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信息>> 内地>>正文内容

心举法师:四圣谛——离苦得乐的法门

       

发布时间:2021年09月02日
来源:菩萨在线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菩萨在线佛讯 原始佛教要义系列讲座,由珠海学院佛学研究中心、智度会弘法慈善基金会、香港佛教僧伽联合会、香港宝莲禅寺联合举办,旭日慈善基金会赞助。
 
3月20日晚,心举法师作了题为“四圣谛——离苦得乐的法门”的精彩讲座。作为此系列的第二场讲座,心举法师跟大众探讨了原始佛教的核心要义。
 
讲座中,心举法师为大众向详细讲述了四圣谛,并通过问答互动,为大众答疑解惑。以下为问答内容。
 
问题一:请问“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有何差异?
 
心举法师:我说一个最简单的,通过现象来了解“有余涅槃”。佛陀35岁就证得涅槃,那个时候35岁他证的是“有余涅槃”,80岁他又证一次涅槃,那个时候叫“无余涅槃”,也叫大涅槃。其实在早期佛教里并没有“有余”和“无余”之说,只有nirvana 和 parinivana,也就是涅槃和大涅槃。
 
什么叫有余涅槃?就是这个人已经断除了一切烦恼,然后没有未来生死的因了,不再造未来生死的因了。但是,他今生的果报的身体还存在,这里的有余是指今生果报的身体还存在,就是佛陀35岁到80岁这之间,都是在有余涅槃期,但是佛陀80岁的时候,就是他今生果报的身,归于寂灭了,然后这个时候叫无余涅槃。
 
所以很容易理解,从早期佛教里边去理解有余、无余,可能相对的说比较质朴,没有那么复杂。因为早期佛教里边其实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有余、无余涅槃之说,只是说nirvana and parinivana。
 
问题二:请问什么是涅槃的不生不灭境界?
 
心举法师:这个问题好难回答,因为,涅槃之境界,只有证得(涅槃)的人才有体悟,而且即便他证得了(涅槃),即便是佛陀,他证得涅槃,佛陀都没有办法把涅槃说给我们,因为什么?因为人类的语言是有为法,有为法没有办法彻底的去描绘涅槃的无为法,所以佛陀告诉我们的是什么?佛陀告诉我们的是:证涅槃的方法。
 
那么对于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知道涅槃,其实它是梵语Nirvāṇa的音译,如果我们翻译,它最原始的意思有吹灭、平静、熄灭的意思,那么意译,它还有灭、无声,然后无为寂灭的意思。所以从原始佛教的涅槃,这里大乘佛教我不去涉及,因为我们这里是原始佛教基础教育,原始佛教的涅槃,它一般很容易理解,就是指断除爱欲,然后熄灭三毒进入心里解脱的一种境界。所以什么是涅槃?没有爱欲即是涅槃;没有三毒即是涅槃;没有痛苦即是涅槃。
 
Nirvāṇa这个词其实是一个否定词前缀。其实佛陀在讲涅槃的时候,有一点类似我们否定神学的意思,他没有告诉你涅槃是什么,他告诉你涅槃里边没有什么,没有爱欲、没有三毒、没有痛苦,只有安、乐、住。我个人的理解,不生不灭,应该有两层意思的含义,第一个含义就是涅槃它本身意思就有无生的意思,不生的意思也就是没有来生,自然不会有灭。所以从这层意义上来讲,是不生不灭。从另外一个意思来讲,我们涉及到佛陀在早期经典里边对「涅槃」的解释,涅槃是什么?涅槃是无实知,所以这个解释相对于大乘的解释可能会更质朴一点,什么叫无实知呢?不生不灭其实是万法的本体,但是我们的智慧没有办法看到本体,我们只能看到生灭的现象而已。我们没有办法看到生灭现象后面缘起的这种不生不灭的规律和原则。
 
所以我个人理解就是刚才说的不生不灭的境界,你要我跟你去描述什么是不生不灭的境界,我给你描述不了,因为佛陀本人也没有办法真正的给我们描述到这个境界,他只是告诉我们如何获得这种境界。至于不生不灭,就是刚才我说的两种解释方法,可能也有不尽完善的地方。
 
问题三:请问为何佛陀要先说四圣谛?
 
心举法师:解释这个应该从好几个层面来讲四圣谛。因为从佛陀讲经的时间和对象来说,他是说法,说法次序是第一的,因为他先讲经典,然后刚才我也说了佛陀降于世最重要的目的是灭苦,他是以灭苦为目的出现于世的。
 
所以,像我们写论文提出一个总论一样的,他先讲四圣谛,另外还有一点就是四圣谛其实它能含一切法门的,它在一切法门中居第一的。就像《大象迹喻经》讲了,我们大地上可能有不同的人的脚印、鸟的脚印、马的脚印,但是大象的脚印能够覆盖一切脚印,四圣谛能够涵盖一切法。
 
所以从这个层面上来讲,佛陀第一讲四圣谛。第二个就是还要从一个闻法者的角度上,如果当时佛陀所选择的讲法对象不是五比丘,或者五比丘不存在,他对一个在家人讲就未必会讲四圣谛了,因为什么?那之前因要观机说法,要理解闻法,这要从闻法的角度上去想一下,闻法是不是能够领受这个意思?是不是能够承受住这个法?听完法之后是不是新生敬畏新生信仰新生向道之心?如果跟一个外道或者跟一个整天沉醉于种种欲乐的,佛陀可能有另外一种选择。所以为什么先说四圣谛,也要考量这个。
 
还有从这总体来说就是四个方面,一个就是就是灭苦论为第一,所以要讲四圣谛;能含摄万法,所以要讲四圣谛;然后说法次序第一,配合前两个要先说四圣谛;从闻法的角度上来讲,是否能够信受奉行且能够有所体悟。
 
问题四:请问四圣谛与缘起法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心举法师:刚才讲了四圣谛,其实就没有脱离缘起法,苦是果、集是因,集中间又有不同的缘起,然后与爱欲、执取,而后有生死等等的,四圣谛与缘起法是紧紧紧相扣的一个关系,不是脱离的关系。
 
问题五:请问在三十七道品中,八正道与其它六种方法的区别是什么?
 
心举法师:严格意义上来讲,三十七道品是对佛陀一生所讲的所有佛法精髓的总结。但是这一套总结不是按照一个严格的体系来构建的,三十七道品我们都知道有七个门类,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知和八正道,这七个门类。

标签: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