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综合专题>> 佛教机构>> 内地寺院介绍>>正文内容

飞来寺—师宗县—云南寺院

       

发布时间:2013年03月13日
来源:宝莲禅寺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师宗县飞来寺   位于该云南省旅游名胜曲靖市师宗县龙庆乡豆渔村东南面的正乙山上,坐东南朝西北,居高临下,俯视着山川原野。
  曾毁于清朝皇太极二年,嘉庆八年重修。飞来寺分前殿、中殿、大殿,呈从低层向高层而上之势。大殿高约三丈,气势宏伟壮观。最为奇特的是后檐墙不用一砖,而是凿开石崖依托山壁而建。高耸的石崖似一把天然巨伞,遮掩住大殿的后半部分,别具风采。佛龛依石壁开凿,高约丈余,内塑观音像,栩栩如生。大殿的前半部分为木质构造,柱子合抱难围,高大雄伟。数百根方形椽条揉成半圆,建成走廊上的穹顶。仰面一望,幽深而神秘。前殿侧面有两棵梧桐,枝繁叶茂,把佛家净土衬托得超凡脱俗。
  飞来寺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据当地群众介绍,建造时有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寺址原选在距现址两公里以外的地方。全部用料备齐后,正准备破土动工的头天晚上,柱、梁等主要用料不翼而飞。住持和尚急忙派人四处寻找。当来到现址时,发现柱梁按规格竖好,但却无大殿的后梁后柱,人们惊奇万分。住持吟哦片刻,说道:“哦,这是我佛旨意,不可违矣”。于是,把寺建于现址,并因柱梁是飞来自立,遂将其命名为“飞来寺”。

 


 

  飞来寺
  飞来寺位于师宗县龙庆乡豆温村东南隅的正乙(也称正一、镇邑)山中。此山在当地一山独尊,巍然矗立,高耸险峻,雄伟壮观。山中佳木蓊郁,紫竹丛林,一片葱茏,景趣盎然;盘桓在寺庙背后古木上的蔓藤,犹如玉帘垂吊,悠然晃动,美不胜收。
  据云南科技出版社1996年出版的中国寺庙塔窟系列丛书《云南寺庙塔窟》记载:飞来寺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二年(公元老派1614年),距今已有388年,其名称还有一个颇带传奇色彩故事:建寺时宅基原选在现址左侧一公里以外的臭水井,全部用材均已备齐,在破土动工的头天晚上,突然狂风暴雨,雷霆万钧,家家户户的牛喘息不停,浑身是汗。清晨,民众来到现场准备竖柱上梁时,柱梁等主要建筑材料已不翼而飞,住持和尚及民众随即组织人员寻踪追迹,找了九十九天,才找到现址,发现梁柱已按规格竖好,只无大殿的后梁后柱,人们惊奇不已,认为这是佛意,凡人不可违,遂遵神旨把寺建于现址。因梁柱飞来自立,遂将其命名为“飞来寺”。
  飞来寺依山势拾级而建,坐东南朝西北,居高临下,控居正脉,俯视山野村庄,从低到高沿中轴线建有山门、子孙殿、关圣殿、海潮堂,集神、奇、险、秀、静、灵为一体。全寺建筑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建筑高低错落,殿堂屋宇呼应配合,山石树木景致生动。
  海潮堂地处全寺之最高处,堂后檐为数丈高的天然石篷,峭陡如削,壁上部内凹,罩住大殿的后半部分,堂体主建依石而建,单檐悬山顶,七檩抬梁式结构。堂以石壁作为后檐墙,后檐梁柱皆在石壁上凿洞直接固定,梁架用较大圆木穿结,础柱合抱难围,立于一八角形须弥座上。殿门由六扇木雕直棂格子门组成,门柱上书一门联:“云霞缥缈万里西来镇邑山;驰名誉传飞来爱居锦玄辉。”殿内前沿建有约两米宽的木质钟楼,梁条上悬挂豆温村李阳争为求子嗣捐资铸造的铜钟二个,一个约三百斤,一个一百斤,铸工精巧细密,钟周围铸有经文,清晨钟声,鲸音远播,在十里以内均能耳闻,但已毁于大炼钢铁时。屋檐悬挂木板雕刻红底金字“飞来寺”三个金光闪闪的大字,书写运笔流畅,“飞”字犹如展腾飞之形,现悬挂在殿前檐。保持最完好的一块匾额系康熙年间师宗知州管榆题书的“镇邑仙境”。书法遒劲,满蘸情怀。大殿两山间建有配房,左间塑魁星神像,右为僧尼居所,左右各设大木门一道,建为封闭式院落。左大门侧旁石壁中涌出一清泉,清澈凉爽回味甘美,不溢不溅,不干不涸,四季长流。常饮此泉水,有长寿之效,寺内众僧尼因常饮而高寿,故到寺庙的人都争先饮用,以洗刷疲倦和心灵上的尘土,临走还要带几壶回家。相传有一香客不用清洁的水桶去进内打水,激怒了龙王,从悬岩上滚下约四五吨重的巨石,压盖在井上方,故现在桶不能下放到井里打水,只能用瓢舀水。
  海潮堂依山就势凿成平面,借助山体形成一壁,以后檐石壁凿成海潮大殿,匠人们在山石上镌刻出海潮龙王送女儿出嫁图的主体,镶嵌在石壁上,身着珠光玉贝的龙王,神情既欢喜又忧虑,看着远嫁的龙女在送亲队伍的簇拥下渐渐远去,左边塑有神态各异的“十八罗汉”,右边塑有唐僧取经的人物故事片断,人物像貌各异、神态逼真、显现出佛的慈祥,超脱。
  海潮堂因年久失修,残坏破损,住持于心不忍,募捐筹资,于清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进行整修,完工后,时任广西府正堂谢大人、师宗正堂骆大鹏于乾隆二年腊月二十二日亲临视看,并在正殿后面石岩摩崖题刻撰书留言。横书“流芳万古”,直书“永镇三宝”。清嘉庆二年(公元1797),苗族农民起义,烧焚庙宇、毁坏金身,。仅存大殿后壁,主持僧祖培与善士熊守荣协力多方募化修建,于清嘉庆八年(公元1803年)六月竣工,建盖为瓦屋面,前檐檐口沟头按顺序等距离列有“阿、弥、陀、佛”字样的瓦当,殿角檐下挂有铜制风铃,微风吹来,铃声清幽。殿内绘塑佛身,粉饰妆颜,焕然一新。
  关圣殿为清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主持僧方敏与众施者集资在大殿前修建,画栋雕梁,丹楹朱柱,正中塑以关圣,左间配以玄坛,右间配以地藏。殿中塑像把一个忠心耿耿的关公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大门书一对联“志在春秋功在汉;忠同日月义同天”,门下左右各建一配殿,殿内分塑赤兔马和牵马神,其状如真人真马,似在整装待发。
  子孙殿在中轴线前沿,建于清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清嘉庆二年(公元1798年)重修。殿门上书“座上莲花沾断西湖三月景;瓶中杨柳分来南海四时春”。殿内莲台上端坐的观音菩萨手持净瓶、杨柳播洒甘露,慈祥端庄,面容慈善,神态宁静,目光安详,一副慈悲为怀、随时为人解除忧郁的姿态、从给人以灵妙之感。
  正乙山,山恋清秀,峭壁千仞,地形险要,气势磅礴,巍峨挺拔,飞来寺依山而建,古朴雄伟、别具风格;云雾缭绕之中显现的古寺,若动似飞,有斩云断雾之姿,凝而不变之影,真是“鬼斧壁开筑仙台;庙宇飞来屹正乙”。
  寺中冬暖夏凉,是避暑度假、消倦静思、陶冶心灵的圣地,又是文人墨客吟诗、题联、作画的佳境。游人留下的“上帝垂恩,恩留东西南北境;下民祈福,福降士农工商家”及“西天有圣人,果然性地皆空,无声无色无臭味;南国多佳士,即此佛光普照,自南处北自东西”的楹联广为流传。
  飞来寺集佛、道、儒于一寺,这与当时的统治者倡导的“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密不可分,所塑神像把佛的虔诚、道的飘逸、儒的厚道表现得淋漓尽致,并以神话传说及迷人的景致为众多善男信女所崇奉,香火兴旺。从豆温村沿弯曲的林间小道拾级而上,登临山门,映入眼帘的“古寺无灯凭月照,山门不锁待云封”的山门对联,让人浮想联翩。步入山门,柳暗花明,古寺忽隐忽现,难露真容,犹如一幅天然画卷。远眺青山如屏,近看原野似画,俯视村落炊烟,景景迷人,沁人肺腑。暮鼓之声,经音轻嗑,传入耳间,构成一幅扑朔迷离、宁静合谐的景观。在此观赏景色,洗涤周身尘世忧烦,心胸舒坦、神清气爽、心旷神怡、飘飘欲仙。进入殿内,幽幽神灯,闪闪发光,檀香绦纶,青烟袅袅,心入佛境,万念皆抛,给人以无限微妙之感。
  物换星移几度秋,随着历史的风风雨雨,历经几百年岁月沧桑的飞来寺,几经劫难,几经兴废,在动乱的岁月中也难免厄运,群体佛像遭到严重破坏,经书被焚,铜佛被盗,个别人还在佛像胸部掏“金心”、挖“银胆”,把佛像搞得残破颓垣,砸得肢离破碎,东倒西歪,凋零破败。
  随着党的宗教政策的贯彻执行,在弘扬民族文化的新时期,政府对文物古迹加大发保护力度,1988年8月,飞来寺被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文物部门的重视下,群众多方集资,依次对海潮堂、关圣殿、子孙殿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使破损不堪的飞来寺又恢复了它先前的光彩,佛事活动现度兴起,香客信徒日渐增多,遇有佛事热闹非凡。善男信女为驱邪免灾、除病平安、生意兴隆、求嗣求福、升学升官等祈祷求拜,渴望神灵庇护保佑,以求得心灵上的抚慰,精神上的寄托,感情上的满足,心态上的平衡。
  飞来寺,以其优美的自然环境,神话般的传说,集佛、道、儒于一堂的宗教文化,将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和信徒前来观赏和朝拜。

标签:云南寺院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香港,澳门,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