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文库>> 发愿实修>> 临终往生>>正文内容

“临终关怀”经验谈

       

发布时间:2005年07月27日
来源:华藏世界   作者:连亮佛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自从师父推广“临终一念往生”以来已届一年,过去本门因人力关系主要在推动舍报助念,因此临终关怀经验与技巧,仍待互相切磋与学习。末学深感临终关怀与舍报助念之方法差异极大,愿抛砖引玉,先陈述个人进行临终关怀之点滴经验,藉以引发更多师兄共襄盛举,分享个人经验,使本门之临终关怀,如同舍报助念一样殊胜,并冀望能带动更多师兄依循前人经验,减少进入障碍,快速地进入临终关怀行列。

  临终关怀之困难点在于病患是活生生的人,他有情绪、思想,对你的言行会有反应,尤其一般人忌讳谈论死亡,或不舍得亲人,不愿往生,若您仍用舍报助念的导示方法,即可能引起病患的嗔恨心,当场坐起来怒目相视或赶你出去。更困难的事,临终病患通常已无法言语,您不知道他心中是否已有死亡心理准备,不知道他心灵深处的感受,因此导示内容要极为小心,不可照稿念,因他可能正眼睁睁地看着你。

  不宜称呼病患为某某居士,因他可能未学佛,不习惯被人称为居士(“居士”即“居德之士”,如同“大德”一样是一种尊称)。曾有师兄称呼病患为某某居士,并依照舍报助念的导示方式导示临终病人,却发现自己与临终病人及其家属之距离很远,也感受到关怀后家属并非很感恩满意,事后亦未再请我们助念。因此临终关怀时,最好称呼临终者“伯伯”、“伯母”、“阿公”、“爷爷”、“奶奶”、“张妈妈”、“老菩萨(针对有学佛者)”或直呼其名(若为年轻人),更要配合其平常惯用方言(如台语)。

  曾有师兄关怀时尽量避免触及死亡话题,但仍被老先生(临终者)识破,当场坐起来告诉师兄:“我告诉你,我不会死,我一定能度过明天的生日”,但当天晚上老先生就过世了。这里是要告诉大家大部分人仍不愿(或不敢)面对死亡。民间有些人视“阿弥陀佛”为死亡的代名词(而“观世音菩萨”则是救苦救难的代名词)。

  因此掌握习俗、方便导引,并尽量使用临终者惯用的方言(如道地流利的台语)是关怀者应作的功课。尤其是如何在短暂的关怀时间里,迅速拉近双方距离,谈论佛法,请其念佛修持、助念,乃至劝其发愿往生等,均是临终关怀极高难度的课题,加上临终者各人个性、学经历、宗教信仰、世间挂碍不同,因此难以如舍报助念有一标准范本,照本宣科(照稿念导示)即可。

  为了方便本文的讨论,拟先定义相关名词,以避免混淆,因相关技巧、经验截然不同:

  一、病患关怀:指尚未濒临病危之病患,其精神意识可能尚清楚,通常尚能言语,可与关怀人对谈。因其尚未病危,病情有可能好转,不一定有死亡心理准备,不一定接受佛法,个别差异极大。

  二、临终关怀:指医生已宣布病危之临终病患,其精神意识已差,可能呈现半昏迷,亦可能意识清楚,通常难以言语。若在加护病房,常口中及全身插满管子,呼吸极度困难,与生命搏斗。在此情形,有些临终者尚希望好转,不愿离开人世;有些则因痛苦已极,想早点离开人世,个别差异亦极大。通常因痛苦已极,容易接受佛法,如大海值木,但仍不一定有死亡心理准备。为确保“临终最后一念往生”,仍须助念以带领临终者念佛,故亦可称为“临终助念”。

  三、舍报助念:针对已舍报亡者之助念,因亡者无法言语,不知其情绪感受,助念人可看稿导示、专心念佛即可。

  有关“病患关怀”部分,因尚未病危,病患通常无死亡心理准备,在台北是家属主动要求前往,通常关怀人(师兄)以“探病”名义,事先讲好假装是家属联络人之“朋友”身分,否则病患怀疑你来作什么、你是谁?既称为“探病”,如何在短暂时间切入吾人前往主题——佛法,描述极乐世界的殊胜,并提示(或暗示)可发愿往生,是极难课题,难有标准模式(导示范例)可循,属高难度沟通技巧,只能见招拆招,机智应对。若是师兄主动前往关怀,非家属邀请,更不能为关怀而关怀,即不能强说佛法,可能需多去几次,惟台北因人力不足,目前无此主动前往关怀情形,均是应家属要求而随时出动。

  “病患关怀”既难有标准模式可循,以下实际案例或许仍可提供诸位参考:

  民国八十九(公元二○○○)年七月十四日,淡水马偕医院安宁病房朱女士,六十七岁,患有肺腺癌,家属并未告知病患本人病情,病患亦不知自己是住在安宁病房,意识清楚,可言谈,只待自己好转,然医生已告知家属准备后事。在此情形,其家中修习显教佛法的儿子(以下称李师兄)请本门台北助念团前往关怀。

  笔者赶到安宁病房后,先在外面休息室与李师兄了解病患情形,得知病患本人仅是一般民间信仰,并未皈依学佛,无死亡心理准备,讲闽南语,而李师兄的父亲(即病患的丈夫)亦难以接受其将离开世间。我与李师兄约定我的身分是他的“师兄弟”,前来“探病”。

  进入病房后,只见病患与其刚到的女儿,互握着双手,两人皆流眼泪,似极为不舍。然另一边李师兄及其兄弟却故作轻松愉快状,与我寒喧,并微笑把我介绍给病患:“这是我朋友来看你”,我为了往后要讲佛法先铺路,故意指着李师兄说:“我叫他师兄”。

  刚开始我与病患因不熟识,坐在离病患较远的沙发上,既是探病,当然要表现的轻松自然,不宜直谈佛法,先与病患及其家人闲聊,就像本来就是朋友一般,总不能像助念时一脸严肃。我故意找话题如:“这病房真大,应该是郊区的关系,比市内医院病房大很多,连外面走道都很大,比五星级饭店还豪华”,因家属似乎在掩饰悲伤气息,故作欢乐状,我则顺其气氛以幽默口气闲聊。后来病患表示她目前病重,愈来愈重听,人也虚弱,请我大声说话。我则趁机拿出金刚沙表示:“我有一个宝贝送给你,这是我师父特别加持的金刚沙,极为灵验,可消除业障,去除病气。我有一位同事练气功任督二脉都打通了,他说这金刚沙非常好,可以排除病气,很有效哦”、“另有一位有眼通的朋友说这金刚沙都在放光哩!这可是宝贝哦!”病患闻言立刻问我:“我可以马上戴起来吗?是否要贴身戴在胸前?”其家人欢喜地帮她戴上,病患亦很高兴。接着我又送她文武百尊陀罗尼被,她很高兴地亲自放进上衣口袋。

  病患与我续聊,提到他曾去过佛光山,朝过九华山,并说她现在生病了儿女很孝顺,她实在舍不得离开子女,只祈求让她延长寿命与家人多相聚。我闻言见机不可失,这是我切入佛法的转捩点,马上告诉她:“我可以教你一个让祈求灵验的方法”,病患马上现出极高的兴致洗耳恭听。这时已不是我想讲佛法,而已顺势引导成是她想听闻佛法。

  于是我告诉她要多念“阿弥陀佛”,念愈多愈有功德,回向祈愿才会灵验,于是带着她开始念佛,继而请她照着念佛机的声音念佛,她拿出手珠跟着唱诵佛号。这时她很欢喜,我亦倾前拉近距离说话(开始拉近距离),并告诉她念佛时要一心不乱,别的事都不要想才会灵验、有功德。

  为了让她对念佛产生信心,我想到一个故事可说给她听,这时我顺势拉近一张椅子坐在她身边说:“我来讲一个故事给你听”,她全家人亦极欢喜等我说故事。当然这时我已完全坐在病患身边,靠近她耳边说话。

  “这是六年前一个面店老板娘告诉我的,她有一个朋友得了脑瘤,在台大医院住院昏迷,她朋友之前就虔信观世音菩萨,并一心祈求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解救,后来医生虽已宣布病危,她在昏迷中梦见观世音菩萨降下甘露水清洗全身而清醒过来。经进一步X光检查,脑瘤却不翼而飞,省却开刀。”病患问我:“后来这位朋友如何?”我答:“六年前就已健康出院了”。

  我继续说:“阿弥陀佛与观世音菩萨的心都是相通的,你念‘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也会一起过来,因为祂们都是极乐世界的佛菩萨”。我已经试着点出极乐世界,为往后的开导铺路。

  结果她听完后也讲了一个她亲身故事给我听:过去她视网膜剥离,眼睛有问题,结果看见地藏王菩萨来救她,治愈她的眼疾。

  “所以你要相信真有佛菩萨,只要你一心念佛,佛菩萨一定会现前解救您”我灵光一闪故意问她:“那当时你可有看清楚地藏王菩萨是如何解救你?”她答不知道。

  “我告诉你,佛菩萨解救人的方式:祂会放射强烈佛光,照射你的病痛处,解除你的病苦。这强烈佛光比太阳还强,但是不会刺眼。”

  为了寻找话题,我见到她床头有小张坐姿弥陀相,我故意说:“哦,你这里有坐姿弥陀佛像,我送你一张站姿弥陀。”说着我从皮包里请出约A4大小(容易观想)的西方三圣像,一尊一尊介绍给她认识,她亦专心的看着。我接着说:“我再教你一个让念佛更灵验的方法。”这时她已完全专心在听,全家亦非常高兴。

  “当你念佛的时候,你要想像阿弥陀佛像山一样高,站在你的前面放射强烈佛光,照射你的全身,解除你的病苦,并且一心不乱的念佛,什么事都不要想。加上您身上带有金刚沙,效果加倍,非常灵验。”显然病患已经产生信心,当场闭眼默念佛号似乎在观想。我则再提醒她可跟着念佛机声音念佛,她立刻欢喜听从,于是全家人均随着念佛机助念,场面安详庄严。

  为了介绍极乐世界的美妙庄严,当时的气氛又不宜正经八百谈论佛法,让她起疑我系为佛法而来。我灵机一动说:“我再讲一个真实故事给你听,”一般人都喜欢听故事“我太太的外婆住在美国,她一生都念观世音菩萨,有次她在念佛时,似睡未睡,突然见到很高很大又好亮的阿弥陀佛,和黄金铺地、美妙庄严无比的极乐世界,以及黄金珠宝所成的宫殿,许多人都围着阿弥陀佛听佛说法,旁边并有许多小鸟唱歌,就像佛经形容的景致一样。”其实这故事是我太太外婆临终时所见,我故意略去“临终”一节,以暂时避免刺激她内心对死亡的恐惧。我接着说:“所以极乐世界真的存在,而且阿弥陀佛和观世音菩萨祂们的心都是相通的,都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

  不久她表示要坐起来,并说自从生病后脚肿大,不能再去朝九华山。我则答以:“修行是要修清净心,您能以清净心念佛,就是在朝一切山了。”因为她前面曾表示去过佛光山,我故意引大师的话:“星云法师说:‘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中’,以清净心念佛就是在朝山。这可是大师说的,您不用再挂碍没去朝九华山。”全家跟着赞同附和。

  她儿子(即李师兄)为了方便母亲观相念佛,就在其视线前方寻找地方要贴三圣像,病患亦一起表示意见应贴在何处较适当又恭敬,直到找到一处她自己满意点头(让她自己参与)。我再次提醒病患应如何观想阿弥陀佛放光照射其全身,消其病苦。病患依言又再次观想念佛,随即全家又再次助念。李师兄提醒她母亲要记得念佛,她答以:“我念在心里(默念)。”

  我陆续从皮包中请出解冤释结方巾及咒轮贴纸等,说明它们的功德,并表示有人见到这些都会放佛光,故开玩笑说:“我的包包虽小,但宝贝很多,而且整个包包在放光”,惹的病患大笑,气氛欢喜融洽,全家欢乐,一扫阴霾。她也很欢喜地将解冤释结方巾置于枕巾下,咒轮贴纸置于枕边。我说:“现在,你全身都有经我们师父特别加持的宝贝,你就像睡在佛菩萨的怀里,你只管安心念佛,观想佛放光,别的事都不要想。”她果然立刻又念起佛号,闭目观想,全家再次一同助念。

  这时病患与我距离已完全拉近,而且信任,但我尚有一任务未完:如何引导她发愿往生、不惧死亡,又不能过于直接碰触死亡话题。承传承加持我想到我的父亲:“我父亲过去跟你一样有视网膜剥离,又有白内障,共开了六次刀,身体也很不好,常感冒住院。自从皈依 师父后精进念佛,现在身体比我好,眼睛也不再开刀了,也少有感冒。”

  我故意以幽默口气续讲:“我父亲真有趣,他现在身体健康却已经预立遗嘱,交代我们以后他临终时,我们不准哭、不准在他身旁吵闹,要请人来为他念佛助念。他(我父亲)说人临终最后一念最重要,若能念佛则易往生,否则要在六道继续受苦轮回。”我面带笑容,直接又似迂回地碰触死亡大事,这时病患及其家人也以欢喜心仔细倾听,我更有把握,大声续说:“我父亲说人世间太苦了,以后他要往生(移民)极乐世界,因为他精进念佛,他都跟别人开玩笑说他在极乐世界已盖好三层楼房,请大家一起搬去住。结果一般人不了解,认为往生就是离开世间了,都说:‘不去,不去!’其实在极乐世界有神通,要什么有什么,不必工作,没有烦恼痛苦,也没有厨房,因为不必煮菜,要见家人一想就可见到,不会生病,每个人都像十六岁的少年郎,所以我父亲都劝亲朋好友应发愿往生极乐世界。”我是藉父亲之名宣说佛法,听得她及全家人都欢喜异常,只欠没有直接点明要她发愿往生,就留一点空间让她自行思索,以免功败垂成。

  她女儿说平常她母亲(病患)很容易昏睡,仅能撑五分钟就会睡着,今晚却能欢喜有精神地谈话一个小时,真是奇迹。而我确信只要圆觉宗无上密弟子所在之处,皆是上师传承及诸佛菩萨加持至为吉祥之处,所以并不感到惊讶。

  关怀后,病患安详带着微笑入睡,与关怀前悲戚痛苦之情,截然不同,且全家欢乐。(后来发现病患一个儿子还曾当过我的电脑学生,真是有缘。)

  以上是我第一次“病患关怀”经验,全程皆以台语、幽默轻松谈笑、讲故事方式进行,无任何说教,而完全论及临终之所有佛法重点,并且助念,谨提供师兄大德参考指教。至于不同案例,要视现场气氛情形,不能固守幽默轻松模式,否则恐不得体。

  事后据家属告知,朱女士于临终时,主动要求家人为他念佛助念,且安详往生,于舍报后面色一直保持红润,咸认不可思议。因此本案应属极成功案例,病患由原来不敢面对死亡,到发愿往生,并主动要求助念,显见本案例虽是幽默说故事方式,却完全说动了临终者的心弦,使其自行发愿往生。

  至于“临终关怀”,同是面对活生生的人,但生命已走到尽头,其气息微弱,通常无法言语,正努力呼吸,与死神奋力搏斗,他无暇也不能与你对话,你更无法了解他的心灵深处,关怀导示时若语言不当,仍会引起他的嗔恨心,因他不愿离开人世,你却直碰生死话题。

  这时需用极柔和、简短的方式给予导示。“柔和”是大悲心的流露,“简短”是因病患随时会昏迷,精神难以集中,须尽量简要导示。意识愈不清楚的临终者,愈需简短导示。

  “临终关怀”虽极复杂,个别差异极大,然笔者依实务经验已归纳出两种导示模式,应几乎可应付所有状况,且不易引起临终者嗔心,使“临终关怀”变得极为简单,欢迎所有师兄踊跃参与:

  一、针对重症、病危、无死亡心理准备之临终病患的导示范例:

  “○○(依合适的称呼),请你内心不要慌,多念阿弥陀佛能消业障,解除病苦。因阿弥陀佛是大医王,念佛一句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多念佛能解除你的病痛,愈痛苦愈要念佛。阿弥陀佛有一极乐世界(知识性告知),在那极乐世界的人不会生病、不会老化、不会死亡,没有任何痛苦烦恼,只有永恒的快乐,一切心想事成,更有神通能随时见到自己家人(团圆)。阿弥陀佛的光像太阳一样,请你想像阿弥陀佛放出强烈佛光减轻您的痛苦,并且眼看佛像(或观想阿弥陀佛放光,安住在这片光明之中)、心忆念佛陀、口念佛陀圣号(或持咒)、耳闻佛音,念佛不要停止,这样阿弥陀佛一定会保佑您。”

  “人生如梦如幻,请你(暂时)放下世间一切,不要牵挂,只专心一意念佛,什么事都不要想,唯有一心不乱的念佛感应最快,能最快的消除你的痛苦。”

  二、针对弥留或有死亡心理准备之临终病患的导示范例:(仍可参酌上述无死亡心理准备之导示外,应再加下述内容助其发愿往生)

  “○○,您的□□(妻子、儿女……)告诉我,他很幸运,这一生能成为你的□□(妻子、儿女????)谢谢你带给他(们)的一切,他虽然希望和你在一起,但是又不忍心看你继续受苦,只祈求您能到更好的地方,也就是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到那里您的病就都好了,且永远没有生老病死与烦恼的痛苦,只有永恒的快乐,而且你们可以在那里重逢相聚。只要您相信阿弥陀佛,在心里跟我们一起念佛,阿弥陀佛就会来接您去极乐世界。”

  “○○人生就像一场梦,梦醒了什么都带不走,您心里不要牵挂任何事,您的家人都会好好照顾自己,请○○放心。您要放下一切,什么都不要想了,专心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光像太阳一样,一直照在您的头顶,○○要欢喜地投到阿弥陀佛慈悲的光明里,一直专心跟我(们)念阿弥陀佛,不要停止,阿弥陀佛就一定会来接您去极乐世界。”

  导示关键在于临终者本人是否有死亡心理准备,可由其家属口中探知。实际导示时,当比上述范例简短而口语化,内容需依实际情形调整。针对无死亡心理准备之临终者,仅能以“知识性告知”有极乐世界存在,不能劝其发愿往生,留下空间让其自行思索发愿。若已弥留,或已有死亡心理准备,或痛苦已极不愿续留人间者,则可直接劝其发愿往生。

  “临终关怀”会面对临终者与死神奋力搏斗;努力喘息;流最后一滴眼泪;吐最后一口气;见最后一眼等场面,可能面对临终者于助念中途过世,这时关怀人员要把持正定,不能掉泪,要能立刻处理(洒金刚沙、盖往生被);指导家属一同助念;安定场面,并给予临终导示。

  笔者有次进行“临终关怀”助念时,家属准备录音机全程录音,包含导示及其全家助念佛号声音。我们离开后,家属以录音机放出,效果不错,因助念速度音调皆是家属能配合的声音,事后家属容易再跟随助念,且能一再导示,而助念师兄的悲心愿力亦在其中,仍能保持现场之安详宁静,比念佛机效果还好。即使事后未请我们助念,家属仍能靠该录音带自行助念,谨供大家参考。

  “舍报助念”所面对的是冷冰冰的亡者,而“临终关怀”面对的是生命从有到无、消逝的过程,较之“舍报助念”更能体会无常。古人到坟场修“无常观”,尚不及“舍报助念”之功德,圆觉宗弟子到医院“临终关怀”是加倍地修“无常观”与“大悲心”。

  “舍报助念”属亡羊补牢,因亡者已逝,已经历四大分离及死亡的恐惧,我们才于事后(死亡后)勉力补救,请其念佛,请佛接引,需费很大心力,才能把他从恐惧中救出,而且不管如何,已经历了恐惧的过程。而“临终关怀”及“病患关怀”属积极建设,于临终者事前(死亡前)尚未经历四大分离及死亡恐惧前,即予心理建设,安顿其心灵,给予明灯指引,使其免于恐惧,更容易助其往生。因此,期待有更多师兄共同投入临终关怀的行列。

  因篇幅有限,不宜细谈,相关内容请参阅“一念莲华助念手册”。

  祈愿

  上师身体康泰、长寿自在、弘法利生事业无碍圆满,
  愿上师推动“临终一念往生”一切顺利,
  愿“临终一念往生”成为全民常识并普及全世界,
  愿一切众生皆能安住正定,临终一念往生极乐世界。

  唵阿吽梭哈!

标签:助念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