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综合专题>> 佛教机构>> 内地寺院介绍>>正文内容

戴云寺-泉州-福建寺院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05日
来源: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戴云寺
  戴云山是晋江、九龙江、尤溪、大樟溪的发源地,位于德化县境内,因彩云常依偎其山巅而得名。暑月顽雪不化,又称为“迎雪山”,为福建第二高峰,有“闽中屋脊”之称。她由大戴云、小戴云、中尖山、白鹿贡、莲花池贡、牛皮尖、大格贡等山峰组成。远望只见五个山峰,俗称“五戴云”。主峰海拔1856米,其余6个山峰均在1660米以上。戴云山顶上蓝天白云,峭拔高峻,气势磅礴,雄伟俊秀。那千变万化的云海与万顷婆娑的林海上下融为一体,千姿百态的嶙峋奇石,形成迥异的幽壑邃洞,令人流连忘返。春深时节,七里盘谷周围群峦叠翠,中部谷地芳草如茵,山花点缀其间,是天然的好牧场。山顶泉流如挂珠帘,令人赏心悦目。昔日宽阔的莲花池现已变成沼泽地,地表状如犁耙痕,曲曲弯弯,高低起伏,传为仙人鞭牛犁耕痕迹,人步其上,欲浮欲沉,别有情趣。
  戴云寺位于戴云山南麓的赤水镇戴云村东部,是德化县四大名寺之一,也是德化县境内历史最早的一座古寺,乃至是闽中地区规模较大且年代悠久的名刹之一。该寺远离人间烟火,环境清幽,是修身养性的好去处。
  有史记载,南北朝时就有僧人到此修行。晚唐侨寓泉州开元寺的印度高僧释知亮(后来被奉为戴云寺的开山祖师),对佛学及汉文化造诣很深。他不论冬夏,常袒露一臂行乞于市,人呼之为“袒膊和尚”。当他云游至戴云山,见到此山高出尘寰、巍峨壮观、奇岩兀立、峰峦竞秀时,以为幽绝,宜结庐蛰,乃赋诗赞曰:
  戴云山与白云齐,登顶方知世界低。
  异花奇草人不识,一池分作九条溪。
  释知亮留恋于戴云山山水之间,经年方归泉州开元寺。他仰慕戴云山钟灵毓秀,心驰神往,食不甘味,常自方自语:“身在紫云,显在戴云。”紫云即开元寺,该寺大雄宝殿又称紫云大殿。乃与其师慈感从泉州开元寺徒步行至戴云李山,结庐讲演佛经,说法传道。相传常有虎驯伏其侧;人若问晴雨,无不应验。唐大中十二年(858年)释知亮趺逝于开元寺,其弟子依嘱将肉身塑像迁戴云山祀奉。慈感圆寂后,亦泥塑其身,与知亮并祀。
  后梁开平二年(908年),在戴云山腰南坡始建戴云寺(背倚高耸入云、势如屏障的戴云雄峰)。历代邑宰多来此祷雨。至今犹珍存明万历年间进士、官居建极殿大学士加太子少师衔、大书法家张瑞图题识的“豪余精舍”匾额。
  戴云寺历经千载风雨沧桑,历代屡有修葺扩建。北宋端拱二年(989年)僧怀整募资扩建,南宋淳祜四年(1244年)在寺前建石板桥,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修建大殿,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及嘉庆十年(1805年)先后部分修葺;中华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马来西亚华侨陈助子、戴云居士陈伯章暨陈氏诸保士绅邀同叶、郑、许等姓信士捐款、出工和献料重新修复,上、中、下三大殿的格局规制基本定型。
  戴云寺附近的清代僧徒舍利塔,名曰“海会塔”。塔后石碑上铭文曰:“本寺倡缘比丘真保、真承、真应、真亮、真衍、真孳等合建海会塔,以垂永久,地理表镜同识。康熙辛亥仲春吉旦,如是文书。”1961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戴云山名胜古迹数不胜数。相传有秦代的尼姑幢、佛室,唐代的“祖师墓”、六朝的“圣僧墓”、历代的“和尚墓”和建于南宋淳祜十年(1250年)的尖岭石板桥,以及大小险古代炼银遗址。明代曾有人把戴云山的风光景物概括为“戴云秋山献”、“迎雪春湖”、“三山耸秀”、“一柱撑空”、“七里盘谷”、“六朝真僧”、“石帽顶冠”、“凤髻通玄”、“云窝古寺”、“涧畔石舟”、“天池洒雪”、“石壁悬松”、“云中石厂”、“天外线泉”、“山西天鼓”、“岩东石钟”等十六胜景。
  戴云寺在闽台两地和海外香火远播,信徒众多。1996年11月,台湾省台北县金海禅寺释传斌法师、德化旅台里人郑点金先生等浏览戴云山的风光景致,到戴云寺进香,许诺捐资350多万元人民币用于寺庙翻新。1997年5月正式动工,依旧制重建大雄宝殿、祖师殿等三大殿,两边厢房与主殿连成一体。2000年11月工程竣工。重建的戴云名寺,古刹重光宝气,气势恢宏富丽;寺的背后和两翼群山拱卫,奇峰高耸,异石突兀,古木森森,景色宜人。寺前建有一方放生池,泉清见底;游鱼戏水,悠然自得。
  中共德化县委、德化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对闽中的山水资源的保护和旅游业的发展,县、镇两级政府先后投入200多万元资金用于戴云山的生态环境保护,修通由赤水镇猛虎村起至戴云寺的公路4.86公里,改善交通旅游基础设施。现在,人们可以从德化县城驱车直接抵达戴云寺。如今,戴云寺已成为戴云风景区的一大景观和中外宗教文化交流史的胜迹,终年游人、香客络绎不绝。
  戴云寺部分楹联:
  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进士、建极殿大学士加太子少师衔、书法家张瑞图(福建晋江人)题匾:“豪余精舍”、“一堂清众”;楹联二对:
  万□云归云与老僧为座榻不知绕刹皆云;
  高昂雪积雪催衣钵涤凡尘赢得浑身是雪。
  雪凝同积雪霁同空未消融已消融总归本来面目;
  云去山青云聚山白有色相无色相尽属无尚虚空。
  清嘉庆三年(1798年)戌午科举人陈程晖撰联一对:
  云出从空爱戴亦空入云门都是凌空化境;
  雪飞献瑞欢迎集瑞登雪刹共看祥瑞光天。
  大门边壁楹联:
  寒山问: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置乎?
  拾得云:只管忍他让他由他而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文史办  辑)

 


 

  戴云寺位于德化县戴云山中的赤水镇戴云村,始建于后梁开平二年(908),与程田寺、香林寺、 龙湖寺并称德化四大古刹。
  南北朝时(420~581)已有僧人结庐于此。唐代泉州开元寺印度籍名僧袒膊和尚(释智亮)仰慕钟灵毓秀的戴云山,常自言曰:“身在紫云(开元寺),显在戴云。” 唐大中十二年(858),智亮圆寂,其弟子遵其生前遗愿,将其遗体运往戴云山安灵,塑像来祀。其后,智亮之师、开元寺慈感法师亦在戴云山坐化。
  梁开平二年(908),乡民建寺以祀智亮、慈感两位高僧,两位僧人遂同被崇奉为戴云寺的始祖。宋端拱二年(989)僧怀整重建。此后历代都有维修。
  殿宇系木构歇山顶建筑,梁架结构简单。今寺宇外观保存基本完整,规模宏敞,为目前德化保存最大的寺庙。
  寺内目前尚存有明万历三十二年进士、书法家张瑞图题刻的“豪余精舍”残匾和部分残缺的木刻楹联。大殿正中有明洪武二十年二月建的拜坛立石,上下殿有清康熙甲子(1684)、乾隆庚辰(1760)、乾隆己丑(1769)部分维修的记载碑石。附近尚存有南宋淳佑四年(1244)建的石板桥。
  戴云寺周围风光秀丽,景物玄奇,昔有十六胜景之称,许多文人墨士在此吟诗题咏,流连忘返。

  闽中名刹——德化戴云寺
  位于德化县境内的戴云山,因彩云常依偎其山巅而得名,暑月顽雪不化,又称为“迎雪山”,为福建第二高峰,有闽中屋脊之称。她由大戴云、小戴云、中尖山、白鹿贡、莲花池贡、牛皮尖、大格贡等山峰组成。远望只见五个山峰,俗称“五戴云”。主峰海拔1865米,其余6个山峰均在1660米以上。从地质结构上看,德化县属于浙闽活化古陆台,自古生代末期以来,多次造山运动,戴云山巍峨耸立在县境中部,形成中部高,四周低,山脉连绵起伏,山势陡峭,高差悬殊达1100米。戴云山中的山体坡度大都在40-60度之间,除七里洋、莲花池的地势较为平缓外,余者悬崖峭壁比比皆是,如大小险的悬崖令人望而生畏。其山脉走向由西南向赤水、国宝延伸,西北向上涌、桂阳蔓延,东北向水口、南埕逶迤。东南直下雷峰、国宝。旧志记载:戴云山山分九派,水注九溪,南有猛虎溪、东埔溪、李山溪汇入浐溪上游;向东流的有祥云溪、双芹溪汇入浐溪下游;北有后宅溪、黄石林溪汇成梓溪注入涌溪下游;西北有卢地溪、中兴溪汇成涌溪,赤水以西的水注入小尤溪。戴云山是晋江、九龙江、尤溪、大樟溪的发源地。戴云山顶上蓝天白云,峭拔高峻,气势磅礴,雄伟俊秀;那千变万化的云海与万顷婆娑的林海上下融为一体,千姿百态的嶙峋奇石,形成迥异的幽壑邃洞,令人留连忘返。春深时节,七里盘谷周围群峦叠翠,中部谷地芳草如茵,山花点缀其间,是天然的好牧场。山顶泉流如挂珠帘,令人赏心悦目。昔日宽阔的莲花池现已变成沼泽地,地表状如犁耙痕,曲曲弯弯,高低起伏,传为仙人鞭牛犁耕痕迹,人步其上,欲浮欲沉,别有情趣。
  戴云寺位于戴云山南麓的赤水镇戴云村东部,是德化县境内四大名寺之一,也是德化县内历史最久的一座古寺。该寺远离人间烟火,环境清幽,是修身养性的好去处。史载,南北朝时就有僧人到此修行。唐时泉州僧人释知亮,因仰慕戴云山高雅,到戴云修行。后梁开平二年(公元908年)在戴云山腰南坡建戴云寺,寺背奇高耸入云、势如屏障的戴云雄峰。奉释如亮为该寺鼻祖。戴云寺乃闽中地区规模较大且年代悠久的名刹之一,历代邑宰多年此祷雨。至今犹珍存明万历年间进士、官居建极殿大学士加太子少师衔、大书法家张瑞图题识的“豪余精舍”等匾额。
  建寺后历代维护修葺,殿宇宏大。戴云山寺历经千载风雨沧桑。北宋端拱二年(公元989年)僧怀整募资扩建。南宋淳祐四年(公元1244年)在寺前建石板桥。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修建大殿。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及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先后部分修葺建筑物。民国29年(公元1940年),马来西亚华侨陈助子、戴云居士陈伯章邀同叶、郑、许等姓信士捐款重修复,格局规制形成于此。
  戴云寺附近有清代僧徒舍利塔,名曰“海会塔”。塔后石碑上勒刻文字曰:“本寺倡缘比玄,真保、真承、真应、真亮、真衍、真孳等合建海会塔,以垂永久,地理表镜同识。康熙辛亥仲春吉旦,如是文书。”
  1961年由福建省人民政府颁布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重建后的戴云寺,由上、中、下殿组成,两边厢房与主殿连成一体,富丽堂皇。寺后的戴云山景色秀丽,奇峰异石,使人眼界大开,叹为观止!明代曾有人把戴云山的风光景物概括为“戴云秋”、“迎雪春湖”、“一柱撑空”、“七里盘谷”、“六朝真僧”、“石帽顶冠”、“凤髻通玄”、“涧畔石舟”、“天池雪”、“石壁悬松”、“云中石厂”、“天外线泉”、“山西石鼓”、“岩东石钟”等十六胜景,这些揭示了景物特征并赋予了神话色彩。
  戴云山还有秦代的“尼姑幢”、“佛室”,六朝“圣僧墓”,唐代“祖师墓”,历代“和尚墓”和建于南宋淳佑十年(公元1250年)的尖岭石板桥,以及大小险古代炼银遗址。
  唐宋时,泉州刺桐港不仅是海上丝绸之路要港,且享有“泉闽佛国”之誉。亚非各国友人纷至沓来,其中不乏佛家僧侣。晚唐侨寓泉州开元寺的身毒(今印度)释知亮大师,即是其中较为出名者。
  释知亮居开元寺东律巷多年,对佛学及汉文化造诣很深。他不论春夏秋冬,常袒露一臂化缘于市,寒霜雪中犹然。人呼之为“袒膊和尚”,他慕名云游戴云山,见此山高出尘寰,巍峨壮观,奇岩兀立,峰峦竞秀,以为幽绝宜结庐,为之倾伏,曾赋诗赞曰:
  戴云山顶白云齐,登顶方知世界低。
  异花奇草人不识,一池分作九条溪。
  释知亮留恋于戴云山山水之间,经年方归泉州开元寺,他仰慕戴云山钟灵毓秀,心往神驰,食不甘味,常自言自语:“身在紫云,显在戴云。”紫云即开元寺,该寺大雄宝殿又称紫云大殿。他与其师慈感从泉州开元寺徙居戴云李山,结庐讲演佛经,说法传道,相传有虎驯伏其侧。人若问晴雨,常能应验。唐大中十二年(858年),释如亮在开元寺圆寂。其弟子将他肉身塑像作为纪念,号曰“袒膊大师”,依遗嘱迁戴云山祀奉后,慈感亦在戴云成正果。
  宋代,泉州知府乔维岳游戴云后,在其文《戴云山记》中缅怀高僧释知亮逸事后,感慨道:“山水往往为禅刹佛子之后据,即其身与化去,而其名与像犹能与此山终古也。”
  戴云寺自建寺以来,历史上有很多高僧在此禅定。南北朝(420-589年)就有僧人在此开发。唐大中年间(847-859)印度高僧知亮,号祖膊与其师慈感驻锡李山讲经说法,后来成为戴云寺的开山祖师。今在戴云寺住持的是毕业于台湾佛学院的和尚,法号释道禅。时隔数百年,寺前寺后有的景点可能时过景迁,如“石壁悬松”原景点可能随着日月的推移而消逝。有的景点从另一地方出现。又如“云窝古寺”大概指的“戴云寺”其面貌与原来亦大不相同,原来按佛寺格局营建有的四大天王(四大金刚)大雄宝殿等,现在有的没有了,有的格局变了。但现有的戴云寺装饰上有栩栩如生的石龙柱,屋顶上盖的是富丽堂皇的黄琉璃瓦,比以前壮观得多。
  戴云寺在闽台两地和海外香火远播,信徒众多。但因年代久远,至近代已是寺旧僧稀。1996年11月,台湾省台北县金海禅寺释传斌法师、德化旅台里人郑点金先生等浏览戴云山的无限风光后,到戴云寺进香,触景生情,感慨万端,深情地说:“没有到过戴云,就不知道戴云的壮美。到了戴云,真有点舍不得离开。我们应该做些有益的事情,才算不虚此行。”于是,他们当即表示捐资重建宝寺的意愿。为抢救这一闽中名刹,1997年2月,在德化县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期间,陈能峰等11位人大代表向大会递交了《建议县政府采取措施保护我县名刹戴云寺》的议案。县政府对此十分重视,5月15日,县副处级调研员、县文物管理委员会主任林富儒带领县文化局、文管办等有关部门的领导到戴云寺实地进行考察,并与戴云村负责人一起研究,提出了保护戴云寺的初步措施。9月3日,戴云村两委向县有关部门写了《关于戴云寺维修方案及所需经费的报告》。10月16日,县委台工办、县政协专委办领导陪台胞郑点金先生到戴云寺实地考察,郑先生表达了要发动台湾有关人士捐资修建该寺的意愿。11月23日,县长许昆贞、县委常委吕素珠、县政协副主席梁丁云及县有关部门领导又陪同台湾金海禅寺传斌法师及郑点金行政管理再次到戴云寺考察,两位台胞表示要捐资修建主殿,并当场捐献美金1.3万元(郑点金先生0.8万、释传斌0.5万)。当天下午,许昆贞县长、吕素珠常委、梁丁云副主席和县委、县政府有关部门领导,赤水镇及戴云村主要领导与台胞释传斌、郑点金在县政府接待室举行了座谈会,决定成立“福建省德化县戴云寺修建委员会”,县财政拨款10万元拓宽及改建戴云村通往戴云寺的公路,赤水镇负责组织施工,并于春节前完工。
  县政协副主席、县委统战部部长梁丁云任戴云寺修建委员会主任。1997年5月22日(农历四月十六日)正式动工重建。台胞释传斌,郑点金等旅外人士捐资逾三百五十万元人民币。2000年11月20日(农历十月三十五日)竣工。依旧制重建的戴云寺由大雄宝殿、祖师殿及禅房等附属建筑群组成,古刹重光,金碧富丽堂皇,气象恢弘;背后和两翼群山拱卫,古木森森,修竹幽篁,清爽怡神。寺前一方“放生池”,泉清物灵。多年来,德化县委、县政府对保护闽中山水资源的生态环境和发展戴云山的旅游业给予了高度重视。县长杨益民在百忙中挤出时间,数度登山考察,亲自描绘建设蓝图。此后,县、镇两级政府先后投入200多万元资金用于戴云山的生态保护和旅游设施建设。基础服务设施大为改善,修通由赤水镇猛虎村起至戴云寺的公路4.86公里,由德化县城可驱车抵达寺址。戴云寺成为戴云山风景区一大景观和中外宗教文化交流史的胜迹,终年游人、香客络绎不绝。台胞魏煜挑先生更是看中这里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从台湾南投县举家迁徙到德化安家落户,在此投资种植高山云雾茶1500多亩。这道宽阔的绿色风景线,将戴云山和阿里山那割舍不断的情缘紧紧地牵连在一起!
  在戴云寺重修期间,由台湾金海禅寺住持释传斌率领的广承岩旅游团共28人到戴云寺参观。旅游团参拜了戴云寺的观音菩萨、慈感祖师、袒膊祖师、陈公祖师等佛,详细了解察看了戴云寺第一期修建工程的情况,并兴致勃勃地浏览了戴云寺周围的名胜古迹。县政协副主席、德台民间交流协会名誉副会长、县委统战部部长、戴云寺修建委员会主任梁丁云,县委台工办主任、德台民间交流协会副会长、戴云寺修建委员会副主任王联碧,县政协专委办主任、德台民间交流协会秘书长、戴云寺修建委员会副主任陈能滚及台胞郑点金先生陪同旅游团参观。大家一致认为,应扩大宣传戴云古寺,提高它的知名度。
  不久,由台北县万里乡磺坛村金海禅寺释传斌法师率领的旅游团38人到戴云寺进香。这是戴云寺接待的第一批台湾进香团。县政协、县委统战部、台工办及戴云寺修建委员会联合接待了旅游团,县政协主席李孝仪,县委常委、戴云寺修建委员会名誉主任吕素珠,县政协副主席、统战部部长,戴云寺修建委员会主任梁丁云,戴云寺修建委员会副主任陈成赞、王联碧、陈能滚,委员陈文兴、陈仁长等陪同旅游团到戴云寺进香。 后来陆续有来自台湾省各地的信众驱车到德化戴云山游玩,到戴云寺烧香拜佛。戴云寺的悠久历史和优美风光引起了旅游团的极大兴趣,给他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使他们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佛教文化的深远历史和深刻内涵,增强了祖国的认同感。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戴云山开发历史悠久,史载南北朝就有僧人至此开发。唐时,泉州开元寺印度高僧袒膊(名知亮),仰慕戴云山钟灵毓秀,常自言:“身在紫云,显在戴云”(紫云即指开元寺),他常与其师慈感到戴云山结庐而居,还写下许多赞美戴云山的诗句,其中最著名的一首是这样写的:

  戴云山顶白云齐,
  透顶方知世界低;
  异草奇花人不识,
  一池分作九条溪。
  人间漫说上天梯,
  万转千回总是迷;
  曾似老人岩上坐,
  清风明月与心齐。

  公元858元,他圆寂后徒弟将他的遗体运往戴云山塑像祀奉。后慈感亦在戴云寺坐化,二僧被推为戴云寺始祖。

  寺内有墨宝。明万历三十二年进士、建极殿大学士加太子师衔、书法家张瑞图曾为戴云寺题写两块牌匾和两副对联,牌匾为:“豪余精舍”、“一堂清众”。

  对联一

  万般云归云与老僧为座榻不知绕刹皆云
  高昂雪积雪催衣钵涤凡尘赢得浑身是雪

  对联二

  雪凝同积雪霁同空已消融未消融总归本来面目
  云去山青云聚山白有色相无色相尽属无尚虚空

  寺中有金桂。戴云寺东面有棵桂树,叫“八月桂”,为建寺时所种,至今已有近1000年历史,因八月开花而得名,树高7.75米,主干胸围1.5米,树冠幅为7.1×5.7米,花呈金黄色,所以也称“金桂”,为桂花中的精品。八月桂的花蕾虽然较小,花期也只有五六天,但开花时花香可以远飘千米之外,为桂花中精品,花可提取芳香油,可制香米,亦可熏茶,制桂花酒,还可入药,具有散寒破结,化痰生津,明目之功效,花呈聚伞花序簇生于叶腋,再加上花香浓郁,树高罕见,树龄较老,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身在寺中,观云雾,听松涛,说山水,悟禅理,看风从禅房窗台上轻轻吹过。窗外有远黛,有薄岚,是山光,是虚幻;淘洗着风尘也淘洗着心灵,心灵便也超尘脱俗起来。

  往戴云寺的路上,清溪潺潺,鸟鸣啾啾,松涛如诉,石砌古道绕山蜿蜒而升。戴云寺磅礴大气,背靠如山巨岩,面向重重远山,凡人到得寺前,便有心胸豁然旷达之感。

  戴云寺白墙红瓦,三进三开间砖木结构,由大雄宝殿、祖师殿及禅房等附属建筑组成,正面外墙为七开间,寺内两侧为厢房、饭堂等,大雄宝殿供奉有释迦牟尼、阿弥陀佛和药师佛,祖师殿供奉慈感祖师、袒膊祖师,左右两室供奉地藏王、观音。

  戴云寺地处赤水镇戴云村,始建于后梁开平二年的公元908年,历代都有维修,1961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在的寺庙为2000年重建,寺庙总面积3000多平方米,为德化县现存最大的寺庙之一,也是福建省历史最悠久的古寺之一。

  戴云山开发历史悠久,史载南北朝就有僧人至此开发。唐时,泉州开元寺印度高僧袒膊(名知亮),仰慕戴云山钟灵毓秀,常自言:“身在紫云,显在戴云”(紫云即指开元寺),他常与其师慈感到戴云山结庐而居,还写下许多赞美戴云山的诗句,其中最著名的一首是这样写的:

  戴云山顶白云齐,
  透顶方知世界低;
  异草奇花人不识,
  一池分作九条溪。
  人间漫说上天梯,
  万转千回总是迷;
  曾似老人岩上坐,
  清风明月与心齐。

  公元858元,他圆寂后徒弟将他的遗体运往戴云山塑像祀奉。后慈感亦在戴云寺坐化,二僧被推为戴云寺始祖。

  寺内有墨宝。明万历三十二年进士、建极殿大学士加太子师衔、书法家张瑞图曾为戴云寺题写两块牌匾和两副对联,牌匾为:“豪余精舍”、“一堂清众”。

  对联一

  万般云归云与老僧为座榻不知绕刹皆云
  高昂雪积雪催衣钵涤凡尘赢得浑身是雪

  对联二

  雪凝同积雪霁同空已消融未消融总归本来面目
  云去山青云聚山白有色相无色相尽属无尚虚空

  寺中有金桂。戴云寺东面有棵桂树,叫“八月桂”,为建寺时所种,至今已有近1000年历史,因八月开花而得名,树高7.75米,主干胸围1.5米,树冠幅为7.1×5.7米,花呈金黄色,所以也称“金桂”,为桂花中的精品。八月桂的花蕾虽然较小,花期也只有五六天,但开花时花香可以远飘千米之外,为桂花中精品,花可提取芳香油,可制香米,亦可熏茶,制桂花酒,还可入药,具有散寒破结,化痰生津,明目之功效,花呈聚伞花序簇生于叶腋,再加上花香浓郁,树高罕见,树龄较老,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身在寺中,观云雾,听松涛,说山水,悟禅理,看风从禅房窗台上轻轻吹过。窗外有远黛,有薄岚,是山光,是虚幻;淘洗着风尘也淘洗着心灵,心灵便也超尘脱俗起来。

  地址:福建省德化县戴云山南麓
  邮编:362500
  网址:
http://www.daiyunsi.com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香港,澳门,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