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文库>> 经论讲记>> 般若摄颂>>正文内容

般若摄颂浅释 第五十三课

       

发布时间:2011年11月27日
来源:智悲德育   作者:索达吉堪布 译讲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下面继续讲般若,现在讲持戒度。
  
  庚四(宣说戒律度)分二:一、具足殊胜戒律之功德;二、宣说戒律胜劣之分类。
  
  辛一、具足殊胜戒律之功德:
  
  戒令求寂者超胜,十力行境戒无失,  
  戒行随行于一切,回向菩提为利生。
  
  这一颂主要讲戒律的-+功德。
  
  现在我们学习《般若摄颂》已经有一段时间,后面还有几堂课就结束了。接着讲什么现在还没有定,但我很想讲一些简单的教言,也想讲一些比较甚深的法要。
  
  前面这么长时间大家共同学习,我本人很高兴,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出现什么违缘,而且依靠上师三宝的加持,大家都能以欢喜心来听受。的确,无论是学院里的四众道友,还是学院以外住在城市等地通过网络等方式听受的佛友,大多数人从头到尾都听得比较圆满。这一点对我个人来讲,确实觉得一生中做了有意义的事。法王如意宝讲《般若摄颂》时曾说:一生中能讲一遍此经已心满意足。当时上师妹妹阿里美珠还在世,这在法王相关教言集中有记载。所以在座的人,即生中能共同圆满闻思修学般若,这是一个非常殊胜的因缘。麦彭仁波切在《摄功德宝经释》的前面讲过:如果学习、闻思此经,则能得到学习、闻思一切般若的功德。我想我们广、中、略三大般若要听圆满,在这么短暂的人生中,尤其如今生活如是繁忙、复杂,恐怕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能圆满学习此经确实值得欢喜!
  
  我想我们以后,不管听什么法、学什么法,大家都应善始善终,不要中间夭折、半途而废;否则对自己的生生世世都创造了一个不圆满的缘起。上师如意宝经常讲:不管听什么样的法,如果有开头,最好要听到结尾,如果有头无尾,中间已经停止,那对生生世世都会带来不良影响,同时也造下了无边罪业。如果我们毁坏一百个佛塔,这个过失相当可怕;同样,若故意断传承,这个过失也相当大。
  
  但现在很多道友根本不懂这些因果法则,想听的时候就听听,不想听的时候就随便断传承。可能对世间的知识,你想听的时候听也可以,不想听的时候放弃也可以。但佛教的教理,你听了以后生生世世有解脱的利益,若故意断传承或破坏缘起,对将来就种下了非常不好的种子。所以希望以后,不管是什么法,听受之后一定要学圆满。
  
  我看现在,很多佛教徒对佛法的基本道理还是有所认识,尤其对空性法门许许多多人有兴趣,特别是知识分子这一群。但极个别知识分子现在还没有找到真正的空性教义,说是口口声声都说空性,实际上空性的真正含义,它的内含,还没有摸着头脑,即没有真正融入自心。
  
  最近依靠不同因缘,我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民族学院(位于四川)、西北民族学院(位于甘肃)、青海师范大学等高等学府的教授、老师、学生做过一些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人不仅对佛教的教义有所了解,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修持得相当不错。我遇到一位大学生,他经常用转经轮,每天早上念很多经,就像一个老修行人一样,他念诵所用的法本很多都翻破了。而且在星期六、星期天学校集体看电视、电影时他也不去,经常一个人在寝室里好好念经。也有少数这样具有善根的知识分子。另有一些知识分子分别念相当重,他们对佛教的真正教理并没了解,却经常在口头上讲一些似是而非的道理。
  
  所以我们以后对知识分子,应该在两方面让他们注意:第一,如果真正理论上通达,还要考虑它的实际修行。西方人也经常讲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有些人理论上还是很不错,但全是理论化,实际上自己根本没有修持,甚至想都没有想到过。虽然空性的意义也可以在口头上说,但从来都没有想过自身的我和我所以及对境的柱子、瓶子等存不存在,也没有探究过它们的本体、法相到底是什么样,只在理论上夸夸其谈,意义也不是很大。但有些人只是对修行和体验特别重视,在理论上却一窍不通,这种人也比较危险。为什么呢?一旦有一些人以教理遮破,或以一些相似理由遮破你的观点,因为自己没有理论基础,就很容易人云亦云、随之而跑,有这个可能性和危险性。这是第二个问题。为什么佛教讲闻思修行互不脱离,即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其原因也在这里。
  
  现在说空性、抉择空性的人特别多,不管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大家都对空性法义有深深感触。前一段时间,日本有几个佛教徒来学院学习,他们最近在翻译《般若摄颂》的讲记,第一本已经翻译完了,其他还在继续翻译。同时,他们也在学习和翻译《入行论》的讲记。在交谈的过程中,他们对来源于印度佛教的空性教义很有兴趣,觉得里面所讲的道理以科学如何观察也不能超越,认为佛教是非常好的科学,但科学并不等于佛教,因为科学还不能完全通达空性所涉及的甚深领域。他们始终觉得,《般若摄颂》里面所讲到的很多道理,既符合一切万法的真理,也符合他们复杂而迷乱的心态。因为,他们的心态通过各方面进行观察,最终都与佛陀所说的空性意义不谋而合。虽然有时候自己的心根本没办法跟上,但他们相信只要不断努力地观察、探究,到一定的时候就会豁然开悟,从而领悟更深奥的意义。
  
  就像这样,很多人对空性都有兴趣,有了兴趣,就很容易趣入。的确,佛陀的教义不分国土、不分地界、不分男女、不分老少,不管是知识分子还是其他人,只要有信心就能趣入。当然,没有信心就没有趣入佛法大海的机遇。佛陀在《菩萨璎珞本业经》里讲:“若一切众生,初入三宝海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所以,如果我们要进入佛法大海,就必须要有信心;若想进一步趋入佛教小乘及大乘显宗、密宗,就要有别解脱戒、菩萨戒和三昧耶戒,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享受到佛教的甚深密义。
  
  下面继续讲解《般若摄颂》颂词的意义,同时我也希望大家在闻思时能将自己的理解和高僧大德的解释相对照:凭自己的智慧来理解是什么样,其他高僧大德是怎样剖析或分析的,还要不断深思:通过每一个颂词的学习,对自己的身心、将来的目标等方面有什么重要意义。
  
  这个颂词的意思是说:依靠戒律能使我们真正得到寂灭涅槃的果位,即让求寂者超胜于三界轮回。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不管是小乘戒、菩萨戒、密乘戒,它们就像通往解脱妙洲的双足一样。如果我们没有双足,那想达到希望的目标也不可能,所以大家一定要明白戒是一切的根本。
  
  小乘和密乘戒暂时不谈,于大乘戒而言,其条目也有很多。《华严经》里讲了菩萨的十种戒律[《大方广佛华严经》:“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戒。何等为十?所谓:不舍菩提心戒;远离二乘地戒;观察利益一切众生戒;令一切众生住佛法戒;修一切菩萨所学戒;于一切法无所得戒;以一切善根回向菩提戒;不著一切如来身戒;思惟一切法离取著戒;诸根律仪戒。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如来无上广大戒波罗蜜。”]:不舍菩提心戒、远离二乘地戒、观察利益一切众生戒、令一切众生住佛法戒、修学菩萨一切学处戒等。归纳起来,所有菩萨戒可以包括在严禁恶行戒、摄集善法戒和饶益有情戒三条当中。
  
  第一条:菩萨的戒律实际上是真正的十力者——大慈大悲佛陀的行境,也就是说唯一佛陀才知道它的作用、能力、功德等,或者说菩萨戒律就是随学佛陀的戒律。那我们要随学佛陀,就要守持菩萨戒。而这样的戒律根本不是凡夫人或声闻乘等劣道者的行境,即与作意劣道等不相关联,并且这种戒律断除了一切与大乘道相违的自私自利染污,所以这样的菩萨戒根本没有过失、垢染。总而言之,严禁恶行戒的本体就是断除一切自私自利的心,同时这种戒律唯是佛的行境。
  
  第二条:戒律的所为随行于一切善法,也就是说,布施、安忍、行持十善、具足正知正念、发起无上菩提心等具足大乘功德的所有善法全部可以包括在里面,并且能防止一切违品,一直对治,这就是摄集善法戒。
  
  第三条:为了利益一切有情,将自己在行持过程中所得来的一切善根回向给一切有情获得大菩提,这就是饶益有情戒。
  
  当然,这三条戒也是从一个本体的不同反体安立的。比如水晶球,它既能对众生带来清凉,还能遣除众生的炽热等,有不同作用。以此我们就能了解菩萨戒的不同功德。总而言之,菩萨戒就是制止一切恶行、摄集一切善法而利益众生。
  
  有些道友经常说:我已受了菩萨戒。但你受了菩萨戒以后,要反反复复地观察,看相续中到底有没有饶益有情的心态——我心甘情愿无条件地帮助众生,哪怕仅遣除一个众生的一点点苦难。如果没有这种心态,表面上你虽然受了菩萨戒,而且不是一次还受了很多次,(我看到有些人有很多菩萨戒本,这个寺院找个上师受个戒,那个寺院找个上师受个戒,戒本都堆成堆。)但你心里到底有没有菩萨戒体也说不清楚。因此,每个人都要好好观察自己的心态。
  
  如果相续中真正生起利他心,许多需要帮助的众生就会出现在你身边,在不同因缘中,我们就可以结上这种善缘。我前两天遇到了一位想读大学的人,他给我写了一封藏文信,读了以后我还是有一定的感触。当时我心里想:在这个世界上,很多人心里都具有众多痛苦。
  
  这封信的大概意思我跟大家讲一下,他说:我生长在某某牧区,在无忧无虑的孩童时代,我经常在蓝天白云覆盖、青草鲜花盛开的草地上放牛,时常和小牛、小马以及自己的小伙伴们欢快地玩耍。在那个时候,根本没有为自己的饮食、生活发过愁。
  
  在自己读小学一年级那一年——1999年,我的命运发生了改变——母亲得了严重的心脏病。当时打卦、算命、作佛事、去医院治疗,把家里所有的钱全部都花光了。但因业力所致,母亲的病不但没有好转,而且身体一天比一天脆弱,最后所有人的帮助都无济于事,母亲就这样离开了人世。
  
  母亲去逝后,我们三个孩子和父亲就更可怜了。父亲因为失去了妻子,再加上家庭的压力,心里非常痛苦,经常喝酒、打牌,对我们几个孩子也不太关心。人们经常说:他们的父亲已经发疯了。在这样的生活中,慢慢度过了两年。
  
  到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们命运的虚空中又集聚了一朵痛苦的乌云——父亲得了肝癌。哥哥带着父亲在医院里,牦牛等家产全部换成钱给父亲治疗。但治疗也没有用,最后父亲的双目永远闭上了。我们三个孤儿就像旷野中的三只小鸟一样无依无靠,不知道前面的路如何行走。
  
  之后亲人们让我们分开,我去了姑姑家。在她家每天都要受特别大的痛苦,他们家大大小小的人经常称我为“乞丐”、“孤儿”等,天天都要放牛,而且没有鞋穿,衣服也是破破烂烂的。我们藏族有一句俗话叫做:“没有父亲的人如果依靠叔叔,听不到一句悦耳的语言;没有母亲的人如果依靠姑姑,吃不到一口美味的饮食。”正因为如此,我一直在痛苦中挣扎,自己觉得:在这个世界上,还有比我更痛苦的人吗?
  
  后来,通过一位心地善良的老师的介绍,我到了县城一所小学读书。在这所小学里,很多同学对我特别冷漠、歧视,心里极其痛苦;也有很多老师对我特别关心、安慰,心里也特别欢喜。在这种欢喜和痛苦交加的生活中度过一段时间后,通过一些善心人士的介绍,我到了一所孤儿学校。在这所学校里,我好像找到了自己的新天地,因为里面很多孩子跟我一样:有些父母都没有,有些没有父亲,有些没有母亲,而且这所学校对所有学生都一视同仁,老师也很关心大家。从小学三年级下学期到六年级,我就在这里快乐地度过了。
  
  小学毕业后我考上了中学,虽然以前的孤儿学校每月给每位学生200元钱,但那时痛苦又再次浮现,因为在一个月中用200块钱来维持生活相当困难。不说购买衣服等生活用品,就是全部用来吃饭,一天也只有66毛钱,一顿只有22角。在那个地方,买一个包子就要1块钱,这样的话,一顿饭只能吃到两个小小的包子。有时实在饿得不行,但也只好忍着。到了最后一年的时候,有一些同学和老师经常布施一点糌粑(藏地特有的食物),生活较以前就好得多了。
  
  中学毕业后我考上了大学,但不知明天的路是像以前那样,还是以后会有新的景象?
  
  看了这封信后,我觉得很真实。确实,在生活中,没有父母的人处境都很可怜。这是人类的贫穷之苦,相信心地善良者已潸然泪下。如果能详细观想地狱、饿鬼、旁生的痛苦,恐怕更加不能堪忍。所以我们现在有因缘发菩提心时一定要饶益众生,因为在菩萨戒中饶益众生最根本、最重要。
  
  在讲了这些道理之后,大家在生活中遇到一些痛苦或可怜的人时就要想:如果我站在他的位置,我的心态或感受会是什么样?以这样的换位思考,可能帮助众生就比较容易。
  
  辛二(宣说戒律胜劣之分类)分三:一、以回向而分;二、以发心而分;三、以有无慢心而分。
  
  壬一、以回向而分:
  
  欲得独觉罗汉果,破戒无知失行为,  
  回向寂灭胜菩提,勤欲妙亦住戒度。
  
  假设以希求证得独觉菩提、声闻阿罗汉果位的发心护持戒律,即想获得自我解脱或寂灭,根本不考虑众生,如果这样发心,观待大乘而言,这种菩萨就已经破戒了,而且他们的意乐极其愚昧无知,行为也完全失去了利益众生的意义,即从大乘义中已经退转或退失。也就是说,既失毁了发心意乐,又失毁了利益众生的行为,这在大乘教法中过失非常大。
  
  如果受持戒律等善根全部为了利益众生而回向——遣除一切众生的烦恼障和所知障,让自他获得无上寂灭菩提果位,那这个人即使经常精勤享受色声香味触五欲,也可称为安住戒律波罗蜜多者,也就是说此人拥有清净戒律。
  
  为什么菩萨千万不能舍弃菩提心和众生呢?《佛说罗摩伽经》里说过:“宁堕三恶道,不舍菩提心。”《佛说华手经》中也讲:“若人毁坏菩萨心者,则为断灭一切佛法。”所以,如果我们真正不利益众生,那既毁坏了菩萨戒,又毁坏了自己的修行和道心。因此要像这里所讲的一样,我们的善根要回向给一切众生。同时发心的时候也要想帮助众生,而且帮助众生也不要有厌倦心,不要遇到一点点违缘就像猪鼻碰到石头一样马上往后跑。(在修行教言里经常有这个比喻:老猪正在噗、噗、噗地吃着东西,如果遇到一个大石头,它马上就会摇着尾巴往后跑,因为鼻子碰到石头特别痛,再也不敢挖下去。)因为在修行过程中,碰到违缘、痛苦是正常现象。
  
  就像前面所讲的一样,真正的菩萨不会缘痛苦产生苦想,他会想这是一种快乐;对众生的危害也不会作害想,他会想这是对我的恩德。如果我们真能把痛苦想成快乐,危害想成顺缘,所作所为就不会有任何退步或退失。
  
  在龙猛菩萨著、达摩笈多译的《菩提资粮论》里说:“所作益众生,不倦不放逸,起愿为菩提,利世即自利。”意思是说,所作所为都要为众生做有意义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也不要有疲倦心和放逸心,一定要一心一意度化众生——让他们获得大菩提,如果有这样的心思,既能利益世间一切众生,又自然而然利益了自己。为什么菩萨能成办自他二利呢?原因就是他把主要心思放在利益众生上,这样自己的事情也自然而然成办。所以在希求菩提妙果时,大家一定要把饶益众生放在主要位置。在这个过程中,即使不能圆满行持别解脱戒,或做很多善法,但真正能利益众生的话,这就是菩萨所作的事情。
  
  虽然对极个别发心人员来讲,自己的修行可能会有耽误。他们也想:自己没有修法,天天这样做很可惜。实在说我也这样想过,但反过来说,我们现在所作的事是众生的事情,也就是说利他之事,那这是不是一种大乘的修行呢?所谓大乘的修行,不就是不断串习、延续利益众生的行为吗?所以无论何人,也不管他发什么样的心,只要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他众的话,这就是大乘的修行。对这个问题,很多人都应该好好考虑。
  
  在我面前有些人也提过:发心累倒不要紧,主要这几年没有修行,这让人太伤心了,我很后悔!他们认为,所谓修行就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好好闭关、精进念咒。可能有人还会想:天天这样帮助众生,跟在世间公司打工或为老板做事没有什么差别。实际上,如果真正为了众生的利益,比如在众生的饮食、解脱等方面直接或间接有一些行为,我认为这就是一种修行。到底是不是这样呢?希望在座的人好好观察。
  
  当然,这并不是因为我们手下有很多发心人,没有讲功德,害怕全部退下去了。而是因为这以教证、理证完全成立。所以我们以后,不管是自己还是他人,只要为了众生而行持,就要认为是修行,而且这种修行比自私自利的闭关、念咒等还超胜得多。为什么呢?因为它直接、间接涉及到众生趋入修道乃至证得佛果。希望大家在这方面要引起关注,否则我们的心态与传统能不能相应佛教的教义也很难说。
  
  壬二(以发心而分)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癸一、略说:
  
  若法菩提功德生,具功德法戒律义,  
  法失利者之菩提,此谓破戒导师语。
  
  这个颂词的意思是说:如果通过殊胜发心摄持,而对学处进行修学,产生了菩萨需要得到的殊胜功德,也就是说,不管是任何一个法,如果在这个法中产生了大乘菩萨需要得到的利益众生、希求菩提、断除恶业、行持善法等功德,那这就是大乘菩萨戒律的意义所在,(刚才讲了,大乘菩萨的戒律有三种。)或者说具功德法菩萨们戒律的意义。
  
  为什么大乘菩萨需要得到这些呢?你看观音菩萨,我相信他需要得到的,并不是自己穿一个漂亮的衣服,就像汉地城市里的女人一样,每天都到市场里去购买服装;而文殊菩萨需要得到的,也不会像现在有些大商人一样,为自己利养奋斗,天天都想自己赚钱,要成为大富翁。这些菩萨日日夜夜希求的就是利益众生,哪怕是一个众生一点一滴的利益,他们也会精勤成办;如果是自己的利益,根本不会在乎,甚至会像害怕趋入火坑一样远离。
  
  那我们这些随学佛菩萨的后学者,自称为已经发过菩提心的大乘修行人所求的是什么呢?相信大家都很明白。所以大家一定要清楚,大乘戒律功德的意义就是利益众生。
  
  如果以自私自利的下劣心态或动机摄持,缘法则会退失能利益者——大乘菩萨应作的利他行等善法功德,乃至退失应得的大菩提果。这样的话,一切都属于毁坏大乘戒律,而如此行持的人就是破戒者。当然,这些道理并不是一般世间凡夫人决定的,而是大慈大悲的佛陀以无碍慧眼抉择的。
  
  总而言之,大乘菩萨所作的意义就是利他,以自私自利的心就会毁坏大乘菩萨的戒律。龙猛菩萨在《菩提资粮论》中说:“化恒沙众生,令得罗汉果,化一入大乘,此福德为上。”其意是说,度化恒河沙数众生,让他们得到阿罗汉果位(指灭除自己烦恼的寂灭果位),其功德跟度化一个人趋入大乘或发菩提心相比,后者的功德更大。原因是什么呢?该论中说,这是因为大乘与菩提心的功德无比殊胜的缘故。
  
  其他经论里面讲:为什么大乘跟小乘的发心有如是大的差别呢?原因是,让无数众生获得阿罗汉果位,并非成佛的直接因,如果让人发菩提心,则成为真正菩提之因。为什么这样呢?大家都知道,阿罗汉果位虽然也是一种寂灭解脱,但这种寂灭解脱含有自私自利的毒药,故非成佛之因。如果是利益众生的心,即使是凡夫菩萨,他的心态也是佛果之因。所以,在座的人皆应真实发起菩提心。
  
  通过我再三跟大家讲大乘菩提心的功德,现在很多人都有新的转变,即:不管是到上师三宝面前还是自己平时发愿,都把利益众生的事情放在首位。其实也需要这样的转变,如果没有这样,天天都是自私自利,纵然做了很多事情,意义也不大。不要说一生中每天都做一些善事,即使在恒河沙数生世中,天天都为自己利益做很多功德,其意义也不是很大。而这就是我在不同场合中跟大家宣说利他心的重要性的原因。
  
  当然,我也是根据佛陀和龙猛菩萨等高僧大德的教证、理证,以及传承上师的教言、窍诀来给大家宣说的,并不是以自私自利的分别心来给大家胡说八道。确实,这是不敢的!尤其是讲经说法,若真的违背了祖师们的教言等,也有一定的过失。但我相信,有了这么多的教理,我们后人行持这一点,就不会步入歧路。
  
  本颂讲,希求自私自利的解脱就是一种障碍。《维摩诘经》中还有这样的记载:当时,优波离尊者正在给两位比丘讲破戒的过失。维摩诘居士说:你这样告诉他们是个错误,因为你增加了他们的罪业。优波离尊者不解地问:为什么?维摩诘居士说:戒律本身都不可得;并用大乘空性法门给他们讲解了戒律的本体不可思议的道理。后来佛陀也极为赞叹维摩诘居士的说法。当然,这也是《大智度论》中说“下人破戒,中人著戒,上人不著戒”的原因。可见在大乘中,有很多与小乘不相同的教言。
  
  癸二(广说)分二:一、所行殊胜;二、所止下劣。
  
  子一、所行殊胜:
  
  菩萨纵享五欲妙,然皈依佛法圣僧,  
  思维成佛念遍知,当知智者住戒度。
  
  某位初学菩萨纵然沉迷于五欲妙乐当中,但如果他诚心诚意皈依佛法僧三宝,并且心想我要成就佛果而不离开作意遍知,那么应当知道:这位通达意义的智者已经真正住于戒律波罗蜜多当中。
  
  一般来讲,按照大乘的观点,也需要遵循这样的次第。但有些人皈依佛还没过一年,心情就特别激动,每天一直催:我等不了四个月,您今天一定要在我的头发上剪一下,不然我心里不舒服,这几天实在睡不着。(上师说:睡不着是不是高山反应?)甚至有人今天皈依佛明天就出家。但我认为:要学佛,刚开始也不要太着急,学久了也不要太厌烦。因为到一定的时候,很多心态都会改变,所以心里应提前认识并做好准备。
  
  这里还可以这样理解:如果菩萨真正有利他心,虽然他以在家身份经常受一些五欲的染污,但心里若对三宝有至诚心,也不一定需要出家,而且同样有解脱之道。我以前讲《百业经》时,一直讲出家的功德,当时一部经还没有讲完,就有一百多个人出家。但最近很多刚出家的人好像都没有出离心,所以我想大多数人最好先以在家身份修学,否则没有佛教的基础,对很多道理都不精通,也不是很合理。当然,这样说也许有一些过失。
  
  不过,如果真正对三宝有虔诚的信心,也有利益众生的心,没有出家确实有解脱之道。刘宋时期翻译的《菩萨善戒经》里也讲:“菩萨若于恒河沙等劫受五欲乐,亦不失于菩萨禁戒,不名破戒,不名失戒,不名不得菩提之果。”所以利益众生很重要!如果有利益众生这颗心,做什么事情都很方便。
  
  不过这个社会,一说利益众生谁都不愿意谈,因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已深入人心。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很兴盛,当时有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家代表人物出世,那时与他们特别相反的一个人叫杨子。后来在《孟子》里说:“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其意是说,如果拔出一根毛能利益天下无边的人,他(指杨朱)也不愿意。可能受这种极端自私自利思想的影响,“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也就扎根于人们的心田当中了。
  
  现在社会,很多喜欢贪污或自利的人,都把这句话当作立身处世的圭臬。所以一听到利益众生,很多人都觉得这是一种很为难的事。以前我遇到过一位特别爱贪污的人,当我给他讲一些不能贪污的事情时,他就特别不愿意听,眼睛一直在转,或者要么喝茶、要么打瞌睡;而一谈起享用财产时,就很开心。在态度上有如是差别。
  
  子二、所止下劣:
  
  俱胝劫行十善业,然求独觉罗汉果,  
  时戒有过是失戒,彼发心罪重他胜。
  
  假设有人在俱胝等劫数中行持不杀、不盗等十善业,然而如果他发自私自利的心——希求独觉或声闻阿罗汉的果位,当时他的大乘戒就出现了过患,已经失毁了真正的戒律。对大乘行者来讲,如果发声闻缘觉的心——不愿意度化众生、想自己得到解脱,他的罪业就比小乘比丘犯四根本戒的罪业还要严重。为什么呢?因为他已舍弃菩提心,也断绝了大乘的佛缘。
  
  有些经里说:造五无间罪可以忏悔,但若毁坏菩提心,没有舍弃这样的恶心之前,其罪业根本不能恢复或清净。《十住毗婆沙论》里面也有相似的教证:“若堕声闻地,及辟支佛地,是名菩萨死,则失一切利。”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堕入声闻或辟支佛地,那发这种自私自利心的菩萨就已经死了,为什么呢?因为他完全失去了一切饶益有情的行为。因此,发大乘菩提心者千万不能舍弃菩提心。
  
  寂天菩萨也说:“菩萨戒堕中,此罪最严重,因彼心若生,将损众生利。”意思是说,所有菩萨戒的堕罪中,舍弃利益众生的菩提心的罪业最严重,为什么呢?因为产生这样的心后,直接或间接损害了无量无边众生的利益。虽然杀害无量无边阿罗汉、毁坏无量无边佛塔的过失很大;但若一个人通过各种方式,让一个已发菩提心或不断利益众生的人退失利益众生或菩提心,那后者的过失就远远超过前者。所以我们千万不能退失菩提心。
  
  为了让大家不退失菩提心,下面我引用《涅槃经》的教证,从反面讲五条退失菩提心的因,以让大家引起注意。第一乐在外道出家,指经常喜欢跟不信佛教的人一起生活,自己的言行举止全部随顺他们。
  
  第二不修大慈之心:一直不修大乘佛法,尤其是大慈大悲心,经常自私自利,天天想着自己,比如:下完课以后,我怎么吃、我怎么做,明天我怎么办,等等。就像老鼠一样,全部围绕自己,除了偷东西以外,没有第二个想法。若没有帮助众生的心,这就是退失菩提心的因。
  
  第三好求法师过恶:该寻找的自己的过失从来不寻找,不应该寻找的法师的过失却经常寻找,比如:今天法师说的不对,明天法师行为不对,后天法师眼神不对,外天法师走路的姿态不对……
  
  第四长乐处在生死:不愿对轮回生起出离心,愿意流转生死,比如:现在有吃有穿,多快乐啊!也就是说,不愿获得解脱,时常高唱“轮回快乐之歌”。
  
  第五不喜受持、读诵、书写、解说十二部经:有些人一提起闻思就头痛、心脏痛、不舒服、高山反应,连法都没有听圆满,就要到这个地方、那个地方,整天到处乱跑,这也是失坏菩提心的因,因为经常断传承。现在城市里个别人今天来听课,明天就不来,一个月当中最多来一两次,那这种人会不会不退转菩提心呢?不可能。有些人信心比较大,从《入行论》开始到现在一堂课都没有断过,他们无论工作再繁忙都坚持听传承,其中有老菩萨、年轻人,还有知识分子和文化程度不太高的佛友,我觉得这种行为非常值得赞叹。
  
  总而言之,如果我们真正想维护自己的菩提心,就要努力使各种因缘具足。当然,我也希望大家都不要退失菩提心,因为其罪过远远超过小乘四种他胜罪,即远非杀一两个众生之类的破小乘根本戒所能比拟。
  
  回向偈: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愿度有海诸有情
  
  思考题
  
  1.回顾所学内容,进一步阐述学习《般若摄颂》的重要意义。你怎样以闻思修行不偏堕或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来对待般若空性法门?为什么趣入般若空性乃至一切佛法信心最为重要?为何听闻佛法不能断传承?
  
  2.大乘菩萨戒为何殊胜,具足它有何功德?在聆听了孤儿的信后,你是否意识到菩提心或菩萨戒需要在自己的心行中具体落实,为什么?
  
  3.请从回向和发心两个方面,阐述什么是破大乘戒、什么是具大乘戒?并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不退菩提心或菩萨乘的重要性,并阐述不退转的方法。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