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信息>> 内地>>正文内容

【积福慧】2017永明延寿大师圆寂纪念日供灯共修(已圆满)

       

发布时间:2017年03月19日
来源: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举一心为宗 照万法如镜

禅净双修 指心为宗 四众钦服

  2017年3月23日,农历二月二十六,是净宗六祖永明延寿大师圆寂纪念日。延寿大师是中国佛教史上,首位透过宗门禅而融摄教、律,并提倡“禅净双修”法门者。被后世尊为净土宗第六代祖师。

  真常之明是万物的根本明灯,在此基础上的延寿是真正的滋养一切众生的法身慧命,积福慧发起大师圆寂日供灯共修,祈愿众等消除一切业障,常安于智慧光明中、心神安定、资财丰饶、善愿得成,续佛慧命。

【活动概况】

活动名称:2017永明延寿大师圆寂纪念日供灯共修 
发起单位:积福慧 江浙佛教网 佛教导航网
活动时间:即日起至2017年3月23日(农历二月二十六)24点(接收功德款截止时间)
供灯时间:2017年3月23日-2017年4月23日
供灯地点:山西五台山灯院、北京灯院教室

供灯种类:

   

      

4小时妙吉祥酥油灯    24小时光明莲花灯

 

灯无差别,存乎一心。

系咨积福慧 微信号17778059962
永明延寿大师圆寂日供灯功德主查询

参与方式

  1.点击“2017永明延寿大师圆寂纪念日供灯共修 ”链接,直接下单随喜参与;电脑版:使用微信、支付宝扫描下方二维码参与。此方式支付后无需短信或微信告知。

     2. 支付宝帐号:1413121611@qq.com。汇款备注说明,请填写供灯人姓名、联系方式、功德回向内容。如字数不够,请加支付宝好友。

【永明延寿大师与供灯缘起】

  释延寿(公元904~975年),唐末五代僧,俗姓王,字冲元,浙江余杭人,中国净土宗第六代祖师,亦为法眼宗三祖。自幼习儒,怀经世济国抱负,先后任库吏及镇将,悟得“世事无常”之理,三十岁依止令参禅师出家,后随德韶禅师学习禅法,并得到印可。于国清寺修行法华忏,有所感悟,朝晚施食鬼神,诵读法华,每天百八件佛事,勤修净业。

  永明禅师以禅净融通法相、三论、华严、天台等各宗派教义,并主张“祖佛同诠”、“禅教一体”的思想,他于天台德韶禅师处悟得玄旨,是为法眼宗第三代祖师,同时也因劝人念佛,誓愿弘修净土法门,提倡禅净双修,指心为宗,四众钦服,被后世弟子尊奉为净土宗第六祖。元代僧人优昙普度撰《莲宗宝鉴》赞叹永明禅师:“称宗门之标准,净业之白眉。”永明行解并重,既得师家之传承,又有实践的真功夫。

  永是恒常的意思,契合涅槃四德‘常、乐、我、净’之常,是真心本来面目之真常,真常之明是万物的根本明灯,在此基础上的延寿是真正的滋养一切众生的法身慧命,续佛慧命,法师名号如此殊胜的表法与法师高尚的德行,是为发起永明延寿大师圆寂纪念日供灯共修之缘起。

【永明延寿大师是阿弥陀佛化现】

  永明延寿大师生于五代十国——正当唐朝灭亡到宋朝建立之间的一个乱世,佛法在那个时期经过唐武宗“会昌法难”的灭佛运动之后,呈现衰微的现象,已经见不到盛唐时期的八宗共荣的兴盛景象,永明延寿大师就是在佛法衰败等待重建的时代兴出于世。

  大师在当时深受吴越王钱俶的礼敬,尊奉他为国师。有一天,吴越王想开个无遮大会——就是打千僧斋,只要是出家人来应供,皇帝是一律平等供养。虽然说是平等供养,摆设的桌位总有上下座的分别,上座的位子谁都不愿意坐上去,大家都谦虚地推来推去。在谦让不下的情况下,大家想既然永明大师是皇帝的老师,当然请永明大师坐上首席位子,但是永明大师也很谦虚,就是不肯坐这个首席位子。在这么推推拉拉,就来了一个穿得破破烂烂的大耳朵和尚,大家都不认识,看到大家在那里推让,他老人家就不客气,往首席位子上一坐。这一坐下来,当然吴越王也不好意思赶,但是心里很不舒服,国师没有坐首席位子,却被一个不认识的和尚坐上去,但总算是出家人,也就不便说话了。

  打完千僧斋,大家都散去了,吴越王就问永明大师:“我今天供斋,有没有圣人来应供啊!”吴越王认为如果有圣人来应供,他的福报就大了。

  永明大师说:“有啊!”

  他说:“什么人啊?”

  “是定光古佛今天来应供。”

  “哪一个?”

  “坐在首席的那个大耳朵和尚就是。”

  吴越王听了之后心里就很欢喜,赶紧派人去追。

  派去的人就一路到处去打听:“你们有没有看到一个耳朵很大的和尚,从那一条路走了?”后来打听到长耳和尚是在一个山洞里面修行,找到之后,吴越王派的人就顶礼膜拜,请他到皇宫里面来供养。

  长耳和尚说了一句话:“弥陀饶舌!”——阿弥陀佛多嘴啊,泄露我的身分!长耳和尚说完就圆寂了。

  这些人看到长耳和尚圆寂,就呆在那边:“定光古佛是找到了,却圆寂了。”

  想想他刚才讲的“弥陀饶舌”,说长耳和尚是定光古佛的人是永明大师啊,那“弥陀饶舌”不就是在说永明大师,原来永明大师是阿弥陀佛再来的!赶快回去报告吴越王:定光古佛走了,阿弥陀佛还在。

  吴越王听到定光佛圆寂的消息,当然很失望,但知道永明大师是阿弥陀佛再来,这下欢喜得不得了。就赶紧去见永明大师,快步往外走,走到门口,刚好一个报信的人慌慌张张地从外面跑进来,几乎跟吴越王撞在一起。

  吴越王问他:“什么事情这么慌慌张张?”

  “永明大师圆寂了!”

  这是阿弥陀佛示现作永明延寿大师的一段公案,后来世人便把大师的生日农历十一月十七日定为阿弥陀佛的圣诞。

【永明延寿大师提倡禅净双修】

  永明延寿大师主张的禅净双修的行法,在当时来说可以起融解禅门与净土学者之间固有争执的作用,也使得后来宗门教下诸多的行者,渐能接受各修不同法门但皆能领纳净业,并归净土的这一理念,可以说,自隋唐以降,佛教各宗林立,净土之思想或多或少,已被大乘各宗所纳受。如天台之智者、华严之杜顺、三论之吉藏、法相之慈恩、律宗之道宣等皆专弘一宗而兼修净土。当然此中之净土包括了弥陀净土与弥勒净土等,再者如禅宗有百丈禅师于丛林清规中,铁定僧在茶毗时,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圣号,用助念之功,以求亡者得生西方净土的例子,但真切促使求生净土的思想完全融入诸大乘教派,并且蔚然成风者,实乃延寿大师之功。

  大师所作《四料简》对后世修净土者影响极大: 

     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

     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有禅无净土,十人九磋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

     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 

【永明延寿大师的《宗镜录》融合思想】

  延寿大师居永明寺十五年间,日行一百单八件佛事,从这些行持中可以看出,几乎包罗了当时佛家各宗所倡导的修行方式。可以说是各宗各派皆具,样样法门全备,于此行持中,恒以净土为依归,将所有功德皆回向往生净土,是其总持的旨趣所在。从延寿大师的代表作《宗镜录》中可以窥见其佛学思想的大概,将当时盛行于世的佛教行法与理论,融会而贯通之,而使自己的思想体系别具特色,自成一家。在《宗镜录》的问答卷里,用连绵不断的问答形式,罗列了天台、贤首、慈恩等宗的教理,并于引证章中,旁征博引,引证了大乘经典一百二十种,西天东土诸祖法语一百二十种,贤圣集六十本,共计三百种言说,目的即是在于说明此是“总一佛乘之真训,可谓举一字而摄无边教诲,立一理而收无尽真诠,一一标宗,同龙宫之遍览,重重引证若鹫岭之亲闻,善令面云立雪之人,坐参知识,遂使究理探玄之者,尽入圆宗”。由此可以看出,书中论点也是在诠释延寿所倡导的禅教同佛说,本来是一致的理念。其引经据典,广集佛言祖语,旨在说明一切事理皆本一心,性相圆融,佛法一致,各宗所行的教法,最终都归“心宗”,所有佛陀所教的行法都能圆融互通,正和《宗镜录》卷二十四中说的“此宗镜中,无有一法而非佛事”这一道理相契。

举一心为宗,对心性的重视

  延寿思想的根本既是“立一心为宗”,因此他对心性非常的重视。他在《宗镜录》自序中说: 

  此识此心,唯尊唯胜。此识者,十方诸佛之所证;此心者,一代时教之所诠。唯尊者,教理行果之所归;唯胜者,信解证入之所趣。诸贤依之而解释,论起千章;众圣体之以弘宣,谈成四辩。

  值此殊胜日,愿诸位善友广发善心,广行善业,吃素、放生、供灯、持咒、诵经、回向、祈愿亲友及一切众生健康平安,祈愿世间清净和平!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活动回向】

  以此殊胜供灯功德,回向给供灯者、点灯者及随喜参与者,祈愿永明延寿大师加持众等福德增长、受用无缺、运程顺遂、所求圆满,息除一切身心诸患、所求一切世出世间善愿皆能圆满成就。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