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文库>> 以戒为师>> 菩萨戒>>正文内容

梵网经菩萨戒略注:诸佛子当受持读诵菩萨戒

       

发布时间:2010年03月07日
来源:摘自《梵网经菩萨戒略注》(题目外加),来源:莲开净寺网站   作者:圣一法师讲述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诸佛子,是四十八轻戒,汝等受持。

四十八轻戒护持戒体清净,犹如莲花出污泥而不染,得人天恭敬,自己亦尊重自己。

过去诸菩萨已诵,未来诸菩萨当诵,现在诸菩萨今诵。

过去诸菩萨已诵此戒,身心清净。

未来诸菩萨当诵此戒,身心清净。

现在诸菩萨今诵此戒,戒体清净。

十重戒是戒体,四十八轻护持戒体,戒体是法身慧命,法身肥慧命长,没有戒体,我们慧命就断了,不能自度度他,更不能称为菩萨。

诸佛子听,十重四十八轻戒,三世诸佛已诵、当诵、今诵,我今亦如是诵。

三世诸佛因戒成佛,成了佛还要诵戒,佛不忘恩,报恩故诵戒,释迦佛亦如是,报恩诵戒。

汝等一切大众,若国王、王子、百官、比丘、比丘尼、信男、信女、受持菩萨戒者,应受持读诵解说书写,佛性常住戒卷。

三世佛及释迦佛也诵戒,汝等大众、国王王子、百官、比丘、比丘尼、信男信女、受持菩萨戒者,应半月半月诵戒。比丘、比丘尼,更应诵两种戒,一、菩萨戒,二、具足戒。具足戒是了生死之戒,菩萨戒是成佛之戒。

受戒,持戒,诵戒,以此戒自利,以此戒利他,复为人演说,解得分明,复书写流通。

戒即佛性,佛性常住世间,戒亦常住,例如杀戒,过去不杀,未来不杀,现在不杀,三世不杀,不杀法常住,戒戒亦然;佛性遍十方,戒法遍十方,佛性是性德,持戒是修德,持修德之戒,显性德之佛性,故名佛性常住戒卷。

流通三世,一切众生,化化不总。

佛性遍三世,戒法亦遍三世,三世所修功德不离持戒,以戒来教化众生,不是众生教化戒,是戒教化众生,戒教化无量众生止恶修善,戒教化无量众生出生死苦海,戒教化无量众生成等正觉,称为化化不绝。犹如种田,今年种,明年种,种种不绝;又如割禾,今年割,明年割,割割不绝;以戒教化众生,化化不绝。

得见千佛,为千佛授手,世世不堕恶道八难,常生人道天中。

受了佛戒,人人清净,得见贤劫千佛,千佛伸手摩顶加庇,世世不堕恶道八难,常生人天中,见佛闻法,依法修行。

我今在此树下,略开七佛法戒,汝等大众,当一心学波罗提木叉,欢喜奉行,如无相天王品劝学中,一一广明,三千学士,时座听者,闻佛自诵,心心顶戴,欢喜受持。

释迦佛成佛后,在此菩提树下,略开七佛法戒,略开者,即十重四十八轻戒,广说则有无量戒。戒以止恶为义,止一恶有一戒,止无量恶有无量戒;戒以修善为义,修一善一戒,修无量善有无量戒;戒以度生为义,度一众生一戒,众生个个不同,度无量众生,故有无量的戒。

略说十重四十八轻戒,汝等大众,应一心学波罗提木叉,四十八轻与十重戒,是保解脱,保得解脱之果,所谓持戒为因,解脱为果,亦称戒波罗蜜,波罗蜜即到彼岸之意,持戒可离生死此岸,到涅槃彼岸。所以持戒修行最稳固,持一戒得一解脱,如能具足持戒,则究竟解脱,到涅槃彼岸,故名波罗提木叉,大众要欢喜奉行,如梵网经无相天王品劝学中,一一广明。

菩萨称大士,又名开士,又名学士,学士者学佛之士也。佛说戒时,有三千学士坐听,佛高座而说戒,三千学士下座而听,如法而说,如法而听,三千学士闻佛自诵所受之戒,心心顶戴,欢喜受持。

尔时释迦牟尼佛,说上莲华台藏世界,卢舍那佛所说心地法门品中,十无尽戒法品竟。

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成正觉,即说华藏世界,卢舍那佛心地法门品中成佛之戒,十重四十八轻,十重戒都是无尽,例如尽虚空遍法界不杀生,杀生戒是无尽,修慈悲喜舍,不能离开杀戒,修辩才三昧,也不能离开杀生戒,行菩萨道不能离开,说法不能离开,乃至成佛也不能离开,不杀是无尽戒,十条重戒,戒戒无尽。

千百亿释迦亦如是说。

一释迦如是说,千个百亿释迦亦然。

从摩醯首罗天王宫,至此道树下,十住处说法品,为一切菩萨,不可说大众,受持读诵,解说其义亦如是。

一释迦,从首罗天王宫,至人间菩提树下,成正觉已,次第先到普光明殿,说十世界海,第二到忉利天说十住,第三到夜摩天说十行,第四到兜率陀天说十回向,第五到化乐天说十禅定,第六到他化自在天说十地,初禅说十金刚,二禅说十忍,三禅说十愿,四禅说心地法门。由四禅摩醯首罗天王宫,至此道树,共有十住处,为一切菩萨及不可说大众,读诵解说成佛的法门,其余千百亿释迦亦如是。

千百亿世界,莲华藏世界,微尘世界。

千百亿世界,有千百亿释迦,莲华藏世界,有卢舍那佛,微尘世界,有十方诸佛,不论卢舍那佛、释迦牟尼佛、十方诸佛,所说之法都是相同,一国土如是,处处佛土亦然。

一切佛心藏,地藏,戒藏,无量行愿藏,因果佛性常住藏。

说甚么法门?说一切佛的心藏,心是三十心:十住、十行、十回向,这三十心含藏一切佛法,一即无量,无量归一,一者心也,心含藏一切,故名心藏

地藏,指十地法门,十地菩萨证穷心地,法法周遍法界,含摄一切,故名地藏

戒藏,指十无量戒,具足一切戒,戒为法界,一切法趣戒,是趣不过,故名戒藏

无量行愿藏,菩萨从愿起行,行遍法界,以行填愿,愿满虚空,行愿相资,悲智和合,从行愿修成无量功德,故名无量行愿藏

因果佛性常住藏是佛因,是佛果,佛果固然是佛性,佛因也是佛性,初见佛性,就是佛因,究竟见佛性,名为佛果,见佛性后,从性起修,修万行,称为佛因,万德庄严佛性,名佛果,万德不离佛性,万行也不离佛性,佛性常住,万行万德常住,故名因果佛性常住藏

如是一切佛说,无量一切法藏竟。

一切佛所说的心地法门,皆含藏无量一切法,故名,如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包含一切法;药师如来十二大愿,亦包含一切法;观音菩萨大慈大悲,也包含一切法;九华山地藏菩萨大愿,也包含一切法;香积国的香饭,也包含一切法;如是一切佛所说无量一切法藏竟。

千百亿世界中,一切众生受持,欢喜奉行。

娑婆千百亿世界中,一切众生闻释迦佛所说,顶戴受持;欢喜奉行。

若广开心地,相相,如佛华光王七行品中说。

广开心地,相相,即依一心地相,广开无量相。

梵网经六十一品,其中有一品,佛华光王七行品详说心地,相相。

下文的回向偈颂造得很好,可能是鸠摩罗什法师造:

明人忍慧强。

明眼的人邪正分明,能抉择迷悟,深明因果,明眼人,忍力慧力皆强,忍则烦恼不起、妄想不来,忍能止一切恶,是故忍力强。慧能说一切法,能度众生,能修一切善,是故慧力强。

忍力止恶,这就是律仪戒,慧力修一切善,是摄善法戒,忍慧力强,是饶益有情戒。

没有智慧的人,不会修善,或应修善而不修,甚或不知道怎样修善,也是没有智慧,所以有智慧的人能够止一切恶,修一切善,饶益一切有情。

能持如是法。

如是法,就是佛戒,佛戒是三聚净戒:摄律仪戒,止一切恶,是忍力;摄善法戒,修一切善,是慧力;忍与慧和合,能度一切众生,是饶益有情戒。论语说这字,说得很清楚:喜怒哀乐之未发为之中。就是忍,发而皆中节为之和。就是慧。

所以我们要止一切恶,修忍力(生忍、法忍、无生法忍),忍就是定。再修一切智、道种智,这就是慧力。忍慧即定慧,定慧力强就能持菩萨戒,故云:能持如是法

未成佛道间,安获五种利。

持菩萨戒,将来一定成佛,但是要经三大阿僧祇劫。未成佛之前,我们持此菩萨戒,定能获得五种利益。

一者十方佛,愍念常守护。

持戒清净,能止一切恶,能修一切善,又能度一切众生,所以十方佛常护念。

二者命终时,正见心欢喜。

临命终的时候不见地狱,见佛净土,即生佛国,所以临命终的时候,正见心欢喜。

三者生生处,为诸菩萨友。

持戒的人皆生净土,与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等为伴侣,是谓不退菩萨为伴侣,生生世世做菩萨的朋友,是第三种利益。

四者功德聚,戒度悉成就。

持戒的人止一切恶,有止恶的功德,修一切善,有修善的功德,度一切众生,有度众生的功德,三种功德犹如大火聚,聚在戒波罗蜜,戒度就是指戒波罗蜜,戒波罗蜜圆满,到涅槃的彼岸,故云:戒度悉成就

五者今后世,性戒福慧满。

持戒清净的人,今世见自性戒福慧圆满,或于后世,见自性戒,福慧证得圆满,成真正佛子。

此是诸佛子,智者善思量。

有智慧的佛子,能善思量,何时早见自性戒,得证福慧圆满。

计我著相者,不能生是法。

本来身体无我、持戒无我、五蕴无我,但凡夫执有我,有我执就有贪嗔痴,有贪嗔痴就作业,有业则生死不能了。无我则无贪嗔痴,无生死,所以欲想了生死,切莫著我相,不执五蕴为我,便能见自性戒福慧圆满,所以计我著相者,不能生是法。

灭寿取证者,亦非下种处。

凡夫著我,不能见自性戒,令福慧圆满。二乘人无我,但还有法执,认为生死是有,要灭生死的寿,认为涅槃是有,住于涅槃的静。一切法未曾空,还有法执在,任汝怎样修行,都不能见自性戒福慧圆满。所以二乘人也非大乘种子,亦非下种处。

欲长菩提苗,光明照世间。

菩提是菩提心,是成佛的种子,若有人发菩提苗,则其心光遍照世间。

应当静观察。

止一切妄想,心则清净,从清净心中观佛,佛现前,观净土,净土现前,观天堂,天堂在眼前,这样在净中观察,可以观到诸法的真实相,是止观的法门。

诸法真实相。

一切法都是佛法,一切法都有真实相,真实相就是众生的佛性,欲想见自己的佛性,要净观察,就可以见到诸法的真实相,甚么是诸法的真实相?

不生亦不灭。

一切法不生,生相不可得——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也不是共生,亦不是无因而生,是故说无生。

一切法不灭——即不生也就无法可灭。

见到一切法生,未是见真实相,见到一切法灭,也未见真实相。凡夫见一切法生,二乘人见一切法灭,都是未见真实相,一切法灭怎会有众生可度?所以二乘人不度众生;如果一切法灭,怎可以有佛道可成,所以二乘人亦不求佛道。

凡夫见诸法的生相,有生,即有灭,烦恼就生起,无明又生起,业障也生起。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灭,常作如是解,诸佛常现前。这首偈是华严经说,所以唯有诸佛菩萨才见一切法不生不灭,见诸法的真实相。若能生灭灭已,寂灭现前,即见不生不灭的真实相,亦即见一切法的本相。

烦恼是不生不灭,无烦恼可断,生死不生不灭,无生死可了,业障不生不灭,了即业障本来空,所以不生不灭是诸法的真实相。

不常复不断。

一切法无常,切莫认一切法是常的,很多人用功以为法是常,我们念阿弥陀佛,念完,佛号就空了,不是常的,若果阿弥陀佛是常,就不能念观音菩萨,观音菩萨名号亦不常,所以我们可以念大势至菩萨,大势至菩萨的名号也不是常,是故我们可以念清净大海众菩萨。

一切有为法不是常,昙花一现,犹如水泡,如露亦如电,如梦幻泡影,所以我们不应执一切法是常,有些人不明白这道理,以为佛号是常。

参禅提话头是敲门瓦子,也是无常,念佛号与提话头是有为法,修行从有为入无为,有为法不是常的,它不常你怎可以教它常,既然一切法不常,那么是断吗?也不是断,阿弥陀佛不常,不常是断吗?也不断,古人云莫谓如来成断灭,一声还续一声来,何曾是断?所以一切法不常亦不断。人与人之间,聚会是不常的,不常就离别了,岂不是一离永离吗?但亦不断,因缘和合又再会,再会就是不断,所以一切法都是不常亦不断。

不一亦不异。

不断是一,但亦不是,昨天与今天不是一,昨天的我与今天的我,那里是一?昨天胃口很好,吃了两碗饭,今天只吃一碗饭,那里是一?但是昨天与今天也不是异,昨天是某甲,今天也是某甲,不是异的。例如念阿弥陀佛,第一句与第二句不是一,第二句与第三句也不是一,但是百千万亿句都是阿弥陀佛,就不异,所以一切法不一亦不异。释迦佛有千百亿化身,千百亿化身不是一,但都是释迦牟尼佛,所以不是异,不一不异是诸法的实相。

不来亦不去。

一切法没有来处,有来处才可说来,无来处即是无来;一切法没有去处,不能说去。你看我们的妄想,从那个地方来?它是无来处,也没有去处,妄想不来也不去,当体是空的,悟即无,迷即有,妄想的实相是不来不去。你看我们发梦,梦从那个地方来?梦醒后梦往那个地方去?念阿弥陀佛,声无来处,佛号念毕,声无去处。有来有去是众生境界,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是佛境界,佛见到诸法的实相,见一切法无来无去——生死无来无去,生死即非生死,烦恼无来无去,烦恼即非烦恼。无来无去,是烦恼的真实相。

所以金刚经说: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见来无来相,去无去相,就可以见到如来,见生无生相,灭无灭相,亦可以见到如来;见常无常,断无断,这样就见到如来,所以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生死无来去,若生死实有来去,则无人能断生死;见生死无来去相,生死当下即空,生死无来去相,是生死的实相,生死的实相里无生死。众生无来去相,就是众生的实相,众生的实相是无众生。所以金刚经云:灭度无量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这便是众生的实相。若见到诸法的实相,则见一切法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那就是一心。

如是一心中,方便勤庄严。

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来不去,就是一心,有生有灭、有常有断、有来有去,就是妄心。所以修行要留意,一心现前,从一心而修万行,万行庄严一心,这是勤庄严。

从一心修万行,万行就是一心,无能庄严,无所庄严,无能所庄严,即非庄严,是名方便庄严。

菩萨所应作,应当次第学。

菩萨应净观察,见不生不灭,证自己的一心,从一心修万行,那就是菩萨所应作。如何作?第一、生如来家,这是十住的菩萨,第二、行如来事,是十行的菩萨,第三、回自向他,是十回向的菩萨,第四、见心如大地,心造诸如来,是十地的菩萨。住、行、向、地四十位的菩萨,应当次第学。

于学于无学。

学是因,无学是果,从学因,得无学的果:初果、二果、三果都是有学,阿罗汉果是无学。是有为法,有功用道,无学是无为法,无功用道;学是初心,无学是老参,所以说饱参饱学;学而得无学,证无学的果。

勿生分别想。

不论他是初学,还是究竟无学,不要生分别想,因为有分别想是凡夫,无分别想是圣人,凡夫转为圣人很易,只要不分别就可以,样样有分别就是凡夫,凡夫未曾离开这个分别心,有人我知见,有亲疏分别,若无分别心就是智慧,有分别心就是识,所以应将这分别识变为无分别心——转眼、耳、鼻、舌、身、意为成所作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

是名第一道,亦名摩诃衍。

如是转八识成四智,转凡成圣,所以称为第一道,第一道就是无分别,无分别就是摩诃衍。

无分别而布施,布施遍法界,广大如虚空,究竟如法性,布施便是摩诃衍。摩诃衍又称为大乘,无分别时,法法遍法界,法法尽是大乘法——以无分别心坐禅,禅定遍法界,是大乘法,以无分别心行忍辱,忍辱遍法界,忍辱就是大乘法,无分别心念佛,念佛也就是大乘法,得念佛三昧。

一切戏论恶,悉从是处灭。

分别就是戏论,有戏论就有烦恼,无分别则烦恼灭;贪嗔痴是戏论,有分别即有贪嗔痴,无分别则无贪嗔痴,贪嗔痴这戏论就灭了;生死是戏论,有分别即有生死,无分别则生死灭;业障也是戏论,有戏论,就有业障,无戏论,业障就灭了;众生也是戏论,有戏论就有众生,无戏论则众生灭。所以一切戏论,悉从是处灭,是处指无分别智,无分别智能够灭一切戏论恶。

诸佛萨婆若,悉由是处出。

萨婆若就是诸佛的智慧,诸佛萨婆若海广大无边,皆由无分别智流出,若能无分别,就可以见到如来的萨婆若海。

是故诸佛子,宜发大勇猛,于诸佛净戒。

大勇猛者,将分别心变为无分别想,怎样变这分别心为无分别?一定要持戒,持诸佛净戒。

护持如明珠。

持戒清净,不令有一毫损污,令戒体犹如明珠般的清净,持戒清净就得无分别想,能入诸佛萨婆若海。

过去诸菩萨,已于是中学,未来者当学,现在者今学。

过去诸菩萨,已持戒清净得无分别智,入萨婆若海,未来的菩萨也要持戒清净,得无分别心,入如来的萨婆若海,现在的菩萨也要持戒清净,得这无分别心,入如来萨婆若海。

此是佛行处。

持戒清净得无分别智,入如来的萨婆若海,是诸佛之所行。

圣主所称叹。

圣主即是诸佛,诸佛称叹菩萨持戒清净,得无分别智,能入萨婆若海。

我已随顺说,福德无量聚,回以施众生,共向一切智,愿闻是法者,悉得成佛道。

我已将诸佛所称叹的法,随顺而说,所得无量的福德,回向一切众生,共向一切智,愿闻是法者,悉得成佛道。

菩萨戒说到此处,已经说完,感谢大九华山地藏王菩萨,慈光加庇、令法会圆满,感谢仁德住持,统理大众,令法会如意,感谢维那师,悦众师师父,出心出力,还有,感谢各位的随喜。


以此功德回向世界和平,万民安乐,又回向佛教,佛日增辉,法轮常转,普愿在座听众,持戒清净,入萨婆若海,共成佛道,菩萨戒圆满。

标签:慈悲|菩萨戒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