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综合专题>> 佛教机构>> 内地寺院介绍>>正文内容

山西栖岩寺—运城市—山西寺院

       

发布时间:2013年04月26日
来源:宝莲禅寺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栖岩寺
  距永济县城三十华里的中条山上有座首山,山两侧有大小柳沟夹持,由势突兀险峻,主峰下有十亩一片簸箕形平地,这就是栖岩寺的遗址。
   簸箕背上有座六角五层四丈多高的舍利塔巍然挺立。站在塔下西望秦川,如在几席;北眺龙门,茫茫远迹;鸟瞰峨嵋,尽收眼帘。传说此地是块风水宝地。昔日伯 夷叔齐逃隐采薇,娥皇女英下嫁舜帝,老子李耳过关均在此地。北周建德年间(公元572-575)在此建灵居寺,隋时改为栖岩寺,唐时该寺名冠群刹,为河东 名胜之最,一度成为唐明皇的避暑胜地。至今山上还留下唐明皇的石门洞、栈道、望川亭的旧址。山下候驾庄(侯家庄)、撤驾庄(郑谷庄)是唐明皇撤去銮驾的地 方。文物有唐塔一座(即舍利塔),天宝十三载建;辽塔一座,为统和年间建;后唐六角石塔一座,为同光三年建。另外有元至正、明洪武、清代等小墓塔数座。唐 时大历十子卢纶、李益、李端等诗人在此频游,并有诗作留传于世。
  据传,栖岩寺为主寺,名曰上寺,是僧院之主,以后因和尚增多,又增建中寺下寺 各一座。上寺高踞山顶,中寺座落在半山腰,下寺盘坐在山脚下。上寺建筑于隋文学仁寿元年,负山面河,居高临下,山雅谷幽,水清林秀,鸟语花香,风景优美, 红砖绿瓦,宏伟壮观。寺内佛像尊严,栩栩如生。寺外古碑林立,其中以鱼子碑,透凌碑最为有名。在后山的山沟里,有座小砖洞,名曰“昙延祖师洞”。下寺传说 是上寺的行寺,修建在后,专供招待使用。寺内佛殿房屋颇多,寺外翠竹摇曳,花香诱人。一到夏天,清风徐来,凉多宜人,真有“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之 感,令人留恋忘返。清光绪年间,山东巡抚阎敬铭卸任后,就在下寺教书,并到河东书院讲学,地方上人说他居官清廉,拜访者较多,曾热闹一时。中寺是后来建 的,由城南驿门旧钟寺迁来,建成称为中寺。范围不大,房至不多,可是寺前不远,奇石如林,瀑布如带,每日早晚云雾缭绕,奇幻异常,名扬远近,吸引着四方游 客。
  栖岩寺有个“昙延祖师洞”,关于这个祖师,有一段神奇的传说故事:
  隋朝初年,正是秋末农忙,一日,蒲州府临晋县耽子村外,突 然来了一只猛虎,吼吼有声,居民惊恐不安。此虎在村外徘徊半月,既不进村,也不远离,不知何故。村民商议说,猛虎无非是为食而来,总要让它吃个人才行。村 中王氏,家里有个憨娃(傻子),不如大家筹钱,买来喂虎。这个憨娃生得慈眉善目,一副好相貌,不说话谁也不知道他是白痴。憨娃的父母拗不过村民,只得将儿 子梳洗干净,送出村外让老虎吃。谁知老虎见了憨娃,反而乖乖伏下,憨娃好像也有灵感,顺势爬上虎背,那虎驮了憨娃,一路跑开,远远地走了。他父母大哭不 已,村民则总算松了一口气,大家都以为憨娃必葬身虎腹无疑。
  老虎把憨娃一直驮到一百多里外的灵居寺,到一处土窑洞(现为昙延洞)放下,返身刨了一个大坑,坑中涌出一股泉水(现名虎刨泉)。老虎喝足了水,扬长而去。
  第二日,寺中老僧到寺后捡柴,发现景象全变,一股流泉在悬崖上形成瀑布,水雾腾腾,过了一会,水气中走出一个相貌俊秀的童子。老僧问他姓名,童子憨笑不答。于是,老僧将憨娃暂养在寺内,伺机寻访他的家人。
   到了冬季,老僧要下山做法事,临行时给憨娃留下三日的熟食。谁知下山后天降大雪,老僧十几天不能回寺,以为憨娃一定饿死了。天晴后,老僧回山,却见憨娃 双手合十,站在山门外,对老僧口称“师父”,神色如常。而且玉口一开,声如金钵。老僧非常诧异,跑到斋房一看,见锅里咕嘟嘟煮了一锅料角石。
  老僧问憨娃这个怎么能吃,憨娃拿起一块石头,送入口中,像吃山芋一样地吃掉了。老僧拿起一块,咬了一口,依旧坚硬硌牙。于是,老僧觉得这个憨娃是仙体,一定有来历,便给他剃度,法名“昙延”。
  昙延出家后,聪敏异常。《涅盘经》一听就懂,《维摩经》过目成诵,很快就声名远扬,成为神童。人们纷纷上山观看神童,灵居寺的香火因此而旺盛起来。后来,憨娃的父母听说此事,特地赶来,发现确是自己的儿子,想领回家去,但被昙延拒绝。
  当时有一位隐居的薛道衡居士,学识渊博,他向昙延出了“方圆动静”四字,想考考昙延的智慧。昙延不慌不忙,指着山下的蒲州城说:“方如方等城。”又指着天上的太阳说:“圆如智慧日。”再指着黄河水道:“动则识波浪。”最后指着禅室说:“静类涅盘室。”薛居士连称妙哉!
  老僧去世后,昙延成了灵岩寺住持方丈,收了慧海、道悬等徒弟,继承老僧的衣钵。普救众生,有求心应。
   有一年蒲州大旱,昙延在寺中摆起道场祈雨,虎刨泉下的百丈瀑布突然旋转如白云,飞腾上天,倾刻之间,行云布雨,解决了当地的旱情。隋文帝听说此事,敕赐 外国贡品玛瑙盏供奉于寺中,以示褒奖。因为灵岩寺出了名,僧众和信徒渐多,寺内容纳不下。仁寿元年,隋文帝下诏改灵居为栖岩,大兴土木,建筑仁寿宫,扩建 道场,赐赠透凌碑、鱼子碑,增建舍利塔、白云洞等。最盛时,栖岩寺容纳僧众一千多人。昙延逝世后,耽子村村民为了纪念,特将当年的小土窑改为砖洞,把昙延 的金坐像供奉在洞内,名曰“昙延祖师洞”。

标签:山西寺院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香港,澳门,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