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文库>> 学佛基础>> 基础知识>>正文内容

十二缘起支[索达吉堪布]

       

发布时间:2012年12月03日
来源:摘自《中观庄严论解说·第九十三课》   作者:索达吉堪布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缘起法分为内缘起与外缘起两种。外缘起法也就是指以种子生芽的方式依缘而生……

  所有内缘起都是以缘起十二支的方式使因果连续不断产生。下面分别讲述十二缘起支。

  一、无明也叫痴心,就是对一切万法的自性真如一无所知。说“一无所知”也并非单单指无有明知,因为无有明知的特点,就连外界无情法的石头也具有。实际上,此处的无明也即是直接与觉性智慧对立的违品——愚痴心所。

  一般小乘有部宗将十二缘起全部安立在蕴中作解释,因此,小乘以上将无明安立为一种心所;大乘认为无明是对一切万法的真如本性不能了知的心所。

  二、行:这主要是从积业的角度来讲的。实际无明也就是烦恼障和所知障,或者说人我执和法我执,由此无明导致自己和他众产生一种颠倒的分别念,从而积业,这就是行。

  三、识:由行在识上熏染习气,一旦现前便能形成果之识。所谓的识实际是一种阶段,因为十二缘起主要从欲界胎生众生的角度来安立,虽然也有十二缘起不圆满的情况,但一般来说,欲界众生从结生到死之间,十二缘起支在三世之间全部圆满。《俱舍论》中将十二缘起分为前际、中际、后际三个阶段,并对三世圆满的道理讲得比较清楚。

  但是,无著菩萨、龙猛菩萨在识的承许上也有一点差别,龙猛菩萨认为识是从习气种子角度安立的;无著菩萨在相关论典中说:所谓的识从形成果的角度来安立,实际就是一种阶段。也有些认为识是一种刹那,但刹那性不是很合理;萨迦派的全知果仁巴专门著有分析十二缘起的一部论典,宗喀巴大师也著有分析十二缘起的论典,在格鲁派里面这也是比较难懂的一个问题。

  自宗他宗所承许的观点没有太大差别,只是有些论师在对阶段方面的认识有些不同。当然,大乘小乘在这方面的承许还是有很大差别,各大教派的上师们在解释的过程中,虽然运用的个别语句用法有所不同,但在最究竟的观点上无有相违之处。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里面,基本上都是引用《中观根本慧论》的教证进行宣说的原因就在这里。

  四、名色:依赖识形成四名。有些论师认为:除色蕴以外的其他四蕴除名称以外并非真实存在,所以叫做名。也有些论师说:就像名称无有阻碍一样,此四法无有任何阻碍而安立为名。那么,仅以名称来安立的话,色法为什么不能称为名呢?对此他们解释说:此处是从总说和别说的角度来讲的,所以色法不能安立为名。

  但一般来说,由于这四法不像色法一样具有阻碍,就像名称一样,因此称为四名。再加上色蕴的凝酪等,总共五蕴。胎位的五种法未形成之前直到入胎的过程,叫做四蕴,一般中阴身也只有四种蕴;从凝酪等法形成开始叫色法,此五蕴产生的整个过程叫做名色,也就是指凝酪等五种胎位。

  五、六处:依靠名色而产生眼、耳、鼻等内六处。在凝酪等阶段,眼根、鼻根等还没有形成,有关眼根等形成的详细情况,《上师心滴》以及《七宝藏·胜乘宝藏论》当中都有特别详细的说明,《阿难入胎经》在这方面讲得也比较清楚。

  六、触:内六处中有任何一种存在,也就必定会产生值遇六境的触。实际在胎位阶段,眼根等首先形成,之后便会产生各种不同的感受,这就叫做触。《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中讲到轮回过患中人类的八支分苦时,依靠母亲的行为会给胎儿带来种种不同的痛苦感受,这就是触,它也是一种心所。

  七、受:一经接触,必定生起苦、乐与等舍的感受。虽然在母胎当中,也同样会感受快乐等,比如母亲的饮食适当时会有乐受;母亲运动不适或者饮食过多过少等,也会产生如同夹在山崖间的痛苦等;中间无苦无乐时,也有等舍的受。

  八、爱:由于出现了受,作为凡夫来讲也就不可能无动于衷,由此出现愿意接受的爱以及不愿接受、想要逃离的爱。

  九、取:由于生起了爱,对快乐的对境便会尽心尽力去追求,对不喜欢的对境也会尽力逃避。这是一般人出生之后的一种生活经历。讲《俱舍论》的时候,根据人的年龄在这方面作了比较细致的分析,此处不再广说。

  十、有:在取的过程中,就像世间人一样,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便开始造作各种各样的业,依靠这种业在三有中不可能脱离,虚幻的业不中断,死后就会继续结生。

  以下二者属于后际缘起支。

  十一、生:所造之业不可能虚耗,必定会随着善恶之因投生到善趣或恶趣。正如《百业经》所说:“纵经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十二、老死:从出生时起,便存在相续逐渐变异的老。这与平时所说的生老死病有一点差别,此处将整个五蕴相续不断改变的过程称之为老,而相续灭尽即称为死。从无常角度而言,相续不断变化是老,不断变化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灭,因此,将此二者合起来宣说。当然,在其他论典中也有不同说法,比如老死分别指衰老和死亡,从这个角度安立的也有。

  在《智者入门》里面,上述十二缘起支的无明、爱、取三者包括在烦恼中;行和有包括在业当中;其他七种包括在痛苦当中。《俱舍论》第三品也是这样讲的,业和烦恼是从因的角度来讲,痛苦则是从果的角度来讲,因此,十二缘起可以包括在业、烦恼和痛苦当中。

  有些论典中提出这样的疑问:十二缘起中所谓的无明最初是怎样的?如果没有最初的因,会有无因生的过失。老和死之后有没有果?如果没有,会有无果的过失。

  实际上,无明和老死只是从主要阶段来讲而已。果仁巴等论师说:所谓的十二缘起只是从一个循环的角度来讲,轮回是无始无终的。当然,从个人角度来讲,轮回是无始有终的,《释量论》和《量理宝藏论》中用种子作为比喻[1]:种子没有最初的开始,最后却有终结。这是从个别轮回来讲,从总轮回来讲应该是无始无终的。

  不论无明的开始还是任何一种外在缘起的开始,同样应该按照大乘论典所讲的道理来理解,并且真正对缘起因果生起信心。如果没有信心,整天在一种疑惑当中打转转没有多大意义。因此,大家在闻思的过程中一定要观察,一边观察一边翻阅相关的论典,对于大乘、小乘究竟如何承许应该了如指掌。

  比如外境承认为心的角度来讲,在我们面前的一切法都是阿赖耶上的习气成熟才显现的,这时也是没有开端没有结尾的。或者说晚上做梦,在梦中梦到大象等各种各样的景象,这时,所谓的大象是否有一个来源呢?没有的。那么,大象身上各种内脏以及皮肉骨血等从哪里来呢?从暂时显现境的角度来讲,是依靠前因而来,但是最开始的因是什么呢?不存在最开始的一种因,因为大象从来没有产生过,从梦中醒觉时,大象也是根本不存在的。同样,一切显现只是阿赖耶心识上的一种习气,在这上面根本不会有色法的骨肉等。

  从万法唯心的角度来讲,众生迷乱显现的轮回,最初是空性、根本没有的,结尾也是空性、根本没有的,虽然不存在,暂时也可以显现,按照唯识宗的观点可以如此解释。

  如果不承认万法唯心,按照经部宗的观点来讲,微尘的相续一直在前面存在,它不存在的理由任何人也找不到。比如火的微尘,《量理宝藏论》中说:火的微尘是依靠前面火的微尘来产生的。同样,所谓的无明,在我们心的相续中无始以来就存在这样的迷乱因,当因缘具足时必定产生后后的果。

  有关这方面的道理,一般来讲,应该依靠佛陀的语言进行论证,对于具有智慧的人来讲,通过理证来证明部分道理也是可以的。所以说,一切万法的本体是空性的,在空性当中,因缘具足的情况下可以产生,这一点是无欺显现的,这就是如来的狮吼声。

  不管是外缘起还是内缘起,一切缘起显现之法都不是从不空的一个法当中产生的,就像《入中论》所说的那样:一切诸法虽是空性,但在空性当中一切都可以显现。

  龙猛菩萨的《缘起藏论》中也说:唯有空性的一切诸法中才能产生空性的万法,就如同经忏、明灯、明镜、印章、火晶、种子以及酸味和声音的比喻一样,前面的蕴结生后面蕴的过程中,前蕴不会迁移到后蕴上,但后蕴也并非不依靠前蕴而产生,缘起之间的关系即是如此。

  其中所说比喻的意思是,比如释迦牟尼佛的三藏在以前根本没有文字,依靠阿罗汉的不忘陀罗尼将佛陀宣说的经典背诵并记录下来,后来经过三次结集才有了现在的三藏。《毗奈耶经》将所谓的阿阇黎分为教授阿阇黎、忏悔阿阇黎等[2]很多种的原因就是这样。在这个过程中,诵经者相续中拥有的经典等内容是否迁移到另一者相续中呢?并不是。不然,上师把内容传授给弟子之后,上师相续中就什么都没有了,会出现这个过失。但是没有上师,自相续中也无法获得经忏的智慧,那么,究竟依靠什么方式传递呢?这就是缘起的道理。

  同样,我这一世转生为人、下一世转生为天人的话,我这一世的蕴并没有迁移到后一世,如果迁移到后一世,天人也应该具有人的身体了,这样会出现恒常的过失;后一世的蕴也并非不依赖前者,否则便会有无因生的过失。

  又比如一盏油灯点亮另一盏油灯之后,自己本身仍然可以照亮,而没有第一盏灯的话,第二盏灯也不会照亮。明镜中映现影像也是同样,没有色法就不会出现影像,但色法并没有进入镜子中去。依靠印章凹凸不平的行相,可以在外面显现,但是它也没有迁移到纸张之上。在初劫时,火晶中可以出现火、水晶中可以出现水,现在也有依靠太阳出现火的火晶,这些都是一种缘起的显现。还有种子生芽、依靠酸味分泌津液以及声音出现回响等一切比喻,都不是因迁移到果中成为一体,也不是不依赖于前因而生果。所谓的缘起,也就是无因则不可能生果、因齐全也不可能制止果产生。

  这样的缘起甚深理,自古以来任何一个发明家或者科学家、思想家,虽然都有不同的理论学说,却始终没有得出一切法皆为缘起生的结论。所以,造作恶业一定会有恶的果报,这就是它的因缘;种子未受损害、因缘具足时必定会产生果,但种子并未迁移到果上,不然灰色的种子也变成绿色的苗芽了,没有种子也根本不可能产生果。对于名言中的因果规律应该以这种方式来了知,这就是名言中的因果观。

  大家应该明白,世间上很多的世界观、宇宙观等各种各样的理论学说,对我们来讲不是很重要;在整个世界上,胜义中一切法空性,名言中因果丝毫不虚妄,了知这一点才是最重要的。

  那么,因果观的合理之处究竟在哪儿呢?实际真正详细观察,所谓的因果根本不存在,也是如幻如梦一样。荣索班智达在《入大乘论》中说:包括因果在内的一切法,都与梦幻无有任何差别,真正经得起观察的一个法也是不存在,就像梦中大象一样;但在未经观察的情况下,名言中存在的因果也是丝毫不虚的。因此,无论造作任何一种业,在能取所取未消于法界之前,必定会让我们感受快乐或者痛苦。

  ---------

  [1] 《释量论》:故欲解脱者,根除无始来,同类因种子,所生坏聚见。
  《量理宝藏论》:种子虽非有初始,然为火焚见后际,如是轮回虽无始,然见无我成后际。
  [2] 忏悔阿阇梨也即受戒阿阇梨。据五分律卷十六、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上载,阿阇梨有五种:(一)出家阿阇梨,受戒时之授十戒师,故又作十戒阿阇梨。(二)受戒阿阇梨,受具足戒时之羯磨师,故又作羯磨阿阇梨。(三)教授阿阇梨,受具足戒时之授威仪师,故又作威仪阿阇梨。(四)受经阿阇梨,教授经典读法、意义之师。(五)依止阿阇梨,与比丘共居,指导比丘起居之师;或比丘仅依止从学一宿之师,亦可称依止阿阇梨。以上五种加上剃发阿阇梨则为六种阿阇梨。
  十二缘起支

索达吉堪布
摘自《中观庄严论解说·第九十三课》


  缘起法分为内缘起与外缘起两种。外缘起法也就是指以种子生芽的方式依缘而生……

  所有内缘起都是以缘起十二支的方式使因果连续不断产生。下面分别讲述十二缘起支。

  一、无明也叫痴心,就是对一切万法的自性真如一无所知。说“一无所知”也并非单单指无有明知,因为无有明知的特点,就连外界无情法的石头也具有。实际上,此处的无明也即是直接与觉性智慧对立的违品——愚痴心所。

  一般小乘有部宗将十二缘起全部安立在蕴中作解释,因此,小乘以上将无明安立为一种心所;大乘认为无明是对一切万法的真如本性不能了知的心所。

  二、行:这主要是从积业的角度来讲的。实际无明也就是烦恼障和所知障,或者说人我执和法我执,由此无明导致自己和他众产生一种颠倒的分别念,从而积业,这就是行。

  三、识:由行在识上熏染习气,一旦现前便能形成果之识。所谓的识实际是一种阶段,因为十二缘起主要从欲界胎生众生的角度来安立,虽然也有十二缘起不圆满的情况,但一般来说,欲界众生从结生到死之间,十二缘起支在三世之间全部圆满。《俱舍论》中将十二缘起分为前际、中际、后际三个阶段,并对三世圆满的道理讲得比较清楚。

  但是,无著菩萨、龙猛菩萨在识的承许上也有一点差别,龙猛菩萨认为识是从习气种子角度安立的;无著菩萨在相关论典中说:所谓的识从形成果的角度来安立,实际就是一种阶段。也有些认为识是一种刹那,但刹那性不是很合理;萨迦派的全知果仁巴专门著有分析十二缘起的一部论典,宗喀巴大师也著有分析十二缘起的论典,在格鲁派里面这也是比较难懂的一个问题。

  自宗他宗所承许的观点没有太大差别,只是有些论师在对阶段方面的认识有些不同。当然,大乘小乘在这方面的承许还是有很大差别,各大教派的上师们在解释的过程中,虽然运用的个别语句用法有所不同,但在最究竟的观点上无有相违之处。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里面,基本上都是引用《中观根本慧论》的教证进行宣说的原因就在这里。

  四、名色:依赖识形成四名。有些论师认为:除色蕴以外的其他四蕴除名称以外并非真实存在,所以叫做名。也有些论师说:就像名称无有阻碍一样,此四法无有任何阻碍而安立为名。那么,仅以名称来安立的话,色法为什么不能称为名呢?对此他们解释说:此处是从总说和别说的角度来讲的,所以色法不能安立为名。

  但一般来说,由于这四法不像色法一样具有阻碍,就像名称一样,因此称为四名。再加上色蕴的凝酪等,总共五蕴。胎位的五种法未形成之前直到入胎的过程,叫做四蕴,一般中阴身也只有四种蕴;从凝酪等法形成开始叫色法,此五蕴产生的整个过程叫做名色,也就是指凝酪等五种胎位。

  五、六处:依靠名色而产生眼、耳、鼻等内六处。在凝酪等阶段,眼根、鼻根等还没有形成,有关眼根等形成的详细情况,《上师心滴》以及《七宝藏·胜乘宝藏论》当中都有特别详细的说明,《阿难入胎经》在这方面讲得也比较清楚。

  六、触:内六处中有任何一种存在,也就必定会产生值遇六境的触。实际在胎位阶段,眼根等首先形成,之后便会产生各种不同的感受,这就叫做触。《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中讲到轮回过患中人类的八支分苦时,依靠母亲的行为会给胎儿带来种种不同的痛苦感受,这就是触,它也是一种心所。

  七、受:一经接触,必定生起苦、乐与等舍的感受。虽然在母胎当中,也同样会感受快乐等,比如母亲的饮食适当时会有乐受;母亲运动不适或者饮食过多过少等,也会产生如同夹在山崖间的痛苦等;中间无苦无乐时,也有等舍的受。

  八、爱:由于出现了受,作为凡夫来讲也就不可能无动于衷,由此出现愿意接受的爱以及不愿接受、想要逃离的爱。

  九、取:由于生起了爱,对快乐的对境便会尽心尽力去追求,对不喜欢的对境也会尽力逃避。这是一般人出生之后的一种生活经历。讲《俱舍论》的时候,根据人的年龄在这方面作了比较细致的分析,此处不再广说。

  十、有:在取的过程中,就像世间人一样,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便开始造作各种各样的业,依靠这种业在三有中不可能脱离,虚幻的业不中断,死后就会继续结生。

  以下二者属于后际缘起支。

  十一、生:所造之业不可能虚耗,必定会随着善恶之因投生到善趣或恶趣。正如《百业经》所说:“纵经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十二、老死:从出生时起,便存在相续逐渐变异的老。这与平时所说的生老死病有一点差别,此处将整个五蕴相续不断改变的过程称之为老,而相续灭尽即称为死。从无常角度而言,相续不断变化是老,不断变化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灭,因此,将此二者合起来宣说。当然,在其他论典中也有不同说法,比如老死分别指衰老和死亡,从这个角度安立的也有。

  在《智者入门》里面,上述十二缘起支的无明、爱、取三者包括在烦恼中;行和有包括在业当中;其他七种包括在痛苦当中。《俱舍论》第三品也是这样讲的,业和烦恼是从因的角度来讲,痛苦则是从果的角度来讲,因此,十二缘起可以包括在业、烦恼和痛苦当中。

  有些论典中提出这样的疑问:十二缘起中所谓的无明最初是怎样的?如果没有最初的因,会有无因生的过失。老和死之后有没有果?如果没有,会有无果的过失。

  实际上,无明和老死只是从主要阶段来讲而已。果仁巴等论师说:所谓的十二缘起只是从一个循环的角度来讲,轮回是无始无终的。当然,从个人角度来讲,轮回是无始有终的,《释量论》和《量理宝藏论》中用种子作为比喻[1]:种子没有最初的开始,最后却有终结。这是从个别轮回来讲,从总轮回来讲应该是无始无终的。

  不论无明的开始还是任何一种外在缘起的开始,同样应该按照大乘论典所讲的道理来理解,并且真正对缘起因果生起信心。如果没有信心,整天在一种疑惑当中打转转没有多大意义。因此,大家在闻思的过程中一定要观察,一边观察一边翻阅相关的论典,对于大乘、小乘究竟如何承许应该了如指掌。

  比如外境承认为心的角度来讲,在我们面前的一切法都是阿赖耶上的习气成熟才显现的,这时也是没有开端没有结尾的。或者说晚上做梦,在梦中梦到大象等各种各样的景象,这时,所谓的大象是否有一个来源呢?没有的。那么,大象身上各种内脏以及皮肉骨血等从哪里来呢?从暂时显现境的角度来讲,是依靠前因而来,但是最开始的因是什么呢?不存在最开始的一种因,因为大象从来没有产生过,从梦中醒觉时,大象也是根本不存在的。同样,一切显现只是阿赖耶心识上的一种习气,在这上面根本不会有色法的骨肉等。

  从万法唯心的角度来讲,众生迷乱显现的轮回,最初是空性、根本没有的,结尾也是空性、根本没有的,虽然不存在,暂时也可以显现,按照唯识宗的观点可以如此解释。

  如果不承认万法唯心,按照经部宗的观点来讲,微尘的相续一直在前面存在,它不存在的理由任何人也找不到。比如火的微尘,《量理宝藏论》中说:火的微尘是依靠前面火的微尘来产生的。同样,所谓的无明,在我们心的相续中无始以来就存在这样的迷乱因,当因缘具足时必定产生后后的果。

  有关这方面的道理,一般来讲,应该依靠佛陀的语言进行论证,对于具有智慧的人来讲,通过理证来证明部分道理也是可以的。所以说,一切万法的本体是空性的,在空性当中,因缘具足的情况下可以产生,这一点是无欺显现的,这就是如来的狮吼声。

  不管是外缘起还是内缘起,一切缘起显现之法都不是从不空的一个法当中产生的,就像《入中论》所说的那样:一切诸法虽是空性,但在空性当中一切都可以显现。

  龙猛菩萨的《缘起藏论》中也说:唯有空性的一切诸法中才能产生空性的万法,就如同经忏、明灯、明镜、印章、火晶、种子以及酸味和声音的比喻一样,前面的蕴结生后面蕴的过程中,前蕴不会迁移到后蕴上,但后蕴也并非不依靠前蕴而产生,缘起之间的关系即是如此。

  其中所说比喻的意思是,比如释迦牟尼佛的三藏在以前根本没有文字,依靠阿罗汉的不忘陀罗尼将佛陀宣说的经典背诵并记录下来,后来经过三次结集才有了现在的三藏。《毗奈耶经》将所谓的阿阇黎分为教授阿阇黎、忏悔阿阇黎等[2]很多种的原因就是这样。在这个过程中,诵经者相续中拥有的经典等内容是否迁移到另一者相续中呢?并不是。不然,上师把内容传授给弟子之后,上师相续中就什么都没有了,会出现这个过失。但是没有上师,自相续中也无法获得经忏的智慧,那么,究竟依靠什么方式传递呢?这就是缘起的道理。

  同样,我这一世转生为人、下一世转生为天人的话,我这一世的蕴并没有迁移到后一世,如果迁移到后一世,天人也应该具有人的身体了,这样会出现恒常的过失;后一世的蕴也并非不依赖前者,否则便会有无因生的过失。

  又比如一盏油灯点亮另一盏油灯之后,自己本身仍然可以照亮,而没有第一盏灯的话,第二盏灯也不会照亮。明镜中映现影像也是同样,没有色法就不会出现影像,但色法并没有进入镜子中去。依靠印章凹凸不平的行相,可以在外面显现,但是它也没有迁移到纸张之上。在初劫时,火晶中可以出现火、水晶中可以出现水,现在也有依靠太阳出现火的火晶,这些都是一种缘起的显现。还有种子生芽、依靠酸味分泌津液以及声音出现回响等一切比喻,都不是因迁移到果中成为一体,也不是不依赖于前因而生果。所谓的缘起,也就是无因则不可能生果、因齐全也不可能制止果产生。

  这样的缘起甚深理,自古以来任何一个发明家或者科学家、思想家,虽然都有不同的理论学说,却始终没有得出一切法皆为缘起生的结论。所以,造作恶业一定会有恶的果报,这就是它的因缘;种子未受损害、因缘具足时必定会产生果,但种子并未迁移到果上,不然灰色的种子也变成绿色的苗芽了,没有种子也根本不可能产生果。对于名言中的因果规律应该以这种方式来了知,这就是名言中的因果观。

  大家应该明白,世间上很多的世界观、宇宙观等各种各样的理论学说,对我们来讲不是很重要;在整个世界上,胜义中一切法空性,名言中因果丝毫不虚妄,了知这一点才是最重要的。

  那么,因果观的合理之处究竟在哪儿呢?实际真正详细观察,所谓的因果根本不存在,也是如幻如梦一样。荣索班智达在《入大乘论》中说:包括因果在内的一切法,都与梦幻无有任何差别,真正经得起观察的一个法也是不存在,就像梦中大象一样;但在未经观察的情况下,名言中存在的因果也是丝毫不虚的。因此,无论造作任何一种业,在能取所取未消于法界之前,必定会让我们感受快乐或者痛苦。

  ---------

  [1] 《释量论》:故欲解脱者,根除无始来,同类因种子,所生坏聚见。
  《量理宝藏论》:种子虽非有初始,然为火焚见后际,如是轮回虽无始,然见无我成后际。
  [2] 忏悔阿阇梨也即受戒阿阇梨。据五分律卷十六、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上载,阿阇梨有五种:(一)出家阿阇梨,受戒时之授十戒师,故又作十戒阿阇梨。(二)受戒阿阇梨,受具足戒时之羯磨师,故又作羯磨阿阇梨。(三)教授阿阇梨,受具足戒时之授威仪师,故又作威仪阿阇梨。(四)受经阿阇梨,教授经典读法、意义之师。(五)依止阿阇梨,与比丘共居,指导比丘起居之师;或比丘仅依止从学一宿之师,亦可称依止阿阇梨。以上五种加上剃发阿阇梨则为六种阿阇梨。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