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信息>> 内地>>正文内容

云南佛教首届三语系讲经交流会,祜巴提卡达希作示范讲经

       

发布时间:2021年08月09日
来源:菩萨在线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合影
 
菩萨在线云南讯 8月2日至6日,云南省佛教2021持续推进中国化进程研讨会暨云南省佛教首届三语系讲经交流会在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弥勒寺举行。讲经交流会上,云南省佛教协会副会长祜巴提卡达希代表南传佛教,作题为“南传上座部佛教禅修十巴拉密”的示范讲经,以下为全文。
 
祜巴提卡达希作示范讲经
 
尊敬的各位领导,尊敬的三语系诸山长老,尊敬的各位善知识、专家学者、大德居士,大家善妙吉祥!
 
因缘殊胜!云南三语系佛教界缘聚弥勒佛地,开展讲经交流,进一步挖掘佛教教义教规中有利于社会和谐、时代进步、健康文明的内容,作出符合当代中国发展进步要求,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是持续推进佛教中国化进程的题中之义。我很荣幸能有机会与大家一起学习分享佛法,感恩妙法因缘。
 
南传上座部佛教·南传(从地理位置划分),上座部(原始佛教的一个派系)原原本本是以巴利语系在中国境内云南传播。可用四十四个字概括:“三体一钵、托钵乞食、受请供养、戒律森严、深研教理、注重禅修、过午不食、剃除头发、端正庄严、讲经说法、一切佛化”。
 
云南是全国佛教仅有汉语系、巴利语系和藏语系。三大语系法乳同源,和合共生,相互借鉴,和睦尊重,共同繁荣,加深彼此的了解,不但可以加强团结、促进发展,还能教化不同根性的众生,使他们得到相应法味的滋养,以达到人心净化、社会祥和的目的。南传佛教作为佛教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心,而南传佛教经典翻译成中文的不多,在国内广泛流通的就更少。今天,我与大家交流分享的主题是禅修十巴拉密。
 
祈福法会
 
一、巴拉密
 
善修巴拉密,自利又利他,解脱道上人,涅槃城中生。
——斯里兰卡 那烂陀长老 (Narada Mahathera)
巴拉密{舍弃外在(物质,如财产)之修行称巴拉密} 
吴巴巴拉密{舍弃身体(割肉弃肢)之修行称吴巴巴拉密} 
巴啦玛塔巴拉密{舍弃生命之修行称巴啦玛塔巴拉密}
 
二、十巴拉密
 
出世善法有十,在巴利语中叫巴拉密(Parami)。为了求证无上菩提,每一位修行者都应修习此十巴拉密,培育证悟的福德和资粮。它们是:
1.Dana Parami达纳(布施)巴拉密;
2.Sila Parami希腊(戒律)巴拉密;
3.Nekkhamma Parami涅卡玛 (出离)巴拉密;
4.Panna Parami般雅(智慧)巴拉密 ;
5.Viriya Parami韦里雅(精进)巴拉密 ;
6.Khanti Parami康提(忍辱)巴拉密;
7.Sacca Parami绍召(真实)巴拉密 ;
8.Adhitthana Parami阿迪塔纳(决意)巴拉密;
9.Metta Parami咩达(慈爱)巴拉密 ;
10.Upekkh Parami吴毕卡(舍弃)巴拉密。
 
祈福法会
 
三、禅修与巴拉密
 
有人问:为何在佛陀的时代有很多阿罗汉并且很容易证悟呢?
 
禅师回答:那些出生在佛陀时代的人,因为他们累世的修行,他们的巴拉密已经圆满,因此容易证悟。那些没有禅修或刚开始禅修的人,因为巴拉密不圆满或巴拉密还未成熟,所以不能证悟。
 
因此,想要证悟的人应当通过禅修圆满十种巴拉密。接下来依次解说:根据《行赞》注疏,巴拉密是善德,应以悲心修习,以理智为指导,不受自私动机的影响,不被邪见和一切我慢之心染污。
 
四、十巴拉密巴利念诵
 
(1)E帝比说 帕嘎哇 达纳巴拉密 三般诺 达纳吴巴巴拉密 三般诺 达纳巴啦玛塔巴拉密 三般诺
(2)E帝比说 帕嘎哇 希腊巴拉密 三般诺 希腊吴巴巴拉密 三般诺 希腊巴啦玛塔巴拉密 三般诺
(3)E帝比说 帕嘎哇 涅卡玛巴拉密 三般诺 涅卡玛吴巴巴拉密 三般诺 涅卡玛巴啦玛塔巴拉密 三般诺
(4)E帝比说 帕嘎哇 般雅巴拉密三般诺 般雅吴巴巴拉密 三般诺 般雅巴啦玛塔巴拉密 三般诺
(5)E帝比说 帕嘎哇 韦里雅巴拉密 三般诺 韦里雅吴巴巴拉密 三般诺 韦里雅巴啦玛塔巴拉密 三般诺
(6)E帝比说 帕嘎哇 康提巴拉密 三般诺 康提吴巴巴拉密三般诺 康提巴啦玛塔巴拉密 三般诺
(7)E帝比说 帕嘎哇 绍召巴拉密 三般诺 绍召吴巴巴拉密 三般诺 绍召巴啦玛塔巴拉密 三般诺
(8)E帝比说 帕嘎哇 阿迪塔纳巴拉密 三般诺 阿迪塔纳吴巴巴拉密 三般诺 阿迪塔纳巴啦玛塔巴拉密 三般诺
(9)E帝比说 帕嘎哇 咩达巴拉密 三般诺 咩达吴巴巴拉密 三般诺 咩达巴啦玛塔巴拉密 三般诺
(10)E帝比说 帕嘎哇 吴毕卡巴拉密 三般诺 吴毕卡吴巴巴拉密 三般诺 吴毕卡巴啦玛塔巴拉密 三般诺
 
祈福法会
 
(1)(Dana Parami)达纳布施巴拉密--施舍物质与资具,或贡献体力、劳力。
    
布施为第一巴拉密,它给予布施者双重功德,去除自私不善之想,发展了纯洁无我之心。“这对布施者和被布施者都是一种祈福”。
    
布施可以消除潜伏在自己内心的贪欲,解除痛苦,由此获得内心的宁静和喜悦,这是布施本具的功德。
 
谈到修习布施,在《行藏论疏》这部重要的经典中出现了一段很有意义的记载:
    
在布施食物的同时,希望接受者获得长寿,美丽,幸福,力量,智慧,乃至最高涅槃之果。给予饥渴者饮料,以使熄灭情感的贪欲;给予他们衣服,以便获得道德上的惭和愧;给予他们方便,以使修习神通;给予他们名声,以便品味道德的芳香;给予他们鲜花和香油,以使得到佛陀善德的尊荣;给予他们座位,以使成就觉悟;给予他们住处,希望自己成为世界的皈依处;给予他们光明,以使得到五眼,即:肉眼,慧眼,天眼,佛眼和知一切眼;给予他们相貌,以便具有佛陀的庄严;给予他们声悦,以使修习美妙的梵音;给予他美味,以使深受大众喜爱;给予他们亲切,以使获得佛陀妙相;给予他们医药,以使成就涅槃;解放奴隶,以使人们不再受情感的奴役;舍离自己的孩子,以使对一切众生施以父母之情;舍离自己的妻子,以使成为世界的主人;抛弃自己的国家,以使继承真理王国。
 
佛教的布施就是服务和奉献,即现代心理学的“给予”。每个人都要布施自己的智慧和才干,为他人和社会做一些有益的事。布施就体现在生活和工作中,在生活中给予他人的随喜、大方、关爱、温暖、安慰、谅解、帮助、支持、鼓励、赞扬、肯定和尊重等,就是行生活的布施。在工作中尽职尽责,乐于奉献,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社会做出贡献,这就是行工作布施。布施就是慈悲心,就是博爱心。布施的功德不在数量的多少,一元钱,一句话,一举手,一投足,一方便,一个微笑,只要是利益他人的都是布施。通过布施——服务和奉献,使自己生活更充实,丰足和有意义。可见,布施充分表现出佛教利益众生、为人类谋福祉的美德和追求。
 
(2)(SilaParami)希腊持戒巴拉密
 
南传佛教的戒律有沙弥戒(十戒)、居士戒(五戒和八戒)和比库戒(具足戒)三种四级。
 
沙弥戒有十戒,分别为:1.离杀生(不杀生);2.离不与取(不偷盗);3.离非梵行(不淫邪);4.离妄语(不妄语);5.离饮酒(不饮酒);6.不非时食(过午不食);7.离歌舞伎乐(不视听歌舞);8.离鬘香涂饰(不涂饰香鬘);9.离宽广高床(不卧宽广大床);10.离接受金银(不蓄金银)。
 
居士戒有五戒和八戒之分。五戒是:1.离杀生(不杀生);2.离不与取(不偷盗);3.离非梵行(不淫邪);4.离妄语(不妄语);5.离饮酒(不饮酒)。八戒是五戒之外增加三戒:不非时食(过午不食)、离鬘香涂饰(不涂饰香鬘)、离宽广高床(不卧宽广大床)。
 
比库戒即《巴帝摩卡》,又称《比库巴帝摩卡》,是巴利语(Bhikkhupātimokkha)的音译,可分为教戒和经籍两种,是比库、比库尼应持守的巴帝摩卡律仪戒。其中,比库巴帝摩卡共有227条,比库尼巴帝摩卡有311条。 
 
与布施紧密结合,持戒是为了培育善德。《善生童子经》详细地讲述了对父母,孩子,丈夫,妻子,学生,老师,朋友,出家人,仆人等应尽的义务。
 
讲经会现场
 
经中列举了一系列在家居士的义务:
 
1.子女应如此照顾好父母:①资助他们;②履行义务;③维护家系;④精进努力,堪受财产;⑤为去世亲人,广行供养。 
 
2.得到子女如此照顾的父母应如此对待子女:①劝阻行恶;②奉劝行善;③授以技业;④婚配适当;⑤适时交予财产。 
 
3.学生对老师应如此:①恭敬起立;②照顾起居;③注意听讲;④服侍左右;⑤恭敬受教。 
 
4.得到学生如此照应的老师应如此对待学生:①以最善法训导;②授予自己已知善知识;③教以工艺和知识;④把他们介绍给朋友和同事;⑤确保他们的安全。 
 
5.丈夫应如此对待妻子:①礼貌;②不轻视;③忠实;④给予权力;⑤赠以用品。 
 
6.得到丈夫如此善待的妻子应如此对待丈夫:①井井有条地行使责任;②友好善待周围之人;③忠贞;④保护好丈夫的所得;⑤持家勤劳不懒惰。 
 
7.年幼者应如此对待其朋友和相识:①慷慨;②言词善美;③促其行善;④平等;⑤真诚。
 
8.得到年幼者如此善待的朋友和相识应如是对待年幼者:①放逸时给予保护;②浪荡之时保护其财富;③害怕之时充当其避难所;④危险之时不予抛弃;⑤时时想到他是孩子。 
 
9.主人应如此对待他的佣人和雇员:①量力给予工作;②给予饭食和工资;③生病时照顾他们;④给予佳肴;⑤适时予假期。 
 
10.得到主人如此善待的佣人和雇员应如此对待主人:①在主人之前早起;②在主人之后睡觉;③仅拿取给予之物;④尽心尽职;⑤传播主人之善名。
 
11.在家人应如此对待梵修者:①善行;②善语;③善意;④敞开大门迎接他们;⑤财物供养。 
 
12.得到在家人如此善待的梵修者应如此对待在家人:①劝阻行恶;②奉告行善;③全心爱护;④讲授未闻之法,澄清已闻之法。
 
为什么要出家?
①为了求知而出家;②为了遵循优良传统习俗而出家;③为了离苦而出家。
 
出家有何意义?
①出家能够让自己受益;②出家能够让父母受益;③出家能够让师长受益;④出家能够让社会受益;5.出家能够让佛教受益。
 
出家之后我们应该如何做?
①不可做暗实私心之事;  ②不可做戒律禁止之事;③时刻牢记父母、师长之恩;④感谢一切众生所给予的恩惠;⑤为他们祈福。
 
(3)(NekkhammaParami)涅卡玛出离巴拉密 
  
出离指放弃世间之乐,以梵行为生,精进修行,制服五盖:即贪-嗔-痴-疑-慢。
    
佛陀认识到物欲快乐的短暂,自觉地放弃世间的拥有,披上简朴的袈裟,努力以圆满清净的梵行为生。在这里,他的道德是如此的高尚,以至于在实践过程中的一切行为都没有自私之念,不受任何诱惑,无论是名利、财富、荣誉,还是世间的拥有,都无法引诱他做一件有违心愿之事。
 
一位有理想的比库是道德的光辉典范,既能自利又能利他,以身教和言教度化众生。他内心清净,从而纯洁他人。为了内在的精神修证,他不断地精进努力。与此同时,他又与那些修证不如自己的同道人共往。迎合他们的精神需要。他不是社会的负担,因为他不给任何一个人带来麻烦,如同一只采蜜的蜜蜂从不损坏花朵。他没有自己的财产,因为他放弃了世间的一切。他需要的很少,满足就是他的财富。他不悔恨过去,也不担心未来,而是安住于现在,服务社会,利益众生。
 
戒律规定比库不可从他人处乞讨任何一物。但他可接受别人的四种供养,即:架裟、饭食、住处和药物。如果他有任何需要,他可向他的父母、亲戚或斋主乞取,这是允许的。
 
比库可以过着清净的生活,以精进为生,因为披上黄褐色袈裟,圣洁和谦卑的象徽,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断除情欲,证就涅槃。
 
(4)(Panna Parami)般雅智慧巴拉密
 
出离之后就是般若(智慧或知识),即以无常、苦、无我、为标准,正确地知见世界的本质。
 
智慧有三。第一由语言(闻慧)而获得。在古代,当印刷还不流行时,人们通过听闻而获取知识。因此博学之人被称做多闻者(bahussuta)。第二种知识通过思惟(思慧)而获得。西方实用科学知识直接来源于这种知识。第三种为通过禅定和观禅而获得的出世知识(修慧) 。
 
通过这样的禅修,人们才能觉悟超越逻辑和思惟的如实真理。禅定不是消极的梦幻,而是勇猛精进的修证,导引自我提高、自我培训、自我约束、自我觉悟。
 
智慧是佛教的终极,它是八正道第一道:正见;七觉支之一:择法觉支;四如意足之一: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 五力之一:慧力;五根之一:慧根。智慧是引导人们达到清净和究竞解脱。
 
讲经会现场
 
(5) (ViriyaParami) 韦里雅精进巴拉密
 
与智慧紧密相关的是精进(viriya: 精力或忍力)。在这里,viriya不是指身体上的力量,虽然这种力量也是一种财富,而是特指更为强大的心智之精力或力量。它被解释为在言行上不懈地为他人的幸福而努力工作。
 
《摩诃贾那诃本生故事》(539)一目了然地描述了菩萨的精进。当船只在一望无际的大海里淹没后,菩萨奋力挣扎了七天,从未丧失希望,直到最后获救为止。在他看来,失败是获取成功的阶梯,失利使他加倍努力,危险增长了他的勇气。冲破伤害弱者热情的重重艰难困苦,战胜使凡夫灰心丧气的道道阻碍,他直取目标,直至达到目的,从不在半路停止不前。魔王曾劝诫菩萨放弃他的追求,但是菩萨对他说:“对于我来说,与情欲战死要比失败而生更加光荣。”如同他的智慧,他的精力总是用来为他人服务。他把精力广泛地贯注于全体大众的幸福事业,而不是仅仅限制于使自己成就的狭隘范围。为了他人,他长期坚持不懈,从不期待回报和答谢,乐意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利益他人。
    
为了取得成功,精进和智慧同样重要。与智慧为伍的精进是取得成功的强大助力。
 
对于修习八正道之人来说,正精进(samma—vayama)能使未生恶不生,己生恶熄灭,未生善生起,己生善圆满。精进是七觉支之一(viriya一sambojjhanga),四如意神足之一(viriyddhipada)。正是由于精进,四正勤(sammappadhana)才得以产生作用。精进是五力之一(viriya一bala),又为五根之一(viriyindriya)。
 
(6)(Khanti Parami)康提忍辱巴拉密
 
容言,容事,容人。容言-好话、坏话、刺耳话,啥话都能听得进。虚心听取意见和建议,是风度,是胸怀坦荡。容言,才能广开言路,集思广益。容事-易事、苦事、难事、好事、窝囊事,凡事皆能装心中,一丝不苟地去办。易事认真办,苦事用力办,难事用心办,好事朝更好的方向去办,窝囊事要理智地去办。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地做好每一件事,不因其易而轻视,不因其苦而放弃,不因其难而退缩,不因有功而自傲,也不因无过而自喜。容人-常人、能人、有功过之人,均应一视同仁,以诚相待。无论是常人、能人,还是有功之人,只是相互的能力有大小,职务有高低,功过有区别,彼此的人格是平等的。容人才能得人得心,容人者方能为他人所容。
 
当遇到喜欢的事物时贪欲即生起;若遇到厌恶的事情则不喜欢或生气。如被可喜与不可喜的事情打败,那具有忍耐心的人在面对贪和瞋时能够稳立不倒与不受影响。因此,拥有忍辱巴拉密者足以克服任何恐惧心理障碍。
    
忍辱同精进一样重要,克制忍受别人给自己带来的痛苦,容忍他人之过。修习忍耐和忍辱,不是专门寻找他人的缺点和错误,而是努力不断地发现他人的善良和美好之处。
 
菩萨修习忍辱到如此地步,以至于有人支解其手足时,他仍不恼怒。在《忍辱仙人本生故事》中(313),一个喝得酩酊大醉的国王残忍地令人割下菩萨的手、脚、鼻子、耳朵,菩萨不但毫无怨言地承受这样的折磨,而且还以祝福来回报如此的伤害。
 
在《牟犁破群那经》中,佛陀劝导他的弟子们修习忍辱,他说:“即使是--罪恶满盈的强盗用拉锯将你们的手脚锯断,如果你们由此而大发雷霆,心意不净,你们就不是我的弟子。
  
 “你们应该如是修习:我们的心应保持平静。没有恶语从我们口中说出,心地慈悲,无有恶心歹意,以慈心对待那些盗贼。由此更进一步,我们应以慈爱普照世间,并以此广大无碍、博大一同之爱为依住。
 
祜巴提卡达希于露天弥勒佛前拍照留念
 
(7)(sacca Parami)绍召真实巴拉密--真实呈现所修、所学、所闻、所思。
 
真实为第七巴拉密。真实巴拉密教导我们身口意三业都要圆融无碍。在我们的一切行为中,要持之以恒,坦诚相待,真实不虚。不以花言巧语迎合他人,不抬高自己以赢得他人的赞美,既不遮掩自己的缺点,也不虚荣地显示自己的善德。赞叹值得赞美之事,不附带任何恶意,公正明智地谴责应受责备之事,没有任何轻视,而是出于慈悲本怀。
 
《一善见王本生故事》记载佛陀对真实巴拉密的修持: “犹如早晨高高的太阳,恒常保持其稳定的行程,一年四季,一年到头,从不改变其航线。菩萨智慧之语亦复如是,从不离开真实之道。”
 
(8)(AdhitthanaParami)阿迪塔纳决意巴拉密--不动摇己意。
 
接下来的就是决意(adhitthana),其意为坚定的决心。没有这种坚强的决心,其它巴拉密就无法实现。因此,它被比喻为高楼大厦的基础。这一意志的力量消除修行道上的一切障碍,而且,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病苦和天灾人祸,从未迷失其目标。
 
例如,菩萨果达玛决意抛弃王家的荣华富贵,进取觉悟。在此漫长的六年之中,他作出了非凡的努力。他不得不忍受各种各样的艰难困苦,面对无数的不幸和灾难。在他特别需要帮助的紧要关头,他喜爱的五位弟子离他而去。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进取,而是热情更加高涨。独自一人精进不息,最后终于达到自己的目的。
 
“犹如坚石之山巅,傲然挺立,巍然不被狂风动,牢牢耸立于地。汝亦如是不动,坚定确立信念。”菩萨具有钢铁般的毅志,他的高尚准则坚定不可动摇。乐意接受劝告,从事善德事业,没有任何人可以引诱他做任何违背这些准则之事。根据情况的需要,他可以像花朵一样温柔,也可以像磬石—样坚固。 
 
(9)(MettaParami)咩达慈爱巴拉密-增益众生安乐,保持愉悦心情,与人和乐相处。
 
“佛教讲究慈悲为怀、普渡众生。”所有巴拉密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慈爱(metta)。它可以被翻译为仁慈、善意、友善、慈善,意为希望一切众生幸福和快乐。所谓慈心。。。慈爱只能以慈心来领会。正是这一慈爱促使菩萨为了他人,暂时放弃个人的解脱。无论他人的种姓、信仰、肤色或性别怎样,他的内心充满了对一切众生的无限慈爱。他是博爱的化身,不害怕一切,也不使一切众生产生害怕。孤僻森林里的野兽是他可爱的朋友。由于他的存在,这些动物培养了它们相互间的友善。在内心深处,他对一切有生命的众生怀有无限的慈爱。
 
在实践此慈爱之时,一个人不应忽视本人,而应对自己和他人施以同等的慈爱。一个佛教徒的慈爱包容了包括自己在内的整个世界。
    
慈爱具有一种神奇强大的力量,它能轻易地影响附近和远方之人。荡漾着此无限慈爱,纯洁善良的心可以驯服凶残的野兽,可以使恶人为圣人。 
 
每一个人都具有这一神奇的力量,只要稍加努力,则可使之成为自己的财富。
 
“居住在山坡之上,”佛陀说,“我以慈爱的威力使狮子老虎接近于我。在狮子、老虎、山豹、野牛、羚羊、牡鹿以及野猪拥簇下,我深居森林。没有一只动物害怕我,我也不害怕任何动物,慈爱的力量就是我的支柱。我如此寄居于山林之中。”
 
正如一个人慈爱他人,他也被他人慈爱。任何对抗力量,敌对攻击,反面意识都无法影响受慈光照耀之人。内心安宁,他将居住在自己创建的天堂,即使那些与之亲近之人也将感受到那样的至乐。当一个人习惯性地感受到慈爱,并以言行表现出来,隔阂成见荡然无存,分别之心逐渐消失,小我在大我之中溶化。这就是慈爱的终极。
 
(10) (UpekkhaParami) 吴毕卡舍弃巴拉密--保持不偏不倚的心境,不贪、不嗔、不痴(保持正念),不争先后、不争长短、不争优劣。
 
巴利语舍(Upekkha)这一词源之意为正确的认识、公正的看待、或平等的对待,也就是没有贪欲和憎恨、喜爱和厌恶之分。
 
十巴拉密中最不易做到,最为重要的就是这一舍巴拉密,特别是对在家人来说,他们不得不生活在此沉浮不定的命运、动荡不安的世界之中。
    
轻视和污辱是人类共同的命运,毁誉、利衰、苦乐亦复如是。菩萨经历了所有这些生活沧桑,坚定不移地实践圆满的舍巴拉密,犹如岩石。
 
在顺境或逆境之时,在赞美或诽谤之中,他总是镇静自若,如同狮王不因任何响声而颤抖,不因恶毒的妄言而烦恼;如同微风不粘网孔,他不执著此无常世界的一切虚幻快乐;如同莲花出污泥而不染,他生长于世间而不被世间诱惑,永远地保持寂静祥和。
 
“犹如大海之底不被任何风浪所动,菩萨之心静如止水。”
    
另外。修习十巴拉密的菩萨平等公正地对待一切,不受贪欲(lobha),嗔恨(dosa),恐惧(bhaya)和愚痴(moha)所染污。
 
从以上十巴拉密可以看出,菩萨之果位,就其整体而言,是--自我牺牲、持戒、舍离、智慧、精进、忍辱、真实、决意、博爱,以及心智平静的过程,也是南传佛教四众弟子在修行解脱道中不可缺少的巴拉密。
 
佛教中国化任重而道远,中国佛教中国化方向不仅仅是党和政府对我们佛教界提出的要求,同时也是我们佛教自身的需要。如今我们进入了吉祥殊胜的伟大时代,在党和政府的利寺惠僧的政策举措下,寺庙僧人的修行和生活得到了极好的保障。各教派僧众一定要守好本分,继续发扬富国利民,爱国爱教的优良传统,认真践行“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关键时起作用”的标准和要求。站在历史交汇点上,我们要多做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有益的事情,共同维护和珍惜好当下这个美好的时代。
 
总之,佛教是爱国爱教的佛教,是甘于奉献的佛教,是讲求和谐的佛教。人类社会的发展呼唤佛教要有所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呼唤佛教要有所创新。佛教界可以在净化心灵、提升人格、弘法利生、公益慈善、文化交流等方面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贡献应尽的力量,持续推进佛教中国化进程,积极引导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Sadhu Sadhu Sadhu!(文/祜巴提卡达希 图/明捐法师)

标签: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