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文库>> 宗派法门>> 禅宗>>正文内容

为什么不起疑情[慧门禅师]

       

发布时间:2023年04月04日
来源:美佛慧讯,第一七二、 第一七三期   作者:慧门禅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话头先行 

  (1)停止心理时间的流动

  话头先行的工夫作得好,心理时间过去、现在、未来的流动会自然停止。心理时间的流动停止时,每个动转施为都是当下。没有心理时间的流动,就没有心理速度快慢的比量。没比量就没有速度感,速度感消失了即在当下。

  (2)习气先行

  话头先行,行深遏止第七末那识暂停流动,砍掉习气的运作,即刻回到当下,就不被习气牵著鼻子走。

  第七末那识跳过第六识直接驱动起念及命令肢体做出动作,自己却浑然不知,这就是习气。第七末那识发号司令尽是习气的施展,凡夫几乎都是浑然不知不觉、不清不楚的被习气牵著鼻子走。

  (3)斩断习气

  要斩断习气,一定要反其道而行,练习话头先行,由粗渐细的逆次斩除。只要察觉念头启动前及任何动作发动前的能量聚集时,即刻提问本参话头,遏止第七末那识执取种子发动起现行,以提升清醒警觉的心力。再以更清醒警觉的心,持续引导每一个动转施为,令习气毫无间隙可以蠢动,并转化为清醒警觉的心力,以确保自心能“寂寂又惺惺、惺惺又寂寂”的持续运转。

  ? 自问自答

  (1)不知自问自答

  提问本参话头,自问“拖死尸是谁”,大家都以为自己没有给它答案,没有自答,只是在参究著而已。其实是自己自答而不自知,不知道自己在自问自答。自己看不到,觉察不出,是因为心太粗糙而被很微细的妄想覆盖著而已。

  (2)生不起强力探究力量

  提问本参话头没熟练到话头先行不提自提时,虽然冥冥的心中隐隐有个答案,自己却不自知,而看不到自己的自问自答。因此生不起强力的探究力量,还自以为自己已经进入不知道不清楚不明白处,为什么还生不起疑情呢?

  (3)生不起疑情

  殊不知,自己所谓的不知道不清楚不明白,并不是经由行深深行,直捣无明激起反弹而涌现的不知道不清楚不明白,那当然生不起疑情。

   吃饭练习话头先行

  我们因为经常被不知不觉的习气牵著鼻子走而造业。为避免造业,必须练习话头先行斩断习气。深入到习气启动的源头,提升惺惺的作用力。

  (1)反其道而行

  因此从这一餐起到解七,进斋堂吃饭,要你们改变一切习惯性动作。用右手拿钵、左手拿筷吃饭夹菜…,每一个起心动念、动转施为前导,都务必先提问话头,清除心中所有的内容物。当内心空荡无物时,自得无所住而生起惺惺的心。若是此时继续强力参究,会生起疑情滚动的惺惺慧,带来了寂寂定,令行者身心入定。

  工夫至此,身心动弹不得,无法继续吃饭时,只好饿肚子,一餐不吃也不会死人!

  (2)不可夹杂

  现在,为了填饱肚子,只好仅用惺惺的觉察力,来引导每一个动作练习话头先行,不必强力参究,否则就又入定去了。所以吃饭时,任何时刻都只能维持一个命令一个动作,千万不可夹杂其他动作。

  (3)吃一,看二,挟三

  例如不能嘴里一面咀嚼(吃一),眼睛又如雷达般的扫描菜色(看二),同时又伸手挟菜(挟三),这一连串的连续动作(吃一看二挟三)都是习气。为斩断习气动作的启动,只好以一个话头来管带一个动作,来练习话头先行。

  一般人连很明显的习气动作都警觉不到,当然更觉察不到习气启动的源头。习气发动的源头都觉察不到,何况冥冥中这么微细的自答,当然更觉察不到了,还自以为没有给答案。 

  疑情不起

  因为冥冥中有答案或不知不觉给答案,当然就生不起疑情。一般人都是不知不觉随著习气的牵引而做出很多惯性的动作,而令心陷入昏昧不清,不惺惺的状态,当然就察觉不到很微细的自问自答。一旦有了答案,就会障碍往内行深探究的力道,没有探究力道,当然就生不起疑情。

  15 话头先行 探究起疑

  一个命令一个动作

  因此要大家透过改变吃饭的惯用习气动作,先提问本参话头斩除心中所有的杂念妄想,停止一切的习气动作。用空荡清醒的心看著发号司令的源头,再发出清晰警觉的命令,一个命令一个动作。直到生起惺惺又寂寂,寂寂又惺惺的双运力道,惺惺觉照著每一个命令每一个动作。当动作停止后立刻回到寂寂不动。如此会一次一次的带动著参究的心力,往内行深而激起疑情。

  行深探究

  愈行深探究,疑情也愈滚愈强,强到行深直逼阿赖耶识的窠窟时:

  只要念头一蠢动未起现行前,话头自然不提自提,令蠢动的念头无法起现行。或疑情不疑自疑的转化蠢动的念头,成就了疑情凝结滚动的力量,而往内继续行深探究。

  练习到此,就达到真正的话头先行了。

  离心意识参起疑情

  话头先行能唤醒昏昧不清的心,提升为清醒警觉的心,惺惺地觉照到习气的蠢动,并予以转化,遏止习气的发动,停止冥冥中给答案。同时能遏止暂停第六、七识的运作,而得离心意识参究起大疑情。

  因此参禅看话头必须练习话头先行,话头愈行愈深,愈会碰触到阿赖耶识的窠窟,而激起无明的反弹,心中会生起不知道不清楚不明白的状态,这种状态反而会激起非要探究清楚不可的力量,而激发出大疑情。

  看著!看著!到底是谁!究竟是谁!

  参到现在还不知道拖死尸的是谁!难道不急吗?

  探究到现在还是弄不清楚不明白拖死尸的是谁!

  难道不加把劲吗?

  为什么不在不知道、不清楚、不明白处起疑呢?

  看著!看著!拖死尸的,是谁!参!

  16 疑情不疑自疑

  定位定向

  所有的修行,基本上都是在作定位定向的工夫。参禅提问本参话头觑追,不仅令心不动又能朝著解脱的方向走。所以参禅令心不动,就是在作定位的工夫,朝著解脱的方向走,正是在作定向的工夫。

  (1)觑定定位 追究定向

  提问本参话头转化所有杂念妄想的能量为觑追的力量,就是在作定位定向的初步工夫。一觑觑定,就定了位。定了位,心就不受外缘内境的撼动。心不动,定位就能清楚确立不移。立定不移的定位后,就能使往内追究的方位准确,这就是定向。

  (2)自动定位定向

  参禅参到疑情不疑自疑时,是寂寂又惺惺,惺惺又寂寂。疑情寂寂不疑时就是定位,疑情惺惺自疑时就是定向。故知疑情不疑自疑,是寂寂定位中自有惺惺的定向;惺惺定向中又自有寂寂的定位。

  因此,疑情不疑自疑时,既能“自然定位又能自然定向”,也能“自然定向又能自然定位”地直接迈向开悟成佛的大道。犹如罗盘能自动定位定向地引领船只迈向目的地一样。

  疑情磁吸凝聚

  (1)日间浩浩时 

  参禅要参到日常生活中,遇缘对境,一举手一投足,通通转化为疑情,连念头的蠢动,都会被磁吸为疑情的力量,一直持续到入眠前最后一刹那,仍然保有疑情在。

  (2)睡梦时

  睡眠中一有梦境蠢动,疑情自然现前,磁吸梦境蠢动的能量作为疑情凝聚的力量,同时梦境也就消失了!

  (3)初醒第一刹那

  从睡梦中醒过来出现的第一念也是不疑自疑的疑情。

  (4)疑情绵密

  工夫能作到这种地步,就是疑情的力量已经绵密到可以从日常生活中延续到入眠前又延续到睡梦中,继而又延续到梦醒的第一刹那,这种不疑自疑,就是疑情绵密了。

  (5)疑情凝结滚动

  任何时刻任何境界现前,随时都可以不疑自疑的磁吸任何境界蠢动的能量为疑情凝结的力量,而使疑情愈滚愈大愈强,而凝结为疑团。

  当疑团寂寂不疑时,却在凝聚自疑的惺惺力量。当疑情在惺惺自疑时,却同时又在凝聚著寂寂不疑的定力。因此,无论在现实生活中或睡梦中,只要有任何境界现前,疑情都自然能以不疑的寂寂为基石,发出疑情自疑的惺惺力用,磁吸正在蠢动的能量,凝结为疑团滚动的力量,之后,又复潜藏回疑情不疑的寂寂定里,使原本的定力又增强。疑情不疑与自疑的反覆往返互为滚动,而增上了疑情不疑的寂寂定及疑情自疑的惺惺慧。

  17 疑情不疑自疑的作用

  即是定时,慧在定里;慧时,定在慧里。故知疑情不疑自疑,具有寂寂又惺惺,惺惺又寂寂的作用。经过寂寂惺惺双运互换,而各自加强定慧力道之后,即可达到定慧等学。

  此正如《六祖坛经》所说的“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若识此意,即是定慧等学。”

  18 疑情不疑自疑的体用

  名虽有二,体本同一。此定慧(寂寂惺惺)法,亦复如是。

  故知“疑情不疑自疑”的体用关系犹如灯光,疑情不疑自疑的功能是寂寂又惺惺,惺惺又寂寂地双运而互为增强定慧的力道。

  此正如《六祖坛经》所说的“…定慧犹如何等?犹如灯光。有灯即光,无灯即暗;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名虽有二,体本同一。此定慧法,亦复如是。”

  19 啐啄同时

  拉开距离  ?

  禅和子发现心相境界动了,其实这时能察觉的心,已经被吸进境界的陷阱而不自知,跟著心相境界跑,还以为自己是在“追”。这时应把能觉察的心,和境界的距离拉开,像一个人站在远远的高处,俯视著一切变动一样,由此产生追究、审究真相的心力,才能生起疑情。

  疑情滚动

  疑情生起时,就会自动磁吸阿赖耶识蠢动种子的能量,成为疑情的动能,而驱动疑情滚动,疑情愈滚愈强而成疑团。疑团能挡住阿赖耶识种子,与第六意识结合起现行,吸进更多阿赖耶识种子的能量。一旦时节因缘到来,就爆破疑团而开悟。

  师徒对峙 合破疑团

  禅和子生起疑情却胶著不能增强时,若是经由禅师出其不意的逼拶,就有机会创造爆破疑团的契机。

  实例:2010-12-09有一位禅和子参到被疑情咬住,入室锻炼。

  师父对其棒喝:看著!看著!身体虽然在移动,有来有去,心有来有去吗?

  (禅和子不发一语,往外徐行…)

  师父再棒喝:看著!看著!虽然手动足奔,有来有去,心却可以不来不去。

  (禅和子走到了门口…)

  师父第三次棒喝:身体不管如何动来动去,只要心不动,身体照样可以恁么来恁么去,也是没来没去!

  禅和忽然停住,若有所悟!

  (1)未起疑情:禅和子生起疑情,自然就离心意识参了。若禅和子不起疑情,禅师的时时逼拶,也不过像母鸡啄石头,孵不出小鸡来。

  (2)逼拶起疑:禅和子要勤作工夫,即使未生起疑情,经禅师适时适地适机逼拶,也可逼得在刹那间离心意识,禅和子若能即刻借力使力参究,仍然可以生起疑团。

  实例:摘自普能法师禅七心得(2014-10-01~07中国荆门禅七)

  “跑完香,我安住在自己的舒坦之中,当我正沉浸在自我的陶醉中的时候,那个清瘦却健朗的身影突然出现了,他是来秀他的看家本领的—逼拶。

  这是本次禅七的主七和尚—慧门师父。小个儿,肤色黝黑发亮,精神头十足,声音洪亮到惊人…

  老和尚操著一口闽南味儿十足的国语,我顿感亲切,他讲开示时做了许多文档资料,把祖师原文引出,然后,逐字逐句加以解释。

  这些公案在一般人看来是很没有厘头的,但在闽南味儿的国语诠释下,竟然感觉禅宗的次第是那样的明显,到处都是下手落脚处。而祖师们的风采,穿越了前年的风霜,真真地在眼前心底驻留。心中影现起的那些最可爱的人,真想抱住他们的脚后跟,尽情地轻吻。

  和尚说,为什么大家看不懂语录公案?因为大家都不好好真参实修。他的诠释是用生命在作注解,三四十年的禅修,酝酿了今日的芬芳。末后一句,如何举扬呢?—“有文化的参禅者真‘可怕’。”

  他一会儿让大家快速跑,一会儿又喊停,中间穿插著声彻苍穹的逼问,陆续地,禅堂里响起此起彼伏的哭声。大家都已经习惯了,谁也没有感到奇怪,只是顾著自己的话头是否打失。

  当大家都在跑香,都在猛参的时候,我躲进了“黑鬼窟里作活计”。此刻,我的血液正流畅得厉害,我怕待会儿老和尚一棒打来,我岔气儿了,那可咋办。于是放下所缘之境,回到话头来。正打著妄想,正在暗暗庆幸老和尚没有走来,忽然感觉不妙,睁开眼睛一开,那“老汉”站在跟前已久。

  我不知道他的脸是否露出一丝诡异的笑,在我吃惊的那一瞬间,竹篦声在我的耳畔响起,著陆处是我的左肩。那声音清脆,直捣心灵最幽微的角落。

  “坐!坐!坐!你以为身体一动不动,就是坐了么?那后山的岩石、后山的土堆,岂不都开了悟、成了佛?”

  “心不动,才是真正的坐!看著!看著!”

  我的脊背挺得笔直,听著喝声,身体几乎不能动弹,心中似乎有什么被击碎了,在外表完好不动中,内部已逐渐瓦解。   

  我静静地看著,甚至念头都很少。忽然内心“哗啦啦似大厦倾”,在和尚逼拶他人的声中,开始暗暗抽泣,慢慢地,情感越来越汹涌,哗地一声,若海啸!此时,我彻底被淹没了,我不再矜持自己的形象,是无力矜持,因为那力量实在太大了。

  我放声大哭。二十七年来,我一直很明白、很清楚自己是谁,可在这一刻,我不知道了,我真的不知道了。我顿失身心,我理解了楞严会上,阿难陀尊者被佛陀逼问,茫然不知所措的心情。

  和尚见我哭得厉害,又走到我的眼前:“哭!哭!把哭的力量收回来,向内探究去!”(编者附注说明:静默良久,师再次狮吼!)

  “停!”随著和尚的话语,心绪转为内观,疑情澎湃汹涌。我还是抽泣了一会儿,但是身体一动不动,内心非常安定,这一坐,坐了两个多小时,一直到药石板响。

  走向斋堂,周围的人事物似乎都离我好远,跟我没什么关系,因为心中只有一事儿,我要明白我是谁,我要见到我的本来面目。

  打完饭,坐在自己的位子上,依然参究著。

  突然,疑情铺头盖脸而来,我开始无心吃饭,我的手颤抖著,平生第一次有那么强烈的出离心。

  以前,人家问我出离心是什么?我会用自己的佛学常识来阐述,但仅仅只是阐述,而现在,在疑情大起的现在,我连吃饭的心情都没了。祖师的话语是贴切的—“大事不明,如丧考妣”,我很惭愧,受了这么多年的供养,竟然我是谁都不知道,竟然还有心情吃饭。心中唯有“生死大事”一事,其他的都已不重要了。

  我以前偶尔会在心中觉得古早的那些人是不是太过矫情了,老是提生死大事,生死大事,那多遥远哪!其实遥远与毗邻,往往只是一念之间的距离。我不能自己,但我还是顾念到自己的身份威仪。我放下碗,紧握双拳,尽量控制自己,但力量确实太大。我不觉跺起了脚,强烈的出离心,已经让我对世间的一切失去了兴趣,我只想明白我是谁?我只想知道什么是我的本来面目?别人看似疯癫,我的内心甚是清楚,我追赶著话头,追赶著疑情,在胸臆间驰骋。

  和尚又静静地站在我的眼前。看到和尚,我立马停止了哭泣。他默不作声,站了一会儿就走了。我在疑情中,在出离心中,掺杂著生死心切的泪水,吃完了手中的那一碗饭。然后,静静地走回禅堂继续跑香。

  有许多事情,是不可预想的,有许多惊喜,是突如其来的,我并没有怀抱著什么强烈的目的出发,却在生命的转角处邂逅了禅。原先只能心存敬畏的仰慕,如今却与它相拥一起。我不否定前边的积淀,也不否定禅七间密集性用功的功效,然而,有个强大的老师在身旁,就好像有母鸡一样,我们是蛋壳中的小鸡,时候到了,要出来了,母鸡的工作正是这向下的一啄,然后,我们见到了从未见过的世界,听到了从未听过的声音。”

  (3)瞬间引爆疑团:禅和子参究到疑团胶著不前,或疑情凝结滚动将破未破时,明眼善知识却能即时看穿禅和子参究的情境,予以最适切的逼拶,创造时节因缘,瞬间引爆禅和子的疑团,这就是啐啄同时。

  20 广大心境

  不增不减

  疑团爆破以后,心理时间的流动停止,心理空间扩大了,外境怎么动怎么变化,心依然不动。即使外面的动静与自己靠得很近,但因当时的心是广大浩瀚无边的,所以外境靠得越近,心却越敞开、越广大。就像我们看见远方的天边就在那儿,但是当我们追逐远方的天边时,却发现天边又抛到更远的地方了;反过来说,当我们再怎么远离天边,天边也不会消失。心越广大,就越不受外缘内境远近变化的干扰,也越与自心不相干。

  只要自心扩大到能够包容外缘内境的一切变化时,外缘内境就碰触不到自心,既碰触不到自心,心就不动。心不动,就天下太平了。

  当我们的心越有包容性,就越能平等地去面对一切变化。越包容越平等、越平等越包容,外缘内境的变动,就越不能撼动我们不动的心。就如海洋一样,不会因为风起浪卷引生万象生灭变化而改变海洋的本质,这就是器世间的不生不灭不增不减。

  转识成智

  当疑团爆破后,不仅第六识的寻伺转成妙观察智;连第七末那识的思量习气也停歇而转成平等性智;第八识阿赖耶识也转成大圆镜智;前五识的搜寻也同时转为成所作智。就真的可以做到“听只是听,看只是看”而不再生起任何的思量分别,完全不起任何分别心。外境的变化进入心中只是一种自然生命的脉动而已。

  行者疑团爆破后,虽然与往日所看到的是同一景象或人、事、物,但是因为心量扩大广大了,所以遇缘对境的觉受,只是如实的反映,完全不生起任何的自我意识。所以在疑团爆破的前后,虽然是同一个人,但心境却是大大不同的。

  21. 经历过再经历过

  行深开智慧 ? ?

  参禅提问本参话头觑追,只要一觑追就往内行深;一行深就开启般若智慧。愈往内行深探究,般若智慧也就愈提升。行深一分,般若智慧增生一分,次次行深般若智慧次次增生。

  不分根器皆能参禅

  这种透过参禅行深探究起疑,疑团又自动行深而增生般若智慧的历程,正是行者从下根劣智提升到上根利智的过程。所以上根利智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可以经由行深探究起疑而得。

  由此可见,参禅这一法门是广被一切众生,不分上中下根器。绝不是坊间谬传的只有上根利智者方能参禅。有此一说者,只是暴露出自己绝对从未参过禅。若信此言者,绝对是愚陋之人!

  大小疑团连环爆

  疑团爆破后,开敞的心会随著爆破力道的大小于瞬间或缓缓的回到原状。如果动了念,爆破的境界会减退,开阔的心也会紧缩回来,这时就要赶紧再提起话头,再次的“提问觑追”,增加参究的功力,才有机会再让大大小小的疑团连续爆破。

  爆碎无明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爆破,才能够把更深层的阿赖耶识种子全部粉碎。如果没有持续的再下工夫,很快的又会回到受五蕴身心的束缚。

  所以参禅务必在疑团爆破保任后即刻再回到方法上作工夫,持续的经历过疑团一次次的爆破,一次次的体验历程。有朝一日终至打破阿赖耶识无明的窠窟,明了心见了性,了了生死,跳脱五蕴身心的束缚,到达智慧的彼岸。

  波罗僧揭谛

  经过参禅行深探究起疑,正是心经所说的“行深般若波罗蜜多”。

  疑团大爆破明心见性时,正是心经所说的“照见五蕴皆空”。

  一次次的行深探究起疑,疑团一次次的爆破历程,正是《心经》所说的“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一样。

 

  22. 诸佛现全身

  所有的修行法门,都是在停歇心理时间过现未的流动及扩大心理空间。只要心理时间停止流动成了永恒,而心理空间扩大到无限大,就证道成道了。 

  念头生灭相

  心中,将生未生的念头是未来;念头生起是现在;已生的念头灭了是过去。念头的流动就是变异,变异就是念头从未生到已生,从已生到消失,这种变异就成了念头的生灭相。 

  心理时间流动

  念头生灭相续的循环,在心中构成了过去现在未来的变迁。这种变迁就是心理时间的流动。 

  心理空间紧缩

  心理时间有了过现未的流动就会占据心理空间。心理空间一旦被念头占据,就会执取执著。一执著,心理空间就紧缩,心就被拘执在这个小小的空间里,而更加执著。 

  执著生压力

  一有执著就产生往内压迫的压力,一有压力就引生内在能量反弹的内张力。压力与内张力的互为撞击反弹拉扯,导至心理空间紧绷。一紧绷,就困在妄想执著的漩涡里而造成苦受。 

  念头如瀑布

  凡夫的念头妄想如瀑布流水般相续不断,造成心理时间过现未循环不已。妄想一起就占据心理空间,心理空间随之变小。妄想一起就执取,一执取就执著,一执著,心理空间即刻紧缩变小,产生反弹的内张力。

  心理空间的大小,随著妄想执著强度的变化而变化,心也就被拘执在妄想所占据的小小空间里。

  妄念纷飞

  心理空间的大小变化随著妄想执著的生灭而变化,因此妄念纷飞执著时,心理空间也随之变幻不停。妄想一起,一执著,心理空间就紧缩,前念灭后念起,心理空间也随之变幻。妄念纷飞生灭快,心理空间也就随著快速变幻,变变变!“变没停,变嘎心狂火热叩叩撞(台语)”。

  心理空间随著妄想执著接续不停的生灭流动而变幻。当然妄念纷飞时,心理空间也就随著快速的变幻,由一个小空间幻化出另一个小空间,其实是同一个心理空间在不断的幻化变化而已。如此不断循环的跳动变幻,永远也跳不出小小心理空间的束缚。

  当心理空间紧缩时,妄想执著就没有转圜的余地,在原地踏步反覆咀嚼钻牛角尖,引起焦虑不安,甚至涌现出潜藏的无明恐惧。 

  过现未循环

  念头妄想的生灭流动,造成心理时间过现未的生灭迁流。一个念头生起了灭了,接著又有另一个念头的生灭,这种念头持续的生灭变化,就形成了心理时间过现未的循环,这种循环就是生死轮回的根源。 

  过现未挤压成一个点

  所以修行最重要的就是要休歇念头妄想的流动,让心理时间过现未的流动自然停止。过现未从循环流动中停止,挤压成一个点,最后这个点在心理空间消失,于是心理空间空无一物。既然空无一物,哪有物可拘执,这不就是不除妄想执著而自除了吗? 

  大小无分无别

  既然无物可执,那来妄想可拘?既然无物可执,就无所住。既无所住就没有心理时间的流动及心理空间大小的变化,这时的心毫无拘执,可大可小。大可大到“大而无外”,小可小到“小而无内”。知大却不失小,知小却不失大,大小无分无别,总合为一体,把已经被念头妄想切割得七零八碎的所有小空间融合为一。 

  没有圆周的圆

  “一”可大可小。大可以大到比虚空还大,就像个没有圆周的圆;小可以小到小而无内,这小就是圆心。没有圆周的圆心是无所不在无所在,遍一切处处处在,这就是生其心。这时心理空间的大,大到大而无外,得无所住;心理空间的小,小到小而无内,得生其心。这就是行者的工夫作到“无所住而生其心”,又能“坐微尘里,转大法轮”的悟后景象。

  无所住

  只要行者不执著念头妄想,不住在念头妄想里,心里时间过现未的流动就停止而挤压成一个点,这个点最后在心里空间消失,心就无所住了。

  无住,心理空间就扩大到比虚空还大,大到像个没有圆周的圆。心理空间扩大到像个没有圆周的圆时,那圆心是无所不在处处在。心理时间的流动一休歇,心理空间就会扩大到像一个没有圆周的圆。这个大,大到大而无外;圆心的小,小到小而无内,圆心也就“无所在无所不在处处在”。 

  生其心

  行者行到心理空间的大小融成一体,可大可小。大的时候可了知一切万法的变化,无量微妙法清清楚楚、了了分明,怎么变化都清楚明白,而无所住。小,小到每个地方都可以应缘而生其心,无障无碍。这就是观世音菩萨千处祈求千处应的神变功德。

  因为观世音菩萨的心,既大“大到大而无外”,又小“小到小而无内”。虽然他能遍一切处生其心,却无所住,这就是无所住而生其心,因此能成就不可思议的神变功德,这也是三世诸佛现全身的景象。 

  生其心而无所住

  心理时间休歇后,一方面心理空间就大到“大而无碍,遍一切处”;另一方面,小“小到小而无内,没有一个定点可拘执”。达到这种境地,就能同时全方位的了知一切万法的变化而不住著。这就是“无所住而生其心,生其心而无所住。”

  知大不失小  知小不失大

  1.停歇生灭迁变

  佛陀悟后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也就是说行者必须先完全清除妄想执著,才能证道见道。

  由前述可知,妄想执著的生灭迁变就是构成心理时间的流动及心理空间的大小变化。因此也可以以心理时间和空间的变化来说明见道。

  行者修到心理时间的流动停止休歇了,就无妄想生灭流动,心就无所住,心理空间就扩大到比虚空还大,能包容一切森罗万象的变化。但心不动,又遍一切处,所以心理空间可极大也可极小。这就是明心见性的景象。 

  2.大而无碍

  行者休歇了心理时间的流动及扩大心理空间到无限大,大而无碍的顿失身心,显现自心自性的空性,行深般若智慧而照见五蕴皆空。 

  3.小而无拘

  小,小而无内而生其心,虽然生其心却毫不拘执;时时处处无所住而生其心,展现空中生妙有的智慧。证悟“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此时口议心思都是全智的展现。

  以唯识来说,当八识转成全智,应缘生心都是全智的作用,全智生其心都是空中生妙有。行者成就了全智妙有的本具功德时,就能全方位的了知万法变化而不动心,与诸佛菩萨眉毛厮结把肩共行。

  当成就了全智妙有时,行者的心理空间不仅可大可小,而且大小的空无是无分无别,不一不异。也就是处处都是空无,空无中又能时时生妙有;又是时时都是空无,空无中又能处处生妙有。时时处处都是“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正是诸佛现全身“坐微尘里,转大法轮”的最高境界。 

  大小空间融合为一

  1.执著打结   

  例如屋子里摆满家俱,在里面走动,会因家俱等内容物(比喻妄想)的阻碍,行动被牵绊而不得自由(比喻执著)。行者如未修到大而无外小而无内,一旦生起妄想流动,就如同一个人从甲地到乙地需要移动一样。

  有妄想流动就有时间的流动,一有时间的流动,就会占据空间。空间一旦被占据,心就执著打结而不得畅通。不畅通就没转圜的余地,没有转圜的余地就是钻牛角尖,钻牛角尖就陷入泥沼不能自拔,因此,生苦受。 

  2.千处祈求千处应

  →因为无我空的心是遍一切处,处处都是圆心,无所不在处处在。

  →处处在的心,是零距离却又能零时间的处处现。因为处处在的心,是心心零距离;而处处现的心又不须移动而现,因此处处现的心是零时间;所以处处在处处现的心,是无来也无去。也就是处处在处处现的心,在心理空间里不会造成心理时间的流动,因此当然也不会占据心理空间。

  →既然无物可占据心理空间,当然心理空间就显现空无。

  →当空无时,心理时空就遍一切处,无拘无阻无障无碍。

  →当心理时空遍一切处,无拘无阻无障无碍时,成就者所显现处处在处处现的心,是无来无去的。 

  但未领悟者却被心理时间的流动及心理空间的大小变幻所局限,因此从表象上看,不但有时间的先后序,也有空间位置的移动。所以不能以自己渺小的心,来臆测成就者不可思议的功德力。

  正如观世音菩萨以无我空的心来救苦救难,千处祈求千处应。所以东边有苦东边救,西边有难也能同时西边救,不需东奔西跑忙得团团转。 

  3.大小空间糅合为一

  心理时间一流动就占据心理空间,心理空间一被占据就紧缩。心不动就无生灭,无生灭就无时间流动,无时间流动就无空间大小的变化,此时大小空间就自然糅合为一。 

  空间迷向

  1.时空交错变化

  例如眼视一物,便生俱生意识,六、七识得到讯息即刻思量分别回应。一有回应便生执著,一生执著就被局限在妄想的小小空间里。这时心理空间再怎么小,内部都还有物在;再怎么大外面都还有外。这时妄想执著的空间就被切割成为一个独立的小空间与大空间对立,这种心理时空不断的交错变化,便产生空间迷向。 

  2.切割出受报身

  无始初际,一旦无明一覆盖,就念起、见起、境现,一路下滑引生执法、执我、烦恼、造业,延生受报。一有受报,就从大宇宙中切割出这小小的受报身。

  一有受报身,就有心理时间的流动及心理空间的大小变化。心理时间一流动,便执著为实我实法。一执著就被四大五蕴身的小小空间困住。心理空间的任何变化都小而有内,大而有外。小如蝼蚁还是小而有内,大如大象还是大而有外。

  生命一旦被局限在这空间里,就有心理时间的流动,一流动就引生生灭的觉受。有生灭觉受便生执著,一执著就占据心理空间。占据心理空间就引生自我意识,有了自我意识,自我的心理空间迅即又由大宇宙的空间切割出来。一切割出自我的小小空间,就更为执著这个身躯就是我。

  3.众生相

  身躯里的妄想造成时间流动,更令人执著妄想的生灭就是实法,这种有所住而生其心,造成妄想生灭相续不断的循环。这种循环构成我们生死轮回最小的单位。这些生灭变迁就是众生相。 

  坐微尘里转大法轮

  1.当胸一蹋

  古德修行成道大有模样,值得行者效法,如《大慧普觉禅师语录》·17便以祖师意为器杖,“如水潦和尚,因采藤次,问马祖曰,如何是祖师西来意?马祖当胸一蹋蹋倒。水潦忽然大悟,不觉起来呵呵大笑。祖曰,尔见个甚么道理?潦曰,百千法门无量妙义,只向一毛头上,便识得根源去。”(《大慧普觉禅师语录》·17,大47,页882b、c)毛端或毛头是极微,其小无内;宝王刹或百千法门、无量妙义是极巨,其大无外。融大小而为一,便是开悟的景象,这时行者便“坐微尘里转大法轮”。 

  2.直至而今笑不休

  宗杲把水潦这则公案叫做第一个“入流亡所,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底样子。”(《大慧普觉禅师语录》·17,大47,页882c),观音自述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说,“初闻于中,入流亡所,动静二相,了然不生。”(《楞严经》·6,大19,页128b)众生向外驰求音声叫“出流”。不听外声,返照闻性叫“入流”。音声是所闻,闻性是能闻。观音修行一开始就入于闻性中,或者说返照闻性而不闻所闻,也就是不闻音声,叫“入流亡所”,这便泯除了能闻所闻,由此动相静相一并不生。宗杲下的注脚是“才得个入处,便亡了定相;定相既亡,不堕有为,不堕无为,动静二相了然不生,便是观音入理之门。”也就是水潦所说,“自从一吃马师蹋,直至而今笑不休”的景象。

  看看!马祖与水潦的对话,不就是看话参禅的微妙禅机吗?只要行者老实看话参禅,有朝一日终得开悟现全身,与佛同坐微尘里,转大法轮。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