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文库>> 宗派法门>> 净土宗>>正文内容

慕印居士:《楞严经指掌疏》 卷九之下

       

发布时间:2014年01月09日
来源:   作者:慕印居士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慕印居士:《楞严经指掌疏》 卷九之下

   七尘并排大入纯相

  又以此心。圆入虚融。四体忽然同于草木。火烧刀斫。曾无所觉。又则火光不能烧爇。纵割其肉。犹如削木。此名尘并。排四大性。一向入纯。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又以此心者。仍以观照之心。研究妙明也。研究功极。身界俱忘。内外合一。空洞无碍。故曰圆入虚融。内外合一故。四体忽然同于草木。空洞无碍故。火烧刀斫。曾无所觉。此约微烧轻斫而言。谓微烧不觉其爇。轻斫不觉其痛。以同于草木故也。又则火光等者。言不惟微烧。任其火光胜发。亦不能烧之令爇。不唯轻斫。纵使割其身肉。亦犹如削木无关也。(问。此与观音火不能烧。刀段段坏。有何差别。答。彼是圆通胜用。因机而现。此是色阴将开。由作而成。真妄迥异。勿错会也。)此名尘并者。身界俱忘。内尘外尘。并为一体也。虽并为一体。而四大之性犹未全忘。若复以研究之力。排遣四大之性。以至空洞无碍。则是一向入纯。上云圆入虚融是也。火烧刀斫。曾无所觉等相。由此而现。暂得下。例上可思。

  八欣厌凝想日深相

  又以此心。成就清净。净心功极。忽见大地十方山河。皆成佛国。具足七宝。光明遍满。又见恒沙诸佛如来。满空界。楼殿华丽。下见地狱。上观天宫。得无障碍。此名欣厌凝想日深。想久化成。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上虽圆入虚融。未极清净。以犹有火烧刀斫等相。故厌此欲离。故又以观照之心精研妙明。盖为欣求极净。成就清净心故。净心功极者。为净其心。观照功极也。忽见大地等者。顿现染净无碍境故。十方山河。皆成佛国者。即染而净之相。具足七宝者。明是净国。光明遍满者。七宝交辉于其中也。又见恒沙诸佛者。以十方山河。皆成佛国。一国一佛。其数应有恒沙之多故。遍满空界。楼殿华丽者。上国土为总报。此楼殿为别报。总报既已七宝交辉。楼殿自应华藻流丽。以一净一切净故。下见地狱。上观天宫者。即净而染之相。言既为净国。应绝染相。而依然见狱见天。明是即净而染也。得无障碍者。有二释。若惟就天狱。则是上观下见。得无障碍。若通约佛国。则是染净相即。得无障碍。(问。上释行人。原为成就净心。应惟现净相。何故染净俱现。得毋与心不相应耶。答。离染成净。非为真净。以有对待故。是必染净无碍。方为真净。行人悟此。顿息欣厌。则是成就净心。即善境界。)此名欣厌等者。以为厌前境。欣求净心。仍以精研妙明之力。凝心注想。想久入化。以成真净。染净无碍之境。由此现也。

  九迫心逼极飞出相

  又以此心。研究深远。忽于中夜。遥见远方。市井街巷。亲族眷属。或闻其语。此名迫心。逼极飞出。故多隔见。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由前染净无碍。欣厌心息。顿觉妙明真心。周圆无际。横竖无垠。故又以观照之心。研究妙明。以求深远之境也。中夜正暗。不应有见。今云忽于中夜能见者。显暗不能蔽。且云遥见远方者。显境不能隔。此正色阴将开。见性将圆之兆。交易之处曰市。上古多于有井之处。立市交易。故曰市井。市井通衢曰街。旁通曲街曰巷。亲兼内外六亲。族该远近一姓。眷属者。男女大小。凡在眷念所属者皆是也。或闻其语者。见性将圆。闻性亦尔。以元是一精明故。正脉云。予亲见河南僧在潞。偶然静坐。忽见乡里。市井宛然。其兄被官责打。计其时日。不久有同乡至潞。问之果然。此必禅境所发。略同乎此。惜其僧不知自重也。愚谓既曰远方遥见。不必定是自己亲族眷属。盖凡有彼之亲族眷属。共住共语。皆能见。皆能闻故。又中夜尚能见闻。白昼可知。此名迫心等者。谓研究妙明以求深远。即是功力逼迫。逼迫之极。妄理相应。似觉自心有飞出之相。由此所以暗不能蔽。境不能隔。(问。上疏释云。由前染净无碍。欣厌心息。顿觉妙明真心。周圆无际。横竖无垠。既无际无垠。云何又有飞出相耶。答。前以欣厌乍息。影向暂现。及乎用力研究。依然局在根中。即今逼极飞出。亦属影向。古德云。分明月在梅花上。寻到梅花月转无。殆有见于此耳。)

  十邪心含受魑魅相

  又以此心。研究精极。见善知识。形体变移。少选无端。种种迁改。此名邪心含受魑魅。或遭天魔。入其心腹。无端说法。通达妙义。非为圣证。不作圣心。魔事销歇。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前之九相。总以不作圣心。更研妙明为由。惟此最后一相。乃是于前逼极飞出之相。作圣证解。更求精极为由。故云又以此心。研究精极。虽欲研究精极。但一作圣心。早受群邪。故致见善知识。形体变移。言善知识者。略有二释。一者即是素所亲近知识。但见其形体变移。此魔力所使也。二者本无知识。但妄见有。且见其形体变移。此魔力所现也。起信云。或现天像。或现菩萨像。亦作如来像等。即形体变移之相。少选者。不待多时。无端者。不假因由。种种迁改者。忽而天变为佛。忽而佛变为天等。所谓顷刻之间。而千变万化也。此名邪心等者。一作圣证。即是邪心。招引群邪。即是含受。前云主人若迷。客得其便者。正喻此耳。而言魑魅者。但是魔之所使。若急能觉悟。顿息前心。不久自销。为害犹细。设或不自觉知。仍遭天魔入其心腹。不惟外见魔形。而且内染魔慧。无端便能说法。相似通达妙义。前云必为魔子。成就魔人是也。但是魔力所持。故曰非为圣证。觉悟无惑。不作圣心。依本修治。魔自销歇。若依旧不了。作圣证解。即更受群邪。前云宛转零落。无可哀救是也。中间所现魔相竟。

  四总结以示警嘱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现境。皆是色阴用心交互。故现斯事。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缘。迷不自识。谓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汝等当依如来灭后。于末法中。宣示斯义。无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护。成无上道。

  初出由警惕。如是十种者。通指以上所说。不言三摩现境。而言禅那者。以此境虽在三摩。而究其所以能现者。略兼静之与虑。如前云修奢摩他毗婆舍那。微细魔事是也。后皆仿此。皆是色阴者。指将破未破之时。用心交互者。观心不纯。正念与邪念交互而起也。良以若无邪念。魔事不兴。若无正念。纵兴不至于十。唯是二念交互。乃至乍兴乍灭。旋灭旋兴。展转至十。是曰故现斯事。众生顽迷者。谓赋性顽钝。触事昏迷。不自忖量者。言位在凡流。乍现圣境。应自忖量。我何人斯。而能自兹胜应。由彼顽而且迷。故不能也。逢此因缘者。以前十种。皆是色阴将破因缘。迷不自识者。不识其是禅那现境。谓言登圣者。不自量其分是凡流。未得谓得。未证言证。故云大妄语成。而言堕无间狱者。极显其为害无已。以示警惕意耳。○汝等下。嘱令宣护。如来在世。魔无能为。故教以当依如来等。谓当依佛说。待至如来灭度后也。如来灭后。正像犹可。故又教以于末法中。当斯时也。魔强法弱。故须宣示斯义。知而预防。魔不得便。倘有忽。为害非细。故以无令得便嘱之。保持覆护者。保持末法。覆护正修。成无上道者。透过十心。色阴破而根性显。进破余四。六结解而圆通证矣。总结色阴魔相竟。

  二受阴魔相四 一始修未破受阴。二终破显露妄源。三中间所现魔相。四总结以示警嘱。 初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奢摩他中。色阴尽者。见诸佛心。如明镜中。显现其像。若有所得而未能用。犹如魇人。手足宛然。见闻不惑。心触客邪而未能动。此则名为受阴区宇。

  彼善男子。指透前境人也。正脉云。于上十境。或备经。或不备经。或相类更多。总以不为所惑。即透过耳。透过前境。仍复精研。故曰修三摩提。此中修三摩提。望色阴为终修。望受阴为初修也。奢摩他。仍是止义。盖以透过前境。修三摩提。永绝异念。以成深止。即于此中。心精湛朗。超出空昧。名为色阴尽者。色阴既尽。空色俱忘。心光遍圆。相似同佛。故曰见诸佛心。殆即于自心见佛心也。虽见佛心。犹为受阴所覆。不过于虚明中。暂见佛心影像。故以明镜现像喻之。若有二句。合上喻。起下喻也。相似见诸佛心。故曰若有所得。合上见镜中像。非是亲证。故曰而未能用。此合镜像虽现。而实未能取。喻虽不具。意必有故。恐犹未明。故次下。复以魇人喻之。魇人者。邪鬼所魇。喻行人为受阴所覆也。虽为受阴所覆。而自心中本具佛心功德。昭昭不昧。故以手足宛然。见闻不惑喻之。虽宛然不惑。奈自心触着客邪。而不能动。受阴所覆。亦复如是。虽自心本具佛心功德。昭昭不昧。而蔽于受阴。不能随缘显现也。既不能随缘显现。如才出一屋。又入一屋。故名受阴区宇。

  二终破显露妄源

  若魇咎歇。其心离身。反观其面。去住自由。无复留碍。名受阴尽。是人则能超越见浊。观其所由。虚明妄想以为其本。

  前以受阴所覆。如人被魇。若受阴既破。则是魇咎歇也。夫受阴无别。即是见分照用。以有照用。则有领衲。名为根本受阴。凡属受阴者。皆从此中生故。由有根本受阴。揽色成根。而起身见。设如受阴未破。身见亦未全忘。须待受阴尽时。方乃脱于身笼。故曰其心离身。不惟离身。且能反观其面。不唯反观其面。且能得意生。去住自由。无复留碍。亦如魇咎既歇。手足见闻。皆能动作施为。自觉能如是者。名为受阴尽相。按耳根圆通。此当闻所闻尽。(问。色阴先尽。云何复有身面。答。所谓尽者。但尽其阴。非尽其色。若必令尽色。则色阴尽者。全同无色。岂理也哉。)超越见浊者。此经见浊。以性大相织为体。如前见浊文云。汝身现搏四大为体。四性壅令留碍。四大旋令觉知。相织妄成。名为见浊。今以受阴既破。无复揽色成根。性大不织。身见亦忘。故能超越。超越之后。回观受阴之所由生。盖即见分照用。虚妄领纳。故曰虚明妄想以为其本。

  三中间所现魔相十 一功用抑摧过越相。二功用陵率过越相。三修心无慧自失相。四用心忘失恒审相。五修行失于方便相。六轻安无慧自禁相。七见胜无慧自救相。八因慧获诸轻清相。九定心沉没失照相。十定境安顺入心相。 初二 一示相教悟。二警迷显害。 初

  阿难。彼善男子。当在此中。得大光耀。其心发明。内抑过分。忽于其处。发无穷悲。如是乃至。观见蚊虻。犹如赤子。心生怜愍。不觉流泪。此名功用。抑摧过越。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觉了不迷。久自销歇。

  彼善男子。指受阴将破未破人也。将破未破。势处两楹。故曰当在此中。见色阴销。受阴明白。故云得大光耀。良以受阴即见分虚明。向堕色区。不显其大。今破色阴。虚明体露。故以大光耀名之。其心发明者。即于自心见佛心也。不知尚为受阴所覆。自谓同佛。深责不度众生。故曰内抑。抑犹责义也。然此心固善。若一味如此。忘其正受。则为过分。忽于其处者。即指有众生处。发无穷悲者。谓悲哀不能自己。如是凡见一切。乃至蚊虻蛆虫等。作一子想。故曰犹如赤子。(小儿始生。血色未退。)心生怜愍。亦所当然。但不觉泪流。即堕爱见矣。此名有功用心。抑责摧伤。过越其分。致现斯相。悟之则随缘利生不失正受。故曰无咎。受阴暂现。故曰非为圣证。不作圣解。即是觉了不迷。果其正见分明。自然爱见不生。故云久自销歇。

  二警迷显害

  若作圣解。则有悲魔。入其心腑。见人则悲。啼泣无限。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若作圣解者。妄谓同于诸佛大悲。观音悲仰。魔得其便。以类相致。故有悲魔入其心腑。悲魔谓苦死滞魄。年老成魔类也。入其心腑。持其神识。故令见人则悲。啼泣无限。由此起诸颠倒。生于邪见。故曰失于正受。命终必为魔王眷属。宛转零落。故曰当从沦坠。功用抑摧过越相竟。

  二功用陵率过越相二 一示相教悟。二警迷显害。 初

  阿难。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胜相现前。感激过分。忽于其中。生无限勇。其心猛利。志齐诸佛。谓三僧祗。一念能越。此名功用。陵率过越。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觉了不迷。久自销歇。

  详观前之色阴十境。明是从前向后。次第相生。透过一层。又现一层。灌顶云。色境竖发是也。此之受阴十境。乃各别现起。盖是境同见异。随见成魔。灌顶云。受魔横开是也。色阴既开。仍修三摩以穷受阴。故还以定中男子称之。见色阴销者。剥去一层色碍粗境。如脱外衣。受阴明白者。露出一种虚明境界。如现内衣。义同上科得大光耀。胜相现前者。于自心中见诸佛心。义同上科其心发明。是悟证之境同也。不知尚为受阴所覆。独伤不自策励。故云感激。谓感伤激励。恨不速成。此所起之见异也。然此心亦善。但只管如此。即为过分。忽于其中者。即指感激心中。生无限勇者。勇锐不能自禁。如是则冒难历险。总以无畏。蹈汤赴火亦所不辞。故曰其心猛利。自觉立地可成极果。故曰志齐诸佛。将比龙骤何似蚁步。故谓三祗念越。此名有功用行。志欲陵跨佛乘。率尔自任。未免过越其分。致现斯相。悟之则任运求佛。不失正受。故曰无咎。受阴暂现。故非圣证。觉了不迷。依然正见分明。安住正受。久之自然销歇。

  二警迷显害

  若作圣解。则有狂魔。入其心腑。见人则夸。我慢无比。其心乃至。上不见佛。下不见人。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若作圣解者。不自忖量。计为圣证也。忘失正受。魔得其便。以类相致。故有狂魔入心。狂魔者。世间狂人不得志而死者。滞魄不生年老成魔故。入其心腑。摄其神识。故令见人则夸。谓矜夸己德也。我慢无比者。谓因我起慢。无有比伦。其心不唯无有三乘。乃至上不见佛。以纵是成佛。不过与我平等。下不见人。以人既在凡。岂能知我所证。由此起诸邪见。失于正受。成就魔人。当从沦坠。吁可畏哉。(灌顶云。破色阴之圣人。陵率过越。尚致狂魔入心。今之宗徒自谓破参。效颦呵佛骂祖者。正不知能破几阴。乃尔恬不知惧耶。)功用陵率过越相竟。

  三修心无慧自失相二 一示相教悟。二警迷显害。 初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前无新证。归失故居。智力衰微。入中隳地。迥无所见。心中忽然。生大枯渴。于一切时。沉忆不散。将此以为。勤精进相。此名修心无慧自失。悟则无咎。非为圣证。

  悟证之境同前。不言胜相现前者。色尽必有。译语略故。良由于自心中见诸佛心。不知尚为受阴所覆。不能进破。故曰前无新证。虽见佛心。若有所得而未能用。仍思归托色身。加功用行。又见色阴已销。无可依托。故曰归失故居。然既见色阴已销。正好依色修习。以虽依无覆故也。既见受阴明白。正好进破受阴。以虚明非真故也。二俱不能。是曰智力衰微。以不达色阴空而不空。受阴有而不有义故。由此于两楹中间。灰心泯志。故曰入中隳地。自是不见有一事可作。故曰迥无所见。此所起之见与前不同也。心中者。即指中隳心中。一事不作。望其有得。故曰生大枯渴。谓如枯待雨。如渴待水也。沉忆不散者。谓沉静其心。忆念中隳之境。时刻不敢有放故。自谓沉忆之久。必有所得。浑忘本修三摩。故即将此以为勤精进相。此名修心等者。言色阴既尽。正好假托幻色。增修三摩。修治虚明之心。而乃无有了达之慧。致现大枯渴相。悟之则顿舍沉忆。还依本修。故曰无咎。非为圣证者。以不同圣证前后坐断。中亦不立故。文缺觉了二句。亦译者略也。

  二警迷显害

  若作圣解。则有忆魔。入其心腑。旦夕撮心。悬在一处。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前无新证。归失故居。自谓前后坐断。入中隳地。迥无所见。自谓中亦不立。一切时沉忆不散。自以为勤精进相。凡此皆为作圣解也。忘失本修。魔得其便。以类相致。故有忆魔入心。忆魔者。世间狷谨之人。遇事悬心抑郁而死者。滞魄不生年老成魔故。入其心腑。拘其神识。故令旦夕撮心。谓从朝至暮拘促其心也。悬在一处者。谓系于方寸。丝毫不敢放故。一味如此。故令失于正受。无慧自济。当来必从沦坠。(问。致心一处。无事不办。何故反失正受。答。此是开示初心。摄散心。看话头语耳。已破色阴。不应泥此。况此乃魔力所摄。勿错会也。)修心无慧自失相竟。

  四用心亡失恒审相二 一示相教悟。二警迷显害。 初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慧力过定。失于猛利。以诸胜性。怀于心中。自心已疑。是卢舍那。得少为足。此名用心。亡失恒审。溺于知见。悟则无咎。非为圣证。

  悟证境中亦应有胜相现前之语。慧力过定者。欢喜体任。忘其收摄故。忘其收摄。不知增修本定。不能透过此境。故云失于猛利。欢喜体任。一味尊重已灵。将谓自心有佛。故以胜性怀心。所谓太尊贵生是也。言胜性者。即指自心中佛心。既以此为怀。故于自心疑是舍那。又前于色阴尽时。十方洞开。无复幽黯。似是光明照。今又于自心中见诸佛心。合此二相。致有是疑。言已疑者。谓已起是疑。但少有未安耳。虽少有未安。然亦不思增修。故云得少为足。此名用心等者。谓偏用慧心。急于体任。亡失恒常审察自己分位。一味溺于悟证知见。致现斯相。悟则不溺。仍复增修本定。故曰无咎。受阴所覆。如镜现相。故曰非为圣证。

  二警迷显害

  若作圣解。则有下劣。易知足魔。入其心腑。见人自言。我得无上第一义谛。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若作圣解者。自任舍那。执迷不返。虽少有未安。不复增修。以类相致。故有下劣易知足魔。入其心腑。下劣易知足魔者。如世间无闻比丘。见取外道等。死而不化年老成魔者皆是也。入其心腑。摄其精神。故令见人自言。我得无上涅槃第一义谛。此非果计果之余习。假诸人而发泄其志故。失于正受者。心随魔变。当从沦坠者。死堕三途。是可为魔王快心。而贤圣悼叹也。用心亡失恒审相竟。

  五修行失于方便相二 一示相教悟。二警迷显害。 初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新证未获。故心已亡。历览二际。自生艰险。于心忽然。生无尽忧。如坐铁床。如饮毒药。心不欲活。常求于人。令害其命。早取解脱。此名修行。失于方便。悟则无咎。非为圣证。

  首四句可知。新证二句。古德皆谓与第三见同。愚则谓之半同半异。言半同者。新证未获。即是前无新证。言半异者。前云归失故居。是欲归托色阴。加功用行。自觉色阴已尽。无可依托。此云故心已亡者。以前于色阴尽时。十方洞开。无复幽黯。似觉心光满。然彼不过功用暂现。久自销歇。今前境既已销歇。而故心自然不复有矣。古德云。初见道者。见山不是山。水不是水。既见道后。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即斯意耳。历览者。前后遍观。二际者。过去际与未来际也。未来新证未获。不知如何用功。过去故心已亡。恐其将有退失。故曰自生艰险。于心者。即于艰险心中。忽然生无尽忧者。未证则忧其无进。已证则忧其有退故。如坐铁床者。凉则冰。热则煎。喻坐卧不宁。如饮毒药者。吞亦难。吐亦苦。喻饮食不安。心不欲活者。将谓死即无退。由是恨不速死。故求人害命。其意已速死离忧。故云早取解脱。此名修行等者。谓有心修行。失于方便智慧。超脱无路。致现斯相。悟之则故心已亡。正好舍旧趣新。新证未获。正好增修本定。故曰无咎。欲死求脱。明系谬误。故曰非为圣证。

  二警迷显害

  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常忧愁魔。入其心腑。手执刀剑。自割其肉。欣其舍寿。或常忧愁。走入山林。不耐见人。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若作圣解者。以虚明为圣证。执舍命为解脱。魔得其便。以类相致。故有常忧愁魔入其心腑。常忧愁魔者。如世间深厌世故。无力超脱。忧郁而死。滞魄不化。年老成魔者是也。入其心腑。济其忧愁。故令自割其肉。欣其舍寿速死。此其甚者。或有微轻。惟是常怀忧愁。走入山林。深厌世故。不耐见人。此心神为魔习所熏也。不能自返。故致失于正受。唯习魔业。自然当从沦坠。修行失于方便相竟。

  六轻安无慧自禁相二 一示相教悟。二警迷显害。 初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处清净中。心安隐后。忽然自有。无限喜生。心中欢悦。不能自止。此名轻安。无慧自禁。悟则无咎。非为圣证。

  色销受明同前。处清净中者。新证未获。不以为艰。故心巳亡。不以为险。但不知增修本定。惟是一味无事。宗家所谓堕在无事甲里是也。清净之久。内心宁谧。自觉安妥隐顺。名为心安隐后。不知但是一时轻安。将谓得大自在。故忽然有无限喜生。无限喜生。其相云何。谓心中欢悦不能自止。此宗家之大忌也。此名轻安等者。谓清净心中暂现轻安。无有智慧。不能自禁。致现斯相。悟之则不以为喜。急寻本修。故曰无咎。暂现不常。有类光影。故曰非为圣证。

  二警迷显害

  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好喜乐魔。入其心腑。见人则笑。于衢路傍。自歌自舞。自谓已得。无碍解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若作圣解者。以清净为正定。以轻安为解脱。以欢喜为乐道。以类相致。故有好喜乐魔。入其心腑。好喜乐魔者。如世间本无正知正见。妄自倨傲。托迹山水。猖狂而死。年老成魔之类。入其心腑。发其狂解。故令见人则笑。甚至于衢路傍。自歌自舞。了无忌惮。其意盖是自谓已得无碍解脱。不自觉知。由此失于正受。死入魔属。故云当从沦坠。轻安无慧自禁相竟。

  七见胜无慧自救相二 一示相教悟。二警迷显害。 初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自谓已足。忽有无端。大我慢起。如是乃至。慢与过慢。及慢过慢。或增上慢。或卑劣慢。一时俱发。心中尚轻十方如来。何况下位声闻缘觉。此名见胜。无慧自救。悟则无咎。非为圣证。

  见色阴销。以为无妄不尽。见受阴明白。以为无真不圆。不知方是色开受现之相。故自谓已足。既自谓已足。将必以我为胜。故致忽有大我慢起。言我慢者。谓因我起慢。如言我即是佛等。故称为大。若果有实证。则是有端起慢。今以无而计有。故云无端。依于此慢以为根本。如是乃至见劣计我胜。见等计我等。名之为慢。此但慢也。又复于等计我胜。于胜计我等。名为过慢。以过于前慢故。又复于胜计我胜。为慢过慢。以较前过慢。其慢更甚故。又复于未得者谓得。未证者言证。此则惟以增上心而慢他也。又复于彼有德有智。不敬不求。名卑劣慢。此则自甘卑劣。反以慢人也。古德云。七慢之中。惟缺邪慢。愚谓本非正知正见。而诸慢并发。即是邪慢。既七慢具足。无前无后。故云一时俱发。言俱发者。但是心中俱有。遇境即现耳。心中下。乃释成俱发之义。言心中尚轻十方如来。何况如来以下诸位菩萨及小乘声闻缘觉。则诸慢俱发可知。此名见胜等者。谓见己为胜。设以慧照。则一切诸法。一性平等。尚不见有一众生可慢。何况于彼诸佛菩萨等而生慢心。特以无慧自救。致现斯相。悟之则不见己胜。诸慢并销。故曰无咎。受阴暂发故曰非为圣证。

  二警迷显害

  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大我慢魔。入其心腑。不礼塔庙。摧毁经像。谓檀越言此是金铜或是土木。经是树叶或是华。肉身真常。不自恭敬。崇土木。实为颠倒。其深信者。从其毁碎。埋弃地中。疑误众生。入无间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若作胜解者。见胜不返。执迷不回。以类相致。故有大我慢魔。入其心腑。言大我慢魔者。如见慢外道。死而不化。年老成魔者是也。入其心腑。资其邪慢。故令不礼塔庙。甚至摧毁经像。设遇檀越骇谏。而便谓言。此佛像者本是金铜所造。或是土木所成。此经法者。本是贝叶所书或是布所印。既属无情。何有灵验。设又问言。何者为佛。何者为法。而又谓言。现前肉身。既有觉知。恭敬保爱。即是真佛。即是常法。何乃不自恭敬。去尊崇土木。舍近求远。实为颠倒。此魔王借口于人。断灭佛法。而欲昌其教也。檀越闻之。疑信交抱。其有深信者。听从其言。毁碎经像。埋弃地中。此魔教陷人。致造阿鼻业也。据此则疑信交抱者。但受其疑。深信其言者。直遭其误。故云疑误众生。疑者为地狱远因。误者为地狱近因。故总言入无间狱。闻其说者。尚致如此。况复本人。自应失于正受。当从沦坠。(正脉问。祖师门下。呵佛骂祖。何以异此。答。祖师极欲人悟一性平等。心外无佛。剿绝佛见而已。岂真增长高慢。反失平等哉。合辙问临济不礼祖塔。丹霞之烧木佛。德山说一大藏教如拭涕帛。严头说祖师言句。是破草鞋。非大我慢乎。答。此为执外求而不达自心。执言教而不肯进修者。故作此峻厉之语而激之。实一片真慈。谁曰慢心。若使祖师真有慢心。则亦不免泥犁。况其他乎。本疏问。此上所引诸老。何以知其不是魔入心腑耶。答。若固执此说。一向不归。则是魔入心腑。而上之诸老。皆是行解相应。但一时应机语耳。)见胜无慧自救相竟。

  八因慧获诸轻清相二 一示相教悟。二警迷显害。 初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于精明中。圆悟精理。得大随顺。其心忽生无量轻安。已言成圣得大自在。此名因慧。获诸轻清。悟则无咎。非为圣证。

  色销受明。所见之境同前。精明即是自心。以众生分中。无纯真之心。即以识精元明为自心故。精理即是佛心。言佛心虽极精微。亦不离自心之中。此二句。仍是于自心中。见诸佛心。但变其文耳。自觉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因心果觉两不相违。故曰得大随顺。回观色阴既销。超然无累。故于其心忽生无量轻安。现见受阴虚明。莹然澄彻。故自己言成圣得大自在。此名因慧等者。谓因于精明心中。圆悟精理之慧。回观色阴。现见受阴。获诸轻安澄清之相。悟之则不以轻安自守。不以澄清自任。乘此圆悟之慧。增修本定。故曰无咎。正堕受区。故非圣证。

  二警迷显害

  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好轻清魔。入其心腑。自谓满足。更不求进。此等多作无闻比丘。疑误众生。堕阿鼻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若作圣解者。以悟慧为菩提。以轻清为涅槃。以类相致。故有好轻清魔入其心腑。好轻清魔者。如世不依正觉修三摩提。一向摄念静坐。稍获轻清。生自足想。死而不化。年老成魔者是也。入其心腑。持其神识。故令自谓满足。更不求进。师心自是。不知近善知识。不闻胜妙之法。故曰此等多作无闻比丘。及于命终。觉无实证。毁谤正修无益。唱言佛法赚人。或闻而生疑。或直受其误。成谤法因。断菩提种。故曰堕无间狱。况复本人。既已被魔所著。自应失于正受。自误误人。岂不当从沦坠。因慧获诸轻清相竟。

  九定心沉没失照相二 一示相教悟。二警迷显害。 初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于明悟中。得虚明性。其中忽然。归向永灭。拨无因果。一向入空。空心现前。乃至心生。长断灭解。○此名定心沉没。失于照应。○(按色阴十境。及受阴之前八后一。是处皆有此名等语。撮略其相而总言之。故皆依此以立科名。唯此科独缺。或是笔授脱漏。今准前后。撮略本科中意而补足之。亦不敢自以为是。俟高明者更辨之。上下皆以圈隔之。使与佛语有别。令其知是补入。以避僣妄之罪。)悟则无咎。非为圣证。

  首四句可知。上科云。于精明中圆悟精理。即是明悟。此则于明悟中体观受阴。唯是虚明妄想。其所依之体。乃寂然不动之性。故曰得虚明性。认此为真。忘失本修。一味沉空。心相迥寂。故曰其中忽然归向永灭。将谓即此便是。不假修为。故曰拨无因果。从此无佛可成。无生可度。故云一向入空。万有到前。一空莫敌。故曰空心现前。空心现前。对境不生。乃至纵有心生。亦惟增长断灭之解。(补云)此名定心等者。谓得虚明性。归向永寂。未免沉没越分。若能以观慧照之。正是受阴将破时节。其奈失于照应。致现拨无因果等相。悟之则不滞永灭。不住空心。止观双流。受阴可破。故曰无咎。一合偏枯。不合中道。故云非为圣证。

  二警迷显害

  若作圣解。则有空魔。入其心腑。乃谤持戒。名为小乘。菩萨悟空。有何持犯。其人常于信心檀越。饮酒啖肉。广行淫秽。因魔力故。摄其前人。不生疑谤。鬼心久入或食屎尿与酒肉等一种俱空。破佛律仪。误入人罪。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若作圣解者。执空为是。长灭不归。一类相致。故有空魔入心。言空魔者。如世缠空外道。死而不化。年老成魔者是也。入其心腑。资断灭解。故令谤持戒为小乘。以悟空为菩萨。且言菩萨悟空。有何持犯。设有信心檀越。素嫌僧伦。酒肉淫秽。而其人偏常于彼饮酒啖肉。广行淫秽。自谓行于非道。通达佛道。因于魔附力故。摄其现前之人。谓是逆行。不生疑谤。不知其为魔所使耳。(愚亲见一僧。自称洞下儿孙。常于施主家饮酒啖肉。而施主敬之如佛。及询其所以教施主者。多分皆随顺淫秽。呜呼。魔入心腑。经有明证。而世多从之不疑。亦可怪矣。)原属滞魄之鬼。年老成魔。故无妨仍称鬼心。入之既久。熏染已深。鬼习喜秽。故令食屎食尿。与酒肉等。或亦因人为难。既悟空理。应净秽俱空。既食酒肉。何不亦食屎尿。彼便净秽俱食。而谓一种俱空。是人已自破佛律仪。而又以误言入人于罪。自陷陷他。自应失于正受。当从沦坠。定心沉没失照相竟。

  十定境安顺入心相二 一示相教悟。二警迷显害。 初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味其虚明。深入心骨。其心忽有无限爱生。爱极发狂。便为贪欲。此名定境安顺入心。无慧自持。误入诸欲。悟则无咎。非为圣证。

  色销受明。境同于前。味其虚明者。不知虚明是受阴相。极力研味。毕竟从何处起也。深入心骨者。不知向性地追求。一味在方寸。及骨节间跟究故。由此虚明内映方寸骨节。精莹焕发。自觉安然顺适。故于其心。忽有无限爱生。爱极生润。情动发狂。淫境现前。不能自持。故致便为贪欲。世之不知修心。惟思调养幻形。鲜有不堕于此者。此名定境等者。谓定中研味虚明。内映心骨。安然顺适之境。入于定心。爱极情狂。无慧自持。致有误入诸欲之相。悟之则知是虚明。惟究实性。正是受阴将破之时。故曰无咎。纵使安顺入心。遇境便堕。故曰非为圣证。

  二警迷显害

  若作圣解。则有欲魔入其心腑。一向说欲为菩提道。化诸白衣。平等行欲。其行淫者。名持法子。神鬼力故。于末世中摄其凡愚。其数至百。如是乃至一百二百。或五六百。多满千万。魔心生厌。离其身体。威德既无。陷于王难。疑误众生。入无间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若作圣解者。不知身骨精莹。为虚明内映之相。以肉团为主人。计身骨为家宝。认安顺为受用。爱极成欲。以类相致。故有欲魔入心。言欲魔者。即欲顶大自在魔王也。观下文曰神曰鬼。似是魔所使耳。入其心腑。增其欲念。故令一向说欲。谬谓生生不息。即常住菩提之道。化诸白衣。平等行欲者。教以不分自他。不择好丑。谬谓平等行欲。即菩萨行故。其有信其说者。依教行淫。名持法子。谬谓其能传菩提法故。恐有问云。猥媟秽劣。不堪至此。人何信之。故曰神鬼力故。谓魔神魔鬼力也。然正像之际。尚无此事。至于末世之中。摄其凡愚。其数竟至于百。如是由少及多。乃至一百二百。或至五百六百。甚至多满千万。虽是魔力所摄。亦由贪欲。是人之所好故。魔入心腑。托以行欲。及乎身衰力微。则魔心生厌。离其身体。魔力既退。徒众解散。故曰威德既无。旧事发觉。坐以扇众。故致陷于王难。或疑之而谤正。或误之而入邪。故云疑误众生。谤正入邪。皆为阿鼻之因。故致入无间狱。前功尽废。故云失于正受。后身必堕。故云当从沦坠。(正脉云。近世尚未见此。稍有阴似者。亦未能如是之盛。但佛言不妄。当来末法之深。想必有矣。)中间所现魔相竟。

  四总结以示警嘱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现境。皆是受阴用心交互。故现斯事。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缘。迷不自识。谓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汝等亦当将如来语。于我灭后。传示末法。令众生。开悟斯义。无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护。成无上道。

  初出由警惕。○汝等下。嘱令传护。正脉云。此科全同色阴。然此之十种。魔事已成。非但如前。方为引发之端。亦但言魔以类至。而不历言天魔飞精。据此则无令天魔得便之语。与前科稍异。前以若不预防。恐天魔得便而入。故教以宣示斯义。无令得便。此以天魔得便。驱使十魔来恼。故教以遍令开悟。无令得便遣使。总结受阴魔相竟。

  三想阴魔相四 一始修未破想阴。二终破显露妄源。三中间所现魔相。四总结以示警嘱。 初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受阴尽者。虽未漏尽。心离其形。如鸟出笼。已能成就。从是凡身。上历菩萨六十圣位。得意生身。随往无碍。譬如有人。熟寐寱言。是人虽则无别所知。其言已成音韵伦次。令不寐者。咸悟其语。此则名为想阴区宇。

  彼善男子。亦指透过前境之人。备经不备经等。亦同前说。透过前境。仍复精研。故曰修三摩提。此中修三摩提。望受阴为终修。望想阴为初修也。永绝前之十心。虚明渐销。名为受阴尽者。受阴虽尽。犹为想阴所覆。故未漏尽。而言虽者。亦有似尽意故。心离其形者。以无受阴。即无领衲。不复揽尘成根。亲见离根之体。恐犹未明。故又以如鸟出笼喻之。盖以鸟喻离根之体。笼喻所结之根也。既得离根之体。似得漏尽胜用。故云已能成就等。谓已能从博地凡夫。由三渐次。上历诸位菩萨。乃至第六十妙觉圣位。以彼所有身相功德。皆能现故。所谓能现者。非是实证上合下同。故曰得意生身。三种中应是觉法自性性意生身。以离根之体。即是第八本识。一切诸法。皆依此识变现。既得此识。即能觉了一切诸法自性如幻。以唯识变故。故知此是觉了诸法自性性意生身也。得此身已。不惟能现。且能普入诸刹。故云随往无碍。恐犹未明。故以譬如有人等喻之。熟寐睡深也。寱言梦语也。不云极醒朗言。而云熟寐寱言者。以有想阴所覆。非实证。唯意生故。无别所知者。谓但唯寱言。而于所说之事。无复别有所知。喻想阴未尽者。虽现圣现凡。唯是意生。而于上合下同。实未亲证故。其言已成音韵伦次等。谓虽无所知。而其所说之言。已成音韵可听。已有伦次可别。令现前不寐之人。皆能明悟其语。喻想阴未尽者。虽非实证合同。而其所现俨有身相可见。凡位圣位可别。令彼实证者。咸知其所现不误。既所现不误。而又未得实证。明是想阴所覆。故曰此则名为想阴区宇。

  二终破显露妄源

  若动念尽。浮想销除。于觉明心。如去尘垢。一伦生死。首尾圆照。名想阴尽。是人则能超烦恼浊。观其所由。融通妄想以为其本。

  动念者。即指第八识中。所含六识种子。以有微细动相。故以动念称之。动必有想。即是根本想阴。六识浮想。皆以此想起故。此想既尽。六识中枝末浮想。无所从起。故云浮想销除。觉明心即指第八本识。以带妄故。不言妙觉明心。动念既尽。浮想不生。故云如去尘垢。盖以识性觉明如镜。六识浮想如尘。微细动相如垢也。一伦生死者。谓十二类生。一类一类所有生死。以伦即是类故。首尾圆照者。谓首从卵生。尾至非无想生。皆能圆照。以觉明现前。生死根元。从此披露。如后文云。见诸十方十二众生。毕殚其类是也。然类生生死根元。即是行阴。行阴既现。则是超出想阴。故曰名想阴尽。按耳根圆通。此当觉所觉空。(言前于闻所闻尽时。觉得有个闻所闻尽。宛而有个能觉之心。即是第八识中。六识种子。微细动相。今想阴既尽。微细动相亦无。故能觉与所觉而俱空矣。所以不能复真者。以犹为行阴所覆故。)超烦恼浊者。此经恼浊。以根尘织成六识为体。如前恼浊文云。又汝心中。忆识诵习。离尘无相。离觉无性。相织妄成。名烦恼浊。今以动念既尽。浮想销除。想除识空。故能超越。超越之后。回观想阴之所由生。盖即第八识所含六识种子。微细动相。融即未分。体通六识。故曰融通妄想。枝末浮想。皆依此起。故曰以为其本。

  三中间所现魔相十 一怪鬼年老成魔相。二魃鬼年老成魔相。三魅鬼年老成魔相。四蛊鬼年老成魔相。五厉鬼年老成魔相。六大力鬼老成魔相。七鬼神年老成魔相。八精魅年老成魔相。九气灵年老成魔相。十自在天魔所使相。 初四 一致魔得便。二附人来惑。三受惑成咎。四出名警悟。 初

  阿难。彼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圆明。锐其精思。贪求善巧。尔时天魔。候得其便。

  彼善男子。即指前来已破受阴者言。受阴二字。仍取未破之名。以离此无可称故。虚妙二字。乃加以已破之号。以假名为阴。实无所覆名虚。唯有正受。不受余受名妙也。不受余受。故不遭十种邪虑。谓受魔中十相。实无所覆。故惟觉圆定发明。谓于圆通妙定中。发起神通变化之明。如前云。已能成就。从凡至圣意生无碍是也。虽见此相。若仍依本修。蓦直前去。则想阴可进破矣。乃忽尔心爱圆明。谓于圆定发明境上心生爱慕。即计为圣证意也。计为圣证。必至锐其精思。贪求善巧。锐其精思者。谓勇锐其志。精进思惟。贪求善巧者。谓贪求变化。更进善巧故。尔时天魔。候得其便者。设若一向住三摩地。则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华。本无所有。不唯无魔。即有魔亦惟候之而已。只缘有爱有思有求。天魔乘隙可惑。故云得便。而言候者。显定益深而魔益怖故。

  二附人来惑

  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不觉是其魔着。自信谓得无上涅槃。来彼求巧善男子处。敷座说法。其形斯须或作比丘。令彼人见。或为帝释。或为妇女。或比丘尼。或寝暗室。身有光明。

  飞精附人者。非是身附。但飞其精气。以附其身故。不附本人。而附旁人者。正脉云。受阴尽者。不能入其心腑。故假旁人惑之。转令自乱耳。口说经法者。由精附力。资其邪慧。便能口说相似经法。非真能说佛法。若真能说佛法。即非魔矣。其人素不能说。一旦能说。即应觉知。乃竟不觉是其魔着。而反自言我能说法。谓得无上涅槃。又复随其邪精所转。来彼求巧善男子处。盖欲设方炫惑之耳。敷座说法者。应其所求。为说善巧示现神通法故。徒说无凭。故又于斯须现相惑之。斯须少时也。或作比丘者。投其所好。先为现同类之身。令彼人见者。不见不足以取信故。或为帝释及女尼者。显其神异。次与现异类之身。不言令彼人见者。例上可知故。或寝暗室。身有光明者。竦其必信。以其心爱圆明故也。起信云。座中或现端正男女等相。又云或现天像。菩萨像。亦作如来像等。但彼乃魔自来现。此乃附人转现。又彼但见所现之相。不见魔之本身。或可有疑。此则亲见其人。斯须变化如此。非有深定妙慧。鲜有不被其惑者。

  三受惑成咎

  是人愚迷。惑为菩萨。信其教化。摇荡其心。破佛律仪。潜行贪欲。口中好言祥变异。或言如来某处出世。或言劫火。或说刀兵。恐怖于人。令其家资。无故耗散。

  忘其本修曰愚。不辨邪正曰迷。见其说法现身。谓是圆通胜用。故惑为菩萨。既已信其教化。必以艳色美声。摇荡其心。因而破佛律仪。与诸魔人。潜行贪欲。此正中魔王之计。盖由行人因戒生定。因定发慧。策修既精。魔宫欲震。故致魔精附人。乘便来惑。本为破其律仪。坏其定慧。衲为魔侣。魔宫奠安。若具正知正见者。此正可为验魔之要。以大凡诱淫破戒。任其神变。总为魔业。依本修治。不久散坏。今既惑为菩萨。正慧先坏。摇荡其心。本定又失。潜行贪欲。律仪全废。惜乎魔王得计。而行人之宝觉全身。从此隳矣。此且明自受其害。口中好言等。乃更明世受其惑也。灾谓咎征。祥谓休征。变异者。此二皆非常事故。然子不语怪。佛不重神。而彼独好言祥变异。怪鬼余习。固如是也。或言如来某处出世。教以怀资而往。此好言祥征也。或言此处将遇劫火。大三灾起。或言此处当有刀兵。小三灾动。恐怖于人。教以舍家而逃。此好言咎征也。世间愚迷。不辨真伪。闻某处有佛。则倾资求其接引。闻劫火刀兵。则罄家乞以救脱。故曰令其家资。无故耗散。前云末法之中。多此妖邪。炽盛世间。惑无识。恐令失心。所过之处。其家耗散。亦大同此意。

  四出名警悟

  此名怪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前云。若于本因。贪物为罪。是人罪毕。遇物成形。名为怪鬼。年老成魔者。作鬼既久。通力殊胜。兼知修有漏福。天魔收为伴侣。亦天魔摄。恼乱是人者。非精附彼。恼乱是修禅人故。厌足心生者。所附之人。色力衰微。故魔心生厌。所恼之人。定慧俱失。故魔心生足。既厌且足。故去彼人体。而不附之。魔既不附。即无威德。执法者坐以扇惑众心。株连余党。故曰弟子与师。俱陷王难。言弟子者。不惟修禅之人。而修禅之人。亦在其中。按阿难此时。位在二果。受阴尚未尽破。况复想阴。将来进修圆通。此境必有。故教以汝当先觉。谓不待魔来。应先觉悟。离爱。离思。离求。一味策修。穷尽想元。一伦生死。首尾圆照。自然不入轮回。而天魔束手矣。若魔尚未来。而先自迷惑。及其已来。而犹故不知。不惟轮回不出。且当堕无间狱。可不慎哉。(孤山云。受开以后。上历圣位。应无堕义。正脉云。彼特领佛上历圣位一语。而遂违佛二十八位俱堕无间之明言。依正脉意。乃谓权渐教中。历位取证无退。如走者登山。迟则迟矣。有升无坠。圆顿教中。一超直入有退。如飞者登山。速则速矣。升坠无定。愚已向着经。从不敢指摘古德。论其得失。今以二师所说。俱违教旨。因不避口业。略为辨正。非好也。乃不得已也。请试论之。详孤山言无堕者。特由未了上历圣位之语。然前云已能成就。从是凡身。上历菩萨。六十圣位。乃是约受阴开后。得意生身。随意显现。如来喻为梦中寱语。已自可见。正脉批其违佛明言诚是。而谓其领佛上历圣位之语者非是。以彼实未能领也。然正脉谓权渐教中。经劫取证无堕。而身子六心堕落。尘劫声闻。非权渐教中意乎。又谓圆顿教中。一超直入有堕。而善财一生事办。龙女当下成佛。非圆顿教中意乎。依自语则与教意相违。依教意则自语非是。二师总以悟证与修证不分。理销与事销俱迷。徒费辨论。终不极成。或问。汝意云何。答。后云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按此中破色阴。乃在动静不生之时。破受阴。乃在闻所闻尽之时。破想阴。乃在觉所觉空之时。破行阴。乃在空所空灭之时。破识阴。乃在寂灭现前之时。所谓乘悟并销是也。然既在解结之时。方是修习圆通之际。起心动念。便有魔生。安得无堕。是知圆顿教中。初心有堕。即前所云此根初解。先得人空。空性圆明。成法解脱。解脱法已。俱空不生。唯是悟证而已。至于圆通已后。随所发行。安立圣位。仍是依前所悟之理。重起事造之修。以万行之砥硎。利未磨之智刃。于前所空色等五阴。一一从头体验。于一切时。一切处。无不相应。所谓因次第尽是也。然既在圆通之后。乃是从干慧心。中中流入之行。无修而修。修即无修。安得有堕。是知圆顿教中。悟后修位无堕。华严云。发心究竟二不别。如是二心先心难。亦略示此义。若夫权渐教中。不惟初心有堕。凡未到不退位者。皆有堕也。)怪鬼年老成魔相竟。

  二魃鬼年老成魔相四 一致魔得便。二附人来惑。三受惑成咎。四出名警悟。 初

  阿难。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游荡。飞其精思。贪求经历。尔时天魔。候得其便。

  前四句。准前可知。前云得意生身。随往无碍。有游荡义。不知其犹为想阴所覆。但如梦中寱语。起心爱之。即此便为致魔之端。以既爱游荡。必致飞动其心。精进思惟。贪求经历者。贪求神通。周遍经历更胜于前故。末二句。亦准前可知。

  二附人来惑

  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亦不觉知魔着。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游善男子处。敷座说法。自形无变。其听法者。忽自见身坐宝莲华。全体化成紫金光聚。一众听人。各各如是。得未曾有。

  飞精二句。谓飞其精气。转附旁人。口说相似经法。扇惑众心。使行人闻之也。其人二句。谓亦如前之不觉魔着。亦如前之未得谓为得也。来彼求游处者。亦是邪精所转。应求而来。敷座说法者。欲以惑乱其心。为说神通妙用。最胜游历法故。自形无变者。不同前之斯须变易。意欲显其无作无为。而妙用自具故。其听法者。不专指于行人。盖凡有在座者皆是也。坐宝莲华者。座同佛座。体化金聚者。身同佛身。既座同佛座。身同佛身。则不离本处而至十方。自觉可希冀矣。一众三句。谓一座之众。听法之人。各各自见如是。咸庆得未曾有。

  三受惑成咎

  是人愚迷。惑为菩萨。淫逸其心。破佛律仪。潜行贪欲。口中好言诸佛应世。某处某人。当是某佛化身来此。某人即是某菩萨等。来化人间。其人见故。心生倾渴。邪见密兴。种智销灭。

  愚迷同前。见其自能说法。又见听众获益。故惑为菩萨。既信其人。必受其教。先以淫境相钩。而纵逸其心。次以戒律无凭。而诽破其仪。终以贪着欲乐。而潜行其事。惜乎昔为佛子。而今为魔民矣。此亦且明自受其害。口中好言等。乃兼明世受其惑。诸佛出世。如优昙华。好言诸佛应世。亦属妄诞。且指出某处某人。当是某佛。此又妄之至。而诞之极也。稍有正见者。必不至受其惑矣。言是化身来此者。正是游历之事。盖为贪求游历者说故。有佛出世。必有菩萨相随辅化。故又指定某人。即是某菩萨等。来化人间。原魔意。盖为显其言确事的。令人易信也。其人见故等者。其人指所指之人。因彼指其为佛为菩萨等。不自量德。将谓蒙记。故见之心生倾渴。日亲日近。时熏时染。故致邪见密兴。邪风日扇。正见日晦。故令种智销灭。惜乎佛种断灭。而地狱苗遍矣。

  四出名警悟

  此名魃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前云。若于本因。贪色为罪。是人罪毕。遇风成形。名为魃鬼。余皆准上可知。魃鬼年老成魔相竟。

  三魅鬼年老成魔相四 一致魔得便。二附人来惑。三受惑成咎。四出名警悟。 初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绵吻。澄其精思。贪求契合。尔时天魔。候得其便。

  首四句。准前可知。心爱绵吻者。正以不遭邪虑。自觉定心绵密。圆定发明。自觉妙用吻合。(谓吻合菩萨上同下合之德也。)由此于三摩地中。心起爱慕。即此便为招魔之故。以既爱绵吻。必至澄凝其心。精进思惟。以虽觉定心绵密。妙用吻合。恐非真实。必欲贪求。契合真实圆通体用。然此心固善。但有爱。有思。有求。则是自开其衅。宜乎其魔王得便矣。

  二附人来惑

  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实不觉知魔着。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合善男子处。敷座说法。其形及彼听法之人。外无迁变。令其听者。未闻法前。心自开悟。念念移易。或得宿命。或有他心。或见地狱。或知人间好恶诸事。或口说偈。或自诵经。各各欢娱。得未曾有。

  飞精附人等同前。求合男子。即指上贪求契合人也。敷座说法者。应即为说。相似契合圆通体用法故。第二魔中。第一附人。令自变形。第二附人。令他变形。今则其形。及彼听法之人。外相皆无迁变。原魔意。盖为显示即凡即圣。相似体用绵吻义也。心自开悟者。相似得圆通体。念念移易者。相似得圆通用。或得宿命者。知过去事。或有他心者。知他心境。或见地狱者。了极苦之情况。或见人间等。识趣向之岐途。此皆相似吻合凡心。或口说偈者。自能口说偈赞。或自诵经者。自能背诵经言。此皆相似吻合圣心。合圣合凡。略有似于上合下同。自谓已得。故各各欢娱。自他同庆。故得未曾有。

  三受惑成咎

  是人愚迷。惑为菩萨。绵爱其心。破佛律仪。潜行贪欲。口中好言。佛有大小。某佛先佛。某佛后佛。其中亦有真佛假佛。男佛女佛。菩萨亦然。其人见故。洗涤本心。易入邪悟。

  愚迷之义。亦同前可知。但见其无端便能说法。无端令人开悟等。由此惑为菩萨。既已惑为菩萨。必至缠绵亲爱。密结其心。信其教而破佛律仪。行其事而潜行贪欲。此亦自受其害。口中好言等。乃世受其惑。未至觉圆。不得称佛。既称为佛。则无大小。而言佛有大小者。其意以欲顶魔王为大佛。怪等十魔为小佛也。佛佛道同。古今一致。忘迹论佛。即无先后。而言某佛先佛。某佛后佛者。其意以怪魃二魔先现。为先佛。蛊等七魔后现。为后佛也。妄尽真极。乃名为佛。既名为佛。即无真假。而言真佛假佛者。意指过去佛像。无言无说。为假佛。现前肉身。敷座说法。为真佛。情欲都尽。因目为佛。既目为佛。岂有男女。而言男佛女佛者。意指魔精所附。行欲无厌。为男佛。受其欲者。承顺魔意。为女佛。且又以受化男女。仿行欲事。即是菩萨。故曰菩萨亦然。前云其行淫者。名持法子。亦斯意耳。其人见故等者。谓因其所说。洗涤本所修心。改行魔业。邪悟易得成就。盖由向所修习。资发故也。

  四出名警悟

  此名魅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前云若于本因。贪惑为罪。是人罪毕。遇畜成形。名为魅鬼。余准上。魅鬼年老成魔相竟。

  四蛊鬼年老成魔相四 一致魔得便。二附人来惑。三受惑成咎。四出名警悟。 初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根本。穷览物化性之终始。精爽其心。贪求辨析。尔时天魔。候得其便。

  首四句同前。心爱根本者。正以受阴虚妙。不遭邪虑。露出微细动相。不知其是六识种子。根本想阴。谬谓其因动有生。而为万物之根。由是心爱。忘其本修。一味穷览物化。其意盖欲究其性之终始。举全体大用而俱得之。殊不知此机一发。便是招魔之关。以既曰穷览。必至精勤爽速其心。令其无懈慢也。期其必得。故曰贪求辨析。辨析谓辨别物理。分析化性。然此心已妄。况复曰心爱。曰精爽。曰贪求。更为可乘之隙。故曰尔时天魔。候得其便。

  二附人来惑

  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先不觉知魔着。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元善男子处。敷座说法。○身有威神。摧伏求者。令其座下。虽未闻法。自然心伏。○是诸人等。将佛涅槃菩提法身。即是现前我肉身上。父父子子。递代相生。即是法身常住不绝。都指现在。即为佛国。无别净居。及金色相。○其人信受。忘失先心。身命归依。得未曾有。

  初附人为主。先不觉知者。谓彼先不自觉知是魔精所附故。亦言得涅槃者。正由不自觉知。设能自觉。何至妄说若此。应求而来。敷座说法。应即妄说物化本元性也。○身有下。摄众为伴。魔精所附。亦有威严可畏之相。神通摄持之力。故曰身有威神。能令求元之人。不敢违越。故云摧伏求者。不惟求者。又能令座下之众。来便倾倒。故曰虽未闻法。自然心伏。○是诸下。主伴共惑。是诸人等。兼上主伴言之。将犹谓也。涅槃断果。菩提智果。法身为智断所依。离生灭。绝妄染。而乃谓其。即是现前我肉身上者。是以其有求元之心。以邪知妄见而妄惑之。言不唯物化。乃至涅槃菩提法身。亦不离现前肉身以为其本也。父父子子。递代相生。正是欲贪为本。业果相续。而乃谓其是法身常住。哀哉。以缠缚为解脱。以欲根为佛性。邪说误人。殃及累劫。稍有正见者。掩耳避之可也。都指现在。即为佛国者。谬窃佛经。即染即净之说。无别净居。及金色相者。妄拟禅家无土无佛之言。如狐鼠依于城社。令人不敢焚烧。究竟狐鼠城社。具眼者自能辨之。○其人下。信受归庆。其人者。即指求元之人。见其威神摄众。心已摧伏。闻其所说异常。岂敢违越。故曰信受。原其先心。本欲辨析物化之性。以期得乎全体大用。今因被魔所摧。反以现前肉身为生法之元。且言涅槃菩提法身。不离乎此。且言父子相生。为法身不断。且言别无净居。及金色之佛。颠倒特甚。从流无返。故云亡失先心。认邪为正。故拼其身命归依。将魔作佛。故庆其得未曾有。

  三受惑成咎

  是等愚迷。惑为菩萨。推究竟其心。破佛律仪。潜行贪欲。口中好言。眼耳鼻舌。皆为净土。男女二根。即是菩提涅槃真处。彼无知者。信是秽言。

  前云是人愚迷。惟指行人。此云是等愚迷。乃兼彼所摄之众言之。行人先摧。摄众后伏。故皆惑为菩萨。推究其心者。信其所说。推究现前身上。唯有贪欲之心。计其为生化之元。故致破佛律仪。潜行贪欲。此且明现受害者。口中好言等。乃兼明当受惑人。若为对治权宗。令其荐取根性。说眼耳等为净土。于理或可。若一向好言。则是外道邪见。况复以男女二根。秽污不净之本。而谓其为菩提涅槃真处。亵渎圣证。坏乱佛乘。稍有人心者。必不忍出之于口。正脉云。大意无非诱人恣淫。破戒。坏大定耳。无知男女。只知顺其情欲。不觉其非。故多信是秽言。沦入魔队。

  四出名警悟

  此名蛊毒魇胜恶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此魔本从二类中来。谓蛊毒鬼。魇胜鬼也。前云若于本因。贪恨为罪。是人罪毕。遇虫成形。名蛊毒鬼。又云贪罔为罪。是人罪毕。遇幽为形。名为魇鬼。今云魇胜者。谓魇人之力最胜故。余准上。蛊鬼年老成魔相竟。

  五疠鬼年老成魔相四 一致魔得便。二附人来惑。三受惑成咎。四出名警悟。 初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悬应。周流精研。贪求冥感。尔时天魔。候得其便。

  首四句同前。三摩地中。心爱悬应者。自觉想阴未破。胜用未圆。欲求圆通知识。圣位菩萨。悬应自心。资发神慧也。周流精研者。现意生身。周遍流转。十方世界。精心研求诸善知识。及菩萨也。贪求冥感者。出其周流之故。盖为贪求冥相契合。以期至于感格圣应而已。殊不知此志一兴。定心不密。有隙可乘。有法能陷。故令天魔候得其便。

  二附人来惑

  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元不觉知魔着。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应善男子处。敷座说法。○能令听众。暂见其身如百千岁。心生爱染。不能舍离。身为奴仆。四事供养。不觉疲劳。○各各令其座下人心。知是先师本善知识。别生法爱。粘如胶漆。得未曾有。

  初附人现应。无端口说经法。必是魔精所附。所以不自怪者。以其人元不觉知。是魔所著也。不唯不能觉知。反以滋其邪慢。故亦言自得涅槃。应求而来。敷座说法。应即为说冥感悬应之法。○能令下。摄众现感。能令者。魔力所摄故。暂犹顿也。言魔力所摄。能令凡有听者。顿见魔精所附之人。宛尔深修久证。故云如百千岁。由此爱染不舍。且以身为奴仆。四事供养。而不觉为劳也。○各各下。率徒归依。各各者。指上所摄之众。座下人。又指此众之徒。言所摄之众。既已身为奴仆。又复各各开示。令其座下徒众。知彼魔附之人。是先世师承。本地知识。别生一番为法相爱之心。如胶似漆。而粘不可解。得未曾有。而深以为庆也。

  三受惑成咎

  是人愚迷。惑为菩萨。亲近其心。破佛律仪。潜行贪欲。口中好言。我于前世。于某生中。先度某人。当时是我妻妾兄弟。今来相度。与汝相随归某世界。供养某佛。或言别有大光明天。佛于中住。一切如来所休居地。彼无知者。信是虚诳。遗失本心。

  既闻其法。又见其所摄之众。率徒归依。其感化之神如此。故惑为菩萨。既惑为菩萨。必至心相亲近。故云亲近其心。信其邪说。故致破佛律仪。染其邪行。故致潜行贪欲。此自受其害也。口中下。亦世受其惑。前云佛灭度后。诸菩萨。及阿罗汉。应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种种形。度诸轮转。终不自言我真菩萨。真阿罗汉。惟除命终。阴有遗付。今既未至命终。言且不可。况复好言。其邪而非正可知。且所言我于某生。先度某人。俨然以本师自居。又言当时是我妻妾兄弟。明明以爱欲钩牵。至说今来相度。乃顺其悬应之爱。并说归某世界。供养某佛。又要其冥感之求。妖言惑众。邪气逼人。奈何世间愚迷。喜参圣证。不自忖量。抑可怪也。或言别有等者。谬指欲顶魔宫。为大光明天。谬称欲顶魔王。为佛于中住。谬谓信其说。归其教者。同生此天。为一切如来所休居地。大妄语成。阿鼻极苦。不旋踵而即至。稍有知识者。决不肯信。故云彼无知者。信是虚诳。由此深着邪见。至死不归。故云遗失本心。

  四出名警悟

  此名疠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前云若于人中。贪忆为罪。是人罪毕。遇衰成形。名为疠鬼。余并可知。疠鬼年老成魔相竟。

  六大力鬼老成魔相 (此下五魔与前文势不同)三 一致魔得便。二附人来惑。三出名警悟。 初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深入。克己辛勤。乐处阴寂。贪求静谧。尔时天魔。候得其便。

  首四句。同前。三摩地中。心爱深入者。自觉想阴未破。胜用未圆。心爱深入。圆通境故。此与上科所见是同。而所求各异。上科求他加。故爱悬应。此科求自力。故爱深入。克己者。克责自己。辛勤者。辛苦勤求。乐处阴寂者。以阴暗寂静之处。可以进求。贪求静谧者。以寂静宁谧之境。可以入圆。殊不知三摩地中。不容起心动念。才有爱乐。魔径斯启。一涉贪求。妖戈便入。故曰尔时天魔。候得其便。

  二附人来惑

  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本不觉知魔着。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阴善男子处。敷座说法。○令其听人。各知本业。或于其处语一人言。汝今未死。已作畜生。使一人。于后蹋尾。顿令其人起不能得。于是一众。倾心钦伏。有人起心。已知其肇。○佛律仪外。重加精苦。诽谤比丘。骂詈徒众。讦露人事。不避讥嫌。口中好言未然祸福。及至其时。毫发无失。

  初附人说法。敷座说法者。顺其爱乐求阴入静之心。谬说深证圆通法故。余准上。○令其下。魔力摄众。各知本业者。非是听人实能自知。盖是听其所说。汝前世本是何人。所作何业。遂自以为知也。此显前通过去。或于其处者。即于说法之处。语一人言者。特向一人说故。汝今未死。已作畜生者。示以将来必堕。恐未心伏。又使一人。于后蹋尾。魔力所持。乃顿令其人。起不能得。因有如是证验。故一时之众。皆倾倒其心。而钦伏之。此显后通未来。设使有人起心。已知其起心之始。肇自何缘。此显立通现在。魔意将谓能通三世。即是圆通。而不知圆通胜用。实不止乎此耳。○佛律下。更现诡异。佛制律仪。无过不及。依而行之。便为中行之士。今于此外。重加精苦。乃故为诡异之行以竦世也。灌顶云。重加精苦者。如断五味。裸四肢。拔发。熏鼻。投灰。卧棘等皆是。诽谤比丘者。斥其不能精苦。骂詈徒众者。显已无有私爱。讦露人事者。攻发人之阴私。不避讥嫌者。自谓直心为人。好言祸福者。显已未到先知。时至无失者。示已所言必应。凡此者。又故为诡异之语以世也。呜乎。碌碌庸人。一旦为魔精所附。便能如是诡言异行。非具正知正见。鲜有不惑为菩萨。而深受其害者。

  三出名警悟

  此大力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此大力鬼。但取其有神有通。力能惑人。非前所说上品大力鬼王类也。大力鬼老成魔相竟。

  七鬼神年老成魔相三 一致魔得便。二附人来惑。三出名警悟。 初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知见。勤苦研寻。贪求宿命。尔时天魔。候得其便。

  心爱知见者。或因修三摩地。四事窘乏。或因利益众生。诸缘不备。欲知宿命所遗金宝。欲见地中所隐伏藏。熏习在心。故于三摩地中。起诸心爱影也。勤苦研寻者。谓精勤辛苦。各处研寻。贪求宿命者。谓贪求宿命所遗之物。此又因事起贪。较前由理起爱者。更为致魔之速。遗乎令天魔得便。

  二附人来惑

  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殊不觉知魔着。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知善男子处。敷座说法。是人无端于说法处。得大宝珠。○其魔或时身为畜生。口衔其珠。及杂珍宝。简策符牍。诸奇异物。先授彼人。后着其体。或诱听人。藏于地下。有明月珠。照耀其处。是诸听者。得未曾有。○多食药草。不嘉馔。或时日一麻一麦。其形肥充。魔力持故。诽谤比丘。骂詈徒众。不避讥嫌。口中好言他方宝藏。十方圣贤潜匿之处。随其后者。往往见有奇异之人。

  初飞精直附惑。殊绝也。殊不觉知。谓绝然不觉知也。敷座说法者。应其知见之爱。宿命之求。谬说修习神通法故。是人者。仍指魔所附人。无端者。现前无端。显是宿命所遗。即于说法处得者。显珠非他有。乃自己先世物也。○其魔下。先兆后附惑。或时化为等者。谓或有其时。不飞精而直附。乃先化为畜生。如瑞凤祥麟之类。口衔其珠。及杂珍宝等。为兆圣作之瑞。如龙马负图之类。韦编名策。竹削名简。竹刻为符。木片为牍。春秋左傅叙云。大事书之于策。小事简牍而已。符为符信。汉制以竹为之。长六寸。刻约信于其中。二人各持其半。扶而合之。相符则可信也。诸奇异物者。谓世间多所不见。如龙光宝镜之类。先授彼人。后着其体者。魔力所作。显其是奉天乘符。作之师以化世故。或诱听人等。谓诱摄听法之人。令信其教。先将诸奇异物。藏于说法地下。又有明月之珠。照耀其处。是诸听者。目其兆。心信其说。自应得未曾有。○多食下。更现诡异惑。药草非常食之物。乃故为多食。嘉馔乃人所共欣。矫情不。日中一食。人尚不能。乃甘心日餐一麻一麦。而其身犹故肥充。竟不瘦不枯者。魔力所执持故。此皆诡异之行。诽谤比丘等。乃诡异之语。准前可知。好言他方宝藏者。以世间利益惑人。好言圣贤潜处者。以出世利益惑人。亦诡语也。随其后者。见有异人。盖是魔力所为。显其非常。以有善神卫护。亦诡行也。

  三出名警悟

  此名山林土地城隍川岳鬼神。年老成魔。或有宣淫。破佛戒律。与承事者。潜行五欲。或有精进。纯食草木。无定行事。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山林。谓掌管山林者。土地城隍川岳。俱约掌管者言之。于中有鬼有神。前文所谓大力鬼王。飞行夜叉。地行罗刹。附于仙趣者是也。然既附仙趣。何以成魔。盖以庙祀血食。其乐不及魔宫。年老生厌。乐脱本伦。加以聪明福德。动念即升魔界。故能成也。附精惑人。略以三法。或有宣说淫秽。破佛清净戒律。与彼承事弟子。潜行世间五欲。此以欲破戒法也。或有无益精进。愚痴盲修。一味食草食木。令人效行。此以愚破慧法也。或有数瞋数喜。数勤数怠。数信数疑。无定行事。一味恼乱是人。令失本修。此以乱破定法也。厌足下。准前可知。鬼神年老成魔相竟。

  八精魅年老成魔相三 一致魔得便。二附人来惑。三出名警悟。 初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神通种种变化。研究化元。贪取神力。尔时天魔。候得其便。

  心爱神通等者。谓自觉想阴未破。圆通未及深证。神用无由妙发。心爱菩萨神通自在。种种变化。如三十二应。十四无畏。四不思议等也。由此研究变化之元。贪取神通妙力。然变化之元。由圆通而发。神通妙力。乃无作而现。但依本修。尽破后阴。时节若至。其理自彰。若乃起心研究。即落邪思。着意贪取。宛尔有作。安得不令天魔精魅候得其便哉。

  二附人来惑

  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诚不觉知魔着。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通善男子处。敷座说法。○是人或复手执火光。手撮其光。分于所听四众头上。是诸听人。顶上火光皆长数尺。亦无热性。曾不焚烧。或水上行。如履平地。或于空中。安坐不动。或入瓶内。或处囊中。越牖透垣。曾无障碍。惟于刀兵。不得自在。○自言是佛。身著白衣。受比丘礼。诽谤禅律。骂詈徒众。讦露人事。不避讥嫌。口中常说神通自在。或复令人旁见佛土。鬼力惑人。非有真实。赞叹行淫。不毁粗行。将诸猥媟。以为传法。

  初应求说法惑。应求而来。敷座说法。应即为说神通变化法也。余同上。○是人下。随求现通惑。唯说不足取信。欲令现见。故次为现通。手执火光。已为神异。况复撮碎其光。分散于四众头上。而又各长数尺。不热不烧。此又神异之至者。水上能行。已足惑人。况复如履平地。此又惑人之尤者。又此二事。略有似于火难水难。二种无畏。但彼由旋见旋闻。妙力旋火旋水。此由见业闻业。业力现火现水。故不同耳。空中安坐不动。宛似色空相即。瓶囊可以容身。宛似大小相含。但彼是性海缘起。此由魔力所作。久暂不同。有智者自能辨识。牖则闭之可越。垣则阻而能透。此亦似神境。但魔力所作。自不同于二乘修发。及大乘性发也。惟于刀兵。不得自在者。以魔未离欲。身见未亡。不能使刀不伤故。○自言下。说现并示惑。为惑愚迷。故自言是佛。设有无智比丘。信其所说。甘心礼拜。彼即身著白衣。受比丘礼。诽谤禅律者。毁禅宗为狂参。非持律为小乘。不拨说教者。谬谓自己所说。即是佛说。宜遵信故。盖自言是佛。为坏佛宝。受比丘礼。为坏僧宝。诽谤禅律。为坏法宝。信其说。效其行者。断三宝种。而为地狱种矣。骂詈徒众者。自以为公。讦露人事者。自以为直。谬谓既公且直。何怕讥嫌。故不避也。常说神通者。为慰求者心故。令见佛土者。为证自是佛故。鬼力二句。直斥其是妄非真。赞叹行淫者。如云男女二根。即是菩提涅槃真处等。不毁粗行者。如言现前眼耳鼻舌。皆为净土等。将诸猥媟鄙秽之事。以为传法者。如言能行淫者。名持法子等。

  三出名警悟

  此名天地大力山精。海精风精。河精土精。一切草木积劫精魅。或复龙魅。或寿终仙。再活为魅。或仙期终。计年应死。其形不化。他怪所附。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多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天地大力四字。通指下之五精。以是天地间大力精故。言山海河风土。各有掌管之者。而有正有邪。正者为神。邪者为精。以能与正神分权。故其力最大。一切草木等者。谓奇草异木。积劫不死。受天地日月之精。而为魅鬼也。或复龙魅者。非是兴云致雨之龙。或是守天宫龙。及与守库藏龙。一则窃天之灵。一则盗物之精。皆可以为妖为魅。或寿终仙再活为魅者。本期长寿。不谓有终。死不甘心。附本质而再活。不信仙术。别作妖孽。故名为魅。或仙期终。计年应死等者。谓仙期或五百年。或一千年。或三千年等。约之必有终尽时节。既有终尽。则计其年岁应死。但以炼精养气。神去而形犹不化。故致他怪所附。借其质而为魅也。然仙术本为长生。炼形原期不化。其奈时节既至。神识难留。徒遗虚躯。为怪所占。可惜已往功行。反资妖孽。不修三摩而存想固形者。宜知猛省。年老二句。谓如上所说精魅。年老成于魔侣。魔使附精。盖为恼乱是人。余可思知。精魅年老成魔相竟。

  九气灵年老成魔相三 一致魔得便。二附人来惑。三出名警悟。 初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入灭。研究化性。贪求深空。尔时天魔。候得其便。

  心爱入灭者。自觉受阴已灭。于八识体上。露出根本想阴。微细动相。由是心爱入灭。谓并彼根本想阴。微细动相而俱灭故。一切诸法。犹如幻化因动而有。即是其性。今云研究化性者。即是研究根本想阴。微细动相。必期于尽耳。必期于尽。盖为贪求深空。言深空者。不惟心境俱寂。兼复隐显自在。然志固善矣。但心生爱乐。忘其本修。一味贪求。先辟邪径。天魔得便。固其宜矣。

  二附人来惑

  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终不觉知魔着。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空善男子处。敷座说法。于大众内。其形忽空。众无所见。还从虚空。突然而出。存没自在。○或现其身。洞如琉璃。或垂手足。作栴檀气。或大小便。如厚石密。诽毁戒律。轻贱出家。○口中常说无因无果。一死永灭。无复后身。及诸凡圣。虽得空寂。潜行贪欲。受其欲者。亦得心空。拨无因果。

  初说法现空。敷座说法者。应其所求。谬说心境俱空法故。托之空言。恐其不信。故次为现空。正在大众之内。忽空无见者。显是即有而空。正当形空无见。突从空出者。显是即空而有。如是存没自在。略有似于真空妙有。盖为顺其贪求深空之心。诈现如是无碍之相。魔力所作。勿误认也。○或现下。显异惑众。身为欲爱所生。忽现洞如琉璃。显是即染而净。手无不触。足多汗垢。忽作栴檀之气。大便臭浊。小便秽臊。忽如石密之甘。此皆即臭而香。意显有既可空。染即可净。臭亦可香。此等神异。最易骇俗。且身为欲本。亦欲假此作诱淫术也。诽毁戒律者。斥以持戒束身。非身何束。轻贱出家者。谓其不能身空。徒自系缚。此亦天魔窃经教之唾余。资附人之谈锋。设有类是者。宜知自愧。○口中下。拨无因果。上以相似真空之事。引入魔队。此亦究竟断灭之言。渐隳佛种。故常说无因无果。一死永灭。如前波斯匿王。见迦旃延。毗罗胝子。咸言此身死后断灭。正堕此见。无复后身。及诸凡圣者。无后身。则善恶无报。无凡圣。则修证空谈。是乃以一切断灭。为得空得寂也。既以断灭为得空得寂。自以行欲为无伤无碍。故曰虽得空寂。潜行贪欲。受其欲者。为持法子。密传断灭之法。令学拨无之见。故曰亦得空心。拨无因果。永嘉云。豁达空。拨因果。莽莽荡荡招殃祸。况是魔所使哉。

  三出名警悟

  此名日月薄蚀精气。金玉芝草。麟凤龟鹤。经千万年不死为灵。出生国土。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多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日月薄蚀者。黑气相迫曰薄。蔽其精耀曰蚀。即今日月交食是也。然日为阳精。月为阴精。各有光华之气。周遍散注。当其薄蚀之际。不得散注。直贯于地。地上之金玉芝草。麟凤龟鹤。得之可以久生。可以毓秀。故云经千万年。不死为灵。出生国土者。为物仙。为禽仙。为兽仙。与前所称积劫精魅者不同也。年老成魔等。准前可知。气灵年老成魔相竟。

  十自在天魔所使相三 一致魔得便。二附人来惑。三出名警悟。 初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长寿。辛苦研几。贪求永岁。弃分段生。顿希变易。细相常住。尔时天魔。候得其便。

  受阴既破。露出微细动相。根本想阴。自觉六识浮想。由此而兴。无边生死。由此而作。由是心爱长寿。盖为破想阴。出生死也。几微也。即指微细动相。然此微细动相。不可以有心研究。但依本修。定深自灭。如澄浊水。贮于静器。静深不动。沙土自沉。今以辛勤劳苦。研究微几。已为失计。且又贪求永岁。而弃分段之生。顿希变易。而望细相常住。是为重增妄想。无怪乎天魔伺候。得其便矣。

  二附人来惑

  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竟不觉知魔着。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生善男子处。敷座说法。○好言他方往还无滞。或经万里。瞬息再来。皆于彼方。取得其物。或于一处。在一宅中。数步之间。令其从东诣至西壁。是人急行。累年不到。因此心信。疑佛现前。○口中常说。十方众生。皆是吾子。我生诸佛。我出世界。我是元佛。出世自然。不因修得。

  初来为说法。而言竟不觉知者。寓有深怪之意。言其人本以博地凡夫。无端口说经法。明是魔着。乃竟不觉知。亦可怪也。敷座说法者。顺其所求。谬说自有常住法故。○好言下。现神竦动。好言他方。往还无滞者。示得变易身故。或经万里。瞬息再来者。唯说无凭。现前令见故。皆于彼方。取得其物者。证其所到不虚故。(余闻道教中人。以薛道光。修性不修命。但能出阴神。不能远方取物。张紫阳。性命双修。兼能出阳神。能远方取物。由此观之。纵能远方取物。仍不出天魔伎俩。又岂能与法华普现色身三昧。及本经圆通胜用。校其优劣。论其浅深也哉。)一处一宅。数步其量至近。从东至西。急行累年不到。却似甚远。然上明。在己则行远若近。此明。在他则令近如远。略有似于十玄门中。广狭自在。魔力幻法。亦难思议。因此竦动其心。几欲信以为真。但未决定。故云疑佛现前。然既曰信。又曰疑。幸其犹在疑信相参之际。尚未深入。或可救耳。○口中下。示以常住。口中常说者。恐其疑信相参。常以魔语熏习之也。众生皆子。显未有众生以前即有也。我生诸佛。显未生诸佛以前即生也。我出世界。显未出世界以前即出也。众生依之而有。诸佛依之而生。世界依之而出。故曰我是元佛。谓根本元佛也。既是根本元佛。至今犹在。而寿命之长。应无有更逾于此者矣。末言出世自然。不因修得者。正显其徒修无益。欲惑正修。而纳之于魔罟中也。

  三出名警悟

  此名住世自在天魔。使其眷属。如遮文茶。及四天王毗舍童子。未发心者。利其虚明。食彼精气。○或不因师。其修行人。亲自观见。称执金刚与汝长命。现美女身。盛行贪欲。未逾年岁。肝脑枯竭。口兼独言。听若妖魅。○前人未详。多陷王难。未及遇刑。先已干死。恼乱彼人。以至殂殒。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初蹑前出名显故。住世自在天魔者。孤山云。即欲界第六天上。别有魔王居处。亦他化天摄。因其无出离心。故以住世名之。然行人已破受阴。即得人空。又欲进破想阴。志在决定出离。天魔不忍。故使其眷属。飞精附人而惑乱之。如遮文茶等者。于眷属中。略举二类。遮文茶。此云嫉妒女。亦翻怒神。多妒恚。为魔女故。毗舍童子。即毗舍阇鬼。或名毗舍遮。此云啖精气。谓能啖人。及五谷精气故。必连天王称者。以是其所辖也。既是四王所辖。应覆护世界。保绥真修。而乃附人来惑者。以是鬼童蒙昧。未发护世。及保绥真修心故。然必使遮文茶者。为欲与之相狎。取利其虚通明慧。以资发邪见。又必使毗舍童子者。以欲与之相亲。食啖其精髓血气。以助养邪神。是不惟欲坏正修。亦兼以为利魔眷也。○或不下。更明不因师者。言上说飞精附人。与之为师。而行人乃因师受惑。然不必定尔。故曰或不因师。既不因师。何以受惑。故曰亲自观见。称执金刚等者。先现力士坚固之相。许以长命之术。令其不惧损身。然后现美女身。与之盛行贪欲。殊不知长命之说。徒托空言。损身之害。实有成验。故云未逾年岁等。谓未逾一年半岁。其肝血脑膜。已自枯竭。今之信房术。而以纵淫为无碍者。多招此弊。口兼独言者。谓时常自言自语。此有二说。一者灌顶云。气虚发谵语也。二者正脉云。自见魔现。与之行欲。他人不见。谓彼独言。彼实与魔言也。所言无定。或多怪异。故致听若妖魅。所谓魔言魔语是也。○前人下双明二俱为害。言前来因师受惑之人。未详其是魔精所附。多致弟子与师。俱陷王难。若此之不因师者。则未及遇刑。先已干死。其为害犹速也。此二者。皆足以恼乱彼之行人。以至殂躯殒命。余可知。通结以上。中间所现魔相竟。

  四总结以示警嘱四 一预示魔患。二劝以悲救。三结由警惕。四嘱令传护。 初

  阿难当知。是十种魔。于末世时。在我法中出家修道。或附人体。或自现形。皆言已成。正遍知觉。○赞叹淫欲。破佛律仪。先恶魔师。与魔弟子。淫淫相传。如是邪精。魅其心腑。近则九生。多逾百世。令真修行。总为魔眷。命终之后。必为魔民。失正遍知。堕无间狱。

  初妄称极果。十种魔者。前九鬼神精灵等。年老成魔。与天魔为党。与后一遮文茶。毗舍童子。为魔所使。与天魔为眷属。故前十种中。皆言天魔得便。于末世时。佛法衰微时也。佛法衰微。魔道兴盛。不必一定如前。伺便惑人。亦有乘愿坏教。现为出家。在佛法中而修道者。如通议引云。昔佛住世。诸魔坏法。佛神力故。皆不能坏。魔作誓言。我于如来灭后。依教出家。破坏佛法。佛即堕泪曰。无奈汝何。譬如师子身中虫。自食师子肉。是知今之坏法僧人。皆魔所属。皆师子身中虫。正信出家者。不可不辨。又不可不防也。或附人体。如十中通说。或自现形。如后一附明。或亦十中通有。唯后一显之耳。前十魔中。各各皆言。自得无上涅槃。是约断果。此则皆言。已成正遍知觉。是约智果。盖恐人谓其是邪是遍。故先且自言是正是遍。贼人胆虚。固如是也。前云。云何贼人假我衣服。造种种业。皆言佛法等。正为此等痛骂。○赞叹下。宣淫为患。赞叹淫欲者。顺世宣化。人易从故。破佛律仪者。讪正为邪。欲坏教故。先过去也。谓过去诸恶魔师。与魔弟子。皆是以淫传淫,故曰淫淫相传。既淫淫相传。亦淫淫相承。如是则前魔邪精。魅其后人心腑。举世不觉。渐入魔网。故云近则九生。多逾百世等也。九生百世。皆约自佛灭后言之。按佛在世时。人寿百岁。大率以百年为一生。九生当是九百年也。正法将尽。邪教方兴。发心修行。误入魔眷者。时乎有之。故曰近则九生。谓九生即有也。多逾百世者。通议云。三十年为一世。百世当是三千年也。时当末法。人多垢重。本期真修。反成魔业。如前所说十种。皆是以真修为魔眷耳。既为魔眷。将来必为魔民。愈趣愈下。自致失正遍知。而堕无间之狱。

  二劝以悲救

  汝今未须先取寂灭。纵得无学。留愿入彼末法之中。起大慈悲。救度正心深信众生。令不着魔。得正知见。○我今度汝已出生死。汝遵佛语。名报佛恩。

  初正以示劝。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阿难愿学菩萨久矣。故教以未须先取寂灭。阿难此时。已断三界修心六品。自知修证无学道成。故劝以纵得无学。还要留愿。教以入末法者。以是魔强法弱时故。起大慈悲者。与正知正见之乐。拔邪知邪见苦也。正心者。发菩提心。深信者。信知众生心中有佛性故。救度此等众生。修真三眛。令不着魔。发妙耳门。得正知见。即是大慈悲力。正脉云。观佛此言。足知阿难四分入灭。亦假示现。而依佛留愿在世冥救也。必矣。○我今下。兼为激发。阿难虽在二果。力可得道。但为侍佛。故留残结。佛知其分段不羁。故曰我今度汝。已出生死。既出生死。当报佛恩。报恩无别。只须遵依佛语。以遵依佛语。慈悲救世。即名报佛恩故。正脉云。钦闻斯嘱。而不痛心下泪者。木石人也。

  三结由警惕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现境。皆是想阴用心交互。故现斯事。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缘。迷不自识。谓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

  此科全同受阴。义亦准知。

  四嘱令传护

  汝等必须将如来语。于我灭后。传示末法。遍令众生开悟斯义。无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护。成无上道。

  亦同受阴。但彼云亦当。其嘱意稍缓。此云必须。其嘱意更急。良以行深魔重。将成忽失。亦可愍也。总结想阴魔相竟。

  楞严经指掌疏卷第九终

返回目录

-------------------------------------------------------------------------------------------------------------------------------

更多慕印居士佛学内容

--------------------------------------------------------------------------------------------------------------------------------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