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文库>> 经论讲记>> 般若摄颂>>正文内容

般若摄颂浅释第三十八课 [内外摄持断魔业]

       

发布时间:2010年08月28日
来源:智悲佛网   作者:索达吉堪布译讲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音频MP3 / 配套文本 (60'56 28M) 视频WMV (158M)

思考题

1.内善知识和外善知识分别指什么?依止内外善知识有何必要?我们应怎样依止?请结合公案和教证进行说明。

2.为什么一切万法的法相与般若的法相无二无别?请结合历史与现实说明了知此理的重要意义。

3.既然万法的法相是空性,那如何安立染污者与清净者?在了知无有染净的实相后,你打算怎样现证它?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下面讲《般若摄颂》,今天讲宣说精进断魔业之方法。

寅二(宣说精进断魔业之方法)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卯一、略说:

故勇意寻妙菩提,善巧必定摧我慢,

如患为愈依良医,无懈怠依善知识。

对于希求正道或佛法者来讲,在生死轮回中,魔王波旬的干扰会纷纷出现。为什么希求菩提的修行人,经常会出现魔障或违缘呢?有些经论里面说:非常懈怠者,魔众不会理他;非常精进者,魔众没办法伤害他;中等者,经常会出现生病、生烦恼、发生意外事故等障碍,而这就是所谓的魔障。那应通过什么方法来对付、战胜它们呢?这个问题,诸佛菩萨在相关大乘经论中有详细阐述。也就是说,为了避免魔业,应依止外善知识和内善知识,即外摄持和内摄持。

这里首先讲依止者,即具有勇猛寻求微妙菩提的意乐、善巧修行其方便的修行人。那应如何依止呢?首先要摧毁自相续的我慢(从广义上讲,所有骄慢和为自己获得快乐、利益的自私自利心都属于我慢;有时我慢也可称为增上慢)。在修学过程中,一旦生起我慢,对修行就会带来不利,所以应首先摧毁我慢,这样才能以最大的恭敬心依止善知识。

在依止善知识的时候,应以《华严经》中所讲到的四种想来依止,即:“于自身生病苦想,于善知识生医王想,于所说法生良药想,于所修行生除病想。”这个偈颂前面全部是“于”,后面全部是“想”,按照藏文诗学来讲,这是一种修饰法。意思是说,把自己当作有病苦的病人,把善知识当作医王,把善知识所说的妙法当作良药,把精进修持当作解除病痛的治疗方法。记得《窍诀宝藏论》里,也讲了转为道用的六种想:“殊胜上师作为明医想,道友护士实修疗病想,自作病人法作妙药想,获得果位作为病愈想。”

在了知依止善知识的方法后,应无有懈怠地精进依止善知识。按藏文的意思来讲,所谓的“善”指大乘法,善妙宣说或指示大乘教言的上师称为善知识。而谁认真依靠善知识,他就不会堕入外道或恶道当中。因为,通过上师的开示,我们可以了知正道,同时也知道什么是魔障,及遣除魔障的方法。对修行人来讲,这几个问题极其重要。为什么在末法时代的时候,很多人修行不成功?首先他们根本没有想依止善知识,即使依止了善知识,但因自己福报、因缘不具足,在短暂的时间中就离开了。离开以后,世间八法或种种琐事就会干扰他们的心,最终修行一无所得,全部一败涂地。在如今这个社会,这种现象经常出现。

所以,我们应按照前辈高僧大德的传统和做法,首先拼命寻找具有法相的善知识,这特别重要。在得到之后,也不要对他产生轻慢之心,否则过患无量无边,这在《金刚手灌顶经》中有广泛宣说。如果不但没有轻慢,还经常以极大的恭敬心、欢喜心和清净心来依止,自相续就能得到无形的加持,甚至不可思议的功德、利益,乃至开悟的境界都能获得。为什么佛陀经常在有关经典里面讲:依止善知识是修行的全部之法,其原因也在这里。

另外,《佛说一切功德庄严王经》中讲:“求善知识应当如是成就四法:一者数往请问,二者起精勤心,三者意乐清净,四者尊重爱法。”第一,应数数前往善知识那里,去请问有疑惑、有争议的道理。第二,在依止善知识的时候不能偷懒,若稍微有一点点不理解,或稍微有一点点事情,就对善知识起邪见、随便离开,那就不合理,相反应以最大的精进恭敬依止上师。

第三,在依止的过程中,无论是善道友的谆谆教诲,还是善知识所传的法,全部要像吸取甘露一样,以感恩心和欢喜心来接受,而且应把他们的语言当作真正的佛语那样来享用,并对治自己的烦恼。千万不能像末法时代的有些人那样,上师说一句就产生很多邪见,一方面这与自己前世的罪业有关系,另一方面这也是不好的习惯造成的。所以,若产生这样的恶心,当即就要铲除。

第四,对善知识要有尊敬心,还要喜爱佛法。如果不喜爱佛法,天天都吃喝玩乐,或做其他事很有欢喜心,善知识就会不高兴。因为上师是希求解脱者,对他来讲一切世间名闻利养都毫无兴趣,所以若有人对佛法欢喜若狂,善知识必定会欢喜。依止善知识的时候,三种欢喜中上等者是法供养,即应尽力以法供养让上师生起欢喜心。当然,供养钱财,给上师打水等,也能让上师欢喜,但最好是法供养,因为诸供养中法供养最。若能以此方式让上师生起欢喜心,一切魔众、障碍都会自然而然消失,在大乘殊胜道中永远不退转。

现在很多人,刚开始因某种因缘趋入大乘佛法,后来就因自己福报不够,或周围的因缘不具足,最终从大乘道中退失,之后还恶口骂上师和佛法,造下无量无边的弥天大罪,这根本没有必要。在千百万劫当中,人身极为难得、也极为罕见,但它就像闪电一般,若我们在得到的时候,依靠它造恶业,就特别可惜。有时候,我看见世间人不但不修福反而造种种恶业,内心就为他们的行为惋惜。但也没有办法,因为众生业力现前时,大慈大悲佛陀的妙手也很难救护,所以只好默默发愿或将善根回向给他们。

卯二(广说)分二:一、宣说外内两种摄持;二、分说内摄持。

辰一、宣说外内两种摄持:

菩萨入佛大菩提,具波罗蜜依善师,

随彼等说修行地,二因速证佛菩提。

这里讲,趋入诸佛出有坏大菩提的菩萨要依止内外善知识。那什么是外善知识和内善知识呢?随从佛菩萨而为他众宣说大乘道者,就是所谓的外善知识;相续中具足般若波罗蜜多的空性道,就是内善知识。所以我们要依止这两种善知识:一个是诸佛菩萨或依靠人的形象出现的善知识,我们平时所说的善知识,就是随顺诸佛菩萨宣讲大乘佛法的人,这是外摄持,也叫外善知识。其次,他们所宣说的般若波罗蜜多的空性道理,是所修之地或所修的境界,或者说是自相续的智慧,这是内善知识,也叫内摄持。有些论典里面说:从广义上讲,外善知识就是所依止的上师和道友,或一切对你开示的友伴老师;而内善知识,则指自相续经常祈祷上师三宝所获得的加持,或信心、出离心、大悲心、菩提心、智慧等内在的修行境界

所以,一个人要想修行成功,内在的因缘和外在的因缘都不可缺少。如果我们有内善知识和外善知识,就不会退到外道的修道当中去。依靠这两种因缘,在很快的时间中就可趋入正道:暂时往生极乐世界等清净刹土,最终获得圆满正等觉的果位。为什么呢?就像《释量论》里所讲的一样:只要因具足,果自然而然就会出现,即因果规律如是。

在其他论典中,也有内外摄持的讲法。如《现观庄严论》云:心不惊怖等,宣说无性等,弃舍所治品,应知为摄持。”其中,“心不惊怖等”,指内心有空性境界不害怕空性等;“宣说无性等”,指大乘善知识开示空性法门等;“弃舍所治品”,指彻底抛弃这两种摄持的违品;“应知为摄持”,指应当了知以上两者是内善知识和外善知识,或内摄持和外摄持。跟《般若摄颂》的所诠义一样,《现观庄严论》也把内外摄持分开:一个是内在有空性的境界不怕空性,这是内善知识;第二是宣说大乘甚深广大法要的上师,这叫外善知识。依靠这两者,我们的修行就会顺利完成。

汉地也有内外善知识的说法。《六祖坛经》里面讲:“不能自悟,须得善知识示道见性;若自悟者,不假外善知识。若取外求善知识,望得解脱,无有是处。识自心内善知识,即得解脱。”按照《六祖坛经》的观点来看,完全要依靠外善知识来获得开悟或解脱无有是处,还应认识自己心的本性。就像密法里面所讲的一样,首先要依靠外在的善知识,他们的开示或指点肯定需要,但最关键的是自己内在的认识或悟性,这更重要。所以我经常跟智悲学校的学生说:要老师天天都守着你,这是不可能的,自己应该有自知之明,一定要有自觉性。佛陀在有关经典里也说:自己是自己的怙主。其实,人自己守护自己、自己观察自己是最好的。的确,智者有自我控制或自我醒悟的能力,而愚者完全要依靠别人来维护,没有别人的支持和教导,很快就会掉落下去。

对在座很多道友来讲,外在善知识非常重要。因为,若没有依靠好的上师和道场,完全依靠自己的能力,身处大城市当中,外在的诱惑特别可怕,自己的防护能力又极其薄弱,这样想守住自己的清净心,就有一定的困难。我以前看过宗萨钦哲仁波切的开示,他说:美国纽约的人磕一百个头和尼泊尔的人磕十万头的功德一样,为什么呢?因为美国人特别忙,每天很多人都要上班十二小时,甚至十八小时,而尼泊尔的人很清闲,在这么忙碌的时间中,空出一段时间来修行,其功德自然就很大。其实,这就像佛陀时代的比丘守持二百五十条戒,跟末法时代的比丘守持一条戒的功德无二一样。为什么呢?因为那个时候生活很清净,没有那么多外在事物的吸引或诱惑,而现在人的环境诱惑太多了,自然在环境越来越恶劣、修持越来越艰难时,认真守戒、修行的功德就很大。正因为末法时代无比浊恶,我们就要在一个清净的道场或环境里,依靠外在善知识来守护自己的心相续,这样就不会有大的困难。

但最大的困难,若没有正知正念,在特别恶劣的群体中要自我醒悟,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作为佛教徒,在有因缘、有机会时,一定不要徒有形象,而应在内心深处有所体悟。比如学中观,就要把中观所讲的内容悟到,即一定要懂得它;学密法和修加行也是一样,它们的重要性和真正的含义,内心一定要了解,乃至与法融为一体。若能如此,不管任何一个环境,都不容易或不可能动摇你的心。

从以前的历史事件中也看得出来,有些人因为已经把外在的教育跟自己的心相续融合在一起,所以无论遇到任何运动、学潮,自己的心始终不会改变。而有些人的信仰很表面,或者说只是外在的形象,在遇到一点点风吹草动时,马上就会随波逐流。所以,修行要禁得起外境的考验,内在一定要有证悟空性的境界(即内善知识),这非常重要!这次讲《般若摄颂》,相信个别道友依靠前世的善根,即生中诸佛菩萨的加持,最终已经懂得了它的殊胜与深奥。这样以后,在有生之年乃至生生世世当中,就不可能轻易舍弃这种境界。若很表面,觉得很好奇,或者有一种欢喜心,就像听故事一样,那在遇到外在强大的诱惑,或自己出现违缘时,就无法转为道用。

辰二(分说内摄持)分二:一、般若是善知识之理;二、如何依止善知识之理。

巳一、般若是善知识之理:

过去未来十方佛,道皆般若非余者,

此度是入大菩提,光灯日轮胜导师。

可能有人会想,或有这样的疑问:外面的诸佛菩萨或具有法相的上师是善知识,这是众所周知、共同承认的,但你们说般若波罗蜜多是善知识,它是远离四边八戏的空性,一种不可思议的境界,怎么会成为善知识呢?善知识应该有眼有鼻,怎么空性变成善知识呢?

下面就回答这个问题。刚才讲了,依靠上师等的大乘玄妙开示,最终自己获得善妙的果位,所以他们是善知识或引导者。其实,般若也是真正的善知识。为什么呢?因为,过去出世的拘留孙佛、迦叶佛等无量无边佛陀,未来出世的弥勒佛、胜解佛等无边无际的佛,以及现在在十方刹土中已经示现成佛、正在宣说妙法的无数佛陀,他们的道全部是般若波罗蜜多,也就是说般若空性。《大般若》里面也说:以般若波罗蜜多为母,以方便为父。还说:三世一切诸佛皆学般若波罗蜜多,最终究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可见,一切佛全部依靠般若成就,除此之外根本没有其他办法。

在世间当中,学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的人相当多,但有没有依之成佛的呢?没有。如果有,爱因斯坦、荣格等科学家、理论家、思想家早就已经成佛了。可是他们研究一辈子,最终还是以凡夫的身份离开人间。有时候我这样想:现在世间很有名的人,或对人类社会具有巨大贡献者,虽然他们对人类创造了很多财富,应该说做了一些有实际利益的事情,但因没有学般若,离开世间以后就会变成一般的众生,不可能有进步,所以学般若很重要!

为什么没有依靠般若波罗蜜多,任何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不可能获得圆满正等觉的果位呢?因为,只有通达等净无二或现空无二的智慧,才有成就佛菩萨果位的机会。一切如来也讲:对步入大菩提者来说,般若波罗蜜多这一智慧可以用以下几种比喻来说明:宣示人无我如同光明,宣示法无我如同明灯,宣示世出世间一切法如同太阳,宣示获得一切智智的因如同殊胜导师。佛在《大方等大集经》里也说:“般若波罗蜜力故,疾得佛道自然道,一切智道如来道。”因此,只要依靠般若波罗蜜多的道,或依靠它的威力与加持,很多人都会得到涅槃的果位。所以,我们在即生中学般若空性很有意义和价值。

以前,我去过厦门大学、北京大学等高等学府,应该说里面的老师和学生都很聪明,可以说各方面的世间知识无所不知,很多方面非常不错。但我总觉得,这样的聪明智慧没有用在佛法上很可惜,如果遇到空性法门或菩提心法门,对他们生生世世都能带来非常大的利益。可是,他们却将毕生的精力用在电脑、交通学、文学等世间学科上面。虽然在即生中,这些东西能让自己的生活多一些风光,但在断除种种内心的烦恼和痛苦,让自己趋入光明正道方面,一点一滴的意义也没有。所以,在看到很多世间的高等学校时,我就会生起悲心。

当然,从世间法的角度来讲,他们也很成功。但从佛法的视角来分析、判断时,他们因为没有般若的力量,就不可能遣除自相续的黑暗。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外在的物质再发展、再进步,人类也不一定能健康发展。因为,人类的欲望越来越膨胀、永无止境,而外面的物质也跟着发展,是绝不可能的。

大家都清楚,人的欲望无有止境,比如:有一万元就想十万元,有十万元就想一百万元,有一百万就想一千万,有一千万还想一亿,有一亿还想一百亿,有一百亿还想一千亿……看看世间上的富翁,在了解了他们短暂人生中的追求目标后,就会感到他们极其可悲、可笑,从而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佛教的伟大与殊胜。因此,大家一定要了知,般若的光明能遣除自他一切黑暗。

但般若没有入心时,打瞌睡的黑暗也很难遣除。有一个故事这样讲:一位老师看到一个学生在打瞌睡,就下来问:你为什么老闭着眼睛?学生说:老师!您讲得太好了,我一直在思维着。老师又问:那你为什么一直打盹?学生说:老师!您说的每一句话都很有道理,所以我一直点头。老师说:那你为什么嘴里流出口水?学生说:哎呀,老师您不知道,您讲得太好了!我觉得津津有味,所以自然而然就流出口水来了。不知我们这里个别道友是不是这样?希望大家振作精神、认真听法。

巳二(如何依止善知识之理)分二:一、所依般若之本体;二、教诫必须依般若。

午一(所依般若之本体)分二:一、真实宣说;二、断除成为染、净不合理之争议。

未一、真实宣说:

犹如般若法相空,知诸法相与彼同,

尽晓万法空无相,此行即行善逝智。

这里讲般若的法相是空性。为什么是空性呢?《般若八千颂》里面,问般若法相的时候,佛陀回答说:“般若的法相是空性。”当然这是胜义的法相。如果是世俗的法相,般若的法相就不一定是空性。以前我们讲《现观庄严论略义》时,般若的法相是已经或者能够抵达现证诸法离戏智慧的无住涅槃。为什么般若胜义的法相是空性呢?因为在胜义中了不可得。

虽然在世俗中,就像色法的法相是有变碍或有阻碍一样,人、柱等一切万法都有不共的法相,但在胜义中绝对不可能存在这些相。因此我们应该知道,在未经观察时,在如梦如幻或迷迷糊糊的境界前,有种种世俗法,但真正用智慧观察时,最终一切法的本体全部是空性。因此,不但般若的法相以空性来安立,色法、声法等一切万法的法相也跟般若的法相一模一样:人的法相是空性,房子、柱子、瓶子等万法的法相是空性。如果完全通达一切法的本体在名言中是假立的,即如幻如梦、无有实质,在胜义中是无有所缘、无有本性的空性,那就在真正行持般若波罗蜜多。

佛陀在《大方等大集经》中说:“一切诸法空无相,亦复无有次第生,其性本来常寂静,无有能作如虚空。”因此可以说,一切万法真正的法相就是不可思议。谁能真正通达这样的境界,那个时候他就知道万法的法性,就是以前不了解的、有争议的、诽谤的,也能全部了知,可以说一通百通、一知全知。从历史上看也是这样,有些人刚开始并不了解佛教及其地道功德,甚至对佛陀、上师、般若空性还有成见或邪见,但后来自心真正了解后,这些现象全都没有了。

在《居士传》里面,有宋朝大人物——宰相张商英的事迹:刚开始的时候,他对孔孟之道颇有兴趣且通达无碍。有一次他在一个道场中看见金盒里有纯金写的佛经,就特别不满意地说:宣说孔孟之道的文字都没有用金子写后装在金盒中,为什么胡人(指印度人)所说的语言如是受人尊重?于是他准备写《无佛论》,即没有佛陀的论典,想专门驳斥佛陀或佛教。

后来他在一个同事家里看见《维摩诘所说经》,信手一翻,便对其中的道理生起了欢喜心。他说:胡人能说出如是境界还很不错。于是他借回家里静心阅览,妻子跟他说:您好好研究这本《维摩诘所说经》,一定要把《无佛论》写好。他越看越被里面的玄妙意义所吸引,在对其中的甚深道理有所了解后,他不但不谤佛,还对禅宗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后来在五台山,他好几次见过文殊菩萨的不同幻现和形象。

他跟很多禅师在有关佛教方面的道理上都进行过交谈,其中最主要的是与从悦禅师的交往。一天,他跟从悦禅师针对很多佛教方面的问题交谈后,有些疑问已经解除,有些一直在思索(即参究),甚至晚上都睡不着。在下半夜,他出去方便,不小心将尿壶踢倒,以此因缘他突然开悟。开悟后,他作偈一首[1]供养禅师求印证。禅师也作颂印证:“等闲行处,步步皆如,虽居声色,宁滞有无。一心靡异,万法非殊,休分体用,莫择精粗。临机不碍,应物无拘,是非情尽,凡圣皆除。谁得谁失,何亲何疏,拈头作尾,指实为虚。翻身魔界,转脚邪涂,了无逆顺,不犯工夫。”从中他也真实了达了佛教的意义。

最后,他不但不写《无佛论》,还作《护法论》来保护佛法。在《护法论》里,他对韩愈、欧阳修等人的排佛观点一一驳斥,肯定了因果不虚等佛教深奥法门的合理性。他还用比喻说明:在儒释道三教中,佛教最殊胜。他说[2]:虽然总体上讲,它们都可以治众生的病,但儒教只能治皮肤之疾,道教则可治血脉之疾,佛教却能治骨髓之疾。我觉得他说得非常好!

以前也有一些文人、高僧大德通过这种方式来比喻,当我们了解了儒道两教的论典后,一定会坚信他们的观点无比正确。拿道家的《道德经》来讲,虽然里面讲了很多特别玄妙的道理,尤其是在全文八十一章中,从头到尾一直在描述道的深奥。但跟佛教所讲的道相比较,确实没有那么深奥。当然,我们并不是因为自己是佛教徒,就认为佛教超过儒教和道教。当真正的智者以智慧从理论上分析时,就会发现它们之间有很大差别。

所以我非常希望,很多有智慧的人都能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来分析、研究、探讨佛教。若能如此,必定会明白佛教的高深之处。如果还有信心,或有真正的善根,不仅在理论上能知道它玄妙深奥的意义,而且内心与般若空性不可言说的境界完全可以融会贯通,最终也会示现无边无际利益众生的超胜行为。从历史上看,刚开始很多大德也是一般的凡夫俗子,但后来因为他们依止了内外善知识,在这两种因缘具足后,在短暂的人生中,也示现了广大无边、不可思议的利生事业,甚至根本无法用语言来描述。

当然,有些甚深道理在世人面前也不一定交待得清楚。因为世间人只想获得钱财、美色等享受,除此之外的快乐和价值根本不屑一顾。但这对我们无利无害,就像月称论师在《入中论》里所讲的一样:“若许世间是正量,世见真实圣何为,所修圣道复何用,愚人为量亦非理。世间一切非正量,故真实时无世难。”所以,在宣说真实胜义空性时,世间人再怎么样跟我们辩论,也根本没办法打破我们的观点。就像愚笨的学生再怎么样对有智慧的老师反驳,也没办法获胜一样。虽然在宣说空性时,世间会有人不理解,但这只不过是自己没有深入而已。如果深入,不但自己不会驳斥,反而会趋入佛教团体当中,最终成为虔诚的佛教徒而弘扬正法。

未二(断除成为染、净不合理之争议)分三:一、真实意义;二、其比喻;三、如是宣说之结尾。

申一、真实意义:

众生妄执欲求食,贪轮回意恒流转,

我我所法非真空,凡愚虚空打疙瘩。

有些人说:假设一切万法都是空性、寂灭的,那一切有情怎么会成为染污者与清净者呢?也就是说,如果万法是空性,为什么有些众生成为具有一切烦恼的可怜凡夫——染污者,有些众生成为断除一切烦恼障和所知障的佛菩萨——清净者?

在佛经中,针对这样的问题有合情合理的答复:在本性中,应该说一切万法都是空性的,可是相当一部分众生,因为他们被非理作意所牵,便对外面种种事物生起欲望和贪执,或者说种种幻想此起彼伏地出现。因为他们对轮回有贪恋的意乐,在六道轮回中就一直无头无尾地不断流转,不可能获得真实的解脱。虽然众生正在迷失方向,但在那个时候,一切万法的本体应该说是无我、空性的,就是人们牢牢执著的我和我所也没有任何本体,只不过凡夫众生始终将根本不存在的东西认为是存在,也即无中生有。但这毫无意义,就像虚空一无所有,不可能把它打成疙瘩一样。所以,一切众生本来没有任何痛苦和烦恼,只不过自己不了解而已。

以前慧南禅师说:“高高山上云,自卷自舒,何亲何疏;深深涧底水,遇曲遇直,无彼无此。”意思是说,高高山上的云,自己卷起来后、自己舒展开来,根本没有亲疏之分;深深山谷里面的水,遇到外境时而变成曲的、时而变成直的,根本没有彼此的分别。我们的心也应该这样无有束缚,若能如此便可现见本来面目,因为在本体上根本不可能有像执著那样的自性。

以前,四祖道信禅师在14岁时,因前世具有空性的善根和习气,一听到空性,就像《入中论》里面所讲的一样:数数生起欢喜心。他去依止三祖僧璨大师时,在三祖前说:我今天想依止上师,您可不可以给我讲解脱法门。三祖跟他说:你需要解脱,谁束缚你了?他说:没有谁束缚我。三祖说:既然没有谁束缚你,那怎么需要解脱呢?这个时候他就获得了开悟。

实际上也是这样,本来都没有束缚,怎么还需要解脱呢?其实,这就像密法里面所讲的一样,解脱和束缚是观待而言的。所以,我们的心谁束缚、谁染污,从本体上讲都是没有的,只不过自己不了解而已。若能了解,一切束缚都没有。后来他继续依止上师九年,承接禅宗衣钵,成为第四代祖师。再后国王要求道信禅师到皇宫里去当国师,迎请了好几次他都不肯去,甚至以砍头来威胁也面不改色,国王很感动、也很尊重,一直不断地给他供养。

从自古以来很多高僧大德的历史看,禅宗跟密宗应该是一样的,因为很多都依靠不可思议的表示方法认识了心的本性,或了达了空性。所以,我们既要学习往生法,还要学习般若空性。当然,若将般若空性跟密法和禅宗的道理结合起来,有些偈颂一百个人会有一百种解释方法,这也是很多禅宗偈颂后人没有用文字或分别念来解释的原因,密宗当中很多金刚语也是如此。但不管怎么样,我们应该知道,其中有非常殊胜的因缘和缘起,所以大家一定要对这些金刚语生起欢喜心和信心。

这样以后,我们就能深深了知,众生认为痛苦等存在的分别念,就像《大圆满愿词》里所讲的一样——“伺意犹将虚空打疙瘩”。为什么呢?因为它们在本性上皆不存在。比如我今天认为特别痛苦,但是真正观察痛苦的本体、来源、住处,就会一目了然:只不过自己迷惑而已,实际上所谓的痛苦绝对不存在。当然,这是依靠《中观根本慧论》等中观论典的推理,从理论上所作的分析。如果依靠禅宗和密宗,通过简单的途径——一种表示法,就能认识这种道理。也就是说,以方便方法就能获得开悟,并不需要长时勤作和修福。所以希望大家都能达到这种境界,这至关重要!

好,今天讲到这里!

回向偈: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1] 即:“鼓寂钟沈托钵回,岩头一拶语如雷,果然只得三年活,莫是遭他授记来。”

[2]《护法论》云:“余谓:群生失真迷性,弃本逐末者,病也!三教之语,以驱其惑者,药也!

儒者使之求为君子者,治皮肤之疾也;道书使之日损、损之又损者,治血脉之疾也;

释氏直指本根,不存枝叶者,治骨髓之疾也。”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