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综合专题>> 佛教机构>> 内地寺院介绍>>正文内容

三教寺-葫芦岛-辽宁寺院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08日
来源: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三教寺,位于兴城西部山区药王乡叶屯村西北巍峨突起、气冠群峰的五顶山南麓,背倚青山,西临深涧,殿、台、亭、阁依山就势,建筑布局别具一格。临寺远眺群山,下观女儿河源五股泉水蜿蜒而过,疏林掩映炊烟缭绕,风光秀丽宜人,美不胜收。
  据寺内石碑记载,该寺建于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所谓三教寺,即释教、道教、儒教三教合一的寺庙。整座寺院共分四进,正殿六楹(分东西两式各三楹),腰殿三楹,前殿三楹,钟亭一座,山门一座,除钟亭、各门为木结构外,全系无木砖拱,青砖砌厚壁,拱顶筑瓦垄。硬山起脊,吻兽各具。殿宇飞檐斗雀,雕刻精美,造型生动。自然流露出一种古朴和庄严,充分体现出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
  最吸引人的要数四角钟亭,在钟亭内,悬挂着一口高约两米、重650公斤的铸铁巨型古钟,用木槌敲击,响声浑厚,悠扬悦耳,回荡山谷而远播数里。
  该寺院由于原貌保存完好,建筑风格古朴,环境幽雅别致,近年来,大批香客和游人都是慕名而纷至沓来。

 


 

  葫芦岛三教寺
  三教寺,坐落在兴城市药王乡五股泉屯,因此又称五股泉三教寺。当地人称其为“讲堂子”或“堂子”。是当年儒释道三教讲学的场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它坐北朝南依山而建,背靠巍峨兀起、气冠群峰的兴城第二高峰五顶山,面向女儿河的源头,西南与兴城最高峰大青山老黄顶相望。三教寺高居在山腰的一个宽敞的平台上,西北东三面群山拱抱,站在寺中,视野开阔,远处风景一览无余;站在山下,三教寺深掩山中,不露麟角,颇有“深山藏古寺”的味道。
  三教寺修建于大同元年(1932年),由当地士绅王少三、王濮翎、郭兰田、刘永成等人经办修建的。整座寺院划分四进,五座寺门构筑奇巧,风格独特。寺院存有正殿六楹,首殿三楹,除山门和钟亭为木架结构外,全系无木拱顶,青砖造壁。殿宇上飞檐斗雀,雕刻精美,造型栩栩如生,拱顶筑瓦垄,硬山起脊,吻兽各具,给人以古朴庄严之感。据寺内尚存的碑文记载:“……试观五顶山五股泉善地一所,以上奇峰环列,迤西泉水抱流,地界凌兴,阔此胜境,天然美景真一大奇观……”。由此可见此寺地势为奇峰排列,“泉水抱流”,“地界凌兴”,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的情况。碑文中刻有“善士同心会议鸠工,大兴土木,建立佛堂。寺名三教:曰释、曰道、曰儒。创修刹宇,雕塑庄严。大殿六层。全是雕楹刻桷,岑楼四座,亦皆鸟革虫飞,山门三座,四周垣墙百有余丈……”。由此可知三教寺当年的盛状。
  由于建筑年代较近,现存的殿、台、亭、院基本完整。正殿六楹,分东西两式各三楹。腰殿三楹、前殿三楹、钟亭一座、山门一座,原三座只存西侧的一座。1986年,经南方僧人投资,新增大雄宝殿一座,山门一座。
  院内西南角的钟亭为四角飞檐建筑,亭内悬有一口铸铁古型巨钟,高2米,口径1.2米,
  重650公斤,以槌击之,钟声宏亮,悠
  扬悦耳,可传数十里,余音袅袅,经久
  不息。
  当年大殿内供俸有孔子、释迦牟
  尼、老子及儒释道三家弟子的造像。
  “文革”中曾一度损毁殆尽。但大殿内
  三世因果报应壁画至今保存完好,上
  面画有在阳间挑拨是非的小人死后受
  割舌之刑、打骂公婆的人死后被大卸
  八块等等。做了亏心事的人到了这里,
  心灵上无不受到强烈震撼。相传一个
  饶舌刁蛮妇人来三教寺逛庙会,看了
  这幅壁画深受教育,从此脱胎换骨重新做人,深得乡邻赞赏。据说后来一及第举子云游至此,听说这件事,撰写一副对联:
  五股泉滋养千顷地,三教寺感化万人心。
  中国的寺庙不仅依山造势,而且多与树为伴,这是由天地人合一的中国文化决定的。三教寺的院墙外有松柏及各种花木,东侧有一片梨园,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这里的花木要比周围其他地方提前半月开花。山门两侧有两棵百年的老槐树高耸入云,盛夏季节,蝉声高唱,与寺内的诵经声融合在一起,蝉禅和鸣,让人心空神静,妙不可言。
  三教寺在“文革”中也难逃厄运,部分文物曾严重损毁,“文革”后期,锦州市人民政府作为市级文物加以保护,但由于教育经费不足,直到1982年,这里一直被当地的叶屯小学作为校舍占用。经过1984年的维修,三教寺基本恢复原貌。
  此后,三教寺一直由佛家弟子居住和管理。每年的农历三月三、九月九、四月初八、七月三十、冬月十七等节日或圣诞日,三教寺都要举行庙会,其中以三月三和九月九最为热闹。全国各地的香客和游人云集于此,寺院内外,香烟缭绕,人流如潮,可谓盛况空前。旅游业的发展,极大地带动了当地农副产品的销售,为拉动地方经济起到了积极作用。
  中国文化是三教合一的文化,自唐朝以来,儒释道既相互排斥,又相互融合。但三教合为一寺,不仅在辽西,即便在全国也不多见。它是我们今天研究三教合一文化的不可多得的物证,也对研究我国古代无木砖拱砌造建筑艺术提供较为典型的实物参考。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香港,澳门,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