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信息>> 佛教文化>>正文内容

山西博物院所藏佛教造像将于深圳博物馆展出

       

发布时间:2011年04月29日
来源:深圳商报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唐代释迦坐像

 


东魏菩萨立像

 


北齐鎏金铜力士像

 

 

 

2011年4月20日起,记者跟随深圳博物馆专家北上山西采访,准备接收山西博物院所藏55件(组)佛教造像,此次珍贵的佛教遗物将于29日在深圳博物馆老馆展出,题目为《法相庄严——山西博物院藏佛教造像艺术展》。记者在山西逗留期间,还为探究这群佛像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做了调查。

“地下的”佛国

记者采访之余,瞻仰了享誉中外的大同云冈石窟和太原天龙山石窟,同行的专家告诉记者,有的佛教遗址则处于乡间的古刹禅林,它们展现给我们从北朝到隋唐这四、五百年间关于佛教的世界。

那些是地面之上的,地下依然有“佛国”,此次来深展出的佛像多为山西地下出土。例如榆社县福祥寺出土的东魏菩萨立像,菩萨头戴高冠,脸形方圆,双目微睁,脸容清癯,两耳垂肩,颈戴桃尖形项圈,肩披长带。帔帛绕肩臂而下,在腹前打结,下身为曳地长裙,系细带,裙下摆向外撇出,似临风飘逸,皱褶匀称而细密,跣足立于方形石座上。

寿阳县出土的北齐鎏金力士像,头戴宝冠,作忿怒相,裸上身,细腰鼓腹,颈饰项圈、悬铃,下着肥短大裙,右臂上曲握拳,左臂微屈,双腿分立,跣足立于束腰须弥座上。身姿威武,坚毅之态跃然眼前,是北齐金铜造像中的佳作。

芮城县风陵渡出土的唐代释迦坐像,释迦牟尼结跏趺坐于八角形束腰须弥座上,内着袒右肩僧衣,外披袈裟,衣裙裹腿。脸型丰圆,闭目合唇,面带微笑,慈祥平和。台座下框部分刻铭文,“景龙四年……”等字样。这次来展的与佛教有关的出土遗物有石佛像、铜鎏金佛像、力士像、武士像、造像塔、多面造像石、佛头、佛身等等。

它们为什么残缺?记者在山西博物院的文物库房、展览大厅、在自然风光的佛窟观赏时,发现了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就是佛像有不少残损的, 或无头,或断臂,或少足,有的佛像在折断的横截面甚至有圆孔,这些奇特现象当然也体现在来深展出的文物中。它们为什么这样残缺?

山西博物院陈列部主任郭志诚告诉记者,这些残缺不能完全归结于当代人为的破坏,例如来深展出的这些佛像,出土时就是这样残缺的,这就不能不提到历史上著名的“三武灭佛”——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这在佛教史中称“三武之厄”。出于当时政治与经济形势的需要,三位皇帝灭佛,烧寺庙、焚经书、毁佛像,有的佛像被砸破以后埋入地下,所以我们当今出土的佛像就是这些残破的历史遗留。然而那个时代也不总是灭佛的,主张灭佛的皇帝过世后,新皇帝有可能喜爱佛教,于是政府和民间又开始造新的佛像,甚至破损的佛像还要修补,修补佛像的残肢横截面要有孔,便于做出榫卯样的东西,便于把新做的肢体卯在旧肢体上,所以我们看到残破的佛像肢体的横截部分留出小孔来。

郭志诚告诉记者,山西保留下来的北朝佛教艺术遗存依然众多,包括200余处石窟寺、摩崖造像和难计其数的单体造像及造像碑,为我们了解当时的佛教造像艺术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而这次来展的53件组佛像,与之相比,体量虽然不那么巨大,却也是山西佛教造像艺术宝库中的一部分。

为皇朝歌功颂德

他认为,洛阳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它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相比而言,佛教在山西的展开是紧随其后的事情,因为十几年前在山西吕梁地区发现一碑,上面记述了五台山建大孚鹫寺的事情,纪年上只比白马寺晚了3年。

后来的北魏定都于今天的山西大同,公元414年始凿云冈石窟,《魏书·释老志》记载此事,和平初年,沙门统昙曜向魏高宗禀报说,“于京城西武州塞,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奇伟,冠于一世”,这5座佛窟,今天排序第16至第20窟,是政府出资兴建的,5尊佛像是比照北魏5位皇帝的形象建造的,据说其中一尊佛像脚上的黑痣,是参照北魏某皇帝脚上的黑痣而成,认为皇帝就是“现世的如来”,能普度众生,可见造佛像是为北朝统治阶级歌功颂德的。

民间的祈愿

民间又是怎样?我们在来展的佛像上,可以看到相当多的铭文,内容无非是为亡灵祝祷、为家人祈福,那时南北战乱,民不聊生,普通百姓就把解脱苦难的希望寄托于刚传入中国的佛教和菩萨身上。当时山西地区民间兴起的一种“义邑”的佛教组织,组织以家族聚居地位为单位而兴办佛教,由一个声望最高的人做首领,他们通过僧人讲经、法事活动等传播教义,把家族成员发展为信众。义邑组织一方面积德行善,修桥铺路,打井修河,赈济灾民,一方面又开凿佛窟、造像,佛教在山西大行其道。我们来展的这些佛像,正是那个年代民间信仰的一个个缩影。

郭志诚说,早期佛教雕塑呈现出浓郁的外来艺术风格,经过北朝至唐数百年间的发展融合,演变出本土化的风格面貌,而唐以后又逐渐走向世俗化。凡此演变的过程,形象地映射出异域的宗教与哲学是如何被改造吸收,最终融入中国人的生活和精神世界的。今天看来,中国古代佛教造像已经远远超越了它的宗教意义,而带给观者更多的是美的享受,使人领略佛教艺术的深蕴,宗教本虚幻,艺术却真实。(文:王宇)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