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综合专题>> 佛教机构>> 内地寺院介绍>>正文内容

岩香寺石窟—太原市—山西寺院

       

发布时间:2013年04月18日
来源:宝莲禅寺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太原市除天龙山石窟、龙山道教石窟外,现散存于各县区的石窟还有12处30窟,其中以岩香寺石窟为上乘。岩香寺石窟又称千佛洞,位于清徐县西山都沟村的屠谷山山壁间,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清光绪《清源乡志》记载:“1088年(宋元 三年)七月十五日塌出石洞,遂被发现。”于是便在石洞左侧的峡谷中筑寺,名岩香寺。寺在民国年间毁坏,碑石无存,史籍亦无记载。从石窟手法上看,一般认为 开凿于唐代,可能在唐末会昌年间(841年~846年)武宗李炎灭佛时,乡民堵洞予以保护,直到1088年(宋元 三年)因塌方而被发现为止,隐蔽了240余年。千佛洞的出现,乡间以为是吉兆,所以乡民于3个月后在洞的上部又续开三洞,有“元 三年十月十三日开凿,元 四年七月六日功毕”的题记。

  岩香寺石窟开凿在屠谷山的山壁上,距沟底约8米。游人沿山路曲折而行数百步,先有一窟,有人工雕凿、但仅成轮廓的佛像2尊,高2米,经考察后初 步认为,可能是开凿于会昌灭佛前夕,未完而废。此窟东侧为千佛洞,开凿在危崖之下,面南向,上有危石—方,突出2米,形似崖檐,下用四根抹楞石柱支承檐 部。洞口两侧,残存力士和供养人造像4尊,前者肌肉突出,后者婀娜多姿,典型的唐代风格,可惜被盗凿而残损。窟内地面呈长方形,分前后两室,前室为僧俗膜 拜之地,后室为佛像栖身之所。室内加4根红色抹楞石柱支承顶部,是明代加固所为。上为平顶,崖层已分化剥落,镌莲花藻井,有加彩痕迹。窟内后壁圆雕释迦牟 尼佛和迦叶、阿难尊者,各高2米。两侧有近似圆雕的乘坐骑文殊、普贤菩萨及侍者、驭者,各高1 5米,组成9尊1辅的“华严三圣”格局,显然是佛教华严宗的道场。这些佛像,都是石胎泥塑,外施彩绘。这种方法,比较容易塑造出各种佛像的比例、服饰以及 神态、性格,使其更具有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感情。左右两壁则雕凿高浮雕的力士、侍女像4尊,前者虎背熊腰,后者轻曼婀娜,与洞口的力士、供养人组成内外呼应 的4对人物造像。从技巧上来说,这8尊石雕人物,是窟内的精品,曾被文物盗劫者凿取头部掠夺到海外。千佛洞的千佛则镌刻在四面窟壁上的佛龛内,计有小佛像 1200余尊,一式闭目静坐,显得生硬呆板,所以匠师们独具匠心,在小佛龛之间,高低错落地配置了10余尊大于小佛像两倍的大佛像,虽一式坐姿,但衣饰、 手印各不相同,他们类似生活中的领班人,似乎还可以看出各自的领地和统率的人数,给千佛寺增加了活力。匠师们又用吉祥缠枝左右盘旋,上下迂回,把千余个佛 龛一个一个地连接起来,俨然是一幅大型的千佛图像。岩香寺石窟规模不大,却有多种佛像以不同的形式交互使用,在统一中求变化,多姿多彩,在石窟造像中是不 可多得的,它凝聚着劳动者人民的理想和愿望。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标签:山西寺院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香港,澳门,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