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综合专题>> 佛教机构>> 内地寺院介绍>>正文内容

陕西富县阁子头石窟—延安市—陕西寺院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06日
来源:宝华寺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万佛寺石窟位于市区东北的清凉山半山腰间。该寺自唐代创建以来,经五代,到宋时达到了鼎盛时期,元、明数百年时间仍兴盛不衰,规模更趋宏大,洞窟密布,佛塔林立,僧侣济济,香烟燎绕,成为陕北远近闻名的佛教寺院之一。直到清代随着佛教影响的减弱和时局的动荡,才逐渐衰落。建国前夕,已荒凉冷落,破烂不堪,然从存留下来的一些洞窟看上去,仍不失其宏大气魄。1956年8月,被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全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0年7月,经延安市人民政府批准筹建,翌年5月正式成立清凉山文物管理处,专门负责该寺的保护管理及维修工作。
  清凉山万佛寺由万佛洞、三世佛洞、弥勒佛洞、释迦佛洞、罗汉洞、睡佛洞、如来佛洞、藏经洞等共计大小20余座洞窟组成。有的洞窟早已被毁,有的被居民占用,有的埋入土中未曾清理出来。只有万佛洞、三世佛洞、弥勒佛洞及释迦佛洞这四座窟保存较好,并已对外开放。
  万佛洞 坐落在清凉山西侧半山腰间,是万佛寺石窟中最大的一个洞窟,历代纂修的地方志多有记述。该洞窟宽17米、进深14米、高6.7米,平面略呈正方形,洞口有窟檐,前壁开二门一窗,左门高6.4米、宽2.6米,右门高6.4米、宽2.5米。洞内中间稍偏后有一座长11米,宽4.78米,高1.43米的长方形台基,台基左右两侧为直通窟顶并与台基等宽的大屏柱。据窟外墙壁上的题记和台基上现存痕迹,知其上原有3尊泥塑大佛像,后毁。洞窟顶部两屏柱间镌刻有八角覆斗式藻井3个,藻井周围的花板上有宝幡似的雕饰。洞内左、右、后三壁及两门左、右两侧,两屏柱的四个面上均布满神态各异的浮雕佛、菩萨像约1万余尊。其中除有近万尊平行排列、整齐有序的小千佛像外,还在其间夹杂有较大的独尊佛像6尊,一佛二弟子13铺39尊,一佛二菩萨造像11铺33尊(其内包括华严三圣9铺,27尊;西方三圣2铺,6尊),自在观音造像18尊,千手观音造像3尊,三臂观音造像1尊,白衣大士1尊,舍利塔4座。这些造像,高者1米有余,低的仅0.13米,或站、或坐;有的托腮,有的侧头,有的讲经说法,有的闭目沉思;有的排列成行,有的组成佛教故事。四座舍利塔也雕刻十分精致、逼真,塔高均在1米左右。另在造像间还分布有245块供人题记的小碣,由于风化严重,仅有3块石碣上的字迹尚可辨识。
  洞窟由于阴暗潮湿,加之石质疏松,墙壁上的造像亦风化脱落比较严重,尤其后壁更甚。根据窟内造像风格和石刻题记及有关史料记载,该窟凿造时间当在宋代。
  三世佛洞 位于万佛洞左侧,与之平行排列。洞前敞露,左、右、后三壁均有浮雕造像。窟深4.6米,宽5.9米,高4.6米,平面略呈长方形。后壁面上部正中浮雕释迦牟尼三世佛,主佛造像面型清秀圆润,曲眉细长,两眼平视前方,结跏跌坐于圆形莲座上,姿态健美,宁静含蓄。立于两侧的弟子,阿难双手合什,体态自若;迦叶双手抱拳,唯唯恭候。左壁面上部稍后雕有骑青狮的文殊菩萨,右壁面上部稍后雕有骑白象的普贤菩萨。左、右两壁上部近门处对称地雕刻着二守门护法的天王站像;天王头戴搭耳盔帽,身着甲胄,肩披英雄巾,下著战裙,双手按锏,气宇轩昂。衣纹雕刻刚健挺拔,富有立体感。石窟内左、右、后三壁面中部雕刻着平行排列的十六罗汉形象,其中后壁排列八身,左、右两壁各为四身,神态各异,十分动人。
  窟内造像的雕凿技术与其毗邻的万佛洞造像相比较,更显成熟、完美、逼真,该洞窟的开凿年代应比万佛洞为晚,当在宋末。
  弥勒佛洞 位于三世佛洞的左上方,与万佛洞、三世佛洞基本处于同一平面上,只是所处位置稍高。洞窟宽6.7米,进深9米,高4.8米,平面呈长方形,窟前壁开一门,窟内后部正中有一座高2米,上部直径2.7米,下部直径1.7米的圆形仰莲台座,上面端坐高1.8米,体态肥胖、袒胸露腹,笑容可掬的“皆大欢喜”弥勒佛。因其肩搭布袋,手托念珠,故又称布袋和尚。窟之顶部正中雕一圆形覆盘状藻井,内为条带连环画的形式,雕刻有二龙戏珠和太子游四门等佛教故事,其间还刻有道教的八卦图。窟内后壁修凿平整,但无雕像,左、右两壁最上边均雕有平行排列的小千佛坐像,两壁前下角各雕一尊观音坐像;其余地方则为空白。
  从窟内弥勒佛坐像和左、右壁上方的小千佛像同两壁前下角近门处的观音坐像相比,无论造像风格或雕刻技法都迥然不同,而与万佛洞、三世佛洞内造像相比,也有明显差异。弥勒佛和小千佛坐像在雕凿技法上均显得比较粗糙、浮浅,尤其是弥勒佛形象更具有明显的明代造像特征。而窟内的两尊观音坐像却与万佛洞内同类造像在风格和雕刻技法上都基本相同。另外还发现窟内前半部和后半部分之间有一明显的接茬痕迹。可推知,该窟最初应是在宋代开凿万佛洞的同时或稍后即开始凿造,当开凿到1米多深,并雕刻出门口左、右壁下方的两尊观音坐像时,可能由于发生某种突然原因而被迫停工。后到明代,又有人在原基础上继续向深凿造,雕刻出弥勒佛和小千佛坐像,从而形成目前这种局面。
  释迦佛洞 位于弥勒佛洞左下方,石窟略呈方形。深5.58米,宽5.40米,高3.08米。窟顶中央凿一圆形覆盘状藻井,藻井正中浮雕一宝相花图案,周围又分布有12块方形棋格式藻井,其内分别雕刻有飞天、朱雀、苍龙、宝相花、几何纹、如意之纹及莲花等图案。窟内正中央立有4根等距离的直径0.24米的圆形石柱,接顶连地,现柱已毁,仅见两端痕迹。4柱间雕有释迦佛坐像一尊,基座和佛头皆毁。窟前开一门,左、右、后壁及门两侧均布满佛教造像。门左壁上刻有童子拜观音像,右壁上刻有地藏讲经图,左、右、后壁面上则雕有罗汉群像,并间以太子游四门,菩提树下悟道、讲经,婆罗树下涅槃等佛本生故事图案和三世佛、文殊及普贤菩萨造像,窟之左、右两壁前上角还对称地雕刻有手持锏、鞭的天王立像各一尊,作为该窟的守护神。窟内全部浮雕造像,构成了一个佛教理想境界的统一整体。其内容之丰富是清凉山万佛寺其它洞窟所无法比拟的。从窟内造像风格、特征来看,与万佛洞、三世佛洞内造像基本相同,其雕造年代也当在宋代。
  释迦佛洞由于所处位置偏低,窟内十分阴暗潮湿,造像风化亦甚严重。
  罗汉洞 位于释迦佛洞左下侧,亦开凿于宋代前后。该窟平面略呈方形,进深4.5米,高3.15米,宽5.1米,前壁开一门。窟内后部有高1.45米的“凸”字台基。左、右、后三壁,中、上部浮雕数排平行排列的罗汉坐像约500尊,门右侧墙壁上雕一菩萨坐像,左壁前部近门处雕二尊菩萨坐像,窟顶正中凿一圆形覆盆状藻井,其内浮雕数格宝相花、莲花等图案,窟顶圆形覆盆状藻井,周围又分布整齐排列的长方格藻井二十余格,其内浮雕有二龙戏珠,宝相花、莲花等图案。窟内台基上造像已毁无存。墙壁上的罗汉造像及顶部藻井中的图案略有风化。该窟原被居民占用,1988年5月才将墙壁上的罗汉等像从泥土中铲出。
  睡佛洞 位于万佛洞右上侧,开凿年代不详,据年长者传说,该窟内雕一较大的睡佛形像。约在抗日战争前后,该窟被上方坍塌下来的土所掩埋,至今未挖出。
  清凉山万佛寺石窟是延安规模最大的石窟洞群,此外还有一些分散的佛教石窟。

 


 

  延安万佛洞石窟

  位于延安城东清凉山半山之间。共有4个洞窟,由北向南,依次编号。石窟东依山,西临延河。

  1号窟,为主窟,即万佛洞石窟。窟平面略呈不规则四边形。前部宽16.1米,后部宽17.6米,进深12.9米。窟中央凿石成基坛,基坛高1.43米,面阔11米,进深5米。基坛左右两侧各有一石屏壁连接窟顶。两座屏壁四面均有浮雕佛、菩萨、罗汉、弟子像。左侧屏壁外侧有佛涅磐图和十五级浮屠。基坛上主造像原为泥塑三世佛及二弟子,已毁无存。现有的泥塑三世佛及二弟子像,系1985年重塑。窟四壁浮雕小千佛、释迦、弥勒、多宝等佛像和净瓶观音、文殊、普贤菩萨和千手千眼观音等。窟内造像题记最早者有宋神宗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的题记,还有金、元、明等朝代的造像或题记。

  2号窟,前部面阔为5米,后部宽5.7米,进深4.8米,高4.6米。窟无前壁,呈敞口状。窟正壁为三世佛及佛弟子像,下方为8尊罗汉像。窟北壁上方为骑象的普贤菩萨,南壁上方为骑狮的文殊菩萨。狮、象前侧分别有驯狮、牵象的昆仑奴。窟南北两壁近窟口处,分别站立一尊护法天王像,戴盔,着铠甲,倚长剑。南壁护法天王像右下侧为童子拜观音造像。

  3号窟,面阔6.7米,高4.8米,进深9米。窟中央九级仰莲宝座上为庞大的弥勒坐像。弥勒袒胸露脐,阔鼻薄唇,两耳垂肩,左腿下垂,右腿上屈,喜形于色。弥勒佛高1.8米。窟顶藻井别具一格,由内向外,依次为八卦图案、二龙戏珠、莲花、宝相花、佛传故事等图案。

  4号窟,位于鹫峰岩下。窟平面略呈梯形,窟前部宽4米,后部宽5.9米,深5米,高3米。窟口两侧为浮雕护法天王像。窟四壁用高浮雕手法雕刻成山崖、岩石、行云流水、亭台楼阁及童子拜观音、太子游西门等佛传故事图像,布局精妙,错落有序。但因潮湿,风化漫漶较为严重。窟顶中央为一覆斗式莲花藻井。藻井周围为平棋格式天井。平棋内雕有宝相花、如意云纹、飞龙、朱雀、花卉、几何纹等图案。尤其是其中的一组4个飞天造像,雕刻十分精美。飞天绕中心花卉急速旋转,衣带飘扬,富有动感。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SplitPage]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SplitPage]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SplitPage]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SplitPage]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标签:陕西寺院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志丹县花园寺—延安市—陕西寺院
下一篇:没有了!
香港,澳门,台湾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沪ICP备05002419号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南区18号楼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8175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