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文库>> 经论讲记>> 中观庄严论解说>>正文内容

中观庄严论解说 第七十三课

       

发布时间:2012年06月21日
来源:智悲佛网:中观庄严论解说   作者:索达吉堪布 讲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音频  视频 播放 文本 

前面已经讲了,相识各一派的观点,不仅在胜义中不合理,而且在名言中也非常不合理。因为他们认为外境行相是一个,执著此种行相的识也是一个,也就是说,外境行相与自己的心识无别一体。
 
当然,真相唯识宗和假相唯识宗都承许依他起识在胜义中真实存在,这一点并无不同,但真相唯识宗承认世俗中的现相是心、假相唯识宗则认为这一切行相不是自己的心也不是外境,就像毛发一样在中间存在着,这是他们之间最大的差别。
 
那么,针对真相唯识宗所许外境行相为心这一观点,所有行相并非独一无二,而是呈现出形形色色、多种多样这一点不可否认,我们可以现量见到花布上存在着白红蓝等各种颜色,对此,即使唯识自宗也无法否认的。然而,他们却认为识真正实有存在,这样一来,识必然要以一体或者多体的方式而实有,除了这两个途径以外再无他法。假设承许识以多体的方式实有存在,那么,多体的基础应该是一,一体的实有不成立的话,所谓的多体也就无法成立。换句话说,只要你承认万法中有任何一法真实存在,就不可能超越“实一”,就如同墙基不存在则墙上的花纹也无法存在一样。
 
我们在破斥经部宗相识各一这一观点时,不仅要对识的本体进行遮破,而且外境上各种各样的行相也要遮破,所以需要通过分析时间是次第还是同时的差别来破。但在此处,由于唯识宗承许外境与心识一体,想要遮破他们所许实一之识,只要观察行相能否成立为多体就可以了。由于一个识在第一刹那认识一个行相、第二刹那又认识一个行相……前后刹那所见到的行相必定不同,以此可以说明,执著它的识也不可能相同,因为你宗承许相、识一体无别的缘故。
 
所谓的实一之识在胜义中如何不存在的道理,在破斥经部宗时,通过蝴蝶的五颜六色、次第缘取文字之心以及旋火轮等比喻,说明所执著的相一体根本不成立,不仅花色布上的各种颜色不成为一体,单单一个白色也可以分上、中、下等很多部分,不可能以一体的方式存在,因此,执著它的识也不能成立为一体。有关这方面在前文已经详细讲述过,此处不再重复。
 
那么,此处唯识宗与经部宗所许的相识各一到底有什么差别呢?唯识宗虽然承许显现上外境单独存在,但实际上外境就是自己的心,所以在遮破时不必像经部宗那样繁琐,只要承认外境行相不是一体,就完全可以遮破所谓的识为一体的观点。当然,不承认外境的唯识宗认为:通过阿赖耶上的习气成熟便可以显现一切万事万物。实际上,花色的画面上同时存在蓝色、白色、红色等,通过遣余的方式,我们的脑海中虽然显现一个花色的总相,语言中也可以说“花色”,但是真正名言实相中所谓的“一个花色”,是不是再也不可分割的一个法呢?并非如此。所谓的花色由白、红、蓝等多种颜色组成,我们不能说白色就是红色、红色就是蓝色,因此,即使名言中也不能将各种不同颜色承认为一个法。
 
在因明当中,通过遣余或者分别念的方式,可以将多执著为一,比如花色虽然包括很多颜色,但可以用花色来概括,然而在真正外境的实相上,所谓花色的一体法是否存在呢?花色中的很多颜色互不错乱而存在,不能称其为一体法。如此一来,假设花色中非为一体的各种颜色与识无二无别,正如前面给唯识宗所发的太过一样,应该如行相那样识也变成多,或者像识那样行相也成为一体。这时对方不得不承认有境的数量与外境行相的数量相同为多,那么,也就与自宗所许能所等量的观点不谋而合。这个问题非常关键,大家一定要认真思维。
 
唯识宗“相识各一”这一宗派,最主要的观点就是承许所取相的花色相是一个“总花色”,就是他们与相识等量、异相一识的关键差异所在。有关行相为一体的过失,在下文还会予以叙述。总的来说,名言中尚且不成立,就更不必说胜义中了。对此,《自释》中以比喻说,如同在母胎中已死亡,就无需在出生时再次杀死一样,世俗中都不能成立的话,胜义中又怎么会成立呢?根本不能成立。麦彭仁波切在《释量论广释》中说,瓶子在胜义中虽然不成立,但世俗中可以成立;迷乱显现的二月等,在世俗中实际只有一个月亮……其中讲到了胜义和世俗中成不成立的情况,有些法在世俗中也不成立,像常有自在的我、二月等;有些法可以在世俗中成立,如瓶子、柱子等在五根识前可以现量见到,但在胜义中不成立。
 
此处说,相识各一派的观点,即使名言中也不成立,更何况在胜义中呢?无论唯识还是经部宗,这一观点都不可能成立。
 
午二(说明无法断除相违之理)分二:一、安立太过;二、说明彼过于承许外境之有相派也同样难免。
 
申一、安立太过:
 
以上这一相违的过失,对方永远也无法摆脱,原因是什么呢?
 
相若非异体,动与静止等,
 
以一皆动等,此过难答复。
 
如果像唯识宗所许的那样,行相非为异体的话,那么,世间上所有的运动和静止等都应该变成一体了,也就不会存在右手动、左手不动的差别了,一体的缘故。因此,只要承许为一体,一者动另一者也需要动,一者不动另一者也不应该动,此种过失对于承许一相以一成实之识认知的宗派来说,的确非常难以答复。
 
为什么这样说呢?《自释》当中以人的五肢来作比喻,人的头目手足等都会出现运动和静止等情况,一个人如果是一个本体,那么,五肢当中的一个动、一个不动的情况就根本不合理,应该成为一个动全部都动、一个不动全部都不动。再以染色来说,在脸上涂上白色或红色时,手掌和脚掌也应该涂上同样的颜色。或者,人的身上穿着衣服时,脸上也应该被遮蔽起来,会出现这样的过失。
 
由于对方已经一口咬定“自己的行相互无差异”,现在也就无法开口说:“不是这样,而是有些动、有些静。”因此,想要排除上述所说的过失也就非常困难。
 
对于行相的花色也是同样,由于世间上的所有名言全部是假立的,因此以假立的“一”来存在也未尝不可,但你们唯识宗承许以真正实有“一”的方式存在,那么,由于无分唯一的缘故,花布上的白色也应该涂有红色、蓝色,红色也应该有白色、蓝色,如果不是如此也就不成为你的对境了。
 
这种过失必定会落到他们的头上,即使有多少位智者想帮助他也是无可奈何,因为一切事物真正的实相任何人也无法改变,我们不能说:名言中火不是热性,各式各样、形形色色的外境是一体。这种观点以名言量观察也是根本站不住脚。
 
此处在遮破对方观点的同时,大家应该对万法无实有的道理生起甚深定解。我们每一个人从无始以来就认为:我是一个、外境是一个、心识是一个……。我们的脑海中承许为“一”的东西太多太多了,而且大多数人都认为这是实有的。只有具一定境界的圣者或者对中观闻思比较究竟的人,才知道名言中的一切法其实都是假立存在的。但现在世间上很多学过宗派和未学过宗派的人,根据自己习气的不同,始终认为一切都是实有的,有一个转经轮和一个执著转经轮的识。实际上,从转经轮的名称来讲,可以说为“一”;从分别念的角度也可以说为“一”,但真正观察的话,所谓的“一”究竟在哪里?不要说胜义谛,即使名言谛来观察,也是根本找不到一个真正的“一”存在。因此,大家应该明白:在名言中,所谓实有的“一”根本不成立,而假立的“一”则是可以成立的。
 
申二、说明彼过于承许外境之有相派也同样难免:
 
承许外境事,依旧不离相,
 
一切入一法,无以回遮也。
 
上述过失,不仅唯识宗无法避免,就连承许外境存在的经部宗也是很难回答。经部宗虽然不承认一切万法是自己的心,但你们说外面有一个隐蔽分的外境,通过它可以指点出行相,此行相与外境就如同印模和印章一样完全相同,因此,经部宗的这种观点也是不离开行相。由于外境形形色色的法全部归于一个行相当中,所谓的行相与心也是无二无别的,如此一来,你们的观点也就无法回避上面所讲的这些过失。
 
因此,上面所说的这一太过,不只是不承认外境、只承许行相的唯识宗不可避免,就连其他承认外境存在的宗派也无以逃脱,因为他们虽然承许外境除心以外另行存在,但仍旧没有离开唯识所许的与多种行相并存的自性,是有相的,同时也承认所有行相均为一体的缘故,一切外境内部的任何部分也就必须纳入一法之中,对于这一太过,对方根本无有丝毫反驳的余地。
 
经部宗虽然在承许隐蔽分的外境存在上与唯识稍有差别,但是仅从行相而言,与真相唯识宗实际并无差别,而且,既然你们承许红色柱子的行相与隐蔽分的柱子一模一样,外境为什么不变成行相那样呢?以外境花色内部的白色来说,如果将它的行相用其他染料来涂抹,与之一体的其他红色、蓝色等为什么不涂上颜色呢?能够指点出行相的隐蔽分的“小偷”也应该同样被涂抹上颜色,所以唯识宗说经部宗的隐蔽分外境不合理的原因也在于此。
 
总而言之,所谓的行相不可能成为实有一体之法,缘取行相的眼识、鼻识等任何识也不可能成为实有之法,了知这一点,在修学中观的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一般格鲁派在学习中观的时候,首先需要认识所破。宗喀巴大师也说:烦恼障的根本就是实有,因此必须遮破。实际上,凡夫众生对于除了柱子以外的实有并不执著,但是,对于柱子、瓶子本身的执著非常严重。作为凡夫人,听到别人赞叹就会特别高兴、有人挖苦就会很伤心,这是为什么呢?在我们耳边传出来的“你很坏”这种字眼,其实并不是实有的,只是我们将它执著为一种实有的法,由此直接影响到自己的身心健康……
 
实际上,如果将众多假立的法执著为一体也是合情合理的,但如果在实有一体上现为异体则是绝对不可能成立的,因为只要是实有,多就不可能成为一、一也不可能成为多。所以,大家首先需要通达一切万法都是假立的道理,麦彭仁波切在《释量论大疏》中也说:佛陀说一切万法以假立而有、以假立而存在、以假立而安立。如此宣说的原因也是如此。
 
因此,辨别实有与假立并对假立名言的合理性深信不移,在这部论从头到尾的所有阶段都是最为关键的一环。不论前世后世还是所见到的外境,在名言中都可以假立存在,虽然观待胜义来说是假立的,但在名言中还是有其真实的一面,这一点应该清楚。
 
名言当中,除了假立的法以外其他任何法都不可能成立,吃饭是在假立中吃、走路是在假立中走、说话也是在假立中说……为什么佛陀说以缘起而空性、以缘起而假立,其原因就在这里。
 
 
第七十三课
142、为什么说本论此处所破的是随理唯识宗的观点?
143、什么叫做阿赖耶?它有哪些特点?为什么我们在名言当中必须要承认阿赖耶识?
144、承许唯识宗的观点有什么样的功德和过失?
145、在驳斥能所各一的观点时,经部宗和唯识宗有哪些关键性的不同点?
146、我们怎样通过驳斥能所各一的观点而对万法无一成实的道理生起真实定解呢?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