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文库>> 佛化生活>> 节俭惜福>>正文内容

吃苦了苦,享福消福

       

发布时间:2013年06月25日
来源:佛学止观 - 国学论坛  2010-7-17   作者:求道小白兔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每一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前世修来的,前世修得越多,这世福报就越大,反之亦然。这就好比银行存款,你往银行送得越多,那么你在银行帐户上的存款数额就越大。

  为什么世上有些人家财万贯,富比王侯,这不是偶然的,是他前世舍已布施的结果。前世所修的福德对这世来说,是有一定的,这世所受用的一切,都是在消受前世所修的福报,那怕一滴水、一粒米、一根烟、一张纸、一块布。因此享用得越多,福报也就折消得越多。这好比银行存款,越取越少,直至为零;好比油灯燃油,越燃越竭,终至息灭。

  弘一大师说:“末法时代,人的福气是很微薄的,若不爱惜,将这很薄的福享尽了,就要受莫大的痛苦。”所谓“乐极生悲”。

  人的寿命长短也是根据福报来决定的,福尽则寿终。因此,古圣先贤在修福的同时,无不不注重惜福。如南北朝时,梁代有一位高僧旻法师,对修缮寺宇、造设经像、放生布施等功德福事,都尽力而为,从不废倦。但他从没有设过大斋会,何以故?考虑米菜盐醋不易筹措,而且柴火汤炭,践踏烧洗,伤害无数微虫,于心实在不忍 ,所以他不设大斋会。印光大师一生,于惜福事最为注意,其衣食住等,极为简单粗劣,每每力斥精美。

  民国十三年,弘一大师至普陀山居七日,每日自晨夕,都在印公房内观察印公一切行为。发现印公每日早晨仅食粥一碗,无菜。印公自云:“初至普陀时,晨食有咸菜,因北方人吃不惯,故改为仅食白粥,已三十余年矣。”食后,印公以舌舐碗,至极净为止。再以开水注入碗中,涤荡其余汁嗽口,随即咽下。到了午食时,饭一碗,大众菜一碗。食尽,采取同样的方法,从不轻弃一余之饭菜。公自行如是,而劝人也极严厉,见有客人食后,碗内剩饭粒者必然大声呵曰:“汝有多么大的福气,竟如此糟蹋!”如见客人将冷茶泼弃痰桶中者,公同样呵而诫之。有一次菜头炒菜时,在菜里加一点酱油,觉得味道要好些,就在菜里放起酱油来,被印公发现后,也被呵斥一顿。饮食如此,其他惜福之事也同样如此。云公一生之中,无论冬夏,只有一衲、一裤、一履、一蓑衣、一蒲团、一绳床,无有其他物。

  云公从不浪费一物,有一次,他的侍者送来几个馒头,云公正在用工,侍者便将馒头放起来了。过了几天,侍者想起这回事,便拿起馒头准备自已吃,但馒头已经变质,云公当即接过来说:“我吃就可以,你吃就要坏事。“云公一双鞋穿了几十年;一件衣不知穿了多少年,补了又补,已经面目全非了,仍在穿。弘一大师一床棉被面子,还是出家以前所用的,件随他一生;一双黄鞋子穿了16年仍在穿;一把洋伞用了四十多年,他老说:”这些东西,即使可尽我形寿受用着哩!”古往今来,高僧大德们都是这样非常惜福的。

  而我们现在呢?实在是享福享得大过头了。你们看一看,有几个人穿有补丁的衣服、鞋子,大底是一年一换新,一年数换新,一日换几新。更有甚者,一餐吃去几千元,一晚抛去千万金。所以现在人的灾难多、寿命短。为此,奉劝各位以此为鉴,向古德先贤学习,珍惜自已的福报吧!

  这里我向各位奉献湖蓉仁者作的几首诗:

  其一:救劫须求天恕回,先从字谷两般推。一心敬惜天颜霁,灾退还看集福来。
  其二:此人暴殄罪弥天,刻刻留心禄寿绵。闲暇工夫莫虚度,好从此处种心田。
  其三:要识字时须敬字,其于果报本分明。劝君处处勤收拾,发贵根苗存子孙。
  其四:从来惜字譬烧香,不惜何能免祸殃。墙脚灰堆寻仔细,延年降福叶康强。
  其五:五谷由来不可轻,虽抛半粒也心凉。倘然忽略多狼籍,试听天雷霹雳声。
  其六:荒歉难求饭一餐,如何遣弃许多般。劝君时刻加珍重,莫待饥来懊悔难。
  其七:人非水火不能生,日用须将此理明。惜一分时一分福,无端浪费罪非轻。

  惜福是消极的行为,修福是积极的举措,所以我们在惜福的同时,要积极地、勇敢地修福。因为过去世所修下的福报,即使你再珍惜它,但不可能不消受它,最终还归为无。就象银行存款一样,你只取不存,终归为零。修福如灯添油,越添越亮。佛之所以称两足尊,就是因为他福慧双修,福慧具足。要度众必须要有福报,试问一个乞丐,他能教化人吗?古偈云:“修慧不修福,罗汉应供薄;修福不修慧,象身挂璎珞。”

  希望大家在办了生死大事的同时,广作福事,并将自已所修来的福报毫不吝啬地布施给别人,回向给众生。这样,你的福报更是大得不可思议,所谓“穷人因施而得富,富人因施而得贵。”尽管如此,而你始终把这种福报看作是大家的,自已所修的一切都是为了利乐有情,而不是为了自已更好的享受,所谓“修慧以利已,修福以利人。”只有这样,才不会落入贫困―――富贵―――堕落的轮回圈里,因为“福越大,孽则越深;孽越深,果报越惨。”这就是“福报重重祸所依”的道理。

  现在大多数人的一生,基本上都是围绕着赚钱、享乐而展开的。要知道:吃苦就是了苦,享福就是消福。一个人的福报好比银行的存款,如果只取不存,就会有透支的时候。如果不培福报,只知道享乐,当福报享尽,灾难必然会接踵而来,命终还会堕入恶道。

  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叫崇祯皇帝,他前世是个小沙弥,在庙里盖房子时不慎摔死。师傅明白他的前后因果,想帮他了苦,就叫弟子用马把他的尸体拖散。但师兄弟不忍心,悄悄地把他埋了。结果他后世作皇帝时,天下大乱,没过一天好日子,最后只得上吊而死。

  前些年某地来了一个术士,有人请他测一个人,他问这个人有没有当官?人家问当官怎么讲?没当官怎么讲?他说:如果没当官,则他还活着,如果当了官,则他已经死了。果然,此人是一个小电站的站长,刚刚死。因为他的福报小,当一个小官就把福报折损完了。有人千方百计地想出名,其实如果没有实际的功德和福报,出了名并不见得是一件好事。功德和福报太薄而出了大名的,不但容易招惹灾祸,而且如果灾祸还抵不了名声的话,还要到恶道中去消业。

  西藏有一位老婆婆念了1亿观音心咒,她到处跟人讲,后来请一位仁波切给她作回向。仁波切说:你的功德已经没有了。为什么?因为这么多人的称赞,再加上自诩功德,功德里夹着傲慢,已经消耗掉了。

  世间很多人都想当官,然后贪污受贿,不知道这是愚蠢至极的做法。即使是自己本该有的福报,如果享用太过,都容易招灾,何况是不义之财?而且贪污千万人的财产比贪污一个人的财产,罪报要大千万倍。他失去的福报、得到的灾祸比得到的不义之财不知要多多少倍!简直不可想象!所以,真正的聪明人是绝对不会去干贪污这种愚蠢的事情的。

  俗话说“吃亏是福”。吃了亏之后,比如说被人冤枉,被人诽谤,要是心里很坦然,不起怨恨,则是消了业,就是福报。要是怨恨不平,则又造了业。

  我们的民族有惜福、积福的传统,比如吃饭要吃干净,不要浪费,不然会折损福报;要爱惜字纸,不要用有字的纸垫坐,特别是上厕所不要使用有字的纸;上物不要下用,下物不要上用。比如水桶用旧了不要用作粪桶,袜子用破了不要用来抹桌子,帽子不要用来垫坐;要孝顺父母,恭敬长辈;佛像佛经要放在较高的、干净的地方。而相反,如果长辈溺爱孩子,会很快地消耗掉孩子的福报。

  很多地方的人喜欢给小孩或老人做寿,大办酒席,殊不知这样也非常折损福报。很可能老人可以活十年,给人这一拜,只能活五年。况且做寿时一般都要杀生,这些命债除了杀生的人和指使的人之外,自然也要他本人来承担。如果亲人死的时候这样做,则是直接把亡人往恶道火坑里推。许多大德开示:不要把先人的骨灰或照片供在家中,天天对它上香。很多人以为这样先人会保佑自己,殊不知先人自己都不知道落到了哪一道中,可能他自己都顾不上自己。这样做对先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可能给他们带来伤害。我们可以把先人的较小的照片放在佛像的下方,为先人祈愿,愿他们脱离轮回。这样,我们其实是为先人而供佛,而不是对先人上供。把骨灰供奉在寺院中,这样也十分不好。最好把骨灰混以泥土,造一些不动佛的像,并请大德诵经开光,然后把佛像投放在海洋中。这样做,对先人的利益极大。如果没有条件造佛像,应该请大德为骨灰诵经,然后把骨灰带往圣地朝礼,最后把它撒在干净的山上或海中。

  《百业经》里有个例子:佛在世时,有位罗汉弟子到一个地方去教化。有一次,国王打猎经过,带着随从来见他,他没有起身,国王当时就很不高兴。国王打猎返回时,发了恶愿:“我再去,如果他还是那样,我就砍掉他的头。” 尊者知道国王发了恶愿,就向前走了六步去迎接国王。这时,大地一瞬间裂开,国王的身光也立即消失。国王非常害怕,马上向尊者顶礼并求忏悔。当时地缝闭合,国王的身光也复原了。尊者说,您的生命没有危害,但因为我走了六步迎接您的缘故,您将在六个月中失去王位,但因为您忏悔的缘故,王位会失而复得。后来都应验了。国王是有大福德的人,尚且受不起尊者的迎接,要是没有福德的人,恐怕连命都保不住。

  所以我们做人要小心谨慎、谦虚礼让、多行力所能及的善事,少为恶;为自己和家人多积累些福报资粮,以酬来路!忘却小我,成就大我!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