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文库>> 宗派法门>> 禅宗>>正文内容

禅境趣谈[六则]

       

发布时间:2011年10月26日
来源:香港佛教613期   作者:秦孟潇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人生不永

  有一日,大诗人白居易往深山一座流沟寺参访。寺内老方丈迎候他光临,连声说道:“香山居士久违了。”

  白居易趋前施礼,说道:“弟子前来请安!”随即两人坐在庭园谈诗论禅,兴致勃勃。

  白居易凝视一株古老松树良久,方丈和尚说道:“想必你有所感吧?不妨写首诗嘛!”于是写下:

  烟叶葱笼苍麈尾,霜皮驳落紫龙鳞;
  欲知松老看尘壁,死却题诗几许多。

  老方丈手把银须,含笑说道:“好诗,好诗”。

  从表面上看是为流沟寺古松所题,以寄托古松无语,历尽沧桑,世事变幻,人生不永的感慨!

  你看,流沟寺里的那株虬屈的古松,它那葱笼的针叶,在烟雾的笼罩下,犹如苍色的麈尾,是那么生机勃发;它那驳落的老皮,在寒霜的浸润下,恰似紫色的龙鳞,又是那么饱经世故。若要知道这株古松的老寿,请看寺壁上代代题诗的文人骚客,又有哪些人现在还活在世呢?

  白居易的这首诗,虽然只题古松,话不及禅,然而却又唤醒多少世人,迷途知返。从当时到如今,已相隔千多年了;古松依然在,题诗人今又安在?我说斯语之人,百年后,又不知作者去到哪里?

  黄袍袈裟

  清代顺治皇帝笃信佛教,经常在宫中召请国师玉琳禅师问禅论道,在心境上有超脱的想法,私下隐遁悄悄往五台山削发为僧;但皇家却向天下宣称:“皇帝已英年病薨”,来掩盖事实的真相。不论真相到底如何,争来争去,已没有多大意义了。

  但在寺庙里早已传诵一时的《赞僧诗》,有人说,是顺治皇帝亲自作的,也有人否认它的真实性。如果能够仔细去推敲,是不难发现它的真面目!在封建时代,谁敢冒充帝王身分呢?这首《赞僧诗》一直公开传诵,就足以表明真正作者是谁了。且看其中一节诗写道:

  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肩难;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闲。黄袍换得紫袈裟,只为当年一念差;我本西方一衲子,为何生在帝王家。

  看了这首诗,谁能否认不是顺治皇帝写的呢?他承认自己前生是“一衲子”,就是说,他是和尚“转世”的!对出生在“帝王家”感到懊悔、无奈。在诗中说到“一念差”,“差”在哪里呢?除他本人之外,恐怕非他人知晓了。

  据传一位老僧说,顺治禅功深厚,在“定”中能见到自己夙世因果,故说出那些话来。

  何时清闲

  五台山一位老僧人曾对徒众说:“顺治皇帝禅功深厚。”这是有其历史背景和渊源的。事实上,清代有多位皇帝如康熙、乾隆……经常住在黛螺顶喇嘛庙里,而今皆有石碑可考证。

  据说,这位隐名的老僧人,就是暗中藏匿的顺治皇帝的道伴,他两人同住一静室参禅打坐,各自提起“话头”来寻找自己的本来面目。顺治皇帝在参禅时,他常用的“话头”是:

  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蒙眬又是谁?不如不来又不去,来时欢喜去时悲!悲欢离合多劳虑,何时清闲谁得知?

  在禅门里历代禅师,在参禅时,常用这类似的“话头”。一坐下来,在脑子里马上集中思念,尽一切可能的自我控制,设法排除妄想杂念,单独地在询问自己:“我是谁?”“未生我之前,我是谁?”“死了之后,我又是谁?”……一连串在脑海里不断反覆地自我询问;单一地追问自己,不可停歇下来,要高度地集中思念,一点也不能松懈,只要稍为旁骛,思念就会散乱,收慑不了,成为开悟的“绊脚石”。

  顺治皇帝在用功参禅时,就是不断如此询问自己!在禅功上显然有成就!既能“放下江山”,更能易于“放下身心”!

  说走就走

  在禅宗史上,唐代马祖禅师座下有八百位入室弟子,其中有位俗家弟子名叫庞居士,有“中国维摩居士”之称,他擅讲《维摩经》,在修持方面全家人都达到“自在”境地,传为千古佳话。

  据史载:当庞居士即将圆寂时,女儿灵照对他说:“日蚀了,快出来看!”

  于是居士便离开了座位,就在此时,女儿灵照端身坐禅而逝世。居士见了便说:“这小丫头,竟如此之快!”说后便燃薪将其火化了。

  过了七日,当地太守前来探望,庞居士迎他至客厅坐谈,连声说道:

  “世间上任何东西,都是虚幻的!求道要殷切,要珍惜时光。”说完,便端坐而归去。

  正准备火葬时,在邻里的妻子赶回家时,看了家中情形不禁说道:“那傻丫头和愚老头,竟没有同我打声招呼就这样去了!”于是,她马上到菜园地里找到儿子说道:“爸爸和灵照已去了!”听了这句话之后,儿子将锄头放下,大叫一声:“我也去了。”母亲见了说:“真是傻儿子!”说著,便将他给火葬了。这位老妇人料理家务妥当后,跟村人打了声招呼说:“请帮忙。”也去了。

  一家四口竟能把握住生死钥匙,说走就走,毫无挂碍。奇哉!


  砸破酱坛

  在禅门中,自百丈禅师订立了“清规”以后,禅风一大转变。在此之前,一般说来,喜“禅”的人,多属“苦行僧”,或者是些“文人雅士”。这些人把禅提升到最高层次,唯有他们才懂得禅,才够资格谈禅论道。苦行僧躲入深山岩洞中去参禅,给“禅”包上了一层“神秘”的外衣;而文人学士则在自己静室里焚香参禅,给“禅”包上了一层“高贵”的外衣。

  因此,在普通民众看来:“禅”,是神秘的,高贵的,亦因而被拒在“禅门”之外了。但百丈禅师却扭转了这一风气,说“禅”在劳作之中,更在生活之中;若是离开劳作,离开生活,根本找不到“禅”,它是无处不在的,甚至吃饭、走路、睡觉……都有“禅机”在,随时、随地都能“开悟”。

  有一日,马祖禅师派人送了三坛豆瓣酱至大雄山给百丈禅师,百丈禅师看著师傅送来的豆瓣酱,话也不说,拿起拄杖将坛子砸破!站在一旁的弟子默不作声,心里却不懂得百丈禅师为何发作?

  其实,这一行为含有“禅机”在焉。它的用意就是告诉马祖禅师,“禅”已在日常生活中,我自己能够去悟,不缺甚么了。深一层去体会,人人在生活中,都能够去“悟”,人人都不缺少甚么,因而形成了“农禅”的特色。

  没有死活

  在禅师《语录》中,有句话:“在那石头上,能听到狮子吼声。”不懂得禅门历史的人,是无法理解这句话的。

  唐代有位著名高僧名叫石头希迁禅师,日本信徒称他是“石头和尚”。他圆寂后肉身不坏,据说仍保存在日本供奉。这位禅师原是青原行思的弟子,受到器重。

  石头禅师有一次去参访南岳禅师,说:“昨日我刚抵达时,看见一个疯癫的年轻禅僧坐在石头上。”这番话,是在说他自己罢了。

  南岳禅师一时未曾会过意来,立即吩咐使者到山门外,看那个年轻禅僧到底是谁。并说:“你问问他究竟故弄甚么玄虚?你还可问他:石头上的东西移植后,还能活吗?”这话的含意是说:“你既自以为石头,何必动来动去呢?”石头禅师听到吩咐使者的话,便说道:“诸佛如来的世界,没有可搬动的东西;诸佛如来的世界,也没有死活这回事!”

  侍者把话告知南岳禅师,禅师随后又派侍者去问石头禅师:“如何才算是真正的解脱?”

  石头禅师反问:“谁绑住你了?”

  南岳禅师听后不觉一怔!默思:“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标签:人生|禅境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