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文库>> 发愿实修>> 供养三宝>>正文内容

你“供养”对了吗?[德兰根迥仁波切]

       

发布时间:2019年12月01日
来源:2016-04-08 龙钦宁提 原创   作者:德兰根迥仁波切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应供”,是佛陀十大名号之一。因佛已经断尽内外一切烦恼,智悲圆满,所以堪为人天供养的对境。供佛的功德无可厚非,被所有佛教徒乃至大多数非佛教徒所认同。但同时,佛也在经典中告诉后随人,佛与众生无二无别,这样在修学佛陀意趣的过程中才会避免一些偏堕。时至今日,佛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经常听到有人说,佛教徒给方丈、活佛、堪布、住持们塞红包已经是宗教惯例了,说这是供养三宝,是有功德的。这种风气都传染给了非佛教徒,去寺庙观光都要礼节性地包红包给僧人,但却没见佛教对其他生命如此慷慨。相反,其他的宗教大都把钱用在贫困或生病、或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身上,倒是没有看到他们在自己信奉的神面前放功德箱。相比之下,很多人表示更赞同后者的价值观。


  供养众生与供佛同等重要

  实际上,佛教不仅倡导佛与众生没有区别,甚至在很多时候,众生比佛更为重要。如寂天菩萨说,“有情与诸佛,同能生佛法,如其敬信佛,何不敬有情?”依靠诸佛,可以修七支供积资净障,可以发起普贤行愿趋向菩提;依靠有情众生,可以行持六度,而这过程中,无一不需要众生为我们设置修行场景,而圆满我们的修行。所以说,诸佛和众生都能产生佛法,为何我们只供养佛,而不供养众生呢?在佛陀的教言中,也明确开示:苦难的生命,更是我们要供养的对境。如《法句喻经》说:“佛告国王及众会者言。如来之所以出现于世。正为此穷厄无护者耳。供养病瘦沙门道人。及诸贫穷孤独老人。其福无量所愿如意。会当得道。”又如《四分律》中说:“佛言。自今以去。应看病人。应作赡病人。若欲供养我者。应先供养病人。”
  看来,被旁人误解,都因现在的居士们对经论缺乏足够的闻思,曲解了佛陀的意思。


 

  供养者以法供养为最

  在密乘中,弟子对上师的供养分为财物供养、承侍供养以及法供养三种。但如今这个年代,并不是“财物供养”最好的时代。以往的修行人,根机成熟,有依靠供养上师三宝来迅速积累出世间资粮的方便,从而获得修法上的成就。但现在的我们,烦恼炽盛,依靠供养外在的财物,很难产生对治烦恼的功效。所以,真正想学佛解脱的人,必须要依靠闻思修。也如《华严经入不可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中说“诸供养中,法供养最。”若是一名具格的弟子,也是法供养最令上师欢喜。
  怎样的法供养最适合你们呢?次第闻思结合实修。对暇满难得、寿命无常、轮回痛苦、因果不虚四种出离心修法、自他相换的菩提心修法、法无我人无我的空性修法,听闻和思维之后,每天进行十分钟、或半个小时的打坐观修,这样的“法供养”具有最大的功德,也能最快地积资净障。其实,所有的供养形式都很了不起的,只要它是建立在为修行、为众生解脱的目的之上,便都有消除业障、积累福慧资粮的功用。
  然后,通过闻思修,法能逐渐融入到生活,你就可以有很多机会去修“供养”,比如在“敌人”面前修安忍,供养你的嗔心;在“诱惑”面前修持戒,供养你的贪心;在“弱者”面前修布施,供养你的傲慢……这样一来,不需要千里迢迢去找某法王、某方丈,你身边即可遍满着供养的对境。密乘中有修法,可以邀请十方佛莅临此地接受供养以迅速积资净障,但这必须是登地菩萨的境界才能做到的事。而凡夫最好的积资净障,就是在众生面前行持六度,不伤害别的生命,不伤害别人的心。这时,不用去别的地方邀请佛,佛当下已经融入到你的安忍度中,还有你的菩提心中。

  应供者要当心享乐主义

  我知道,居士们塞红包,是希望以对僧宝的“供养”来获得加持。加持有没有我不太清楚,但这种情况并不容乐观。因为我自己对此深有感触。像我这样跟你们混了这些年,原本还有一些舍世修行的心,到如今,也已被你们的“供养”惯得想退退不了了。物欲的诱惑太大,想修行的念头总是被五尘六欲扰乱、遮蔽,根本没有力量提起正知正念。深陷这种欲罢不能的状态,让我也杞人忧天般,不得不为那些方丈、住持、活佛、堪布们担忧。
  佛陀曾经说过:“纵然发生一藏升面粉兑换一藏升珍珠的饥荒,佛陀的追随者也不会缺衣乏食。”真正的修行人,是不可能被饿死的。况且,出家人们让居士们打点得吃穿不愁,口袋里就更不用放太多钱了。
  如果出家人积累“供养”,修行很容易变成享乐主义的修行,也就是世间八法的修行。如果依止了像我这样的享乐主义上师,那么得到的也是享乐主义的加持,不会有出世间的利益。以前的高僧大德都是依靠闭关苦修才能证悟成就,他们如灯塔般给我们示现了要解脱的必经之路,难道还有谁有超胜于他们的办法成佛吗?
  我们虽然做不到像本师释迦牟佛、根钦龙钦绕降、持明晋美林巴、米拉日巴尊者那样程度的苦修,但是整个学佛修行的方向应供依循祖师大德走的路,不能错。
  很多像我这样的人,没有修行却会忽悠,如同空嘴里说空话,全是虚无没有实意。
  如果说佛陀示现十二相成佛的过程是为了为后学人展示一条成佛的标准路径,那么一位具德上师若一心为了佛法和众生,就也会示现通过闻思,然后禅定、闭关、最终证悟空性的修行轨迹。真正的佛法不在寺院里,不在书上,不在人群中,而在心里;心中的佛法即是本具的智慧,必须通过闻思然后打坐闭关,才能显发。而传播佛法,更不是靠财物供养,因为这样极易滋养出享乐主义,而是要靠闻思修弘扬教法与证法,佛法才能长久住世。


 

  结语

  所以,你们是时候思考一下供养的真正意义,重新调整“供养”的方式了。
  若经济条件不错,又特别想供养,你们就去放生,去救助残疾人,去帮助别的生命。或者去贫困和环境恶劣的地方讲卫生健康方面的知识,授人以渔,能立竿见影地帮助众生。又或者去宣传环保理念、传讲环保技术,可以保护地球母亲,从而也可以间接地保护所有生命。
  佛教以爱护帮助一切众生为目标,她的博爱是其他宗教所不能及的,甚至环保的理念,本师释迦牟尼佛也早在两千五百年前就提了出来,比如要求出家人不能砍树、不能挖地开矿等等。总之,有机会值遇佛法,皈依三宝,就一定要珍惜。
  《三摩地王经》中讲:“俱胝那由他刹土,所有无量诸供品,恒时以此供圣士,不及慈心之一分。”能发菩提心,便是最殊胜的供养。所有愿意学佛修行求解脱的佛弟子,如果能有要帮助众生的心,那发愿去西方极乐世界亲见阿弥陀佛,也是没有问题的。
  ——特别爱享受的德兰根迥写于2016年4月7日

  龙钦宁提”微信号:
  Dharma-longqinningti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