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综合专题>> 佛教机构>> 内地寺院介绍>>正文内容

甘孜县汉人寺—甘孜州—四川寺院

       

发布时间:2013年06月10日
来源:宝华寺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汉人寺始建于公元1274年,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是目前甘孜县境内年代最早的古建筑。德贡波位于康巴哲霍地区,现属甘孜镇德巴村。古代把这一带叫哲雪曼扎罗布塘,它是通往内地与西藏各地的交通要道,也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德贡波处于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对内地与西藏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交流曾经起到过重要的作用。
  汉人寺是体现藏汉民族团结的最古老的一座寺庙,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是甘孜县内最古老的建筑。
  大殿结构巧妙,融合了藏汉建筑风格,为藏汉民族工匠聪明才智的合璧之作,是民族团结的象征。寺庙内的壁画保存完整,壁画技艺高超,对研究藏传佛教与藏汉民族间的文化艺术有较高价值。
  汉人寺又称德贡波,汉人寺是体现藏汉民族团结的最古老的一座寺庙,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是甘孜县内最古老的建筑。大殿结构巧妙,融合了藏汉建筑风格,为藏汉民族工匠聪明才智的合壁之作,是民族团结的象征。寺庙内的壁画保存完整,壁画技艺高超,对研究藏传佛教与藏汉民族间的文化艺术有较高价值。
  寺院很古老,朝佛的也都是藏人。壁画不是常见的艳丽色艳,而是采用白描的方式,四壁天蓝一片,蓝底白线的壁画,如同凡尘中的一朵青莲,那些细致入微的线条,漫延整个视线。只可惜四壁照进阳光的地方,天蓝退去了色彩,惨白一片,望着残缺不全的壁画,无限的遗憾。渡入大殿,淬不及防被大殿四周的壁画再次将击中,色彩暗哑却精彩绝伦的壁画,穿透了时空将我摄住。冥冥中,甘孜停留四日,便是要我与它们想见,呆呆的望着它们,转不动脚步,在它们跟前不停的来来回回,只想把它们看进心里去。这些壁画有700多年的历史,汉人寺是甘孜县内最古老的建筑,整个寺庙藏汉结合,也是藏汉团结的象征,所以叫汉人寺。
  汉人寺传说寺院的第三代活佛是个汉人,他主持寺院时,对建筑风格进行了改造,在主楼添上了北京天坛一样的圆屋顶,不过有些变化,左看右看都像清朝官员头顶的官帽。幽默的甘孜人讽刺说,一顶汉人的帽子扣了一只汉人的肥母鸡,生了一只光滑的蛋,孵了座汉人寺。 传说是文成公主进藏时歇息过的地方。当年寺前的那片可以令人遐想联翩的空旷泥地与四周低矮的民居浑然一体,配上狭长的的回廊,使甘孜这片我视为宝地的城镇,即便是在新城区内,临窗眺望或者稍微迈步,我们便可以回到过去。
  汉人寺在数百年间几经扩建,现占地面积3875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1350平方米,高三层,土木结构。“凸”字形的前廊、经堂、护法殿合为一个整体,大殿四周围绕着转经走廊,右侧共设经轮396桶,信教徒们转护法殿时随手可以推转经轮。整个建筑坐北朝南,大殿前有一大片坝子。 大殿结构十分巧妙,转经走廊、前廊、经堂为藏式平顶建筑,后面的护法殿为木质结构,顶部为汉式灰瓦坡顶,屋脊为藏式鎏金法器莲花、宝瓶、钟铎、法宝组成,宝幢、风铃、法铃等在日光照耀下金碧辉煌,光彩四射;殿顶檐下全系汉式斗拱承托,飞檐色彩绚丽,屋檐四角呈鳌头造型,形态逼真、做工精巧、结构严谨,融合了藏汉建筑风格。它是藏汉两族工匠聪明才智的合璧之作,是民族团结的象征。
  德贡波共分三层楼结构,底楼包括前廊、经堂、护法殿等,大殿内规模宏大,由102根方柱支撑,其中经堂63间54柱。入经堂顺数左右的第4根和3根方柱上分别书有“天下太平”四个汉字,系清乾隆年间护法殿扩建竣工后,乾隆皇帝亲笔敕赐的字样。这四根长柱托起天窗,使室内光线明亮。
  寺内存有大量的塑像、唐卡(画卷)画、画幔、画幛、铠甲、武器、衣饰、华盖等珍贵文物,具有极高的观赏和研究价值。
  寺内景观
  大雄宝殿
  是汉人寺的主殿,也是寺内最大的殿堂。殿前有宽阔的月台,殿顶梁架构造雄伟,殿内斗拱形制多样,是
  一处具有民族传统的木构建筑。殿内,正中有五尊金身如来佛像,人称五方佛,是金代原作。大雄宝殿它是善化寺殿宇中惟一未被战火毁灭的辽代建筑。大殿立在高达3.3米的台基上,月台上有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建造的牌坊和钟鼓亭。大殿面阔7间,40.7米;进深5间,25.5米,单檐五脊顶。殿顶当心间有八角形藻井,内围列有两层斗拱,下层为七铺作,上层为八铺作,由下而上层层叠收。殿内亦采用减柱法配列支柱,空间开阔。
  大雄宝殿为辽代建筑,金代重修。大殿面阔七间,进深五间,正中有平基藻井2间,余为彻上露明造。斗八藻井内围列斗拱两层,下层为七铺作,上层为八铺作,雕制精湛。其形制、手法均与大殿本身梁架结构和斗拱形制相同,为辽代遗构。殿内佛坛正中有泥塑金身如来五尊,端座于莲台,人称五方佛,是金代原作,法相庄严,姿态清雅,衣纹流畅,雕技高超,虽然经过历代彩绘修饰,但仍保留辽金塑像之艺术风格。硕大的莲座镶有莲瓣、串珠、三角柿蒂及狮首等装饰,手法雄健,与其上之五如来佛像同为辽代遗物。周围还有弟子、菩萨恭谦敬谨。
  两侧是二十四诸天,这些立像高达2,5米左右,人物形象刻画生动,形态各异,可看出他们的年龄、性格、文臣或是武将。它们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美,有丑,有文,有武,或是帝王装,或是臣子像,或坦膊赤足,披纱衣华似来自天竺国土,或身着铠甲,衬皮毛以抵御北国寒风。生活气息浓郁。极富感染力。堪为国之瑰宝。其中塑造最为出色的是东侧六臂“日宫天子”和西侧“月宫天子”,日宫天子,眉目清秀,肌肤丰满圆润,身材修长,衣饰流畅,表情含蓄,善良慈祥,雕塑家把他们塑为女性,更见身姿婀娜,华贵不凡,那玉臂轻舒,富有动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日宫天子与月宫天子塑像,犹如两位活着的贤惠、文静的少妇站在那里,确是金代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的结晶,不愧为精品杰作。西、南两壁绘有佛传故事画。左右设有钟鼓二楼。
  汉人寺
  大殿东侧为
  文殊阁
  遗址,西侧为金贞元二年所建普贤阁。普贤阁,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乃是一座三间见方重檐九脊的辽式楼阁,采用平座暗层做法(即两明层之间有一暗层),尚存唐代楼阁遗风。细部结构许多处与辽清宁二年(1056年)所建应县木塔相似。1953年修缮时发现“(金)贞元二年(1154年)一行造”题记,证明系金代重建。普贤阁结构精巧,形制古朴,高高耸立于寺院之内,建于金代贞元二年(公元1154年)。楼阁坐西向东,阁内置有木梯,可登阁远眺。阁南有琉璃烧制的五龙壁一座,色彩绚丽,富丽堂皇。旁侧一尊铁牛,保存完好,四肢健壮,楚楚动人,原在御河西岩,为镇压河妖,消除水患而铸造伫立。后移于此处。
  普贤阁
  和文殊阁为一对称的楼阁建筑,位于大殿与三圣殿间的东西两侧,又称东楼、西楼。东侧的文殊阁在民国初年毁于火灾,西侧的普贤阁是金贞元二年(1154年)重修之物。坐西向东,面阔3间,进深3间,乃一座3间见方的两层楼阁,重檐九脊顶,下檐为平座,上檐施以斗拱,两檐均以筒瓦覆盖,外观精巧,比例匀称,乃研究中国辽金建筑的珍贵实物。
  汉人寺
  三圣殿
  ,是汉人寺的中殿,殿内中央三尊像为“华严三圣”。山门是寺内正门,内有天王塑像四尊,这四尊佛教护法神,给人以凛然不可侵犯的印象。善化寺内,还有一座五龙壁,五龙色彩艳丽,给寺内增添了活泼欢
  快的气氛。三圣殿建于金天会六年(1128),该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结构上探合宋辽建筑特点而独具风格,可谓金初代表性木构建筑。殿内四根立柱与四根辅柱支撑梁架,庑殿顶式。左右次间各出60度斜拱,形如怒放的花朵,金代斜拱盛行,硕大华丽者以此为最。殿内用四根金柱支撑梁架屋顶,是辽金减柱、移柱法的突出实例,充分显示出古代建筑之民族古朴风貌。内塑立像三尊,中为释迦牟尼佛,右为普贤菩萨,左为文殊菩萨,称“华严三圣”,取名三圣殿。三圣佛像之前, 汉人寺
  有二位助侍菩萨侍立,佛坛后面有护法韦驮塑像,手持降魔杵,威武雄健无比。此殿还存有四通碑碣,为研究该寺之重要文献资料,论其建碑历史之最先,碑额雕刻之玲珑,碑文词藻之华丽,碑刻书法之精湛,惟朱弁撰写之《金碑》誉为佼佼者。金羁朱氏于此寺达14年之久,目睹寺院重修经过而为之记,故不仅文采飞扬,且记载翔实可信。
  三圣殿雄踞于一米多高的台基上,为金初代表性木构建筑,建于金天会六年。殿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28米,南北宽13.5米。面阔5间,进深4间,单檐五脊顶,左右次间的斜拱形制多样,色彩斑斓。这种斜拱是辽金建筑的特有形制,它不但承载檐部重量,且具有极强的装饰作用。梁思成曾评价这种“斗拱”说:“伟大??,含有无限力 量,颇足以表示当时方兴未艾之朝气。”认为如此大而触目,“与屋顶争抢着视线”,非常与众不同,肃穆得让人觉得有点压抑。殿内只用4根主柱和4根辅柱支撑梁架,顶部采用“彻上露明造”的做法,加大了空间,便于做佛事活动,是减柱法的典型实例。
  山门亦为天王殿,单檐五脊顶,面阔5间,27米;进深两间,10米。当心 汉人寺
  间辟门
  。山门前后立有檐柱各6根,分布整齐;纵向另立中柱6根,共18根,内外柱一样高,凿削规整,形制美观,为现存金代山门中的巨构。山门悬“威德护世”匾额,字体敦厚有力。 迄今,汉人寺内收藏著不少文物,其中包括原大同市东门外御河西岸的镇河铁牛等,以及南门外兴国寺的明带琉璃五龙壁照。这两件重要文物显然为善化寺增色不少。
  寺庙布局
  汉人寺
  汉人寺的布局是正面中路为山门,山门内左右分别为钟楼、鼓楼,正面是天王殿,殿内有四大金刚塑像,后面依次为大雄宝殿和藏经楼,僧房、斋堂则分列正中路左右两侧。大雄宝殿是佛寺中最重要、最庞大的建筑,“大雄”即为佛祖释加牟尼。隋唐以前的佛寺,一般在寺前或宅院中心造塔,隋唐以后,佛殿普遍代替了佛塔,寺庙内大都另辟塔院。中国佛寺不论规模地点,其建筑布局是有一定规律的:平面方形,以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本寺主供菩萨殿———法堂———藏经楼这条南北纵深轴线来组织空间,对称稳重且整饬严谨。沿着这条中轴线,前后建筑起承转合,宛若一曲前呼后应、气韵生动的乐章。中国寺庙的建筑之美就响应在群山、松柏、流水、殿落与亭廊的相互呼应之间,含蓄温蕴,展示出组合变幻所赋予的和谐、宁静及韵味。中国古人在建筑格局上有很深的阴阳宇宙观和崇尚对称、秩序、稳定的审美心理。因此中国佛寺融合了中国特有的祭祀祖宗、天地的功能,仍然是平面方形、南北中轴线布局、对称稳重且整饬严谨的建筑群体。此外,园林式建筑格局的佛寺在中国也较普遍。这两种艺术格局使中国寺院既有典雅庄重的庙堂气氛,又极富自然情趣,且意境深远。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汉人寺
  汉人寺建筑有意将内外空间模糊化,讲究室内室外空间的相互转化。殿堂、门窗、亭榭、游廊均开放侧面,形成一种亦虚亦实、亦动亦滞的灵活的通透效果,所蕴涵的空间意识模糊变幻,这与中国天人合一、阴阳转化的宇宙观有深层联系。“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空间与时间的无限,即为宇宙。“宇”字本意为房檐,无限之宇,当然则以天地为庐。这个宇宙观,把天地拉近人心,人与自然融合相亲。“以天地为庐”的观念古已有之,“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 《易•乾卦•文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齐物论》)、“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 《乐记•乐论篇》)、“以类合之,天人一也”(董仲舒《春秋繁露》),天地人乃一大调和,那么艺术———“乐”,就应该体现这一调和。所以,中国寺庙建筑群才会有那么多的室外空间,它并不把自然排斥在外,而是要纳入其中,“深山藏古寺”,讲究内敛含蓄。主动将自己和自然融合在一起,实际上是另一方式的自我肯定:寺既藏于深山,也就成了深山的一部分。“托体同山阿”,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正是天人合一的体现,这就是中国的寺庙常选址于名山幽林之故。
  中国寺庙
  汉人寺
  汉人寺--中国的艺术瑰宝库,它是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象征。从广义上来说,寺庙不仅仅与佛教一家有关。但在佛教中,寺庙就有许多种称谓:如“寺”,最初并不是指佛教寺庙,从秦代以来通常将官舍称为寺。在汉代把接待从西方来的高僧居住的地方也称为寺,从此之后,“寺”便逐渐成为中国佛教建筑的专称。“寺”是佛教传到中国后,中国人为尊重佛教,对佛教建筑的新称呼。如白马寺、大召寺等。除此之外,如庵,那是尼姑居住的寺庙。还有石窟,那是开凿在山崖上的石洞,是早期佛教建筑的一种形式。印度早期佛寺多用这种形式。印度佛教石窟的形式有两种,一种为精舍式僧房,方形小洞,正面开门,三面开凿小龛,供僧人在龛内坐地修行;一种为支提窟,山洞面积较大,洞中靠后中央立一佛塔,塔前供信徒集会拜佛。在蒙古语中称“寺”为“召”。如大召、五当召等。另外,有称之为布达拉宫、普陀宗乘之庙等. 在道教中,寺庙的称谓也很多:道教创立之初,其宗教组织和活动场所皆以“治”称之。又称为“庐”、“靖”、也称为静宝。在南北朝时,道教的活动场所称呼为仙馆。北周武帝时,道教活动场所的称呼叫“观”,取观星望气之意。到了唐朝,因皇帝认老子为祖宗,而皇帝的居所称为“宫”,所以道教建筑也称为“宫”了。其它还有叫“院”、“祠”的,如文殊院、碧霞祠等。儒家则称之为“庙”、“宫”、“坛”,如孔庙、文庙,雍和宫,天坛等。伊斯兰教称之为“寺”,如清真寺等。天主教称之为“教堂”。在原始或民间中,称之为“庙”、“祠”,如旧时奉祀祖宗、神佛或前代贤哲的地方。叫太庙、中岳庙、西岳庙、南岳庙、北岳庙、岱庙等。如祖庙、祠堂(祭祀祖宗或先贤的庙堂),有武侯祠、韩文公祠等.
  汉人寺寺庙文化它完整地保存了中国各个朝代的历史文物,在国家公布的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中,寺庙及相关设施约占一半,谓之“历史文物的保险库”,乃当之不愧。寺庙建筑与传统宫殿建筑形式相结合,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和民俗特色。同时,寺庙文化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天文、地理、建筑、绘画、书法、雕刻、音乐、舞蹈、文物、庙会、民俗等等.各地一年一度的庙会如火如荼,不仅丰富了各地的文化氛围,同时促进了地方旅游业的发展.
  入寺须知
  汉人寺入寺须知,佛教最讲规矩,出家人有“三千威仪,八万细行”,讲究行住坐卧不离法度。那么居士与游人香客进入道场,又该遵循一些什么规矩呢?下面罗列几条以供参考:1、入寺:入寺之后,不宜中间行,进退俱当顺着左臂行走,入得殿堂,帽及手杖等物,不可向香案或佛桌上安放;
  2、礼拜:大殿中央拜垫是寺主所用,外人不可在上礼拜,宜在两旁拜垫上礼拜。凡有人在礼拜,不可从他的前头经过;
  3、阅经:寺中若有公开阅览的经书,宜从容翻阅。须先净手,端身正坐放案上阅读,不可放置膝上,更不得亵渎;
  4、见僧人:凡见僧人,宜合掌称法师或师傅,向他礼拜时,他若说一拜,不必强行多拜。在殿堂见僧人,宜先礼佛,然后再说顶礼师傅,作礼时亦当面向佛像顶礼;
  5、法器:寺中磬、木鱼、钟鼓等法器为龙天眼目,不可擅自嬉戏敲打,袈裟、海青等物不可乱动;
  6、听经:殿堂若有法师讲经,宜随众礼拜入座,以恭敬心听闻。不得向熟人打招呼,不得起坐不定,闲谈嬉笑,影响他人。如有事不能听完,但向法师合掌问讯,肃静而退;
  7、用斋:如在寺院用斋,经客堂同意后,闻前椎随众徐徐进入斋堂,宜坐于僧众之下坐或后排,不得语笑喧哗,不得翘腿而坐;
  8、会客:若需会见在寺院中熟悉的师傅或居士,宜去客堂向知客师秉白,待知客通知后方可与熟人会见交谈,不可自作主张进入僧人寮房或客房

 


 

  汉人寺(德贡波)
  德贡波,俗称汉人寺,始建于公元1274年,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 是目前县境内年代最早的古建筑。德贡波位于康巴哲霍地区,现属甘孜镇德巴村。古代把这一带叫哲雪曼扎罗布塘,它是通往内地与西藏各地的交通要道,也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德贡波处于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对内地与西藏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交流曾经起到过重要的作用。
  德贡波在数百年间几经扩建,现占地面积3875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1350平方米,高三层,土木结构。“凸”字形的前廊、经堂、护法殿合为一个整体,大殿四周围绕着转经走廊, 右侧共设经轮396桶,信教徒们转护法殿时随手可以推转经轮。整个建筑坐北朝南,大殿前有一大片坝子。
  大殿结构十分巧妙,转经走廊、前廊、经堂为藏式平顶建筑,后面的护法殿为木质结构,顶部为汉式灰瓦坡顶,屋脊为藏式鎏金法器莲花、宝瓶、钟铎、法宝组成,宝幢、风铃、法铃等在日光照耀下金碧辉煌,光彩四射;殿顶檐下全系汉式斗拱承托,飞檐色彩绚丽,屋檐四角呈鳌头造型,形态逼真、做工精巧、结构严谨,融合了藏汉建风格。它是藏汉两族工匠聪明才智的合璧之作,是民族团结的象征。
  德贡波共分三层楼结构,底楼包括前廊、经堂、护法殿等,大殿内规模宏大,由102根方柱支撑,其中经堂63间54柱。入经堂顺数左右的第4根和3根方柱上分别书有“天下太平”四个汉字,系清乾隆年间护法殿扩建竣工后,乾隆皇帝亲笔敕赐的字样。这四根长柱托起天窗,使室内光线明亮。
  寺内存有大量的塑像、唐卡(画卷)画、画幔、画幛、铠甲、武器、衣饰、华盖等珍贵文物,具有极高的观赏和研究价值。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标签:四川寺院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稻城雄登寺—甘孜州—四川寺院
下一篇:没有了!
香港,澳门,台湾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南区18号楼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8175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