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信息>> 佛缘众生>>正文内容

美学大师蒋勋 :拥抱生命大美,在世间修行

       

发布时间:2017年10月26日
来源:学佛导航   作者:佚名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蒋勋,台湾知名画家、诗人、作家。

  福建长乐人。

     生于古都西安,成长于台湾。

  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艺术研究所毕业。

  现任《联合文学》社社长。

  代表作品:《汉字书法之美》 《蒋勋说红楼梦》 《孤独六讲》 《美的沉思》 《舍得,舍不得》等。

  享誉世界的TED演讲台上,他感动了世界。

  2012年的中秋月圆之夜,在享誉世界的TED演讲台上,一位老者在皎洁的月光下,轻轻吟诵着一首《许愿》。他一开口,大家便被他醇厚又清朗的声音深深迷住。

  “一个人的一生,有没有可能留出18分钟给一首诗,这个要求会不会太奢侈?”他的发问,宛如一股清流,流淌进都市人荒芜的灵魂深处。

  而听过他演讲或有声书的人,都一致认为:“在这个浮躁的年代里,他是一开口就能让你安静下来的人。”

  他,就是蒋勋。当代华人世界的文化教父,被林青霞称为“唯一偶像”。他的故事和声音,打动了无数人。

 | 社会越动荡,越要做功课 | 

世间无常,天灾无情。每当发生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蒋勋看见灾民脸上痛苦的神情,不由得想起《维摩诘经》有云,「烦恼泥中,乃有众生起佛法耳。」众生要陷入泥浆裏才会渴求佛法。

外在环境总会让我们恐惧、害怕。没有人晓得下一刻会否发生地震、战争、饥荒。可以猜想,二千五百年前,惊、怖、畏已是常态,否则佛陀不会宣讲《金刚经》。

有情众生担忧的是什么呢?生老病死──身体哪一天决定要死亡的话,我们没法控制。蒋勋父亲离世时,他觉得惊慌;母亲往生时,则感到痛苦。

这些情绪反应,让他意会到内在状态很脆弱,修行仍有不足之处。所以他每天坚持读四十五分钟《金刚经》。

有人问他,既然已经烂熟于胸,为何还要如此。他说,会背、会念,跟做不做到,是两码子事。

「佛经说『信受奉行』,你相信、感受、尊奉,最后在生活里实践。修行路很漫长,各有快慢迟早;如果身边偶尔有朋友不进反退,感觉好像他堕落了,也不应该嘲笑,毕竟要怎样的因缘具足才能让人在修行路上走得更稳,我们都无法判断。应该多点鼓励,互相彼此扶持。」

 | 越动荡的社会,越是做功课的好时机 | 

人生太顺利,一生没多大波折磨的人,难得道果。蒋勋非常欣赏刚去世的作家杨绛,从她的《干校六记》、《洗澡》、《将饮茶》等作品,读到诸般关于文革时期的描述。

说实话他连想像也不敢,「一个被污辱到那种程度的女人,换了是我,被剃光头发,每天给拖出去批斗,能不愤怒吗?」近年杨绛的书给他无比力量。即使承受謾骂、遭受折磨 ,她仍然保持安定。

他联想到《金刚经》中佛陀忆往昔为忍辱仙人时,歌利王割截其身体──「我于尔时, 无我相、无人相、 无众生相、 无寿者相。 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瞋恨。」身体一段段被切开,却了无瞋心,坦然承受,在蒋勋看来,是了不起的功课。

「任何打算在修行路上前进的朋友,不能对社会抱有怨恨;而是面对动荡的大环境,仍能扪心自问:我的功课做得够不够好?」

佛陀在菩提树悟道,到鹿野苑初转法轮。蒋勋一直觉得那是个美丽的地方。首次去印度时,他给惊吓到了。无数人在瓦拉纳西(Varanasi,古时鹿野苑所在之处)的恒河河畔进行火葬仪式,他坐在船上,到处是人和猫狗的尸体。

佛陀当时正是在这种环境下传法,相较之下现在有漂亮的课室,设备充足。「我敢不敢在殡仪馆上课、在医院的临终关怀病房上课?敢不敢到人性最败坏的地方去?地藏菩萨发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可是看看我们,先不谈发愿,连到医院、监狱修行都不敢。那个距离还很远。佛陀给我最大的鼓励,是我的修行能更靠近他所做的。」

 | 修行是你一无所得 | 

年轻的蒋勋,会到寺庙闭关,他觉得这样和出家人一起,很了不起。今天回望,那只是自以为成功,是虚妄的。「一下山我便动心了。」修行不应和生活割裂,是他反覆强调并坚信的。

他中学时是虔诚的天主教徒,也喜欢读《圣经》,到现在亲近佛经,慢慢了悟到即使没有神在面前,还是要修行。

「『如来在燃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佛陀过去生跟从燃灯佛,形容自己是一无所得,仍然得到授记。这很了不起,试想像你在大学努力念书,然后跟教授说,其实甚么也没学到,就这样去拿毕业证书。」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少年蒋勋读不懂,因为那时还未谦虚到能够帮任何一个人的忙。

《金刚经》在他眼中,彻底得近乎不可思议。若以为有所收获,反倒成了自大。他分析「佛」这个字作为Buddha (觉者)的翻译,那代表着人的否定。修行时我们暂时是人身,可一旦到达涅槃,一切都得消失。

蒋勋认为,很多人虽然读《金刚经》,但执着跟放下的微妙界线,很难拿捏得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本身就是矛盾的--不要执着,却又随时身处爱恨当中。

这部经典的伟大处,在于它太了解人生本身流动的状态,要求我们不断修正、思考自己。修行是永远对自己的超越。」

《金刚经》有一段四果离相的对话,朋友常对他说,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及阿罗汉四种果位很难理解。「那是一段永无止境的路。」他提到存在主义受佛教的影响,强调个人迈向超越,如同菩萨一样,从初果、二果,一直到菩萨,最后成佛。

若以为得到什么东西, 达到什么地位,其实那刻你已经死亡了,再也没法往前走。「一旦得意于某种事物,很快便会失去意义。『烦恼即菩提』,智慧是要在烦恼中寻找的。倘若我今天没有爱恨,什么也感觉不到,也自然没有修行的意义。」

                     

 | 我们不能避而不谈死亡 | 
 

生死之事,讳莫如深。民族文化间的差异,似乎是显而易见的答案。印度之所以为蒋勋带来震撼,因为死亡是如此赤裸暴露在人前。

起初他碰到街上有狗在啃尸体,很不自在,忍受不了,还问警察能否处理一下状况。警察伸出手,说有三百卢比便可,死亡顿然变得绝顶荒谬。

「儒家有『未知生,焉知死』的典故,小孩子过年前一两个月不许说跟「死」同音的字⋯⋯印度则把死亡视作悟道过程的必经开端。」他在西藏目睹天葬,天葬师把亡者的肉切下来,骨头用锤头砸碎,让老鹰带到天上。那一刻他大概就要掉眼泪。

「我们过份回避谈论死亡,以致当它到临时,往往已是手足无措,甚至表现得虚假。台湾有这样的现象──亲人出殡,大家会哭会唱,哭不了唱不了的,便花钱请人来唱。这已变成表演艺术了,唱得好的跟唱得不好的,价码会有分别。 」

「人打从一出生便开始靠近死亡,可是我们总觉得这事跟自己无关。苦、集、灭、道四圣谛,协助我们从了解死亡开始,那是一生必需的功课。」
 

父亲逝世,蒋勋首次经历死亡,六兄弟姊妹,惊慌惶恐,不知如何处理;后来母亲往生,因为之前有所历练,心理准备多了,可是依然会伤心痛苦;2001年患上心肌梗塞,生死悬于一线,最后还是活过来。

「双亲给我的功课已经完成了,接下来的一定是跟自己的身体告别这回事。我不晓得和它相处七十年后,将来会尿着裤子,还是很优雅地告别。」

  

 编者按: 

蒋勋说,每天清晨起床,第一件事,就是诵读一遍《金刚经》。在一天繁忙的事开始之前,金刚经的诵念,日复一日,成为了他的早课。

做完这件事,好像心就安了,才开始一天世俗的工作。他把一天最初的美好,最清明安宁的时刻,留给自己,做了心目中最重要的事。

像经文里说的“不惊、不怖、不畏”,文字简单,初读很易懂。不惊吓,不恐惧,不害怕,读了这几个字,懂了,觉得心安,好像就做到了。

但是,离开经文,回到生活,有一点风吹草动,东西遗失,亲人生病,病疫流行,飞机遇到气流,地震灾害──还是有这么多事在该“舍得”的时候“舍不得”,也一样惊慌、害怕、伤痛。

因此他知道了,读懂经文很容易,能在生活里切实做到,原来这么困难;原来要一次一次地读,不是要读懂意思,而是要时时提醒自己:在人生本身流动的状态中,要不断地在生活中修正、思考自己。

修行的过程,不只是为了未来,更是为了当下的生命存在质量。每一个当下,构成并相续为未来的身心存在模式。修行是与自己过去生命的对抗,修行是永远对自己的超越。

标签: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