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综合专题>> 佛教机构>> 内地寺院介绍>>正文内容

桃江县浮邱寺—益阳—湖南寺院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18日
来源:宝华寺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湖南益阳市桃江县浮邱寺
  始建于唐代,位桃江县城以西12的浮丘山上。现存的建筑,系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所修。该寺系砖木结构。三进大殿前高后低,分布在同一轴线上;砖墙,木屋架,双坡屋顶,盖小青瓦。云斗檐口,四周走廊,三向花格门。主殿雕梁画栋,描金饰彩。寺后有飞来石屋,用青石嵌成;主体方形,高22,宽094;底座3层,逐层依次宽2;顶为亭阁式,四角微翘。

 


 


  位于桃江县城西南17km处,海拔752m,面积约58km2,人称“小南岳”。上有48座峰,山间云遮雾绕,远望若浮,近看似丘,故谓之浮丘山。此山自古为楚南名山,山高林密,四季景色迷人。每至雨雾季节,山中烟云幻尽,云雾缭绕,当映山红开放时,漫山红遍。炎天夏日,气候阴凉,是理想的避暑胜地。至秋高气爽,极目远眺,西南群山起伏,气象万千,资水蜿蜒东流,穿越崇山峻岭,色白如带,一派湖光山色,尽收眼底。晨昏登山观日出日落,又是另一番景象。清晨,朝阳喷薄欲出,丽日朝霞,炊烟晨雾,田园风光,构成一幅神奇的图画,如此壮丽景色可持续1个小时。遇日落黄昏,云层更是千变万化,有的如松涛林海,有的似牛羊群集,有的若大象雄狮,有的像大海波涛,蔚为奇观。浮丘山不仅风景秀丽,且有不少文物胜迹。山顶浮邱寺,相传建于唐代,原为道教宫观,后归佛教,改名浮丘寺。浮丘山由此成为佛教圣地,长年香火不绝。今存寺宇,乃清代重修,颇具观赏价值。寺庙后山,有“飞来石屋”;山腰“火云洞”,为一天然岩洞,高2m许,洞内冬暖夏凉,洞外茂林修竹,景色清幽,游人至此,如临仙境。
  始建于唐代,位桃江县城以西12km的浮丘山上。现存的建筑,系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所修。该寺系砖木结构。三进大殿前高后低,分布在同一轴线上;砖墙,木屋架,双坡屋顶,盖小青瓦。云斗檐口,四周走廊,三向花格门。主殿雕梁画栋,描金饰彩。寺后有飞来石屋,用青石嵌成;主体方形,高2.2m,宽0.94m;底座3层,逐层依次宽O.2m;顶为亭阁式,四角微翘。 
  位于“宝安益路”桃江县浮丘山峡,为清末里人刘寿春倡议,路人捐资所建。此地传为女娲氏炼石补天处,故亭名“炼补”。唐都督翟灌自望浮驿开新道至湘乡,即由此而过。亭门有名联两副:其一,“炼石功深,好为煎茶添活水;补天术幻,但看远岫抛起浮云。”其二,“四面云山谁作主,一亭风月最宜人。”现亭已拆毁,仅存参天古树数株,叫“穿天云树”,为桃江胜景之一。
  位于桃江县中部的半庵子,距离县城西南仅8km。面积2.192km2。1958年冬由全国林业劳模组织万名青年上山造林,创建林场。1959年共青团中央在浮丘山召开全国青年造林绿化现场会,1964年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湖南省国有桃江浮丘山林场”。目前,森林覆盖率达96%,共有植物86科447种。浮丘寺前有22株树龄500年以上的古银杏,林场东边屹立的马尾松树龄也有数百年。浮丘山是湘中的道教、佛教发源地,唐代以前就闻名于世,是楚南风景名山,也是历史文化名山。经过林场职工几十年的辛勤耕耘,如今山上松杉拥翠,古木葱茏,山涧泉水潺潺,古道幽幽,四季气候宜人,景象各异,游人络绎不绝,是一处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邱寺
  浮邱山顶,有一座道佛两教同居一处的浮邱古寺。古寺有三进四宅,前宅为玉皇殿,为僧人诵经打座之处。第二宅为福寿殿,为清道光年间,兵部尚书陶澍二夫人贺氏捐资修建。第三宅为祖师殿,原供道教玄武祖师之塑像。最后一宅为观音殿,室内壁上嵌有一块花岗石板,上刻“印心石屋”四个大字,是清道光皇帝赐给陶澍的御笔。寺庙几经风雨,大都损毁,今已部分修复,供游人香客景仰。
  如今在浮邱山上,尚存有几处古迹。山顶有一座“飞来石屋”,是天上落下的一块屋形陨石,古人在其四壁,刻有八仙过海、丹凤朝阳等四幅刀笔精细,形态生动的壁画。石屋左侧,立着一块上书“丹台”的石碑,相传是浮邱子等仙人炼丹之处。仙人炼丹,煮石充饥,留有仙人齿印的“齿石”。山上还有一处神奇的风洞,洞中深不可测,传说此洞经益阳城,可直下洞庭,但谁也没有亲身试探过。
  浮邱山,在桃江县城西南12公里处,主峰海拔752米,方圆约48平方公里,区内山岭起伏,峰峦突起。古为楚南名山,人称“小南岳”,今为益阳市的佛教圣地。
  浮邱山有48面峰,常年云遮雾绕,远望若浮,近看似邱,故称之为浮邱山。另一种说法是南北朝时潘子良,在此炼丹修仙,他自号浮邱子,浮邱山便因浮邱子而得名。
  浮邱寺
  浮邱山顶,有一座道佛两教同居一处的浮邱古寺。古寺有三进四宅,前宅为玉皇殿,为僧人诵经打座之处。第二宅为福寿殿,为清道光年间,兵部尚书陶澍二夫人贺氏捐资修建。第三宅为祖师殿,原供道教玄武祖师之塑像。最后一宅为观音殿,室内壁上嵌有一块花岗石板,上刻“印心石屋”四个大字,是清道光皇帝赐给陶澍的御笔。寺庙几经风雨,大都损毁,今已部分修复,供游人香客景仰。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标签:湖南寺院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香港,澳门,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