗洞中流过,潭中大量水花飞溅,发出“隆隆”响声。水涨时,响声更大,有如阵阵沉雷,经久不息。四周是峭壁深涧,野草杂树丛生,下有长年清澈的清水缸(潭)和长年浑浊的浑水缸(潭),还有只闻响声而不见流水的暗潭(地下河),有见流水入而不只把水出的水桶潭。旁边还有一线天、仙女石、铜鼓石、鲤鱼石、笋石、猪斗湖、锅盖潭、石屋等奇景。
  河水从庙底印石下暗河流过,庙背后石如刀削,数十米下是一个深潭,潭边石壁陡峭,长满小草、杂树、青藤。潭后是一断斜崖,河水跌崖而下,形成一级级瀑布,飞花喷玉,满空烟雨。在瀑布落尽处有个叫“祭公潭”,水中有“品”字形大粗石,有“樵公打柴山上,渔翁垂钓岸边”之说。
  石印两岸是高耸的山峰,左边是狮子山,龙脉从北南村直奔而来,昂首拔起一座山峰,巍峨挺立,像一只威风凛凛的雄狮。右边是象山,身躯圆敦厚实,一条山脉直伸下平塘河,像一把象鼻子喝水,妙趣横生。
  2000年6月18日,信宜市人民政府公布“石印庙”为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标签:广州寺院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香港,澳门,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