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综合专题>> 佛教机构>> 内地寺院介绍>>正文内容

康乐西蜂窝寺—临夏州—甘肃寺院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16日
来源:宝华寺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康乐西蜂窝寺
  康乐西蜂窝寺是临夏地区历史最悠久的古刹之一。相传寺始建于东汉,与佛教传入中国的时代一样早。这在中国佛教史上实属少见。读边致和先生编著的《甘肃省康乐县西蜂窝寺志》,得知西蜂窝寺东汉章帝建初九年(公元84)名大佛寺,宗小乘佛教(寺年代待考);唐贞观二十三年(649),太宗赐大圣寿宝积寺,敕建经堂;忽必烈至元八年(1271)到至元十一年(1274),帝师八思巴住本寺,修建临洮大寺、卓尼禅静寺,称本寺为上寺,临洮大寺为下寺;大德元年(1297)颁敕改建,又称临洮新寺;永乐十年(1412),明成祖朱棣赐名正觉寺;乾隆十年(1745)前后,改寺名为“西蜂窝寺”。为狄道县四大蜂窝之首,辖48座寺院。寺僧500名,加上属寺,僧人越千,主临洮府僧纲司,主持领督纲之职。随着历史的变迁,西蜂窝寺僧人教众宗奉有异。初宗印度小乘佛教,魏晋时,渐转汉传佛教;唐高宗显庆五年(660),“陇右为吐蕃所据”,吐蕃推行藏传佛教,寺改为藏传前弘期佛教;吐蕃角厮啰统治时期,寺“尊佛尊僧、崇信喇嘛”,改宗葛举派(白教);元末八思巴传法本寺,寺僧学迦萨教法(花教),后因宗喀巴经师敦珠仁钦任寺堪布,又宗葛当派教法;明代格鲁派盛行,宗喀巴大弟子贾曹杰之徒夏尔哇·宗哲仁钦主持本寺,改宗黄教,延续至今。稽诸历史,名僧辈出,代有僧伽册号崇封、颁金赐紫、盛事不绝。由唐至清,两度颁敕改建、两度敕赐寺名、十位喇嘛被皇封、六位主持留京任职、两次皇帝赐佛金身……此寺为安多地区影响较大的藏传佛教寺院,也是历史上洮岷两州之名刹古寺。又据出土资料:现存较早的二件实物古印度银币、蓝色琉璃筒瓦及文字记载,西蜂窝寺的下线年代只迟达唐宋。蓝色琉璃瓦的背面有“一六七八”数字(见图1),在我国早期传统记年中使用帝王年号,此数可能是佛历记年。按佛历(释迦牟尼出生前623年)计,当在北宋至和二年(1055),证明此年大圣寿宝积寺曾建过一次;古印度银币(见图二),1999年修寺大殿时出土。经高级佛学院教授、天祝天堂寺活佛多识·东舟宁络鉴定,确认为古印度银币,为唐蕃古道的传物;我查阅了一些资料,收获甚微,不过有一些新的想法:从文字上看,象元代的八思巴文,更似印度梵文。起初,我认为是八思巴银币,看银币图案,上有类似萨删王朝卑路斯银币祭火坛的神器,否定了八思巴银币想法。但它的年代早可达到唐代,迟也在元代。
  元末是西蜂窝寺的一个重要时期。康乐两马二滩信众,从岷县水磨沟请来侯姓僧人达玛帕拉(其族人称其为侯中巴老爷)主持本寺。为了延续法统,仿萨迦派创始人贡却杰布的做法,制定了“法位传承只限于本家族内部,使政教二权集中在一家族之手”的寺规。现存清代同治十二年(1873),寺主持喇嘛侯赞固又名侯哈诸万把坚措撰写的藏文世袭传略载:主持喇嘛(侯姓)“自永乐至二十一世……”(见图三)。故从元末至解放初的六百年间,本寺坐床喇嘛凡二十六代一直由岷县水磨沟侯姓僧人担任。也因这一寺规之限定,后世被皇上封为“国师”、“大国师”、“法王”等应有转世系统者,均无“活佛”世系,只称“法王”或“坐床喇嘛”。(注:岷县侯姓有三族。大房头主持岷县城南蜂窝寺,住县城,今不存在;二方头主持梅川大崇教寺,住素子沟。三房头主持西蜂窝寺,住水磨沟)。
  明初,主持僧已什领占(班弟耶希仁钦),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三月觐见太祖皇帝,被封为“尚师”,并颁发诏书,令其“汝应为之说法,奉行善行,不可懈怠”,以教化西陲之人(载《安多教教史》);永乐二年(公元1404)主持僧端竹领占(又译丹竹领占),奉旨在绝域的沙漠草原可汗地区宣布教化,因功封江苏省苏州府僧纲司都纲。永乐二十一年(1423),奉命召降了迤北鞑靼王子也先土木部属,平定了迤北叛乱,因功升为中央僧录司右阐教。翌年,升僧录司左善世,赐诰命享王者待遇。(明清时,中央设僧录司管理全国佛教,有正副常印各1人,下设左右善世2人,左右阐教2人,讲经2人,觉义2人。各府、州、县设曾纲司、僧正司、僧会司掌印各1人)。后又于宣德二年(1427),加封为“清修净觉崇善慈应辅教阐范灌顶园妙文智大国师”。宣德八年(1433),圆寂于下寺。天顺七年(1463),英宗追封为“西天佛子”。明时封赏喇嘛有五王、九法王、二西天佛子、九大灌顶国师、十八灌顶国师。仅法王就有:大宝法王(噶玛巴黑帽派得银协巴)、大乘法王(贡噶扎西)、大慈法王(释迦也失)、大善法王(沙加)、大庆法王(班丹领占)、大德法王(绰吉我些儿)、大吾法王(扎巴坚参)、大智法王(班丹扎释)、大敏法王(端竹领占)。宪宗成化二十二年(1486),赐号端竹领占“大敏法王”(载《临洮石家寺大钟铭》);主持僧班丹藏卜自永乐五年(1407)接任主持后,于永乐八年觐见太宗皇帝,被封为“净觉弘济国师”(《明实录·太宗实录》卷一二四)。永乐十年正月(1412)“命国师班丹藏卜为‘灌顶净觉弘济大国师’”。五月,颁“护敕”敕赐寺名“正觉寺”(即今寺存“皇帝敕谕”)(《明实录·太宗实录》卷一二七),赐“香巴佛”金像一尊并万岁牌、珍珠伞、棕轿、铜印、法螺、银灯、银碗、青团扇、红团扇等十件珍宝。班丹藏卜后被青海瞿昙寺请去任堪布,该寺存有其师生平碑;主持僧班丹扎释自永乐十一年接任主持后,于永乐十三年(1415)因奉旨使藏有功,封为“慈济国师”。永乐十七年(1419)任中央僧录司右阐教,永乐十九年(1421),奉旨赴西藏查找“如来大宝法王”(哈力麻得银胁巴)的转世灵童,于宣德元年(1426)复命时,被宣宗皇帝封为“净觉慈济大国师”(《明实录·宣宗实录》卷十五)。正统元年(1436)被明英宗封为“宏通妙戒普慧善应慈济辅国阐教灌顶净觉西天佛子大国师”(《明实录·英宗实录》卷十七)。景泰三年(1452),被代宗皇帝加封为:“宏通妙戒普慧善应慈济辅国阐教灌顶净觉西天佛子大智法王”,并准许后世主持承袭“法王”名号(《明实录·代宗实录》卷二四)。赐诰印、织金袈裟、金汁《甘珠尔》一部、金银器皿、鞍马、金百两、银二千两,准其侄绰竹藏卜承袭“净觉慈济大国师”名号。
  明时是西蜂窝寺的鼎盛时期,本寺有香巴殿、大雄宝殿、菩萨殿、法王殿、讲经堂(即大隆善)、藏经楼、大经堂(法园)等七座佛殿,以及供奉皇敕、万岁牌、皇赐圣物的朝圣堂。每逢国家大典,皇帝寿辰,地方官员前来朝拜。常住僧人500多,加上附寺,僧人过千。因承元明历代帝王封赐,殿宇金碧辉煌,雄巍壮观,享誉陇上。当时,寺院有香火地300亩,水磨两盘,油坊一座,当铺一处,森林1500亩。此外,两马二滩群众给寺上每年四十六石粮(约九万斤)的“雨粮”,且要负担一定的义务工。加上皇帝厚赠,寺院经济雄厚。
  清顺治九年(1652),主持僧洛藏坚赞觐见世祖皇帝,准共承袭“国师”封号,并赐香巴佛鎏金铜像一尊,底座上有藏、满、汉三种文字的记铭“顺治九年壬辰孟秋十四日诚造”;康熙四十年(1701),主持僧、僧纲司护印侯只既丹子因守土有功,被清圣祖封为“守流光教大国师”,赐诰印(载《赐国师侯只既丹子诰》);乾隆十年(1745)左右,临洮府改寺名为“西蜂窝寺”,领僧纲司,后得乾隆赐赠的“龙藏”大藏经一部。蜂窝寺名,还有一个美妙的传说。八松晏继祖老人讲:雍正朝末年,地方不宁。时居住在鸣鹿、八松、苏集的部分贫民百姓,逃到正觉寺靠施舍度日。不久,因人多粮少,处于难以为继之境。这时,寺外一大群蜜蜂飞了进来,绕寺飞了几圈后,就在大殿背后的崖坎上造窝酿其蜜来。窝越造越大,几天功夫,那蜜象不断线珠子似的滴了下来,昼夜不断。饥民凡食上一点,饿感即刻消失。消息不胫而走,饥民随之而至。说也奇怪,蜂群也越来越大,蜜蜂酿出的蜜越淌越多。令人难解的是,这一现象也在临洮南乡的陈家咀寺、佛沟寺,北乡的正觉寺同时出现,以西乡的正觉寺为最。事后,百姓感恩,整修寺庙,再饰金身。并具万民折,乾隆帝闻讯,龙眼大悦,特赐四寺为东、西、南、北四大“蜂窝寺”之名,并赐赠《三藏圣教目录》,凡七千四百二十二卷(世称《龙藏》)。
  康乐西蜂窝寺,历经近二千年,寺屡建屡毁,兴废交替,几经湮没。民国八年(1919),明永乐皇敕出,其名大显于世。先后阅者有甘肃督军张广建、甘肃督军兼省长陆洪涛、进士刘尔炘、邓隆、杨巨川、名人水梓、牛载坤等,并题诗文以记其事。为康乐西蜂窝寺留下了一批珍贵的文物历史资料。
  明永乐皇敕长160厘米,宽67厘米,藏汉两文,上盖“皇帝之宝”,汉文307字。其文:“皇帝敕渝临洮地面大小官员军民诸色人等:朕惟佛氏之兴,其来已远,西土之人,久事崇信。其教以空寂为宗,以普度为心,化导善类,觉悟群迷,功德之著,无间幽显。有能尊崇其教为引导,夫一方之人去其昏迷,向慕善导,强不至凌弱,大不至虐小;息争斗之风,无侵夺之患;
  上下各安其分,长幼各遂其生:同归于人寿之中,同安于泰和之世:上足以阴翊皇度,下足以劝告化俗。兴隆佛法,一切之人咸臻净乐,功德所及,岂不远哉!今临洮大圣寿积宝寺,特赐名曰:“正觉”。所在官员军民人等,务要各起信心,尊崇其教,听从本寺僧人自在修行,并不许侮慢欺凌。其常住一应寺宇、田地、山场、园林、财产、孽畜之类,诸人不许侵占骚扰。庶俾佛教兴隆,法门宏振,而一方之人,亦得以安生乐业,进修善道。若有不尊朕命,不敬三宝者,故意生事,侮慢欺凌,以沮其教者,必罚无赦。故谕。永乐十年五月初一日”。
  民国八年十二月,甘肃督军合肥人张广建题:“此临洮大圣寿宝积寺,明赐名正觉寺,所藏永乐十年敕书。以明成祖之酷烈溪刻,而尊崇释教,普及边境如此。敕书立言,义至正大,寺僧保藏至今,尤为稀有。广建守陇之第六年,获读一过,敬书数语还之。愿此后宗风日益宏演,有识含生咸知护法,于以销除劫运,利济群伦,则全陇人民之福也”。
  民国十四年八月十九日,陆洪涛题:“狄道正觉寺藏明永乐敕谕记。狄道为古临洮地,县至西九十里。旧有大圣寿宝积寺,明永乐十年五月初一日,敕改寺名正觉。迄今寺僧宝藏当时所赐敕谕弗失。乙丑夏日,狄绅装池既毕,出以见示。书兼汉、番文,纸墨如新,朱玺灿然。为时已历五百余年矣。夫以永乐承洪武,奋扫胡元之烈,当明代全胜煊赫之时,汉族声威诸番慑伏。讵鸡如昌黎所谓:人其人,火其书,强彼族以同化,举异教催陷而廓清之。今绎其文,惟以强凌弱,大虐小是虑,必祈息争斗侵夺,使一方之人安生乐业。违反者罚,无赦者抑,独何哉?盖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不相悖,先圣之旨,大同之归也。既一代帝王生杀予夺,高下在心者,亦莫不守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古训兢兢焉。罔敢违盩良。以天视民视,天听民听,循环剥复之理,昭鉴不爽,而人类报施之感应为可惧。自民国肇兴,以五族共和为揭橥,以信教自由为宪典。吾甚愿邦人君子,读斯谕者,去其偏狭之心,主奴之见,一以安分遂生为急务,庶几种祸教争可以不作。而一般人民得以涵濡休养,不至嚣然丧其乐生之心。是则狄绅爱护与寺僧谨守此敕谕之功德为不朽,又不独宗门之厚幸也已。”
  民国十四年端午节邑人牛载坤、龛谷水梓题刻:“大圣寿宝积寺,在狄道西上洼地庄。其地屡经变乱,敕书保存逾五百年,殊可宝也。住持侯僧纳素嘱余表彰,余乐为装潢以永之”。
  皋兰进士刘尔炘题:“红尘不到处。狄道城西九十里有山,山有古刹曰“大圣寿宝积寺”。明永乐时赐名正觉,颁《皇敕》保护之。敕首尾三百余字,历时逾五百年,犹纸墨如新,其收藏之慎可知矣!
  乙丑闺夏,牛君厚泽携以见示,嘱为题辞。余闻其地擅林泉之胜,致为清幽。题此应之,不觉神往。”
  光绪癸卯进士邓隆题:“考正觉寺,旧名大圣寿宝积寺。住持僧班丹扎释,后姓,岷县卫人。五岁见佛像,兴慕出家。永乐间使乌斯国,将及昆仑,番人见山神相迎。又奉使恭卜国,均不辱命。回京赐号“宏通妙戒普慧善应慈济辅国阐教灌顶净觉西天佛子大智法王”。永乐此敕,当在封号之前,或即同时,苟无殊胜神通,讵能上感人君拥护,尊崇若此耶!正觉寺今名西蜂窝,嗣法喇嘛仍岷县后姓,虽不以呼图克图称,然法乳不觉五百余季。孟子曰:“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班丹之泽讵不远耶!抑吾因之有感矣!明自宗喀巴改立黄教,佛法中兴,异僧辈出。所谓呼图克图者,几遍蒙藏沿边,各县率有。敕建梵刹,赐号活佛,虽系明代羁縻政策,然必有其僧博通经典,娴习妙言,方能镇慑华夷,动人观听。现今黄教式微,不克自振,上焉者独善其身,流于二乘;次则不守戒律,蔑法妄为。求如班丹札释之辅国阐教者,而不可得。于是天方、希腊耶稣诸教,侵淫传输,争欲染指。若不力图挽回,则密宗庄严之乐邦,或将沦于异域;清净高尚之民族,不免望为外教,岂不大可哀也哉!”
  清光绪甲辰科进士杨巨川民国十四年九月,观正觉寺永乐《皇敕》后,撰古辞一篇:释纲解维皇图厄,荦荦宸章留手泽。月历几经判黑白,我生犹获览遗册。洮南古寺肇有明,永乐敕改正觉名。阐挥象教维人道,补苴犹得奏承平。迄今历载几六百,中更阳九鼎两革。佛法盛衰端赖人,劫后丛林重擘划。松杉阴翳山峥嵘,玄津重枻慈航成。法云慧日辉雕甍,中有慈悲度众生。西方亘古称佛地,三十七品阐宗义。天章重拜九重赐,列刹树风蒙福利。嗟呼!
  明室开基重缁流,世善觉义繁有俦。贻谋奕页绍箕裘,世道升降诚有由。电掣光阴一转瞬,煌煌只有尺素留。寄言善识众比丘,什袭藏之当图球。永乐铜印。系永乐十年(1412)五月,明成祖在给寺上颁《皇敕》时,赐赠的十件宝之一。印为铜质,边长10厘米的正方形,背的提扭。正面篆刻阳文“普贤法宝”四字,周留半厘米的边框。文字雕刻刚劲有力,笔划匀称,布局严谨。近六百年来一直是西蜂窝寺的寺印,用于发布法令公告、贵宾请柬、寺院文告等。
  唐卡。清康熙十年(1671),寺主持喇嘛侯只请青海保安画师绘制的。上为香巴佛,中为宗喀巴及其弟子,下为四护法。
  告白。光绪十二年(1886),精装香巴佛以后所发的告示。上盖有四枚印章,其中明法王金印是较珍贵的一枚章。在明代法王金印已丢失的情况下,能见到的印记资料。
  近日,复上西蜂窝寺,观看了原址西南端重建的香巴佛大殿。与守寺人安兵聊及古寺旧迹,他热心的领我们从殿东北转看古寺遗址。先见者为一眼水井,过水井接连几处遗迹。遗迹且高且低,皆被野草、灌木丛、林木所掩盖,偶有掏空墙基石的壕沟等露出。安兵或左或右,如数家珍般的说:此地是一处大殿遗迹,那儿曾是僧人住过的地方,这高起处曾建过楼,前面是山门,门不远处挖出过一个石头的食槽,是喂狗用的……在折回时,我问他,“你怎么知道的这么多?”他说:“夏天,遗迹被草木都遮掩住了,你看不清楚,如果到了冬天,就比较看清楚了。只要你踏着古人走过的路迹,寻觅你所寻找的,你就能得知,你要知的东西,这也许是一种感应”。我还问了这遮盖遗迹的有粗有细的天然林树种,他如点兵似的吿诉我:“有十六、七种。棉臭椿、山皂角、白兔条、面蛋树、酸果树、红迟量、白迟量、石枣树、林柏、沙棘、黑刺、顺刺、狼牙刺,柳就多了有麻柳、旋风、红心、黄尖、青皮等诸柳树”。随后我们爬上寺后海拔2466米的塔墩梁,朝面连绵起伏的石墩山,心境顿时开阔起来。南有明时小马家滩关及雄伟的海拔3800多米的白石山,北有明时苏土司城及远处的摩云岭。俯视山腰海拔2366米西蜂窝寺,山环水抱,隐于千亩林海之中。染绿积翠,山花烂漫,百鸟争鸣。极目远眺,鸣鹿山川尽收眼底,梯田纵横,五彩缤纷。坡地平缓,地势宽阔,是天然的牧场。西蜂窝寺实为集秀丽的自然风光和珍贵的人文景观为一体的旅游胜地,更有那辉煌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神话传说,使人回味无穷。
  据《安多政教史》及老人回忆,西蜂窝寺属寺计有四十八座,现分布在定西地区临洮县和临夏回族自治州康乐、和政两县,有些寺今已无存。
  临洮县十八座:
  宝塔寺、隆禧寺、圆觉寺、元家寺、广福寺(即东北五寺,均建于临洮大寺原址)、普觉寺、报恩寺、石家寺、安积寺、城角寺、佛沟寺(东蜂窝寺)、南蜂窝寺、白塔寺、正觉寺(北蜂窝寺)、卧龙寺、盘龙寺、西岩寺、玉井寺。
  康乐县二十八座:
  上下嘛呢寺、都尔寺、金家寺、古颜寺、亥母寺(一名云界寺,据说有自然形成的金刚亥母神像一尊)、婆罗寺、包作寺、冶前寺、灵池寺、玛尔巴寺(有自然形成的佛踩“左脚印”石一方,故又称左脚寺)、冶台寺、拜家寺、马家庵、洒尕尔寺、高敏寺、塔关寺、田家庵、宝莲寺、阳洼寺、将军殿、灵岩寺、火食寺、八扎寺、马集寺、庄头寺、祥云寺、鸣关寺、常家沟寺。
  和政县二座:
  松鸣岩菩萨殿、西方顶殿(均在现松鸣岩旅游区内)。来源:民族日报晚刊(史有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标签:甘肃寺院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香港,澳门,台湾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南区18号楼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8175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