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文库>> 佛教文化>> 佛化文明>>正文内容

佛教的世界生灭观

       

发布时间:2011年08月06日
来源:美佛慧讯 第一三三期   作者:王家轩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前言

  佛法的教导:我们所了知的一切法,都是依种种关系,因缘和合而成立,凡从缘生起,必依缘而灭;所以,一切因缘所生法都不是固定不变的。我们的生命,因父母的缘才可生起,而后由于各种的助缘才能长成,乃至于我们生存所依的地球、太阳系或三千大千世界,都是因缘所生法。人类的生、老、病、死,与这个物质世界经历的成、住、坏、空,缘生缘灭,生也非实生,灭也非实灭,没有不同。

  我们的一生,是无始以来的生命流,在此时此刻因缘所显的一段;从生到死,是此段生命流的一种变化假相,虽是幻相,但是对于活生生的我们,生命确是有其发光发亮的价值。万事万物也都在分分秒秒的生灭变化,由生成而坏空,由坏空而又生成,相续不断。明白佛法教导我们的这个道理,再来看人生价值的积极面,比较能够了解追求个人食衣住行等等欲求的满足,都是维持这一段生命所需,但也是暂时的;在这有限的一生,除了维持个人生命所需之外,还有更高价值的作为。

  近来有关世界末日的传闻,甚嚣尘上,使得这个世界更加扰乱。从佛法来看,这都是因为不明白因缘所生法,而产生的莫名恐慌。如果从因的方面做种种改善,由个人做起,进而社会、国家、全人类,点点滴滴的累积,由心的转变配合行为的改变,看待生存的环境为生命的一部份,逐步净化内心与外境;真能如此,人间净土就是指日可待,又何必担心能不能躲过一时的灾难。

  本文将以佛法对于空间、时间与众生业力的三个层面,来说明佛教的世界生灭观,同时,也希望在众说纷纭的混乱中,提供一个正面的、积极的角度,让我们这一段难得的人身不至于空过,能如法的精进,将生命聚焦于离执著、了生死、度众生,发愿法界所有众生同证菩提。

  一、世界观

  首先以佛教的世界观,说明佛法对于空间的观点。

  依天台宗说十法界为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佛,所谓六凡、四圣。十法界是依其功德来区分,六道则是依其业报所感而成1。华严宗依化处、化机、化主分世间为:器世间、众生世间、正觉世间;从正报的身心与依报的器界,整理如图说明 ( 图一 )。

  图一、十法界与三世间
  十法界 六凡四圣 三界六道 三世间 天台四佛土
  --------------------------------------------------------------------------
  佛陀法界 圣 ........... 正觉世间 常寂光净土
  菩萨法界 圣 ........... 正觉世间 实报庄严土
  缘觉法界 圣 ........... 正觉世间 方便有余土
  声闻法界 圣 ........... 正觉世间 方便有余土
  天法界 凡 无色界四天 众生世间/器世间 凡圣同居土
  天法界 凡 色界四禅九天 众生世间/器世间 凡圣同居土
  天法界 凡 色界三禅三天 众生世间/器世间 凡圣同居土
  天法界 凡 色界二禅三天 众生世间/器世间 凡圣同居土
  天法界 凡 色界初禅三天 众生世间/器世间 凡圣同居土
  天法界 凡 欲界六天 众生世间/器世间 凡圣同居土
  人法界 凡 欲界人道 众生世间/器世间 凡圣同居土
  阿修罗法界 凡 欲界阿修罗道 众生世间/器世间 凡圣同居土
  畜生法界 凡 欲界畜生道 众生世间/器世间 凡圣同居土
  饿鬼法界 凡 欲界饿鬼道 众生世间/器世间 凡圣同居土
  地狱法界 凡 欲界地狱道 众生世间/器世间 凡圣同居土


  我们生存所依住的空间,所谓器世间,是由能造的四大:物质坚性的地、湿性的水、暖性的火、动性的风,与无碍的虚空等五大而成。四大的存在,即有空的存在;由于空的无碍性,一切物质才能占有而离合其间。物质通遍的特性是不断的坚定、凝聚、分化、变动的过程,从凝聚而成坚定、从坚定而又分化、分化而成变动、变动而又凝聚2。

  这个器世间,包含了我们熟悉的地球,以及类似而或更大更小的星球。这无限广大的空间,《阿含经》称为三千大千世界3。由一个小世界开始,以须弥山为中心,环绕著东毗提诃、南阎浮提、西瞿陀尼、北拘罗四大洲,日月在须弥山腰旋转,我们居住的地球在南阎浮提洲;经上说:“如一日月周行四天下,光明所照”是一小世界,印顺导师认为须弥山即是现在的喜马拉雅山,南阎浮提洲是分布于喜马拉雅山南面的区域4。也有一说:须弥山即是北极,南阎浮提洲位于亚洲,地球是此小世界。太虚大师认为一地球一日月轮等组成一小世界,须弥山系即一太阳系,南阎浮提洲的位置指的是整个地球5。佛说有无数无量的世界,我们所在的小世界,是地球或太阳系,依现代已知的世界观来看,都是相对圆满的说法。

  现在就以一太阳系是一小世界的概念,其范围也就是太阳风的速度趋于零,太阳风吹出的“大气泡”的极限;根据 NASA 2011年3月7日侦测到的资料是距离太阳约174亿公里6;也就是到色界初禅梵天的范围。这样积一千个太阳系,名为“小千世界”,每一小千世界的范围到二禅天。积一千个小千世界,名“中千世界”,范围到三禅天。积一千个中千世界,名“大千世界”,范围到四禅天7。累积小千、中千、大千三种千世界,总名为三千。如龙树菩萨说:“初千小,二千中,第三名大千;千千重数,故名大千;二过复千,故言三千;… 是名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其实只是一个大千世界,这本是形容空间的广大,如以数量表示其范围,是相当于1,000,000,000个太阳系的空间。三千大千世界,是佛教公认的我们这个世界的结构,也就是释迦牟尼佛应化的娑婆世界。

  佛陀在《法华经》“化城喻品”8 里告诉我们,有古佛名大通智胜佛,其弟子十六菩萨沙弥,都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现在十方国土说法,他们世界的方位与佛号分别是:东方二佛:阿閦佛、须弥顶佛;东南方二佛:师子音佛、师子相佛;南方二佛:虚空住佛、常灭佛;西南方二佛:帝相佛、梵相佛;西方二佛:阿弥陀佛、度一切世间苦恼佛;西北方二佛:多摩罗跋栴檀香神通佛、须弥相佛;北方二佛:云自在佛、云自在王佛;东北方二佛:坏一切世间怖畏佛、第十六是释迦牟尼佛,于娑婆世界证成无上正等正觉。以横面的十六方位说明了一小部分和娑婆世界有关的其他世界,再以纵面的全方位来看这个无数无量的世界,这是超过了现有科学能证实的范围。

  《华严经》“华藏世界品”9 说华藏庄严世界海,这是相对于释迦牟尼化身佛所居的娑婆世界,更深入的开示报身佛所居的世界。华藏庄严世界海,是遍满一切处的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 Vairocana ),很久以前于世界海微尘数劫,非常长远的时间里修菩萨行时,亲近无数佛,修行无数的大愿所庄严成就的。

  华藏庄严世界海,由像微尘数的须弥山这么多的风轮或磁场引力支撑著,位在最上的这个风轮,名“殊胜威光藏”,能摄持著「普光摩尼庄严香水海”,在这香水海之中,有大莲花,名“种种光明蕊香幢”,华藏庄严世界海,住在其中,四方均平,清净坚固,很多的金刚轮山,在四边围绕著。华藏庄严世界海中,有微尘数那么多的香水海,好像天网似的,分布在四方。在最中央的这个香水海,名“无边妙华光”,香水海里以常现出一切菩萨形的摩尼宝的王幢为底,上面又出大莲华,名“一切香摩尼王庄严”,这里有一个世界种住在莲华上,名“普照十方炽然宝光明”,有佛刹犹如微尘那么多的世界布列其中。共安立了二十重庄严世界,我们现在这个娑婆世界在这个大莲华幢的第十三重。

  娑婆世界周围都以金刚来庄严,作为边际,依有种种色的风轮所摄持的莲华网而住,状如虚空。以普圆满像天宫殿似的庄严虚空宝云,覆盖在我们这个世界上边。娑婆世界也有像佛刹那么多的微尘数世界作它的眷属,在四周围绕著。在这个世界,这一位佛叫“毗卢遮那如来世尊”,也就是娑婆世界的教主“释迦牟尼佛”。
  再以“普照十方炽然宝光明”世界种为中心,遍十方都有一世界种,每一个世界种,也安立了二十重庄严世界,也有佛刹微尘数世界围绕四周。遍十方的十个世界种,每一个又各有十个世界种,如以数字表示,就是“普照十方炽然宝光明”一个世界种 1 + 10 + 100 = 111 个世界种,好像天帝珠网分布,总称为华藏庄严世界海。《华严经》“如来现相品”10 更扩大世界的范围,说此华藏庄严世界海的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南、西北、上、下等十方又各有世界海、世界种,像这样有十亿佛刹微尘数世界海,所有世界的数量,无边无际。印顺导师曾以二图表示娑婆世界与华藏世界11,现在以一总图表示 ( 图二 )。

  图二 华藏庄严世界海

  华藏世界 (最外环)
  百世界种 (最外第二环)
  十世界种 (最外第三环)
  一世界种 (最外第四环)
  大千世界 (最外第五环)
  中千世界 (最外第六环)
  小千世界 (最外第七环)
  须弥山系 (最外第八环)
  地球 (圆心)


  这个世界,如同满天星斗,我们所依住的地球,在华藏世界里,已如沧海之一粟,更何况这样的华藏世界有无数无量,《大智度论》中说五眼12,唯有佛眼无不见知,其他法眼、慧眼、天眼、肉眼所见知范围有限,凡夫、天人、二乘圣者、菩萨、佛能看到的世界,非常不同。凡夫看见的是日月山川草木,天眼所见可能是七宝庄严的三千大千世界;我们身在其中,却无法觉知,如同生活在水里的鱼看不见水一样。如果把心量放大,发愿究竟成佛,普度众生,从关心生态环境开始,提高地球的生命品质,就以娑婆世界来说,至少有十亿个类似地球的地方可供我们居住,又何必为世界循环不止的成、住、坏、空,缘生缘灭的现象恐慌呢?


  二、时间观

  其次以佛教计算时间的单位,说明佛法对于时间的观点。

  劫,梵语劫波(Kalpa)是古印度用来计算时间的单位,佛教引用来说明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非常长的时间。《佛祖统纪》13 中所说的劫,分为小劫、中劫、大劫三种长时间,其计算的基准点是人类寿命介于最短十岁与最长八万四千岁之间。依时间流动的方向,分成逐渐减少的减劫与逐渐增加的增劫。世界循环而重新成立时,因为正行十善、正法治国,人寿极长,后来不行正法,其寿渐减,从八万四千岁开始,每一百年减短一岁,减到人寿只有十岁,称为减劫;再从十岁开始,每一百年增加一岁,增加到人寿八万四千岁,称为增劫14。一小劫就是这样先减后增的时间过程,如以数字表示:( 84,000 –10 ) x 100 x 2 = 16,798,000 年,一中劫的时间等于二十个先减后增的小劫,约等于3亿3千6百万年。佛教的时间是通过世界的变迁、众生的寿量等来衡量其长短的,不存在脱离事物的时间,不存在离开事物变化的时间,这是对时间和事物及其运动不可分离的思想的重要猜测。时间观是如此的透过众生寿量的减增,和世界成、住、坏、空的循环变迁来显示。

  我们所依住的世界,会经历“成、住、坏、空”四个中劫,每一中劫的时间,都为二十个小劫。初“成劫”经过二十小劫,地球逐渐形成,适合人类居住,经“住劫”二十小劫,而后到“坏劫”的阶段,经二十小劫火灾、水灾、风灾的剧烈破坏之后,地球便在空无一物中,再经过二十小劫的“空劫”。四个中劫循环一次是一大劫,这一大劫约13亿4千3百多万年结束,又是另一大劫的开始,一个新的世界又逐渐形成,重新“成、住、坏、空”的循环,经典上说:十方无量世界,或有将坏,或有将成,或有正坏或坏已住,或有正成或成已住15。器世间就是这样的依众生业报所感而成而住,住而续坏,坏而复空,空而又成,循环无尽。

  我们现在所处的大劫时间点位于“贤劫”,过去已有无数劫,未来也将有无数劫。经典上说“贤劫”之前是“庄严劫”,有千佛次第出世,第998尊是毗婆尸佛,第999尊是尸弃佛,第1000是毗舍浮佛,接著是“贤劫”千佛出世。此大劫与其他世界诸佛,都是由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释迦佛所说,从佛陀大觉心中所说出来的一切佛都是真实不虚;而佛佛同道,都和释迦佛一样,证成无上正等正觉。以下根据《佛祖统纪》整理“贤劫”千佛如图示 ( 图三 ) 16。


  图三、“贤劫”千佛出世的时间表

  成劫 初成时:过去劫坏,一切众生聚集光音天中,福报少的就移居下界。
  ..... 第1小劫 :许多光音天的众生,下生初禅梵天。
  ..... 第2小劫 :许多光音天的众生,下生六欲天。
  ..... 第3小劫 :福尽来下化生为人,或以恶业力渐渐下生饿鬼、畜生、地狱。
  ..... 第4~20小劫:无佛出世。
  住劫 初成时:光音天下生梵天的众生,至此寿满20小劫,于此劫殁。
  ..... 第1~8小劫 :无佛出世。
  ..... 第9小劫 :人寿从84,000减至50,000时,第1拘留孙佛出世。
  ..... 第9小劫 :减至40,000时,第2俱那含牟尼佛出世。
  ..... 第9小劫 :减至20,000时,第3迦叶佛出世。
  ..... 第9小劫 :减至100时,第4释迦牟尼佛出世。
  ..... 第10小劫 :人寿从84,000减至80,000时,第5弥勒佛出世。
  ..... 第11~14小劫 :无佛出世。
  ..... 第15小劫 :于减劫中,自第6师子佛至欲乐佛,有994佛出世。
  ..... 第16~19小劫 :无佛出世。
  ..... 第20小劫 :最后增劫中,第1,000楼至佛,以本愿故于增劫出世。
  坏劫20小劫:无佛出世。
  空劫20小劫:无佛出世。贤劫千佛之后,经过65小劫,又有千佛出世。


  由图三“住劫”的20小劫来看,释迦牟尼佛在第九劫人寿100岁的时候出世,依据“世界佛教友谊会”于西元1950年,在斯里兰卡哥伦坡会议的讨论,换算成现代的日期,大约是距离现在2,635年前。从现在到坏劫终了,如以上述数据为参考,可以约略的作以下推论:这一个世界,从此刻到坏空 ( 或所谓的世界末日 ) 还有非常长的时间。

  根据《佛祖统纪》整理“贤劫”年数如下:
  第9劫的减劫:释迦牟尼佛在第九劫人寿100岁的时候出世,到人寿10岁:
  ( 100 – 10 ) x 100 = 9,000 年,减去已过的2,635,还有6,365年;
  第9劫的增劫:有 ( 84,000 – 10 ) x 100 = 8,399,000 年;
  第10 ~20劫的一减一增劫:( 84,000 – 10 ) x 100 x 2 x 11 = 184,778,000 年;
  坏劫的20小劫有335,960,000年;合计约5亿3千万年。

  根据上述经典估算的这个天文数字,比较过去与现在传闻中的某一天、某一月或某一年,将有某某毁灭性的灾难的预言,无论是有心或无心,以讹传讹的情况,显而易见。何不将时间安住片刻,沉静的观照内心,想想这些传闻造成的烦动扰乱来自何处。《阿含经》曾以长宽高都是14公里长的超大铁城内装满极小的芥子为例,有人每百年取出一个芥子,尽其芥子,劫犹不竟,来形容劫的长久,而“众生于无始生死长夜轮转,不知苦之本际”17,也是这么久。

  以上所说空间与时间的安立,仍是属于物理世界的分别作用,对于入圣位的菩萨,以佛法的般若智慧来观照因缘所生法,这种时、空相对的观念,就无从施设。如同华藏庄严世界海的正觉世间,不是凡夫所能实证的。佛陀开示说:菩萨成就首楞严三昧,可以“遍游一切诸佛国土,而于国土无所分别,悉能得值一切诸佛。”“遍行一切三界之中,而于法相无所动转;示现遍生诸趣道中,而不分别有诸道相。”能将三千大千世界纳入微小的芥子中,而且在其中显现山河日月星宿,也不会觉得挤迫18。

  俗语说:“比大地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心。”《华严经》也说“菩萨摩诃萨知三界唯心、三世唯心,而了知其心无量无边。”19 我们的心,小至影响一己的行为,大能牵动无量的时空,娑婆世界是由众生的业力所感,各个世界的灾难,也是由依住该世界的众生因心所造的共业所感。以下接著从众生的业力,综合佛法对于空间与时间的观点,来审思我们与这个世界的关系。

  三、众生的业力

  《华严经》说“三千大千世界,非以一缘,非以一事,而得成就,以无量缘、无量事,方乃得成。”20 是由众生的共业与诸菩萨善根所起的无量因缘而得成就,如《庄椿录》说世界不停成坏,有二个因缘21:

  一、是由众生共业所感,所谓“同迷一心,三毒惑业,感现依报,惑业未尽,依报何穷”,所以世界成坏连续。

  二、是由诸佛愿力所感,所谓“佛有弘誓,尽度众生,众生既无穷,佛愿亦无尽”,所以所感依报世界连续。

  众生无尽,所以世界无尽,像车轮一样无始无终、也像虚空一样无内外区别,随众生的心所显现,如化如幻,本来没有范围可说。《摩诃止观》说佛陀应机而不定说法,有随自意、随他意、随自他意语;上述空间与时间的安立,实是佛陀随所自证,再随顺当时世俗所说的世间悉檀,是曲顺世俗的随他意语。经典上或有不同的时间、空间解说,也都是因时因地的方便适应。印顺导师认为,佛法中世界的安立,佛陀曾部分的引用当时世俗的传说,来阐明觉世济群的佛法,而由后人补充推演,形成组织完备的世界观22。

  佛法说业力,通于三世因果,有业这世就受报,有业来世或几世以后才成熟。众生行为造作所集成的业果,依佛法说又分成共同 ( 共业果 ) 与各别 ( 别业果 ) 两种。

  共业、就是由多数人思想行为所共同造作,因而感召共同的业果。例如,一家人就有一家人的共业,一国就有一国的共业;一家庭、一社区、一国家、一世界,其间的成员有其共同的关系行为,就有共业。

  别业、是个人自心所造,或虽是共同造作,而有轻重、深浅的区别,因此感召的业报也有轻重之别。例如,同样经历大的灾难,有人只受到轻微的损失。前述器世间 ( 或三千大千世界 ) 业就是共业,众生世间 ( 或有情世间 ) 业就是别业。

  另外,印顺导师指出,佛教的业感说,除了自作自受,还有一种颇强的展转增上力,他人的业力,也可以影响、引发自己的业报,例如父母信奉三宝,常行布施,爱物护生,小孩的心地纯白,摹仿性强,易于受熏,如此积年累月,耳濡目染,将来自然也能善良和爱23。所以,各个别业之间,有著密切的依存关系,众生一切祸福利害,也就不无相关,如同“生命共同体”的概念。

  我们累世相续的生命流,一直在不停的变化;这一段生命,身心的乐苦,智愚,强弱,或为人或为畜,都是累世未尽的业力与现世的业因所影响。佛教的世界观认为,世界是由众生起心动念的业力所造成,凡夫创造的世界,是三界六道的娑婆世界,佛菩萨以福慧圆满的无边清净功德,能造庄严清净的国土。不仅是大的世界如此,即是一栋建筑、一条道路、一个城市、一项太空计划,都是依人类的心力来决定;世间所有一切活动,都依于心力的推动。

  了解我们行为的善恶,在于起心动念,如有强有力的智慧和愿力,业是可能转化、质变或不会成熟。这业力虽是我们身口意行为的余势,但是从业的发动处去深究根源,佛法告诉我们,业的原动力是“无明”。如《楞严经》里,佛陀告诉阿难“一切众生轮回世间,由二颠倒分别见妄,当处发生,当业轮转。云何二见 ? 一者、众生别业妄见,二者、众生同分妄见。24”“无明”也是众生生死轮回的根源,如能将“无明心”转成“明心”,以智慧的心,来照知一切事理的真性,发挥真性中所具足的功德妙用,将由妄见烦恼结成的五浊恶世,一转而为清净庄严的国土,如《维摩诘经》所说的“随佛土净,…,则其心净;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也就是以智慧做到身心清净,以福德感得世界清净,众生身心清净、世界清净相依相待25。

  我们的行为价值成就一切,由于过去恶业的成熟,造成现前依报世界的恶劣环境,但是这些业报并不是众生或世界的结局,而是人类自我净化的过程。印顺导师说“一切有情在同趋于究竟圆满的旅程中,无论是落于地狱、饿鬼、畜生,轮回而不知出路,但终究要在自己身心的改善中,完成解脱。26”所以,净化各人的别业,扩充为人间的共业,如实的了解佛教所谓业力,是过去业可转,现生的努力更能扭转这个世界的未来,才不会盲从于世界末日的宿命论。

  结语

  本文以佛法对于空间、时间与众生的业力三个层面的关系,来说明佛教的世界生灭观,综合几个重点如下:

  一、世界无数无量、无边无际,凡夫、天人、二乘圣者、菩萨、佛能看到的世界,非常不同。就凡夫来说,透过所谓宗教的直觉体验 ( 例如修定的成就 ) 能开拓不可思议的视野。

  二、就我们所处的娑婆世界来说,至少有十亿个类似地球的地方可供我们居住;众生生命的轮回与器世界循环不止的成、住、坏、空,为我们的心所造作,净化自己、净化依报的世间同步,才是根本解决之道。

  三、根据经典估算,约5亿3千万年的天文数字,是这个器世间“可能”由坏而空的时间。比较现今各种预言传闻,或将某时某地发生的不幸灾难,联结成世界末日说,显而易见的是以讹传讹。

  四、灾难由别业与共业交互影响所成,佛法的三世因果观,和宿命论最大的不同,在于佛教所谓的业力,是过去业可转,现生的努力更能扭转现生与来生的果报,世界都可能转变了,何况是随世界成坏并起的灾难。

  五、“众生于无始生死长夜轮转,不知苦之本际”,随无明妄见而生死轮转,其劫是这么的长久。净化自己,离执著、了生死、度众生,同证菩提,才是我们真正应当专心一意的究竟目标。


  =============================================================
  01. 印顺导师《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偈颂讲记》收录在《华雨集》第一册,p.13。
  02. 印顺导师《佛法概论》收录在《妙云集》中编之一,1992年 p.62 ~ p.64。
  03.《长阿含经》卷18“世记经”( 大正 1,CBETA 中华电子佛典114b25 )。
  04. 印顺导师《佛法概论》收录在《妙云集》中编之一,1992年 p.123 ~ p.127。
  05. 太虚大师《真现实论宗依论》收录在《太虚大师全书》第十一编,p.228。
  06. 太阳风是一种由太阳表面射出的高速带电的粒子,吹向太阳的外围形成一大气泡。
  参考美国国家航空暨太空总署 ( NASA ) 网站资料:
  http://mobile.nasa.gov/mcs/mobile/showDetailView.jsp?paramItem=mission_pages/
  voyager/voyager20110308
  07.《法苑珠林》卷 3“三界篇”( 大正 53,CBETA 中华电子佛典288c05 )。
  08.《妙法莲华经》卷3“化城喻品”( 大正 9,CBETA 中华电子佛典25b23 )。
  09.《大方广佛华严经》卷8-10“华藏世界品”( 大正 10,CBETA 中华电子佛典 )。
  另参见《佛祖统纪》卷 31“世界名体志”( 大正 49,CBETA 中华电子佛典 )。
  10.《大方广佛华严经》卷6“如来现相品”( 大正 10,CBETA 中华电子佛典 )。
  11. 印顺导师《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第十三章“华严法门”,p.1033。
  12.《大智度论》卷33 ( 大正25,CBETA 中华电子佛典305c18 ~306a02 ) 。
  13.《佛祖统纪》卷30 ( 大正49,CBETA 中华电子佛典298a07) 。
  14. 寿数增减参见《中阿含经》卷15“转轮王经”( 大正 1,CBETA 中华电子佛典 )。
  15.《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卷3 ( 大正31,CBETA 中华电子佛典674a08) 。
  16. 另参见《贤劫经》卷7“千佛兴立品” ( 大正14,CBETA 中华电子佛典 ) 。
  17.《杂阿含经》卷34(948经)( 大正 2,CBETA 中华电子佛典242b22 ) 。
  18.《佛说首楞严三昧经》卷上 ( 大正15,CBETA 中华电子佛典629c10 & 635b12 ) 。
  19.《大方广佛华严经》卷54“离世间品”( 大正 10,CBETA 中华电子佛典288b18 )。
  20.《大方广佛华严经》卷50 ( 大正 10,CBETA 中华电子佛典263a19 )。
  21.《大藏一览》卷6 ( 嘉兴大藏经:新文丰版 21,CBETA 中华电子佛典533c17 )。
  22. 印顺导师《佛法是救世之光》收录在《妙云集》下编,1992年4月新版p. 417。
  23. 印顺导师《药师经讲记》收录在《妙云集》上编之四,1992年2月新版p. 148。
  24.《楞严经》卷2 ( 大正 19,CBETA 中华电子佛典113a27 )。
  25.《维摩诘所说经》卷上“佛国品” (大正14,CBETA 中华电子佛典538b26 ) 。
  26. 印顺导师《佛法概论》收录在《妙云集》中编之一,1992年 p. 96。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