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综合专题>> 佛教机构>> 内地寺院介绍>>正文内容

甘谷县大像山石窟—天水市—甘肃寺院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21日
来源:宝华寺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大象山石窟在甘古县境内,距县城五华里处,有一座山峦拔地而起,名大象山。山上松桧丛生,丁香溢彩,亭台楼阁依山而建,雕梁画栋绿树掩映。山中悬崖峭壁上有大洞窟一个,洞内坐石胎泥塑大佛一尊。
  大象山石窟始凿于北魏,先后共经历了四个朝代,三百多年,一直到唐更趋完美,其中甘古大佛释珈牟尼佛造于盛唐,身高23.3米,腰宽10.4米,和颜善目,仪容庄重,体魄雄伟,斜披袈裟,结跏趺坐于莲座之上,安详而宁静地迎接来往游客。
  大佛洞窟两旁,依山附势修有走廊,廊上窟龛相连,现存二十二个窟龛。大都平面近方形。正壁开大圆拱龛和设高坛基,并有僧人修行的禅窟。
  大佛石窟开凿确切年代无从稽考。据有关资料和出土文物考证,甘谷塑佛造像可远溯北魏。甘肃省博物馆石窟艺术专家曾对大佛详细观测认定,系盛唐文物。由此可见,甘谷大像山石窟始凿于北魏,一直到盛唐才规模完备,先后经历了三百多年。大佛身高23.3米,腰阔10.4米,和颜善目,仪容庄重,颐面丰满,双耳垂肩,螺发肉髻,体魄雄伟,斜披袈裟,唇旁短须呈蝌蚪状,结跏趺坐于莲座之上,安详而宁静地迎接来往游客。
  大佛洞窟两旁,依山就势修有长长的走廊,如同一条腰带。廊上窟龛相连,巍峨壮观,现存二十二个窟龛,大都近正方形。正壁开大圆拱龛和设高坛基,并有僧人修行的禅窟,这是大像山窟龛的特殊之处,在全国也很罕见。
  大像山为历代文人墨客揽胜之地,并留有众多赞美诗词。晚清吴可读诗赞:“地因迭胜翻宜僻,景以深幽不压堂。一结更饶江上韵,万山深处白云封”。近人高一涵诗赞:“尺五连天大像楼,一川景物望中收”。每年逢农历四月八日有庙会,会上举办各种文艺活动及物资交流,远乡近村扶老携幼,兴致勃勃前来游山。甘谷大佛为释迦牟尼佛,大像山自从以大佛闻世更名后,世人一直沿称“大像山”。原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在深入研究了佛的出生、历史、典故后,根据释加“乘象入胎”的传说,认为称“大象山”更为确切,但当地老百姓仍习惯称之为大像山。 1981年9月10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将大像山石窟正式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拨专款进行维修。2001年该石窟升格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造像碑
  重新修缮大像山石窟的过程中,曾出土过几尊北朝石刻造像和一件汉代青铜铲。发现的石造像中,尤以1984年文昌阁附近发现的造像碑最为精美。造像碑高39.6厘米,宽22.8厘米,碑首雕一佛二菩萨像。佛磨光高肉髻,面形清秀,长颈窄肩,内着僧祗支,腰系一带,于胸前打结自然下垂,外着褒衣博带式袈裟,半结跏趺坐,双手作施无畏印,安祥自若,潇洒镇定。佛两侧各雕一夹侍菩萨,高髻长脸,躯体修长,着双领交叉式内衣,外宽大巾帻裹身,下着大裙,双手捧莲,虔诚含蓄,肃然而立。佛座下两面侧浮雕半蹲卧式雄师各一,正面浮雕供养人像,雕刻技法朴实生动,概括细腻,充满着世俗情趣。由其形象特点分析,与麦积石窟中的123窟等西魏时期的造像基本相同,表明麦积山石窟与大像山石窟相互之间都有较深的影响。另一尊造像碑发现于无量殿附近,碑身作莲瓣形,碑高25.5厘米,宽11.5米,前雕一佛,高肉髻,长颈瘦面,大耳垂肩,眼睛外突,两目静视,着通肩大衣,结跏趺坐,双手于腹前作禅定印,神情庄重。古代雕刻家们通过佛身及四肢的明显暴露,着意表现了衣着质地轻薄如同蝉翼,简练的刀法和概括的技巧,自然而生动地刻画了一尊正在修行习禅的佛的形象。由其造像特点分析,为北魏晚期之佳作。另两尊造像碑前各雕一佛,由其造像分析,为北周时期之作,雕刻手法十分洗练。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标签:甘肃寺院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武山县正觉精舍—天水市—甘肃寺院
下一篇:没有了!
香港,澳门,台湾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南区18号楼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8175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