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文库>> 宗派法门>> 空性正见>>正文内容

活用佛法·空性[塔汤仁波切]

       

发布时间:2022年09月02日
来源:显密文库   作者:塔汤仁波切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空的教法源自佛陀。佛陀在菩提树下开悟之后,对着自己想:“没有人能够了解这个至高无上的知识,因此我将不能够把它教给任何人。这是空的性质。”所以他就静静地决定住在森林里;……一直到天界的微尘祈请他大转法轮,让苦难众生听到这个宝贵的教法为止。然后,微尘就以许多吉祥的供品——一个美丽的金轮、一把伞、一个贝壳、铙钹等——献给佛陀,说:“请转法轮,您不能够再缄默不语了。]因此,当时佛陀就私自把空的教法教给这几位弟子,这是在初转法轮之前。

 

  空有四个或五个一般的性质:“大深度”、“大和平”、“大清澈”、“空——与任何概念性观念、符号或姿势无关的自由”、以及“不受限制”。空的这五个品质就像甘露一样,但诚如佛陀所说的:“我发现这个广博的知识,但如果我透露这些教法,没有人可以在语文上或象征上了解它们。”这是基本问题所在:空没有特质,没有要素,所以佛陀无法把空指出来。空不能被描述或解释——它甚至不能被经验,不管是透过五官知觉或透过概念性的影像和思想。如此说来,我们如何接触这个深奥的教法呢?

 

  首先,我们没有办法解释空——我们不能以这个方式来解释空,也不能以那个方式解释空。我们一切的观念、概念、心理活动和直觉都无法解释它。我们什么也不能说。我们所能做的只要是砍掉、完全摧毁、丢弃每一样东西……揭开每一样东西的面罩……让我们的心变得全然宁静、安详、空和清晰——变成经验、变成空。如果我们确实而完全忘掉一切,我们整个存在就会变成开放空间的性质。在这个开放的觉醒或澄明之中,在思想之间,在下一个概念形成之前,没有主体和客体,没有经验和经验者。

 

  当我说砍掉或完全去除一切预存概念和判断时,听来很像是消极的经验——一切都被摧毁了。不错,但如果从空的观点来看,并没有什么东西要以摧毁、可以撕破、可以清除的。因此,哲学家们就问龙树:

 

  “为什么是这样?”他回答:因为一切已经是完全而圆满地成为空性了。

 

  “这是什么时候发生的?”无始。

 

  “它在什么时候结束?”在时间上是无终的,因为本来就没有时间可言。

 

  “它在那里?”无处,但同时空却又是一切东西的最重要部份,不过它本身并不站在任何东西之“上”。

 

  “这样说来,“谁”又能证悟这个空?”谁也不能。既没有一个“你”可以经验,也没有一个经验者。你仍然把“证悟”当作主客关系的目标。这个所谓的“证悟”,只是你的解释罢了……没有什么可以证悟的东西。……没有什么可以指为主体的东西,没有什么可以指为客体的东西……没有什么东西在主体之间,没有什么东西在客体之间。

 

  “那么,这一切东西如何、何时和在何处运作呢?你必须猜测这些东西吗?”不,一切东西早就在空之中圆满存在了。

 

  “但如此说来,你是在自相矛盾了。你正在看、正在触摸、正在讲话。你怎能说没有什么东西是存在的?”那只是你解释我的话的方式罢了。在绝对实体的层次上,其实你并不正在说话,不正在听,不正在了解,甚至不正在证悟。你只是“认为”你正在证悟某种东西而已。只要你以主客的方式来“认为”,你将继续认为是有什么东西可以证悟的。其实,并没有这回事。

 

  龙树以这种方式继续说下去,最后说,如果有什么东西留在那儿,就指出来吧!无论从语文上、从概念上、从知识上来看,并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拒绝,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接受。既不拒绝它,也不接受它……“还它本面目”就是圆满的空。

 

  龙树和月称是大乘佛教中道教理的最重要导师。他们最关切的是实体“是”什么,存在“是”什么。其他哲学家会说“这是”或“那是”,并提供许多定义。但他们只是说,“是”是“将是”。但将是什么?一个人坐着:将是像那个?那种存在?或这与太空有某些特殊的关系?它是什么样的存在?但龙树和月称并不加以任何描述特征或归类或资格。每一种“东西”的内在本质都是无法描述的。一旦你加以描述或解释,你是从外面看“着”它,站在它“上面”……你不是在那个境界“之内”。从外面你只能做些解释。一旦你做了评论,一旦你预测某种东西,你只是从主观的观点做知识上的解释。即使是最正确的分析和解释,仍然反映着人类心理的制约作用,会障蔽它的深度和明度。

 

  藏文的空,读为“东巴腻”,“东巴”的意思是“清晰”或“绝对开放”的“空”。它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站在上面,不管是从里面或外面,它是完全非对立的,没有任何立场。因此,一切东西不管是过去、现在或未来,都变成统一了。空间、时间和物质都变成不可分离。当我们说“空性”时,“性”隐含着某种品质或某种描述;它与其他某种东西有所不同,或隐含着某种否定的意味。但这种否定只是语文上的否定而已。空或整体的开放,与肯定或否定的含义无关。这些只是我们人类的解释而已。空的意思是:我抓不到它、我看不到它、我摸不到它、我不能嗅、解释或经验到它。没一个“我”在抓、看、嗅或经验。空与形体或无形体无关。它既不否认也不接受物质实体的物理性;也不把东西做比较性的描述,说成存在或不存在。它不是那种的空。每一样东西都是空性,空“性”即一切。

 

  所以,龙树如此解释空:“这个空性不能够予以加或减,因为它没有实质——没有“质”。如果你看,你将发现不到它。不过,诸如存在或非存在的分别,是绝对没有任何矛盾的。一切东西都是根据某种自然或业力的法则而存在,但同时,一切形体都是虚空、在空界之中而存在。心本身没有特殊的形体。心在它的空性中,就像一块水晶,所有“存在”的东西都在它上面反映出来,但它本身却没有实质,不能说是存在于任何地方。水晶和它反映出来的物体的形体,不可分离地结合在一起。

 

  “但它似乎是空无一物,我有失落感,我摸不到它,我抓不到任何东西……我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做……。”是的,空性说,这是因为你不了解你的存在与这些东西并不可分离。你“认为”你须要触摸到别的地方……但触摸者已经正在触摸了,看者已经正在看了。一旦我们为了尝试或了解某种东西,而假设它是分离的,或把它孤立起来,我们就看不到空的事实了。

 

  “佛”这个名词的意思就是“觉者”。藏文里,“佛”的读音为“安渣”,意思是“清净者”、“远离无知者”。当一个人把所有的障碍物都去除、烧毁或丢弃时,从历史上说就可以称为佛了,依据比较神秘的教法,也可以象征性地用化身、报身和法身来代表——化身是就实际的层次而言,报身是就象征的层次而言,法身是就绝对实体的层次而言。但即使是这三个身——外、内、密——也只是象征性的解释,以便把非语文的了解传达给只能触摸、看或感觉的人类。符号只能在人类的了解与外、内、密层次的实体之间架起桥梁。

 

  在开始,我们用符号来指出某种东西,好象空性是某种“形体”的经验。我的禅定变得越高越轻,最后一切东西都消失了,因此那些时候我就开悟了……再也没有什么东西留下来了。不,这只是另一种评论而已。但实际上,“不管我们涉入的是什么”,早就已经在空性之内了。如此说来,开悟或绝对实体又是什么呢?那是佛。那是空性。

 

  “但我们又为什么没开悟呢?”从绝对实体的观点来看,一切分别都消除了。我们“是”早就开悟了;……但没有“我们”,没有个人的特质,没有拥有者或经验者……不过一切东西却早就已经完全开悟了。“早就已经”的意思是在时间上没有开始。

 

  “那对我不具有任何意义。我还在轮回六道之中。我仍然迷惑,我仍然有苦难和痛苦。则开悟者和众生之间又有什么差别呢?”从绝对的观点来说,两者的差别很少。唯一的差别是我们证悟了它没有。证悟和非证悟之间差别很小,难以区分,我们常常会看不出来。如果你把一个思想切成一兆片,一部份是在证悟之中,另一部份则否。把它切成一兆片,每一片的量几乎等于零!一面是轮回,另一面则是开悟。但如果我以这个样子或那个样子来区分,那么我就迷失了。在绝对意义上,并无差别;但在相对意义上,却有很大的不同。一方面,涅槃或开悟的境界极为丰富、开放、充满存在,全都是积极的品质;但另一方面,轮回的境界却非常痛苦、灾难不断、充满无知、愚昧、迷惑或混乱。同时,因为空性是轮回和涅槃的根源,所以两者又是同时并存的。

 

  因此,为什么说我们看到这个世界却又说没看见呢?譬如一个人在熟睡之中。当他逐渐醒来时,他对于自己情境的觉察增加了——“现在是早晨,我在床上。”他选择性地认识他的环境,对四周事物拥有独特的感觉,对于有关过去和未来希望或计划的立即情境记得清清楚楚,他就在那儿。这是对世界觉察的一种描述。但真正在我们内心进行的又是什么呢?在第一个状态的熟睡中,我们非常开放,却也非常沉闷和凝重——没有觉察、没有锐利、没有清晰。然后我们渐渐醒来了。模糊的感觉围聚在一个模糊的中心四周。然后我们有了明确的感觉——我们透过知觉来认识物体,我们选择性地强调这个领域内的某些部份……我们有了身体,我们看、我们听、某种东西令人不舒服……然后我们以习惯性的思考和联想方式,把这一列与我们牵记在心的过去和我们展望的未来连结在一起。

 

  在不到一秒钟的时间内,我们依习惯性的模式的反应,建造了“我的世界”或“我自己”。我们的知觉分辨了独立分明的客观世界,我们的心把接收到的东西解释为感受、思想、文字、影像、判断、感觉、概念等等。我们只有在认识、分类和记录这些各种片段之后,才能够界定我们“自己”。但这些个别的部份,却受到许多不断在改变的条件所影响,因而障蔽了我们的本觉或灵明。因此我们是透过一系列的滤光器来看世界。虽然这些片段或现象似乎是真实的,但它们却没有任何属于自己的个别存在。因此,最后的影像或图片不可以迷执。如果我们检查这一切“反映”或片段,我们就可以发现一个比较宽广、比较轻松和比较完整的方式来欣赏它们。这就是“空性”的重点所在。

 

  “然而,你为什么要说空?为什么你不选择另外一个字眼呢?”原因就是,空只是一个象征性的描述而已。事实上,并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象征,没有什么文字可以描述或解释它,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形成知识,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解释或接触。一切概念,每一个在相对层次上的每一个可能性都溶化、分解了……变得寂静,超越一切描述。

 

  现在你也许会说:“如果没有任何描述,我为什么须要研究或讨论空性呢?如果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说明,又有什么价值呢?”太好了,只要我的心还存在,只要还有受苦的人类,我就需要尽可能锐利而清晰地检讨和研究我的情境。你也许会说:“这个感觉似乎很消极,就像虚空、巨大而空旷的隧道一样。”但是空宗学者说,即使是“这个”,也是你在创造和投射。你让它像这个或像那个。你的描述只是你自己创造分离的相关解释而已。它与空性本身无关。从最高证悟的观点来看,一切东西早就圆满了。没有一个圆满的东西存在。没有什么“东西”需要清洗或圆满。每一个形体、每一个特殊的品质早就圆满了,不管它是什么……还它本来面目。

 

  从一开始,最早的开始,一切东西都是空这个全然圆满的境界的一部份。你也许会说,“圆满”隐含着某种品质的描述,但是这种本具的圆满却超越一切相对的解释。有人也许会说,在绝对的层次上,一切实体(开悟)的“背后”或“外面”就是空性。但依据空宗的学理说,实际上并无虚构的外面。“外面”早就在你的里面了。在你开始之前,一切东西早就圆满地存在于你的里面了。即使某种相对上不圆满的东西被认为是存在的,但它的空性却是绝对圆满的,除了空性之外,别无一物。

 

  许多评论家写了无数的书,企图解释空性的意义。在绝对的层次上,一切外相和形貌——纯净或不纯净,涅槃或轮回——都是圆满实存的显现。从实用的立场来说,空性只是表示接受世界的本来面目,而不是依我们的意思要世界变成什么样子。这不只是消极,或永恒论为断灭之间的平衡而已,而是诚实和直接地看到了本体的全部——没有玩弄戏法,没有扭曲。那时候,再也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获得、遗失、证悟、圆满了。

 

  首先,我们以切除所有的预存概念来了解这一点。如果你相信空性解释巨大的广袤,就切除它吧!如果你什么东西也不相信,也要切除它。如果你相信“心”,或万法唯心造,或有某种基础实质,就丢弃它吧!你也许会说:“你怎么可以那样说呢?难道你不相信业吗?”是的,我相信业,不过现在我知道是空性,我也知道空性本身具足。没有什么东西留在外面。一切都是完全开放的。每一件东西都“配合”得十分圆满,因为所有条件和关系都在空性之中。

 

  因此,仔细地看:你的心从那里来?谁是意义的父母?你的原始生命从那里来?一切存在都是从那里创造而来的?空性包含每一个可能性、每一个哲学上的解释、每一个论净。它本身就可以使自己完全清晰。在你了解空性的意义以前,你将继续采取立场,并与你自己起冲突。在你完全用尽每一个逻辑上的解释之后,每件东西仍然是绝对圆满的。

 

  因此,龙树说,我既不接纳任何东西,也不拒绝任何东西……我保持缄默。这并不表示我没有答案,我的答案是“缄默”,意思就是说每样东西都已经说出来了——再也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说的了。圆满的答案是缄默。没有其他的字眼:圆满的情况、圆满的证悟是完全缄默的,那就是我的答案。那就是我的禅定。 ◎本文转自: 显密文库,详细出处请参考:http://read.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7014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